我教《杨氏之子》了吗?

2015-03-16 21:05丛智芳
内蒙古教育·综合版 2015年3期
关键词:孺子孔融让梨曹冲称象

丛智芳

小学生首次接触文言文时,我们是把教学目标定在学懂某篇文章,还是让他们对文言文产生兴趣,达到启蒙的目的?我以为是后者。所以,当别人问我上什么课时,我不回答“上《杨氏之子》”,而是说“文言文入门”或“启蒙”。下面以《杨氏之子》为例,说明这一道理。

第一步:借助学生读过的白话文,阅读文言文,猜读内容,激发兴趣

(一)图文结合,自主阅读几则文言文

1.听写词语:我们听写的一组词语,有什么共同的地方?讲讲自己知道的一个故事。

龟兔赛跑 曹冲称象 孔融让梨 夸父逐日 守株待兔 揠苗助长 惊弓之鸟 女娲补天 南辕北辙 亡羊补牢

2.读文言版故事:今天我们再来读读这其中的几个故事,看看有什么不一样(故事图文并茂,印发给学生,每个人可能读到下面六个故事中的两个)。

故事1.龟兔赛跑:龟与兔竞走,兔行速,中道而眠,龟行迟,努力不息。及兔醒,则龟已先至矣。

故事2.曹冲称象:曹操得巨象。欲知其轻重。不能称。操之幼子名冲,告操曰:“置象于船上,刻其水痕所至。去象,将他物积载船中,使水及原痕。复称他物,则象重可知矣。”

故事3.孔融让梨:孔融四岁,与诸兄同食梨,融独择小者,父问故,融曰:“儿年幼,当取小者。”

故事4.夸父逐日: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故事5.守株待兔: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故事6.揠苗助长: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3.交流:能读得懂吗?逐个故事领读(读某则故事的同学跟读),抓住片句检测学生对内容的理解程度,初步领略文言和白话的不同。比如:

龟兔赛跑:“竞走”是什么意思?“兔行速、龟行迟”怎么讲?

曹冲称象:除了这个故事,还有哪个故事中有“曰”?“曰”是什么意思?(在这里插讲“曰”这个象形字,书写“曰”。)

孔融让梨:“儿年幼,当取小者”怎么讲?

夸父逐日:“逐”是什么意思?

守株待兔:“兔走触株”中的“走”什么意思?

揠苗助长:“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怎么讲?

(二)只出示内容,跟读或听读,猜文言文的故事内容

学生跟老师读两段故事,没有题目,没有图画:猜读分别是哪个故事?

故事1. 盘古开天地: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

故事2.惊弓之鸟:更羸与魏王处京台之下,仰见飞鸟。更羸谓魏王曰:“臣为王引弓虚发而下鸟。”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羸曰:“可。”

小结:说说你读到的故事有什么不同?(板书:文言文。简介文言文。)体会文言文“语句简短、语言精炼”等特点。

第二步:引入《杨氏之子》,阅读导语,预测内容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文言文。这篇文言文比较陌生,我们没有读过它的白话文。怎样读懂呢?

1.板书:杨氏之子(猜猜题目的意思)

2.读导语:预测一下会写什么?

单元导读第一段:我们每天都要用语言进行交流。精炼得当的语言,能使我们有效地和别人沟通;机智巧妙的语言,能帮助我们摆脱可能出现的尴尬局面;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愉悦我们的身心,活跃我们的生活。

3.看看文言文下面的注释:结合注释自读课文,想想写了什么事,跟你预测的有没有出入?练习朗读,根据内容合理断句。

汇报中相机理解:聪惠—甚聪惠(写“惠”,古义同“慧”,聪明,有智慧。现不同,如:惠顾、惠临、实惠、贤惠等。)“应声”:随着声音,形容快速,不假思索。(如:一声箭响,应声落马。)

4.质疑:还有不明白的词语或内容吗?

探寻“乃呼儿出”昭示的意义——给我们很大的想象空间:为什么要叫出九岁小儿?你想到什么?(比如:小孩子很出名,孔君平常常逗他,孔君平喜欢这个孩子……)

5.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评价一下:都写了谁的语言?他们的语言好在哪里?(板书:此是君家果、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他们的语言一戏一答,好在哪里?(戏得巧,答得妙)

6.默读课文:一共写了几句话?第一句和后几句什么关系?(体会文章表达方式:先总说,后叙述。)背诵课文。认真抄写课文(强调生字写正确)。

第三步:尝试读同类故事,体会应答语言的巧妙

1.读完《杨氏之子》,我们对比读另外一个小故事《徐孺子年九岁》:故事中的小孩是谁呢,他做了什么事?这个小孩和杨氏之子比怎么样呢?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2.两则故事写法上有不同吗?如果第二篇也先总写,后分述,怎么改?(练习改写:比如——徐孺子年九岁,甚聪惠。)

3.讲述《孔文举小时了了》《钟毓汗出如浆》两则故事,引导学生尝试应对,进一步体会应对语言的妙处。

故事1:孔融十岁时,随父亲到洛阳。因为善于应答,大家都夸他聪慧。有一个大官陈韪不以为然。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孔融听了,说了一句话,让陈韪无言以对。你知道孔融是怎么说的吗?

故事2:钟毓、钟会少年时就很有名。魏文帝听说了,就召见他们。当时钟毓出汗了,钟会没出汗。帝曰:“卿面何以汗?”复问会:“卿何以不汗?”他们该怎样回答呢?

4.介绍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我们今天读的杨氏之子、徐孺子、孔文举、钟毓钟会兄弟等小故事,都出自同一本书,这本书叫《世说新语》。它是中国一千六百多年前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当时人物言谈举止的笔记小说,是由南朝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403~444)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全书分德行、言语、文学、政事等三十六卷,这几个故事都选自“言语卷”。言语指会说话,善于言谈应对。“言语卷”所记的是在各种语言环境中,为了各种目的而说的佳句名言,多是一两句话,非常简洁,可是说得很得体、巧妙,值得回味。喜欢的同学可以找这本书来读读。

总结:有人说,没有文言,汉语的世界就像天空没有星光,就像大地没有了母亲河。文言是我们不能拒领的文化遗产,是我们语言河流的源头。它优雅而质朴,简洁而干净,富有节奏感和音乐感。希望同学们多读读浅显的文言文。浸润在文言的母亲河里,你们的语言一定会因为对文言文的诵读和学习,变得更加优雅,更有魅力!

我上完了课,有人问:这是在教《杨氏之子》吗?我说,也是,也不是。《杨氏之子》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一篇课文,是教材中安排的第一篇文言文。如果非要准确地说,我想这节课上的是“文言文的启蒙”。

喀喇沁旗锦山小学刘国辉校长的话大约能更好回答这个问题。他说:“看完了丛老师的课,许多老师包括我在内都感到疑惑:丛老师为什么在上新课之前绕那么大的圈子,领学生读十几篇文言故事呢?这样上课不是太浪费时间吗?怎么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完成固定的教学任务呢?细细揣摩才恍然大悟:原来丛老师不是在向我们展示具体的某一篇课文教学,而是一种教学思想的变革——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或者是变‘教课文为‘教阅读。”

猜你喜欢
孺子孔融让梨曹冲称象
曹冲称象
我学“曹冲称象”
孔融让梨
曹冲称象和等量变换
孔融让梨
孔融让梨
曹冲称象
孔融让梨
孺子难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