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中国粮食安全的现状、挑战与对策——第五届中国经济安全论坛综述

2015-03-17 05:01王大为郑风田
关键词:粮食进口农业

王大为,郑风田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北京100872)

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金融安全并称当今世界三大经济安全。而粮食安全对中国而言不仅仅是经济安全,还是国家安全的基础。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推进阶段的国家而言,确保粮食安全不仅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条件,而且是促进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保障,更是确保国家安全的战略基础。因此,粮食安全正日益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说百业农为本,农兴百业兴,世界各国皆同此理,中共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着眼实现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出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需要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需要学术界深入研究和提供强有力的决策咨询。

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是世界性课题,据联合国粮农组织估计,2013年,全球有8.42亿人处于粮食不安全的状态,全球八分之一的人仍受到饥饿和营养不良的困扰,中国的粮食安全形势同样非常不容乐观,虽然近年来中国人口增长有所放缓,但是随着收入增长和人口城市化,人民的消费方式和食物结构正在发生巨大变化,人均农产品消费处于上升时期,因此从总体上中国农产品生产增长赶不上消费需求的增长,农产品的进口不断增加,并且成为新常态。如何保障13亿多人民的粮食安全与食品安全是值得我们学术界认真探讨的重大课题。

为深入学习贯彻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由中国人民大学与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中心联合举办的第五届“中国经济安全论坛——新形势下中国粮食安全的现状、挑战与对策”于2014年11月在中国人民大学隆重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毕业的党政干部、专家学者、基层实践工作者1000多人出席了大会,就“新形势下中国粮食安全的现状、挑战及对策”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会议探讨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市场、技术与粮食安全”、“资源环境与粮食安全”、“生态与粮食安全”、“全球化背景下的粮食安全”以及“制度创新与粮食安全”、“科学评估粮食安全”等方面,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参会成员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1 市场与粮食安全

叶兴庆讲,粮食安全问题的主要考虑是从需求出发,中国粮食需求还在快速增长,到目前为止中国在满足需求增长方面做得非常有成效,粮食安全不安全的问题是面向未来而言的,是要知道面向未来中国的粮食需求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走势。中国的粮食需求一直在增长,在什么时候才能达到一个顶点,达到顶点以后有没有办法满足中国粮食的需要,这是能不能保证粮食安全的一个基本问题。中国粮食生产增长非常快,粮食总产量从1978到2013年几乎翻一番。自2000年开始,粮食增长进入快速发展通道,在2012年玉米已经超过稻谷成为中国第一大粮食作物,比较好地满足了中国的粮食需要。除此之外,其他的大众农产品也在增长,包括畜产品、蔬菜、水果等。总量增长的同时人均产量也在增长。从中国现在人均GDP和城市化水平这两个重要指标来说,中国还处在从中高收入向高收入迈进的过程中,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城市化水平还要继续提高。中国现在是53.7%的城市化水平,到70%或者是75%的城市化水平,还有大约25个百分点的差距,农民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大幅度增加了粮食的消费水平,中国每年有大量农民进城,造成消费需求压力非常大。造成消费需求压力大的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膳食结构的转型。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坚持动物消费为主还是粮食消费为主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按照专家的计算方法,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地区大概到人均GDP为2万美元的时候,他们的食物消费结构的转型才达到一个稳定的状态。中国现在还远远低于2万美元这个水平,按照这个推算的话,我们膳食结构的转型还有很长一个过程。

马建平指出,这两年粮食出现的供过于求的现象与收购的作用密不可分,这些品种的产量增长在提高国内自给能力的同时也付出了比较大的代价。第一个代价是以其他品种的种植面积萎缩为代价。第二个代价是以粮食行业的全面亏损为代价。国内粮食原料在市场的影响下,上市价格不断抬升,需求端的市场化造成产能过剩,总体来说大行业农产品都出现了原料和价格倒挂的问题,出现了大面积的亏损。从长期来看粮食供不应求仍然是趋势,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决定了中国必须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来满足需求。对新粮食安全战略下如何保证粮食安全,他认为需要抓住三大支柱,第一个是国内粮食生产能力,即便未来20%的缺口通过国际市场来满足,粮食需求的80%仍是由国内满足的,所以确保国内的生产能力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中国农产品的生产成本高于美国、澳大利亚、巴西等国家,农业的现代化水平低、国际竞争力比较弱,具体表现在中国农业机械化程度和组织化程度比较低,玉米和大豆单产只有美国的60%。第二个是企业国际化的能力,适度进口需要依靠企业实现,如此中国的企业必须要面临国际上同行的竞争问题。第三个是宏观调控能力,要利用市场化提高企业的能力,建立商业的储备,完成现有的储备体系,实施进口产品多元化,分散进口风险。

张天佐讲,从2004年到2014年我们国家粮食生产实现十一连增,这是了不起的成就,但是分析一下我们国家的粮食安全形势依然有很多的严重问题,面临很多的挑战,一个方面是我们国家人口的增长,消费结构的转变,中国的粮食需求依然处于一个高速增长阶段;另外一个方面随着农业生产成本的上升,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作物比较效益的下降,使农民种植粮食的积极性受到了影响。还有一个重要的背景是随着国内主要粮食品种价格的倒挂,国际市场对我们国内市场的冲击也是巨大的。所以如何在这种背景下建立健全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健全预警方案或者是调控方案,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李国祥认为,中国粮食安全面临的实际矛盾和挑战都来自于粮食市场实际的供求。长久以来中国仍然把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粮食生产等同起来,将粮食安全同粮食自给率等同起来,没有正确评价粮食的进口是增加了国家粮食安全还是降低了国家的粮食安全。评价一个国家的粮食安全有两个指标:进口能力和生产能力。如果这两个指标很好的话,就可以说国家是粮食安全的。要正确认识粮食安全问题,粮食安全本来的意义应该是消费安全,保障消费安全才是真正的粮食安全,不能用生产安全来衡量。保障消费安全,不是保障所有人的消费安全,最主要的是保障脆弱群体的粮食安全。

马晓河在研究中发现,粮食区域生产集中度越来越高是中国粮食生产的最大特点,10年间中国的粮食主产区的产量在全国所占比重大幅度上升,比重越来越高,从10年前占全国产量的71%,上升到2013年的76%。粮食总供给是粮食产量和进口量的和,中国每年的供给总量远远超过需求总量,在粮食总供给中粮食生产的贡献最大。如果把严重超出的储备扣除掉,中国的谷物自给率近乎百分之百。过度生产和过度储备耗费大量公共资源,没有粮食是不安全,粮食供给超过需求,超量储备也是不安全。

2 价格与粮食安全

杨河讲,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主的重大问题,近年来国内外粮价再创新高,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出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强调坚守确保基本自理,口粮绝对安全的战略底线。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同期召开的中央财经会议特别将切实保证粮食安全列为2014年经济任务的首要任务,可见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对全面建成小康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全局性重大战略意义。

蒋和平指出,中国的粮食价格一直是高位运行,国际粮价的走低对中国农产品加工业压力很大,特别是对玉米加工行业来讲更是如此。我国玉米的价格大概要比国际价贵300到500元。中国粮食总体说还是处在紧缺状态,城乡居民每年消费大概1.9亿吨口粮,饲料用粮3亿吨,种子、工业、农产品加工的损耗接近0.9亿吨,加起来是6亿吨左右。中国每年新增城市人口大约是1000万,每年工业化,农业化用地进程刚好是600万亩。中国粮食生产的代价太高,种粮食也要讲究盈利,讲究投入与产出,要计算投资成本和消耗,包括生态成本。要发展节水节地节油节能的高产高效的农业,就要改进补贴方式,由过去的粮食补贴改为粮价补贴,由过去根据种植粮食面积的多少,改为与粮食产量挂钩的补贴,比如说改为农业贷款、农业保险,农业灾害的补贴。另外是取消主销区和主产区的补偿。

陈锡文讲,要想进一步提高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和对农业的价格支撑,难度非常大。除消费者的承受能力之外,最主要的还因为中国是WTO的成员。WTO成员就对WTO有一个政府的承诺。我们国家对农业直接补到成本中的补贴,不能超过农业生产总值的8.5%,几个敏感品种,粮食作物、棉花、糖等农产品的补贴额要和产出挂钩,对粮食的补贴是粮食产值的8.5%,对棉花补贴就是棉花产值的8.5%。中国对于粮食的补贴,现在是4种,种粮直接补贴,购买粮种补贴和农机补贴,围绕价格补贴。我国主要用在粮食上的补贴,一年为1700亿,6000亿公斤粮食,按一块两毛五一斤来算的话,总产值大概是15000多亿元,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1700亿元的补贴大概超出了10%,把棉花、糖扣掉补贴的空间基本上用满了。棉花的补贴,如果今年的目标价格19800元和国际市场价格差5000块钱以上由政府来补贴的话,14000补5000[1],这个价格已经远远超过了补贴的政策。美国的一些棉商和企业正在策划向WTO提出我国棉花补贴超额的问题。所以粮价对于农民来说觉得价格低,对消费者来说又担心价格高,对政府来说受WTO规则的限制,政策空间越来越有限。国际市场的价格在某种程度形成了国内价格的天花板,且天花板不断下压,而我们国内生产成本是一个地板,地板在不断上升,可见其中农业政策的腾挪空间在逐步缩小。

3 技术与粮食安全

陈锡文提出在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工资收入上涨的背景下,中国的农业生产的成本在快速上升。2013年有关部门对3种谷物,外加大豆这4样产品进行测算,平均每亩地生产值是1039元钱,其中不完全的生产成本(不计劳动工资收入)和购买服务的费用合在一起是357元钱,也就是说一亩地的净收入是682块钱。这682块钱既包括农民自己的工资,也包括了农民的利润。这个净收益与2013年相比,下降了2.4%。而农业的物资成本和农业服务的购买费都明显上涨,尤其是购买服务的费用,大概是每年增长8%-10%,这是非常大的一块增长。对于农民来说,从每亩地的净收益大概打工六七天就可以挣到了。所以相对而言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就上不来。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当然你要去保障粮食安全的难度就很大。

林万龙讲,国内外实践可以证明,生产环节最有效的经营主体是农户,工商资本大规模进入农业生产领域将不利于粮食安全。2007年做的农业普查,家庭农场占 86.5%,公司农场仅占4.36%,农户经营、家庭经营的比例占绝对优势。要认清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两个不同概念。从一般意义上来讲,土地规模化经营,企业资本经营,所提高的是劳动生产率,而不是土地生产率,家庭小规模经营的优势于在土地生产率而不是劳动生产率,技术变革的路径与资源约束是相关的。中国主要的问题是土地生产率而不是劳动生产率。认为拥有数百亩耕地的家庭农场将是中国农业经营主流的观念不现实,对于超过一定规模的农户完全可以限制土地规模的上限。农户兼业具有经济上的合理性,中国要重点大力扶持职业农民,大力推进农村地区的工业化和城镇化,从而为农户兼业创造好的条件。

仇焕广对全国6个省,520个农户,1550个地块的调查数据进行了分析(主要分析玉米和小麦的产出)。平均每个家庭拥有地块5.7块,每块地的面积2.2亩,不同的省份存在差异。粮食生产规模扩大以后对效益在两个方面产生了不同的影响,进而带来对政策和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影响,

何秀荣讲,耕地对粮食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中国很多耕地被非农化使用,也可以说农民做了非粮化选择。要解决粮食安全首先要保住耕地面积,而保住耕地真正要解决的是农民种粮的积极性问题,使农民种地有效益。要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要贯彻基本粮田保护制度,要增加国家关于三农的财政补贴,制定有效的财政补贴机制。根据2014年统计年鉴,中国耕地面积121万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是100公顷,每公顷15亩,一共占国土面积的12.8%。农村人均耕地面积2.9亩,2013年中国每户平均占有耕地11.27亩,0.77公顷。中国耕地有效灌溉率是52%,不仅规模小,而且一部分土地基本条件很差。国家在农业基础设施上的投入基本没有太大变化,每个农户在自己土地上投入的资源非常有限。资源约束、未来人口增长、城镇化发展,使得零星小规模的经营很难承担起中国粮食安全的重责,基于未来的判断只有规模化、集约化和商品化农业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粮食安全问题。

四点直线度监测示意如图2所示。图2中,针对4个间隙测点相对对于悬浮架的坐标A(x1,z1)、B(x2,z2)、C(x3,z3) 、D(x4,z4),采用最小二乘法拟合获取同一时刻4个间隙测点的第一拟合直线,再根据4个间隙测点与对应拟合直线的偏差值获取中低速磁浮轨道在当前时刻所处位置的四点直线度。

4 资源与粮食安全

从资源这个角度来研究粮食问题是重中之重。张象枢认为,虚拟经济是建立在实体经济基础上的,粮食安全问题实际上是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供给方面,一个是需求方面,按照定价规则,不仅供给方面有定价权,需求的这个方面更有定价权。作为一个粮食的大国,为什么中国在国际粮食市场上丢掉了定价权,或者是说没有定价权,原因在于整个市场的不公正。ABCD中三个美国的公司,加上一个法国的公司垄断了整个粮食市场。最近汪洋副总理批示,在安徽、河南等主要的产粮省要成立粮食银行,农民种下地以后,作物就成了一种期货、期权。从中国特点出发,中国陆地国土的百分之六七十以上是山地,如果再加上草原的话,那么中国的特点应该是特产丰富,要同时将这些特产作物变成期货期权。张红星指出农业问题是国家的命脉和基础,农业和土地是分不开的,在研究粮食安全问题时不能忽视土地问题,要考虑土地流转过程中的农民发展和收入分配的问题。

杨志文在报告中提出,中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62.2万平方公里,占陆地国土面积的27.4%,我国每年大概新增3400多平方公里沙漠化土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发展迅速,全国各地城市扩张、开发区建设占用的大量土地全部是耕地。如何保障18亿亩耕地面积是考虑粮食安全问题的一个角度。在城镇化以后,农民身份发生转变,造成农村人口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老龄化人口占比上升,劳动力紧缺,城镇化发展问题和粮食安全问题应放在一个系统中进行分析。

王雅鹏认为,从国际形势来看,世界粮食能源化、金融化越来越明显。全世界能源消费的缺口越来越大,中国的能源缺口更大,石油进口量已经达到了58%,用粮食等生物能源来替代传统能源使得粮食供应更加紧张。粮食金融化保护的是金融资本的利益,而不是保护粮食生产者的利益。粮食的能源化和金融化加剧了世界的粮食安全问题。

温铁军从粮食金融化的角度论述了中国粮食安全的基本逻辑,重新论述了生产、供求、产销的基本关系。认为粮食价格波动被金融决定,粮食危机和生产灾难源于全球范围内资本过剩。中国目前同样存在生产过剩问题,进入21世纪以来,大多数的年份中国的粮食产量大于消费了。资本过剩、产能过剩导致了农业生态环境的危机,现阶段中国的农业发展要注重从数量增长到质量增长的过渡,要关注农业生态的变化,粮食安全问题不是一个单一的生产问题。在中国农业走出去的时候,如果仅通过一产农业和二产农业的方式是走不出去的。如果不能做到以农业三产化的方式走出去,至少要一产、二产加上三产,要和金融集团联合寻找通过农业走出去的方式得到相对比较低价格的资金。

5 生态与粮食安全

保障吃饭,为了追求产量,所以对农业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应该说我国农业的成就不小,但是生态环境付出的代价也不小。陈锡文讲,1978年我国一年使用的化肥折成存量是800万吨,同样的环境去年化肥用量已经达到了5900万吨。你想还是这么多地,投入的化肥增长这么多,这个地怎么好得了。每年使用的农药,这几年基本上在180万吨左右,农业部门测算的结果显示农药中真正用于作物防病虫害的也就是30%,其他的70%都喷洒到地上挥发到空中了,造成的污染也很严重。第三个是每年使用的塑料薄膜,人家称之为白色革命,它确实对北方地区、高旱地区作物的生长和延长生长期有积极的作用,每年使用的420万吨的薄膜能够回收的不到140万吨,累积有1000万吨薄膜的碎片残留在土壤中。大家知道我国中重度重金属污染的耕地面积是5000万亩,造成严重地下水漏斗的面积全国是22万平方公里,这种生态环境如果持续下去,那么眼前可能还能过,但是路会越走越糟。

张象枢指出,要认清粮食安全、生态安全、金融安全这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把生态安全,作为金融安全和粮食安全的基础。马克思曾经说过,生产力包括自然生产力,农业之所以落后于工业,根本的原因在于农业是生命系统,属于生命科学范畴,只有反应生命本身规律的学科的发展才能够使农业迅速发展起来。化学、肥料等这些都不是生物本身的规律,因此马克思科学地预见到只有在生命科学发展之后,也就是只有生态科学,包括宏观的生态科学和微观的分子学水平的进化论这样的一些学科的发展才能够使农业赶上,甚至是超过其他的部门。恩格斯也讲过,所有的部门当中,只有农业才是能够通过代谢,通过吸引太阳能,通过绿色植物吸引太阳能,产生动力,一切的工业都是消耗能。现在人已经把地球亿年积累的那些所谓的化石能源,即死掉的这些动植物变成的能源消耗尽了。我们只能靠种庄稼,种能源作物,也就是只能靠农业了。

蒋和平讲到,要调整粮食的消费预期,根据粮食的消费预期来制定中国的粮食政策,中国未来的消费需求增长率可能落后于人口总量的增长,这可能抵消因收入增长所导致的消费结构转变所引起的粮食需求,要把粮食最低收入价格向目标价格迈进。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去追求高投入,高成本,高消费,低效益,而是要讲究盈利模式,最重要的是生态盈利。在粮食主产区要进行生态环境的风险评估,就是评估过多的粮食消耗对粮食承载的破坏、土地的破坏、生态的破坏和对整个国家粮食主产区带来的影响。

孙梅君指出,粮食安全与食品安全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当粮食过分强调数量安全时将有可能导致食品质量安全问题。耕地、水、气候是保障粮食生产的三大因素,同时也因为保障粮食安全、食品安全从而对粮食生产形成制约。中国在追求粮食产量和数量时,导致对农药、化肥、兽药的过度使用,远远超过世界的平均水平,由土壤、水,环境污染带来的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在保安全和保供给当中权衡,不管是食品安全还是粮食安全,保安全事实上就是要求在生产过程中少用化肥,少用农药,少用添加剂,使安全水平、风险隐患能够降下来,平衡保安全和保供给这两者的关系。

曾业松提出,中央文件里面讲的粮食安全主要是口粮,但研究粮食安全问题应该用一个更大的概念来讨论,就是食品安全。中国人口过多,如粮食安全主导权掌握在外国人和外国企业手里面风险极大,所以我们要建立粮食自给的方针,高度重视粮食生产,重视发展农业科学技术。中国的粮食生产的自然资源,不仅是20亿亩耕地,还有80亿亩山地、林地、草地,要利用科技提升其巨大产出能力。生产方式的转变是解决粮食安全一个最重要的关键问题,生产方式的变革包括了生产制度和生产技术的变革。创意农业、金融化农业及各种高新技术的农业使得农业变成了一二三产业综合集成的产业。并不是所有的农产品都适合在中国生产,或者是说生产这些农产品跟从国外进口这些农产品比较起来究竟哪个效益最好。特别是像大豆,耗水量超过了所有的农作物,如果我们进口国外的大豆,就等于说进口国外的土地,进口国外的水,所以叫作虚拟经济,这种战略是双重意义,不仅调解了中国品种的不平衡,而且保护了中国的生态和资源。

6 全球化背景下的粮食安全

叶兴庆提出,中国现阶段不仅进口口粮、饲料粮,还进口动物产品。中国是拥有13亿多人口的大国,贸易量的变化会给整个国际市场带来很大的影响。在如何保障中国人的粮食安全问题上,有一个新的战略思维:适度进口。中国应该利用两个市场一种资源的策略来保障中国的粮食安全。朱晶讲确保产能和适度进口是实现粮食安全的途径,科技支撑是实现粮食安全的手段和措施,要通过科技进步来最大化国内农业的生产产能。产出的最大化可以使缺口最小化,通过进出口保障粮食安全是填补余缺的一个条件。由于国内粮食价格比国外价格高,实际进口的数量是要超出国内不能生产的数量的。也就是说有一部分国内能生产出来的粮食,或者变成库存,或者能生产也不生产了,这部分的生产能力就会被闲置。随着国内价格进一步升高的话,和世界的价格差就会进一步加大,那么世界产品会更进一步地进来,进一步挤压国内市场的空间,即便是国内有强大的生产能力,这样净进口的数量仍会再增高而不会降低。产能的增加也并不必然会带来进口的减少,因为价格才是连接我们国家的市场和世界市场的最大的纽带。我国对世界粮食资源,对于国际市场应该是很纠结的,一个方面要利用他补充我们粮食生产,另外一个方面防止他来冲击国内的粮食生产。要研究世界市场的价格传导,要研究能源金融化的问题,要研究是不是有贸易摩擦或者中国“威胁”论影响我们以合适的、安全的方式获得粮食。要研究如何提高国内的生产竞争力,如何通过要素替代、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使国内产品和国外开展竞争。

中国的粮食和农业在全球的开放程度非常高,韩一军在报告中讲,2013年中国进口农产品近1221亿美元,是全球第一大农产品进口国。从贸易自由化的角度看,中国粮食未来面临三大挑战:第一,关税低。中国入世以后平均关税只有15%,三大主粮配额数量很大,配额内有1%,配额外只有65%。第二,贸易价差越来越大。第三,国内市场成本快速上涨,进口价格天花板效应不断增强,国内支持的政策空间明显缩小。总体情况是,中国三大谷物产品现有的65%的约束关税不能再降,要细化和优化现有的补贴政策,使新增存量的补贴向新兴经济体倾斜,提高补贴的效果。对大豆等已经开放的产品实行目标价格补贴,对短期内还有65%的关税,用现有的价格支持政策的支持效果和补贴效果比较明显。加快对粮食生产的保险创新,同时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下,我国的贸易政策和国际的价格政策、补贴政策以及投资政策应相互协同。

陈锡文讲,粮食安全问题在中国是一个永恒课题,关系整个国家的长治久安。中共十六大以后,在党中央、国务院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指导下,最近10余年的粮食安全形势总体比较好。年度产量在10年之内提高了3425亿斤。粮食产量连续十一年增长在世界上几乎见不到,在中国历史上也是罕见的。粮食安全问题是由于在经济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的情况下,农业的发展赶不上需求的增长造成的。因此这些年来一个方面国内粮食大量增长,另外一个方面从国外进口粮食的数量也在迅猛增加。2013年中国进口粮食(包括大豆)8400万吨,接近1700元每吨,这个进口量相当于黑龙江和辽宁省两个省各自的产量。大家知道,黑龙江是我国产粮第一大省,辽宁省也是粮食主产区之一,其粮食产量一个是600多亿公斤,一个是700多亿公斤。6383万吨粮食进口到中国,也就是说全球用于国际贸易的大豆的65%是中国买的。这个进口数量相当惊人,进口的最主要的是大豆。除了粮食之外,一些其他的最重要的农产品,现在每一样也都需要进口。我们2013年还进口了922万吨的食用植物油,450万吨的棉花,455万吨的食糖,180多万吨的乳制品和55万吨的牛羊肉,58万吨的猪肉。确实作为这么一个农业大国,很多的农产品的产量都位居世界第一,但是还是要进口这么多农产品,由此来考虑,我们的粮食安全还是面临着很多的新情况和新挑战。

应该说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本意中也包括国际贸易,也包括如何更好地利用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所以进口这些粮食其实并不算多,而且除了像大豆和植物油这样的比重和国内的消费量相比很高之外,其他农产品的进口量占整个国家产量和消费量的比重并不算很高。我们2013年,谷物进口占国家产量的2.6%,这个数量并没有什么大的危险。

但是最关键的是我们现在应该看到新的情况正在出现,很多的新情况是我们前所未遇的,因此我们对它的研究,对他的正储备都是不足的,这些问题都是当前需要大家用心努力研究的问题。其中出现第一个大问题是农产品不仅在数量上有进口,更重要的是价格上我们国内价格大大高于国际市场。这对未来农业整个产业的安全,构成一个非常大的威胁。比如说国内生产的谷物的价格,基本上比国际市场高15%-30%,比如说大米,现在从越南进口的米,大概到港的完税价格是3300块钱每吨,我们自己同样的米在市场上是3800元到3900元每吨,每吨米比人家高出500到600块钱,每斤价格就要高出两毛五到三毛。小麦的进口价格大概是在1800到2000每吨,我们自己的批发价格是2400每吨。玉米的进口价格原则上不会超过1800每吨,但是实际上我们国内的玉米和小麦价格是倒挂的。小麦的批发价格低一点,玉米的批发价格更高。

所以差不多每吨的谷物差价要在600到800块钱的样子。大豆进口量是最大一个品种,现在到港的进口价格大概4000块钱,而我们今年对黑龙江提出的目标价格是4800块钱,每吨高出了800块钱。生产植物油的菜籽,从国际市场上进口的生菜籽大概是3700元每吨,我们自己对农民实行保护价,临时收购价5100元/吨。我们目前从国际市场上进口的棉花,通常在14 000元/每吨左右,今年对新疆实行的目标价格是19 800元/每吨。食糖从国际市场上进口的到港完税价格是2700元/每吨,那么在我们最主要的甘蔗产地广西,大概对糖厂提出的国家认可的储备价格是1500元/每吨。肉类价格也是这样,差不多比国际市场高出一倍,到岸完税的进口牛羊肉价格不会超过30 000元,现在市场上买到的国内牛羊肉价格不会低于60 000元/每吨,猪肉的价格一般来说进口价格是12 000块钱一吨,我们国内生产的好一点的猪肉大概不会低于30 000块钱每吨。这个局面表明中国农业虽然有可能不断增加自己的产量,但是由于各种原因造成我们成本高,效益低,在价格上没有足够的竞争力,这对往后的情况确实是一个很大的威胁。

现在需要研究的是这些重要的农产品,即所谓的敏感产品,像稻谷、小麦、玉米、棉花、糖等五个品种的关税配额,如果超过了关税配额后再进口,当然关税会提起来,从1%提到40%、50%,甚至是65%。这需要测算一下按照我们现在的生产方式继续去增产这些农产品的话,大概到哪一个时间点我们国内的价格会高于配额外的进口产品的到岸税后价值。按照现在情况计算,大概是5到7年,也就是说5到7年以后即便是我国对国外的农产品按照WTO规则征收高关税,其到岸税后价格也比我们便宜,那个时候会构成非常大的威胁,特别是对我国农业这个产业和农民收入的威胁。所以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大挑战。

7 制度与粮食安全

季圣智提出,中央希望从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上打开农村改革的突破口,问题在于土地流转以后,从事农业规模经营的人哪里来,规模经营所需要资金从哪里来,规模经营产生的产品到哪里去。要同时注意到3个正在发生的变化,第一个变化是大学生毕业开始回到农村去承包土地,流转土地,越来越多的城市白领,越来越多的城市精英回到自己家乡去承包土地,去提供最好的农产品。第二个变化是担保、租赁、小型借债公司、P2P等各类金融主体在金融农业领域,构建了多层次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第三个变化是生鲜农产品和互联网以及TSA的模式的结合,为农产品实现了价格增值。这三个变化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对中国未来,现代农业的发展将会产生重要影响。培育新兴农业经营主体,打造多层次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重构农业产供销业态正当其时,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关键在人,要确保政策平等,以企业为主体。

张正河指出,中国的区域优势差别非常明显,中央权利非常大,可以通过区域分工来保证国家的粮食安全。要保证粮食主产区生产粮食的同时,能够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并针对粮食的分区交易情况采取跨区域交易,同时中央政府采取政策财政支付转移的方式为粮食主产区提供政策补偿。在区位非常好的工业区,没有必要增大机会成本发展粮食。在工业区位不好的农业区,要专心发展粮食生产,不要破坏土地,不要把这些土地转为工业用地,同时国家要从工商业发展中收税补贴主产区农民。

吕捷构想将中国分成三个部门,基础工业生产部门、基础农业生产部门和加工运输业部门,有三个部门和三种价格。每年央行会发行一定货币量,有一个货币增长率。只有第二个部门和第三个部门需要使用这个货币,技术农产品部门和货币加工部门来交换,工业品不需要,农业或者服务业需要更多的货币。国家宏观货币政策对农业发展影响重大,农业问题必须要跳出农业来思考,不能脱离宏观经济的约束。中国宏观调控的频率在持续增加,每一次调控过程中,货币政策对中国农产品市场都可能会带来不太正面的冲击。因此不仅仅需要单独一套货币政策,还需要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调整经济结构的主要政策来源。

8 渔业、林业与粮食安全

李书民认为,渔业是重要的战略性产业,渔业发展对粮食安全有较大的作用,是中国解决粮食安全战略的重要一环,应当充分发挥渔业在粮食安全和食物安全上所起的作用。海洋不占用任何耕地,渔业发展也可以利用荒山、荒水,占用耕地很少,可以节约耕地。渔业当中有很多的水产品种类不吃饲料,饲料转化率高,同时水生生物不需要维持体温,可以节约很多的能量,这对粮食安全有比较大的贡献。海水养殖不消耗淡水资源,可以节约淡水资源用于粮食生产。中国目前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在吃得好方面,水产品具有低热量,高蛋白、低胆固醇的优势,对人健康非常有利。国家粮食安全不能就粮食对粮食,一定要有大食物观,要高度重视渔业发展,要发展节粮型渔业。

刘金龙讲,当今世界在粮食生产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由此付出的资源代价非常大,近50年来全世界森林面积减少50%,草原面积减少32%。森林能够维系农户社会经济系统的稳定与活力,同样也是重要的食物来源,在保障我们粮食安全和营养上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发展林业也可以把无生产的土地改变为有生产的土地,增加耕地面积。在中国,农业部门和林业部门是相互分开的,应该从整体上考虑农业和林业之间的关系,系统考虑粮食安全。

9 综合的粮食安全

郭玮讲,粮食安全是1974年联合国世界粮食大会提出来的概念,当时粮食安全是指保证生存和健康基本需要的一个食物链。到了20世纪90年代,世界粮食首脑第二次会议对粮食安全的概念有了进一步的完善和丰富,除了生存和健康之外,又增加了足够安全、富有营养、保证健康、食品喜好等一些内涵。现在的粮食安全概念跟我们讲的粮食安全完全不同,现在的粮食安全概念就是保证基本的生存、健康、食物喜好的需要。中国进口的增加源于粮食总需求或者总消费发生的变化,比如在粮食的深加工方面的消耗。如果从粮食安全原来意义上讲,现在的粮食是很安全的。

张孝德指出,中国粮食问题,除了质量和数量,还有粮食生产方式的选择问题。农业是一个混合体,中国粮食安全模式必须也是一个复合体。中国的粮食安全不是单一的技术问题,而是系统的模式创新问题。现在描述的粮食安全的最佳生产方式是企业化、农场化的模式。中国特色粮食安全应是复合模式,应是与国家安全、乡村文明发展、中国文明传承安全、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关联在一起的复合模式。中国需要内生的安全模式,粮食安全不能依靠外部,要依靠真正中国内生的力量,内生于小农经济基础上的农业现代化,是中国乡村的立体产业,是中国乡村的文明复兴,是城乡两元共生的城镇化模式。

洪涛讲,探讨粮食安全问题应该用更规范的粮食观念来看这个问题,从粮食的生产、流通、消费,粮食的金融、财政、保险税收、粮食的预警,粮食的政策等一系列保障措施来综合看粮食是不是安全,不能仅从生产的角度,认为生产越多越安全,要从整体来考虑,另外要考虑它的经济性和成本。粮食安全是包括生产、流通、消费的系统工程,要从总体角度看粮食安全,从科技角度做粮食安全评估。粮食产量不足是不安全,过剩也是不安全;储备不足是不安全,过度储备也是不安全。要建立一个系统的指标体系,对粮食安全进行数量化评估。

[1]盛逖.我国粮食补贴绩效评价及对策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3(5):136-141.

[2]刘玉,高秉博,潘瑜春,等.基于LMDI模型的中国粮食产量变化及作物构成分解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14(10):1709-1720.

猜你喜欢
粮食进口农业
8月我国进口煤炭同比增长5.0%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2022年上半年菲律宾大米进口增加近30%
珍惜粮食
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我的粮食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