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会角色理论的大学生村干部流失现象研究

2015-03-17 05:01侯金超
关键词:流失新农村建设

侯金超

(河南农业大学 党委组织部,河南 郑州 450002)



基于社会角色理论的大学生村干部流失现象研究

侯金超

(河南农业大学 党委组织部,河南 郑州 450002)

摘要:推行大学生村干部计划,是党中央为加快新农村建设提出的重大战略。大学生村干部计划的实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持续存在的流失现象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大学生村干部从大学校园走向基层农村,面临着从城市的大学生向农村的最基层干部的角色转变,角色能否成功转变,是影响大学生村干部流失的主要原因。提出了有效解决大学生村干部流失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村干部;社会角色;流失;新农村建设

为解决“三农”问题 ,从2008年开始,中央决定推行大学生村干部计划。截止到2014年4月,全国各地共选聘了41.1万余名大学生村干部。目前共有21.2万名大学生村干部工作在基层农村一线,覆盖了全国1/3的行政村。其中,8.2万名大学生村干部进入村“两委”班子,5802人担任村党组织书记,2025人担任村委会主任[1]。大学生村干部计划的成功实施与推广,在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生机与活力,培养农村后备干部,有效推动农村各项事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一大批了解国情、世情,有远大理想,甘于奉献,具备较强创业能力的青年人才逐步成为实现未来“中国梦”的基本推动力量。

1大学生村干部持续存在流失现象

在中央和社会各级部门的高度重视下,大学生村干部计划正不断深化,大学生村干部数量也不断增多。按照中组部、教育部等部门的统一部署,到2020年,全国大学生村干部将达到60万人,实现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干部的目标[2]。但是,大学生村干部的流失成为一个持续存在且不容忽视的问题。大学生村干部的流失有“隐性流失”和“显性流失”两种。隐性流失指大学生村干部在职不在岗,有村干部之名而无村干部之实;显性流失指大学生村干部聘期未满就脱离了村干部岗位。中国农业大学教授胡跃高连续5年的调查数据显示,35%左右的大学生村干部每周在村工作时间在3天以下[3];20%左右的大学生村干部被乡镇机关长期借调,虽然他们人还在村干部的岗位上,但没有发挥这个岗位该有的作用[1]。这就导致了大学生村干部实际意义上的流失。

基于大学生村干部流失现象持续存在,笔者以《2014年中国大学生村干部发展报告》的调查结果为参考依据,运用社会角色理论来分析这一问题,并提出有效解决该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2大学生村干部的角色认知与角色定位

社会角色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地位的个体,依据社会客观期望,借助自己的主观能力适应社会环境所表现出的行为模式[4]。社会角色可以通过衣着、仪表、言谈举止和头衔等表现出来,但更重要的是通过角色的扮演表现出来[5]。根据角色扮演者的最终意图,社会角色分为表现性角色和功利性角色。表现性角色的目的不是为获得劳动报酬,或虽得到劳动报酬,但不是为获得报酬而采取的行为模式,反映到角色行为上就是自我满足、自我实现,重在对个人价值、个体地位的责任感、义务感的实现[6]。功利性角色的目的在于个人利益报酬的获得,反映到角色行为上就是注重实际效益、讲究劳动报酬,重在个人行为取得的实际效果。按照社会角色理论,从大学生村干部所处的社会地位和最终工作意图来看,大学生村干部所扮演的角色应该属于表现性角色。但是,通过调查显示,现实中一部分大学生村干部对自身所处的社会角色认知不清、定位不准,在角色实践中将大学生村干部过多地看成“功利性角色”。

在《2014年中国大学生村干部发展报告》中,关于大学生村干部到农村工作的主要动机的调查数据显示:为从政打基础(68%);工作不好找先就业(18%);体现个人价值(46%)。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超过80%的大学生村干部选择了为从政打基础或缓解就业压力。用社会角色理论分析,角色的价值取向在于利益的获得,在于行为的效果,这说明较多的大学生村干部将自己的角色看成了“功利性角色”。而选择体现个人价值(46%)的不超过一半,这说明大学生村干部忽视了对“表现性角色”的理解。从调查结果可以很明显地看出较多的大学生村干部将当村干部当成就业的“缓冲器”或“跳板”,带有明显的功利性和实用性。

3基于社会角色理论的大学生村干部流失原因分析

大学毕业生经过层层选拔当上了村干部后,随即面临着角色的转变和角色认同问题。从城市大学校园到农村艰苦环境,从大学生到基层农村村干部,大学生村干部能否成功实现角色转变和角色认同,是影响大学生村干部流失的主要原因。

3.1 社会角色不清,大学生村干部职业忠诚度下降

角色不清是指对一个角色的清晰的相关预期的不确定和缺乏,即当角色主体不明确自己分派到的角色职责时,角色不清就产生了[7]。角色不清在组织中是非常普遍的,尤其是当一个人刚开始一项新工作时更是如此。随着社会的变迁,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会不断产生一些新的职业和新的角色。当一种新的角色初次来到社会,社会还没有来得及对它的权利、义务作出明确规定,角色承担者本人不清楚,其他人的看法也有分歧时,往往容易造成角色不清。角色不清会给角色扮演者造成很大的身心压力,带来心理上的焦虑、紧张和不安。为了避免紧张和焦虑,中心人物不得不采取一定的态度和行为,这就是或者斗争,或者逃避。

当前,我国正不断地深化改革,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大学毕业生有了较多的就业选择。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在失业率和待业率居高不下的双重压力下,大学毕业生也面临着更多的就业压力和竞争压力,不可避免地遇到一些困惑与迷茫。调研中,61%的大学生村干部存在精神上的孤独感。特别是13%的城市长大的“外来”大学生村干部,以及相当一部分在农村长大却长期在城市求学的大学生村干部,面临着缺乏农村工作经验、难以融入农村生活的问题。调研数据显示,只有29%的大学生村干部对工作感到自豪,有成就感;33%的大学生村干部对农村工作感到有点失落或很失落,觉得自己在农村中无用武之地,难以适应农村环境。

大学生村干部的社会角色,从根本上说是制度赋予的[8]。但是,刚刚履职的大学生村干部还没有经过村民选举,大多数村民对大学生村干部的身份还缺乏认同,不愿意放手把重要工作让大学生村干部承担,只是交办一些琐碎小事,导致大学生村干部对自身角色认知上迷茫,甚至有大学生村干部认为自己并不是真正的干部。由于缺乏农村基层工作经历,一部分大学生村干部工作能力难以在短时间内展现出来,难免会出现失落和失望,导致他们对这项职业的忠诚度下降,最终造成大学生村干部流失。

3.2 角色期望过高,大学生村干部入职动机不纯

社会心理学家卡恩提出的“重叠角色组”模式认为:在组织中的每一个成员,在这个正式组织中都占据一定的“角色地位”(或职位)。对占据不同职位的角色,人们都有期望,即所谓的“角色期望”。中心人物往往会遇到来自许多角色组成的期望。而这些期望有的不符合要求,有的在短期内不能实现,因而使中心人物无能为力。角色期望过高会导致角色负担过重,引起中心人物心理上的紧张和焦虑[9]。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就业形势整体稳步发展,但是,由于连年扩招,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却持续存在着就业率和待业率双高的问题。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毕业生选择村干部的入职动机是非常复杂的:一是相对竞争难度较大的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公开招考,入职相对容易的村干部就成了一部分大学生毕业生的临时选择;二是大学生村干部政策确实提供了一系列有利于未来就业的优惠政策,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就把享受优惠政策当作更换职业的跳板;三是由于一些高校为了提高应届生就业率,一味鼓励毕业生报考大学生村干部,缺乏全面的就业指导和规划,导致部分毕业生就业时没有主见,随大流盲目报考村干部。农业部2013年的一个调研表明,约1/3的大学生村干部选择初衷是为了将来考公务员、进事业单位打基础或解决就业问题,1/6的大学生村干部是因为看中了各种优惠政策才来做村干部的。

因此,一部分大学毕业生虽然选择了村干部这项职业,但是并不是真正源自个人价值取向,而是为了功利地享受大学生村干部优惠政策。由于入职动机不纯,导致角色期望过高,一旦工作受到挫折,大学生村干部就会出现逃避思想,最终放弃村干部职位。

3.3 角色适应较慢,大学生村干部难以融入农村工作

角色适应是个体通过掌握角色规范,形成适应社会的行为模式的社会化过程,也是个体满足自身需要,发挥自身潜能,树立自我形象的个性化过程。角色适应关键是需要发挥个体自身的资源优势。人们自身的优势是参差不齐的,个人必须扬长避短,找准角色位置,才能实现自我价值。

大学生村干部的流失,尽管有着传统观念、历史、客观因素等原因,但是,大学生村干部的观念意识、能力高低却是最主要的原因。河北省张家口市着眼培养新农村建设的骨干力量,鼓励和引导大学生村干部积极参加选举,在2012年3月换届中,全市共有1645名大学生村干部进入村“两委”班子,占大学生村干部总数的62.4%。[10]大学生村干部初到农村任职,尽管工作能力还比较欠缺,但是只要有热情、有干劲,就能较快地适应村干部的角色。调查发现,成功的大学生村干部具有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善于学习、踏实肯干、积极进取、作风务实。有些优秀的大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联合一些思想先进的村民,大胆创业,通过自身艰苦创业带动村民致富,从而很快在村民当中树立了威信,成为行家里手;而有的村干部则不能较快地适应自己的角色,由于工作能力有限,大事做不了、小事看不上,只是协助村长或书记处理村里的日常事务、整理材料、协调村民纠纷等一些表面性的琐碎工作,工作显得比较被动。

3.4 角色距离过大,造成大学生村干部工作产生挫折感

角色距离是指一个人自身素质、能力、水平与他所要扮演的角色之间存在的差异。通过调查,近五年来,平均有13%的大学生村干部是来自城市,这些人对农村生活和村干部的工作就显得不太适应。许多大学生到农村工作 ,实在是基于就业压力的无奈之举,现有的大学生村干部中,所学专业为涉农或经济管理类的不到30%。调查显示,大学生村干部与村干部这一角色之间是存在着角色距离的。大部分大学生村干部任前只经历过短短几天的技术培训,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村干部的知识背景远离农村农业,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支撑,对农村创业知识了解不够。由于专业不对口,一部分大学生村干部缺乏农民急需的实用技术,缺乏对农村工作现状的了解,在工作中很难打开局面。由于知识储备远远不能应对复杂的农村工作,导致出现较大角色距离,这就很容易使大学生村干部在工作中产生严重的挫折感[11]。同时,农村环境是大学生村干部所不熟悉的,很多大学生村干部都不是当地人,不易取得村镇干部和村民的信任,一部分大学生村干部缺乏良好的感情基础和人际关系,认为农村工作中人际关系太复杂,开展工作难度大,从而产生畏惧心理和逃避思想。

4有效解决大学生村干部流失的对策与建议

研究发现,有效的社会支持可以有效减少组织中的角色压力。社会支持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的状况,对个体角色扮演热情、效果有相当大的影响,可以增强角色信心,减少角色倦怠。社会支持是一种咨询之提供,以促进个人感觉被关爱与被尊敬,自我价值更受肯定,让个人觉得他是被爱的、被关心的,是受尊重、有价值的。大学生村干部能否在基层干得好、留得住,不仅取决于他们自身角色的合理定位,还需要全社会关心、支持大学生村干部的成长,建立良性运作的长效机制,促进大学生村干部早日成才。

4.1 帮助大学生端正入职动机,调整角色期望

首先,高校要加强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针对大学生功利化、实用化的倾向,高校应当在大学生当中开展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意识教育。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教育,教育大学毕业生全面认识大学生村干部职业,对自己的未来合理规划,避免盲目跟风报考村干部。对于有意报考大学生村干部的毕业生,要教育他们有立志于在农村干出一番事业的决心,让他们认识到在农村工作大有作为,同样可以实现人生价值,从而树立扎根农村、艰苦创业的长远目标。

其次,政府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完善选聘制度。在选拔大学生村干部的时候,科学设置招考条件,有目的的进行招聘,而不是把招聘大学生村干部仅仅当做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

4.2 帮助大学生提升工作能力

大学生村干部初到农村任职,必然出现新旧角色的冲突,在角色实践中难免出现角色距离和角色实践差异。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和机构对大学生村干部进行系统培训,通过观念培养和技能训练,提高角色扮演能力,使角色得以成功转换,进而提高大学生村干部的角色自信,逐步缩小角色实践差异。

第一,高校要广泛开展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加强挫折教育。政府有关部门要依据大学生村干部角色的特点,在入职前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加强耐挫能力的培养,帮助他们保持进取向上的个性,培养他们适应艰苦环境的能力。

第二,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业务培训,提高新任大学生村干部履职能力。 要针对当地农村特点,加强对新任大学生村干部的业务培训,尽快提高工作能力。等到大学生村干部基本适应工作环境以后,逐步加大创业扶持力度,合理提供创业机会,帮助大学生村干部打开局面。

第三,高校要重视广大农村基层对人才的渴求,对有意到农村工作的优秀大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预”培养。一是有条件的高校开设村干部专业,实施定向系统培养;或者在某些涉农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开设一些大学生村干部用得上的农业、林业、牧业、水利等课程,让有意去农村工作的大学生“准村干部”能够得到系统培养,提高到农村基层工作的实际能力[12]。二是有条件的高校要注重与乡镇政府联合起来,广泛建立村干部工作站或者实践基地。将有志于考取大学生村干部的毕业生的实习阶段放到村干部将来工作的农村一线,让学生充分了解农村,适应农村生活,让大学生村干部在进入农村实战前就对自己的角色定位有清晰的了解,尽量降低角色冲突。

第四,大学生村干部自身要注重主观方面的努力,进行角色学习。调查发现,大学生当村干部如果仅凭一腔热情,而没有农业农村相关专业知识,将很难开展工作,在创业方面更不会取得突出成绩。因此,大学生村干部要通过加强角色学习降低角色冲突。要注重农村农业和创业知识积累,放下架子,摆正位置,善于向村干部和老百姓学习。从思想上、行动上尽快接触农村,贴近农民,注重提高自身人际沟通能力,加强与农民的交流,逐渐融入农村这片天地中,赢得群众、村镇干部的信任和支持,不断提高自己在农村工作的能力。

4.3 健全完善各项工作机制,提升大学生村干部角色适应能力

出现低成就感的人,无法产生角色投入的激情,也无法热爱自己所承担的角色,对角色扮演也是流于形式和外在需要。因此,组织要通过角色培训来增强个体的角色成就感和角色责任感。

首先,高校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学生村干部入职动机功利、价值理念错位等问题,原因有很多,但最主要的是因为高校在大学生村干部“预”培养环节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失和不足。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加强形势政策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地定位角色、扮演角色。农业高校要加强大学生村干部专题教育,加深他们对大学生村干部的职业认知,端正自己的就业观念,志愿到农村发挥光热奉献青春,增强其选择的主动性,避免盲目性。同时,对有志于服务农村基层的大学生开展挫折教育,积极引导大学生自信、自强,促进大学生村干部职前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职后安心于基层工作,真正成为能吃苦、愿奉献、素质高的优秀大学生村干部。

其次,政府要加强引导。政府有关部门要从人才选聘与农村发展需要、事业发展和职业保障、留得住与流得动等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对大学生村干部的有序流动进行顶层设计,引导聘用期满大学生村干部通过留村任职工作、考录公务员、自主创业发展、另行择业、继续学习深造等出路有序流动,真正让每个大学生村干部经过到村任职历练都各得其所。同时,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大学生村干部的管理与考核,杜绝临时借调行为,让大学生村干部真正参与处理村级事务,进入工作角色,有事可做,对农村工作产生责任感,增强自身价值感。

再次,大学生村干部要加强角色实践。大学生村干部计划是国家为加快新农村建设出台的长远计划,绝非权宜之计。在激烈的人才竞争环境下,大学生村干部一定要顺应时代潮流,相信在基层农村创业一样可以实现人生价值,更新观念,扎根农村,愿意在农村干一番事业。只有这样,才能对自身角色有正确认识与判断,提高角色认同,尽早实现角色转变。

4.4 建立健全保障政策,明确大学生村干部角色定位

一是政府应当完善大学生村干部制度方面的法规,赋予其清晰的角色定位。从制度上保障大学生村干部的各种激励措施到位。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取消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的身份差别。进一步探索大学生村干部职业发展的新机制。对大学生村干部工作期满后要有通盘考虑,健全后续政策。实施定向考录政策,每年拿出部分岗位定向从大学生村干部中进行招考,把大学生村干部作为补充县直部门和乡镇干部的重要来源。探索推行优秀大学生村干部直接进入选调生队伍或直接转为事业编制的工作机制。从政策上鼓励、照顾大学生村干部任职期满后参加公务员考试。

二是要落实好国家关于大学生村干部的激励保障政策。地方政府要按照中央要求,不断实施政策倾斜措施,加大倾斜帮扶力度,逐步提高大学生村干部工资待遇,让大学生村干部有干劲、有奔头,最终有出路。真正把大学生村干部当作后备干部来培养、当作优秀人才来服务,主动关心支持,积极帮扶引导,改善农村工作环境,使大学生村干部在工作中获得成就感,增强对农村的归属感。

三是要营造促进大学生村干部计划实施的良好社会氛围。各级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准确全面地了解大学生村干部职业,提高全社会对大学生村干部职业的认同。要动员社会各界,如企业、学校、社会团体、非政府组织等力量共同参与,支持大学生村干部工作,形成良好社会氛围。在2012年党的十八大和各省市党代会上,王淑媛、石磊等37名大学生村干部被选为党代表,标志着一批优秀大学生村干部已经得到了各级组织和党员群众的充分肯定。

随着国家政策法律的日趋完善,农村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大学生村干部一定会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巨大作用,成为党和国家未来的骨干力量。展望未来,大学生村干部应积极转变角色,在农村广阔天地发挥才能,为加快新农村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实现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2014中国大学生村干部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4.

[2]杨杰.2015年我国在岗大学生村干部将覆盖2/3行政村[N].人民日报,2012-05-20(2).

[3]佚名.大学生村干部发展报告调查显示:工资低影响扎根基层[N].中国青年报,2013-01-18(2).

[4]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多维视野中的社会行为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5]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6]秦启文,周永康.角色学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7]喻世友.资本主义管理大辞典[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4.

[8]郑庆杰.飘移之间:大学生村干部的身份建构与认同[J].青年研究,2010(5):47.

[9]526名大学生村干部当选村两委正职[N].大学生村干部报,2012-3-23(1).

[10]金超,汪永平.基于MARS模型的大学生村干部流失现象研究 [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13-17.

[11]曲昌荣.河南农业大学首个“村干部专业”成为“村干部学院”[N].人民日报,2009-01-19(10).

ON THE PHENOMENON OF THE OUTFLOW OF COLLEGE STUDENT VILLAGE OFFICIAL BASED ON THE THEORY OF SOCIAL ROLES

HOU Jin-chao

(DepartmentofPartyCommitteeOrganization,HenanAgriculturalUniversity,Zhengzhou450002,China)

Abstract:It is a major strategy for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CPC to implement the plan of the college student village officials in order to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countryside, which provides intellectual support and talent guarante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countryside and has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But the phenomenon of the continuous outflow of the student officials can never be ignored.The college student village officials go to the grass-roots unit in rural areas from the college campus in urban areas, and they are faced with the transition of roles from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city to the roles of rural grassroots cadres.Whether or not they are successful in the transition of roles accounts for the outflow of them.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causes of the outflow of the student officials using the theory of social roles and proposes effective solutions to the problem.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 village official; social role; outflow;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countryside

中图分类号:G6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751(2015)02-0087-05

作者简介:侯金超(1975-),男,河南西华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

收稿日期:2015-03-02

猜你喜欢
流失新农村建设
在华日企现地管理人才现状及对策研究
企业人才流失的现状及对策
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工作生活管理的革命
浅谈义务教育乡村教师流失的原因
中国在新农村建设中金融支持的实证研究
关于对徐州市实施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实践与思考
新形势下提升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水平的有效途径分析
高科技企业知识型员工流失原因与对策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