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别让我走》中的阐释判断

2015-03-17 05:01马珍萍

马珍萍,黄 莹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理工学院,江西 南昌 330100)



解读《别让我走》中的阐释判断

马珍萍,黄莹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理工学院,江西 南昌 330100)

摘要:叙事判断为分析文本和获得多角度的阐释提供有效方法,阐释判断做为叙事判断的一种类型是针对行动的本质或叙事其他因子所做出的判断。围绕小说《别让我走》中“攫取克隆人身体器官”这一事件,针对黑尔舍姆学校监护人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目的,分析人物叙述者、隐含读者和隐含作者各自做出的阐释判断。对该小说进行阐释判断是理解小说主题的关键,也是欣赏小说叙事美学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别让我走》;阐释判断;人物叙述者;隐含读者;隐含作者

当代著名日裔英国小说家石黑一雄所著科幻小说《别让我走》融合了悬疑、推理与爱情,揭示出人性的脆弱与无归属感。书中的克隆人早在孩提时期就被宣判的既定宿命安排——为了人类延长寿命而捐赠身体器官,在豆蔻年华中直视死亡的命运。

美国后经典修辞性叙事理论家费伦吸取经典叙事学、经典修辞学、读者反应批评和各种文化意识形态批评之长,提出应把修辞看成作者、文本和读者之间的互动。[1]他认为叙事判断在修辞叙事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分析文本和获得多角度阐释提供有效方法,其中阐释判断是对行动的本质或叙事其他因子所做出的判断。[2]

本文围绕小说“攫取克隆人身体器官”这一核心事件,针对黑尔舍姆学校监护人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目的,分析人物叙述者、隐含读者和隐含作者各自做出的阐释判断。

1人物叙述者的阐释判断

从本质上看,人称是“叙述者与他讲述的故事之间的关系”。[3]第一人称一般以两种形式出现,既是人物又是叙述者……即“人物叙述者”。费伦指出,人物叙述作为一种间接的交流,通过人物叙述者与受述者的交流,实现作者与读者的交流。[4]人物叙述者具备“叙述功能”和“揭秘功能”。[4]

小说中的人物叙述者凯茜就具备“叙述功能”和“揭秘功能”。凯茜以倒叙的方式回顾了童年、青年和成年后的生活经历。凯茜在编织记忆之网的同时,也在不断修正对以往的认知。小说中有两类人物:一类为克隆人,如凯茜、露丝和汤米;另一类为监护人,如露西、埃米丽和夫人。

从凯茜的叙述中,读者可以感知到黑尔舍姆是所具有神秘色彩的学校。学生们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没有父母也没有其他亲属,仅仅与被称为监护人的老师、园丁和送货人有接触。他们被剥夺了梦想和未来,没有人生自由,只能按照既定的宿命安排履行使命。学校非常重视他们的身体健康,反对他们抽烟,甚至禁止他们看抽烟的画面,他们每周都要进行身体检查。监护人对他们的照顾似乎居心叵测,导致他们总是笼罩在无法追寻的惶恐中。他们之间还会流传着一些骇人的传闻,使他们不敢踏入学校以外的“禁地”。他们潜移默化地知道哪些话题可以讨论,哪些话题是禁忌。大多学生只能压抑自己的好奇心,失去了批判精神,过着从众的生活。

根据米歇尔·福柯的观点,话语是一种压迫和排斥的权利形式,它代表着一方则意味着它必定有受到压制和限定的对立方,“话语的生产被一些程序所控制、筛选、组织和分配,它们的作用是转移其权力和危险,应付偶然事件,避开其臃肿麻烦的物质性”。[5]

监护人不论告诉克隆学生们什么,都刻意选择时机,以便他们因为太小而无法恰当地理解所告诉的信息,使他们在某个层次上接受了这个信息,又不会认真去检验它。学生们“被告知又没有真正被告知”,似乎知道又似乎不知道自己的命运。之所以造成学生们对自我身份和“器官捐赠”的使命没有充分的认识,这和监护人使用委婉语有密切联系。在小说里,克隆人统一被称为“学生”,由于“学生”这种模棱两可的称谓,使得克隆人没有确定好“自我的身份”,克隆人没有认清楚“我是谁”,以至于他们坎坷的命运肆意被社会当权者主宰却浑然不觉。克隆人把身体器官移植给自然人,被称为“捐赠”。“捐赠”一词的使用造成器官移植变成克隆人的自愿行为,而且故意模糊社会道德的准则。当克隆人“捐赠器官”死亡后,被称为“完结”,似乎克隆人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提供给自然人所需的器官,一旦目的达到,就毫无利用价值。

在懵懂无知的岁月里,学生们一直都觉得自己和外界人是一样的,但一次特殊的经历改变了他们对自我的认识和外界人的看法。凯茜和她的伙伴们大概在八岁的时候,当夫人像以往一样来学校收集学生的艺术作品时,他们假装和夫人在路上不期而遇:“我至今历历在目的是,她似乎在竭力压抑那种真正的恐惧,唯恐我们之中的一个人意外碰到她。虽然我们继续走我们的路,但大家还是都感觉到了这一点;那种感觉就像我们从大太阳底下径直走进了寒冷的阴影下。可是她怕我们就如同有人害怕蜘蛛一样。我们尚未准备好面对这样一种情况。我们从来没有想过,被人当成蜘蛛看待,我们该做何感想。”[6]

当凯茜知道自己和伙伴们的“与众不同”时,内心深处极为震撼,感到自己和伙伴们是被边缘和孤立的群体。外面的人害怕这些克隆人的同时,排斥他们,把他们看成“异类”,甚至根本就没有把他们当作“平常人”来看待。埃米丽小姐曾说:“我们都害怕你们。我在黑尔舍姆的时候,我自己几乎每天都要强忍对你们的恐惧。有好几次当我从书房窗口向下看你们的时候,我会感到那样的厌恶。”[6]

这些克隆孩子成年后就开始进行器官捐赠。他们无力反抗命运的安排,但是他们仍然有着对生的强烈渴望。当得知克隆情侣只要能够证明真爱就可以申请3-4年延期捐献器官时,生命的延续对汤米和凯茜这对情侣有了新的意义,哪怕只是短暂的3-4年延期捐献。在申请缓捐失败后,生的希望已破灭,在极度压抑和绝望中,汤米终于爆发了。汤米在回去的路上发出了阵阵怒吼,这是对咫尺爱情的无奈,更是对命运的绝望,质问着社会的道德和良心。

监护人给予他们的教育和照顾只是为了保证他们为人类提供健康的身体器官,人类冷漠躲闪的目光说明克隆人不配拥有人权,他们不过是人类手中的一只小白鼠,一件为了延缓死亡的工具。因此,针对黑尔舍姆学校监护人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目的,“迫害”是凯茜做出的阐释判断。

2隐含读者的阐释判断

费伦借鉴和发展了拉比诺维茨的四维度读者观:有血有肉的实际读者、作者的读者、叙述读者和理想的叙述读者。[7]在叙事话语文本框架内,西摩·查特曼提出了叙事话语的文本对话交际模式。[8]叙事话语文本对话交际模式中的“隐含读者”就是费伦四维度读者观中的“作者的读者”。“真实读者”是没有进入创作过程的日常生活中的这个人,“隐含作者”是以特定立场、方式或面貌来创作作品的人。[9]在叙事话语文本中,与隐含作者相对应的是隐含读者,他是隐含作者心目中的理想读者,或者说是文本预设的读者,这是一种跟隐含作者完全保持一致完全能够理解话语文本的理想化的阅读位置。[9]

费伦认为,叙事性修辞包括对叙事的修辞性界定和关于叙事进程的概念。因此,叙事性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物、事件和叙述,另一方面是读者反应。叙事性促进两种行为:观察与判断。隐含读者作为旁观者,观察人物与隐含作者的距离,对人物、人物情景和人物的选择做出阐释的和伦理的判断。[10]

读者这一特殊的身份使他们在阅读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对人物和故事情节进行判断,另一方面又因参与判断而产生情感体验。因此,从修辞的角度来看,叙事性涉及人物经历的变化和读者在对人物的变化做出动态反应时所经历的变化。

对“攫取克隆人身体器官”这一事件,人物叙述者凯茜做出了自己的阐释判断。因此,隐含读者也会对此做出不同的反应和判断,并对凯茜的阐释判断进行相关判断,即判断出“人物叙述者的阐释判断”是否具有合理性。

隐含读者通过凯茜的叙述,知道黑尔舍姆就是圈养和驯化克隆人的地方,克隆人被剥夺了人身自由和拥有梦想的权利,失去了独立人格和自由思想,不能选择如何生,也不能选择如何死,不能选择爱,也不能拥有爱,不可以恨,也不可以逃避。隐含读者会对凯茜深表同情,非常认同凯茜做出的阐释判断,会同样认为黑尔舍姆学校的监护人就是在“迫害”这群天真可爱的克隆孩子们。

然而,细心的读者会发现凯茜的叙述又存在不可靠性。如果监护人有意迫害这些克隆人,为什么有时候这些监护人会在克隆人面前表露他们的情真意切?监护人的“情真意切”意味着什么?是什么促使监护人会对克隆人产生“情真意切”?这些答案都取决于隐含读者去发现。通过渗透到监护长埃米莉小姐的内心深处,隐含读者可以挖掘出真相。

“为了延长人类的寿命,克隆人捐赠身体器官直至死亡的宿命安排”一直贯穿全书,作为该事件的参与者,监护长埃米丽小姐认为他们所做的一切只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些特殊的孩子们。“在整个国家里,还有学生生存在悲惨的条件下,他们的生存条件是你们黑尔舍姆的学生几乎无法想象的。现在黑尔舍姆也没有了,事情只会越来越糟”。[5]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为了延缓死亡根本无视社会道德和良心,肆意利用克隆人替换“身体零件”。弱势的“克隆人”保护者们为了坚守社会道德和良心,为了保护克隆人,建立了黑尔舍姆这样的庇护所,监护人们精心呵护这些孩子们,让他们的生活从不和外面世界有任何交集,让孩子们接受良好的诗歌和艺术教育。为了证明克隆人与正常的“自然人”一样有灵魂,夫人收集的学生艺术作品就是拿给外界最好的证据。

当听说只要克隆情侣能够证明彼此是真心相爱就可以申请缓捐器官3-4年时,汤米和凯茜充满期待地找埃米丽小姐,对此埃米丽小姐却表示无能为力,但她认为:“这是一个可以让他们为之梦想的东西,一个小小的幻想。有什么坏处呢?”[5]正是黑尔舍姆学校的独特之处为这个谣言提供了生存土壤,谣言的存在可以给克隆人带来希望和梦想。她的回答中可以揭示人类良知与人性缺失、正义与邪恶、疾病与死亡之间存在的博弈,同时也意味着部分良知尚存者试图用黑尔舍姆学校的存在,向整个世界证明“克隆人是有心灵的活生生的人”的实验场所。黑尔舍姆的倒闭,标志着人类良知的彻底泯灭。

面对外界汹涌的质疑和压力,这些监护人作为“弱势的克隆人保护者们”也无力让克隆人免受“器官捐赠”的宿命。至此,隐含读者围绕“攫取克隆人身体器官”的阐释判断会发生逆转,针对黑尔舍姆学校监护人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目的,由赞同凯茜所做的“迫害”的阐释判断,走向理解黑尔舍姆学校监护人的良苦用心,并且做出“爱与保护”的阐释判断。

3隐含作者的阐释判断

布思指出隐含作者是真实作者的第二自我。申丹认为,“隐含作者以特定的方式进行写作,通过自己的各种写作选择创造了自己的文本形象”。[11]就文本而言,“隐含作者是范式和选择的核心;就作者而言,隐含作者是他的隐含版本;就读者而言,隐含作者是读者得到的图像”。[12]

尽管在叙事作品中,有可靠叙述者与不可靠叙述者之分,在实际的叙事中会出现叙述者所显现的意识形态和思想规范与隐含作者不一致的意识形态偏见,[13]但是“作者的声音从未真正沉默”[14]。隐含作者石黑一雄通过对文本和叙述者的选择做出自己的阐释判断。

该小说的名字取自凯茜最喜欢的一首同名歌曲《别让我走》。小说中最哀婉动人的一幕,莫过于11岁的凯茜随着歌曲《别让我走》拥着枕头跳舞时,夫人竟然热泪盈眶。许多年后,当凯茜向夫人提及此事时,凯茜解释道:“因为无论那首歌真正关于什么的,当我跳舞时,在我自己的脑海里,有我自己的版本。你瞧,我想象那说的是一个女人被告知不能生育孩子。可是后来她生了一个孩子,她是那么高兴,她正紧紧地把孩子抱在胸前,生怕什么事情会把他们分开,于是她不断地唱:宝贝,宝贝,别让我走……”[5]而夫人的解释却是:“我掉泪是因为一个完全不同的原因。那天我看着你跳舞的时候,我看到了某样别的东西。我看到了一个新世界的迅速来临。更科学,更有效,是的。对于以往的疾病有了更多的治疗方式。那非常好,却又是一个非常无情和残忍的世界。我看到了一个小女孩,她紧闭双眼,胸前怀抱着那个仁慈的旧世界,一个她的内心知道无法挽留的世界,而她正抱着这个世界恳求着:别让我走……但是我看到你,这让我的心都碎了。而且我从来都没有忘记”。[5]

隐含作者石黑一雄运用重复的叙事手法,在小说中多次提及这一感人至深的一幕。这一幕表明了,身为监护人的夫人和身为克隆人的凯茜跨越了重重障碍,进行了一次无声的心灵交流。透过凯茜的追忆,反映了还处于童年时期的凯茜就隐隐约约感知到未来的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性,她只是想单纯地沉湎于一个人的世界并且出于本能想要保护好这些如同水晶般容易破碎的美好,她害怕直面残酷的现实和无情的未来。而这一幕也表明夫人并不是对克隆人冷漠无情。由于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克隆人沦落为医学界的“灵丹妙药”。在新的世界里,克隆人只被视为医学上的白鼠,因人类的需求而生,因人类的需求而亡。利欲熏心的人们看不到克隆人的真善美,看不到克隆人的纯洁灵魂,更看不到克隆人对梦想的憧憬和向往。对此,夫人对克隆人的悲剧命运更是感到惋惜、痛心和无奈。由此可见,夫人表露真情的举动正是再现了隐含作者石黑一雄悲天悯人的情怀。

在小说结尾部分,当汤米和凯茜申请延期捐献器官时,埃米丽小姐的回答却是万般无奈:“你瞧,我们能够给予你们一些东西,这些东西甚至现在都没人能够剥夺你们……可是在那些年里我们庇护了你们,我们给了你们自己的童年……如果我们没有保护你们,你们就不是今天的样子。如果你们知道了个人将来所要面对的,你们怎么还会那么做呢?”[5]

隐含作者石黑一雄通过这两个情节的描述,进一步间接揭示出人物叙述者凯茜所做的阐释判断具有不充分性,她由于个人的局限性而做出了“迫害”的阐释判断。然而,事实并非如此,黑尔舍姆学校的存亡以及克隆人的命运安排都取决于主宰文明发展的跋扈当权者。面对外界对克隆人的生存状况的麻木不仁,黑尔舍姆学校监护人代表着少数有良知的克隆人保护者,他们力所能及地给予克隆人庇护,给他们良好的教育,丰富他们的心灵,让克隆人过着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因而,针对黑尔舍姆学校监护人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目的,隐含作者石黑一雄也与隐含读者的立场一致,做出了“爱与保护”的判断。

4结论

费伦的修辞叙事理论强调作者、文本和读者之间的多层次动态交流关系,强调叙事修辞是“作者代理、文本现象和读者反应之间的多层次关系”。[7]阐释判断是针对行动的本质或叙事其他因子所做出的判断。围绕小说中“攫取克隆人身体器官”这一核心事件,针对黑尔舍姆学校监护人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目的,分析人物叙述者凯茜、隐含读者和隐含作者石黑一雄各自做出的阐释判断,是深入理解该小说主题含义和叙事美学的有效方法,也是推动整个故事叙事进程的主要动力。

参考文献:

[1]申丹,韩加明,王丽亚.英美小说叙事理论研究 [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2]Phelan J.Experiencing Fiction:Judgments,progressions,and the rhetorical theory of narrative[M].Columbus:Ohio State UP,2007.

[3]热拉尔·热奈特.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 [M].王文融,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4]Phelan J.Living to Tell about It:A rhetoric and ethics of character narration [M].Ithaca:Cornell University Press,2005.

[5]石黑一雄.别让我走[M].朱去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

[6]刘北成.福柯思想肖像[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7]Phelan J.Narrative as rhetoric:technique,audiences,ethics,ideology [M].Columbus:Ohio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96.

[8]Chatman S.Story and discourse:narrative structure in fiction and film [M].Ithaca and London: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78.

[9]申丹,王丽亚.西方叙事学经典于后经典[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10]Ambrose Gwinnett Bierce.The Crimson Candle[A]//The Collected Writings of Ambrose Bierce.New York:The Citadel Press,1946.

[11]申丹.再论隐含作者 [J].江西社会科学,2009(2):26-34.

[12]Booth W C.The rhetoric of fiction [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1.

[13]谭君强.叙事作品中叙述者干预与意识形态[J].江西社会科学,2005(3):209-217.

[14](美)W·C·布斯.小说修辞学[M].华明,胡晓苏,周宪,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INTERPRETATION OF THE INTERPRETIVE JUDGMENTS IN THE NOVELDON’TLETMEGO

MA Zhen-ping, HUANG Ying

(InstituteofScience&Technology,JiangxiNormalUniversityofScience&

Technology,Nanchang330100,China)

Abstract:Narrative judgment provides an effective method for text analysis and multi-dimensional interpretation.Narrative judgment mainly has three types, of which interpretive judgment is a judgment concerning the nature of the actions or other factors of the narration.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event of grabbing the organs of the cloned human body in the novelDonotletmego, analyzes the interpretive judgment made by the character narrator, the hidden reader and the author in the light of the methods and purposes of education of the guardian at Hailsham school.Interpretive judgment of the novel is a key to comprehending the theme of the novel and an important means to appreciate the aesthetics of narrating.

Key Words:Donotletmego; interpretive judgment; the character narrator; the hidden reader and the author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751(2015)02-0162-04

作者简介:马珍萍(1968-),女,江西南昌人,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基金项目:2014年江西省社科规划项目 (14WX305)

收稿日期:2015-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