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的网络流行语思考与实践

2015-03-17 08:30黄钰晶韩小香
关键词:流行语青少年思想

黄钰晶,韩小香

(1.岭南师范学院 美术学院,广东 湛江 524048;2.岭南师范学院 思政部,广东 湛江 524048)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象主要是大学生,主要是根据时代发展要求,积极开展好政治理论教育和业务知识教育,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把大学生的思想和智慧统一到国家的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工作上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随着《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出台,国家对人才培养质量和要求有了新的定位,要顺应这一发展趋势,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主动研究工作对象新特点、新问题。当前形势下,多元价值观盛行,在网络信息海量化环境下,衍生出形形色色的网络流行语,对于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来说,由于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限制,网络流行语的研究工作亦面临更多新难点,需要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更进一步开展研究。

一、新形势下高校开展网络流行语研究工作现实意义分析

由于网络流行语不是规范语言,良莠不齐,不可避免带有一定的低俗、粗俗、消极甚至暴力色彩,加之90后在校大学生的社会阅历尚浅,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阶段,容易受到网络流行语负面影响,只有加强对该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才能更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合理选择人生发展目标、科学实现自我管理,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对地方基础教育和文化建设产生积极作用。

(一)有助于增强90后大学生思考事物本质能力

近年来,在各大高校颇为流行的“额滴神啊”、“灰常”“鸭梨山大”“神马都是浮云”“木有”“女神”等话语,成为很多90后大学生口头禅。这些我们熟知的网络流行语,大都具有口语化、草根化、娱乐性、大众化、幽默性、诙谐性等特点,在网络一经传出,立刻成为调侃热词。有的网络流行语带有明显英语谐音,如粉丝(fans);有的带有汉语谐音,如网络惯称“美女”为“美眉”,意思即是汉语“妹妹”;还有网络流行语与地方方言相通,如“额”“偶”通常指代“我”,有的网络流行语则与社会热点事件紧密相关,或褒扬,或讽刺,或嘲笑,诙谐背后折射出深刻的社会意义、人生哲理和道德评判,如“范跑跑”、“猪坚强”、“我爸是李刚”等等。每个网络流行语的诞生不是凭空而来,他们的背后都会有一个社会事件。90后青少年通过接触、了解这些网络流行语,促使他们自觉了解流行语背后的社会事件,对促进他们提高对事物认知、分析以及判断能力,逐渐养成分析事物本质能力无疑是有益的。如涉及道德领域的网络流行语“小悦悦”等,则引发90后青少年对道德价值的思考,树立正确的道德意识。

(二)有助于更好了解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

网络化时代下,信息飞速传播、多元价值观盛行、通讯交通便利,使得90后大学生进入大学前,就已经接受太多的社会影响,不少90后大学生入学前便出现价值观、世界观和责任感缺失等现象。与80后相比,90后大学生自我意识更强,他们对新奇事物非常感兴趣,并且大胆去尝试、接受新事物。现实中,大部分网络流行语的创造者和使用者是 90后青少年,据一些权威机构调查显示,20岁-39岁的网民使用人数约占国内网民总数的55.6%,它们无疑对90后青少年的学习、生活甚至是思维方式产生深刻影响,这一现象越来越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在网络虚拟世界中,他们可以摆脱现实束缚,无拘无束自由交流,即使是陌生的双方,通过使用网络流行语来交流,也会有一见如故的感觉。90后青少年在接触和使用网络流行语过程,实际上也是自我意识发展和调节过程。通过研究他们使用流行语交流的频度、高频词汇、使用情景等等,有助于从思想与行为双层面了解90后青少年特点。

(三)有利于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对象新视界

视界在一定程度上是决定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工作的深度,它是教育实践在理论研究领域的必然体现,研究视界只有不断拓展,才能积极推动现实工作发展,反之教育工作则会停步不前,逐渐失去其应有的育人功能。近年来,90后青少年已经成为高校学生群体的主要组成部分,经过近十年变迁发展,大学生群体特点有了很大变化,对这个群体研究的视界变得更加丰富起来。这种被90后玩转在嘴边的网络流行语成为近年来高校思政教育一个重要研究视界,这种主要由青少年创造、使用、流行的网络语言折射出当代青年的价值观、人生观,加强对网络流行语研究,有助于帮助我们了解90后青少年思想和行为特点,有针对性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亦有利于不断拓展教育研究的视界。

(四)有助于增进思政课堂师生互动沟通和教学成效

部分90后大学生错误认为只有掌握专业技能才能找到好工作,上学只要学好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就可以,因此与他们一谈及思想政治教育、时事政策理论,他们就感觉不实用、枯燥无味,加上现今社会“功利化”风气影响、家庭教育缺失等因素作用,造成这部分90后青少年过分注重专业技能轻思想道德教育,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补丁课”、“太空课”、“科幻课”,老师照本宣科,讲的都是空洞无物的“大道理”、虚无的东西,有的学生甚至认为思想政治课“讲一套,做一套”,在这种思想驱使下,思想政治课逐渐失去课堂魅力,于是逃课、旷课成了家常便饭。此外,由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授课方式侧重于理论说教,形式比较单一,与其他课程的教学实践活动亦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导致课堂教学气氛沉闷、乏味,学生思想上不太重视。网络流行语与90后青少年有着密切联系,可以突出反映这个时代青年的特有的思维方式和心理特点,如果授课教师能够有意识研究和掌握一些流行语的使用场合、产生原因,对流行语进行一定价值层面分析,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有效增进师生之间沟通,拉近师生距离,提高教学成效,同时有效拓展教育者的知识视野,也能为开展流行语的研究提供实践环境。

二、高校开展网络流行语研究工作难点分析

(一)网络流行语具有多元性、易变性特点

网络流行语产生与应用大多是没有规律可言,它是一种不规范语言,具有多元性、自由行、无序性特点,构成元素复杂、多变,充斥在网络中的各种社会思潮、价值理念、道德规范都有可能成为网络流行语的元素,当中也包括许多不良社会风气、思潮,由于网络新词时刻都在更新变化,流行时间可长可短,更新速度不断加快,一个网络流行词可以很快被另一个新词所取代,随着网络文化不断发展,网络流行语也跟着不断发展变化,特点更加复杂,具有不可预测性,上述这些特点无疑增加了研究工作的难度。

(二)网络流行语传播速度加快,途径多样化

语言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网络流行语的产生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它也会随着时代发展而传播和运用,随着网络技术更新发展,作为网络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网络流行语更新、传播速度加快,传播方式多样化,给研究工作带来难点。除网络之外,电影、电视剧、报刊、杂志、小说、广播公共媒体成为网络流行语传播途径,比如热门电影电视剧台词、社会热点事件关键词、网络歌曲的歌词和广告词随时都可能成为网络流行语,如电影《疯狂的石头》台词“我顶个肺”原本是广东方言,通过这部电影热播,这句广东方言在网络蹿红,成为网络流行语。此外,传统经典诗词、曲艺节目、民间俗语经过改编,也成为网络流行语,比如春晚小品《卖拐》台词“忽悠”、《策划》台词“你太有才了”、《不差钱》小品台词“不差钱”等。

(三)90后大学生阅读习惯变迁的趋势

90后青少年是网络流行语主要创造者和传播者,与80后相比,90后青少年阅读习惯有很大的变化,由于网络阅读的主体性、开放性、感染力、参与性更强,更贴合90后大学生的阅读心理,成为当下90大学生阅读主要方式,大学生长期接触、使用网络阅读,成为网络流行语的创造者、使用者,并在这个过程中受到网络阅读影响。

三、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网络流行语实践作用途径

在缺少有力的外部监督和约束下的网络环境里,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帮助90后大学生正确创造和使用网络流行语,促进网络流行语发挥其应有的育人功能,应该根据工作需要,多措并举。

(一)以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为阵地,加强网络流行语教育作用

当前,部分高等院校思政课堂开设网络流行语教育课,积极鼓励授课教师通过思政课堂正面引导学生正确辨识哪些网络流行语是健康的,哪些网络流行语对学生成才成长有负面影响。教师可以根据90后学生群体特点,结合授课内容选用恰当的网络流行语充实课堂教学效果,不仅学生愿意听,同时拉近师生距离,活跃课堂气氛,也可以借助课堂的沟通交流达到教学效果。

(二)借助学生机构团体,构建健康宽容的校园网络文化体系

学生社团、学生会等一些学生机构是学生自由使用网络流行语的重要场所,可以借助学生机构开展网络流行语相关活动,比如举行网络流行语辩论赛、演讲比赛、漫画比赛、经典著作阅读月活动等,在活动中引导青年学生关注网络流行语来源、使用,正确了解其本质内涵,文明、理性使用网络流行语。

(三)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实践中,加强90后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开设网络流行语专题讲座、座谈会、主题班会,在条件允许情况下,高校可以创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开展网络流行语教育主题专栏,特别是对新出炉的流行语进行正确引导。实践中,尤其要关注那些沉迷、追捧网络文化的学生,鼓励这部分学生多阅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报刊,寒暑期多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减少对不良网络文化追捧和依赖,树立良好的网络文化思想意识。

(四)加强网络流行语特点研究,打造一支素质高的指导队伍

队伍建设是高校开展网络流行语研究和教育的首要因素,只有打造一支素质高、作风硬、执行力强的指导队伍,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对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流行语指导质量。除授课教师之外,可以有意识加强辅导员网络文化建设能力,辅导员站在学生工作第一线,比较了解学生特点和心理特征,鼓励辅导员参加各种网络文化建设研讨会、交流会、座谈会和论坛等,使得他们第一时间掌握网络文化发展最新动态。另外,个别有条件的院系成立专门的指导室,并购置相关书籍、材料等供辅导员研究学习,遇到学生沉迷不良网络流行语文化时,可及时安排他们在指导室接受教育。

(五)加强榜样教育效应,逐步构建合理的就业格局

实践中,一方面,加强学生创造和使用网络流行语的观念指引,以宽容态度对待学生使用网络流行语同时,有意识加强引导和监督,以公众微信平台、专题报告会、汇报会等形式,向大学生宣传网络建设和管理先进典型,引导90后大学生理性使用网络流行语。

(六)网络流行语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实施全程化指导

网络文化教育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教育资源,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和择业观,与说教、灌输的教育模式相比,它更易于为大学生所接受。实践中,从新生入学开始,帮助新生适应大学学习和生活,将网络文化教育与日常教育结合,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特点,以团体辅导、主题讲座、座谈会、活动比赛等形式开展网络文化形势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等。其次,针对大二、大三中间年级开展特色指导活动,指导的形式更多表现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对事物本质的分析能力。再次,针对毕业生开展网络文化教育,重点是对他们的网络求职行为、求职心理进行一对一指导。

[1]刘柳.透过网络流行语看当代青少年价值观新特点[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1(3):48-50.

[2]张弛.网络流行语为何流行[J].文学界,2011(10):87-88.

[3]曹宣明.青年网络流行语解读与思考[J].当代青年研究,2011(1):38-41.

猜你喜欢
流行语青少年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青少年发明家
思想与“剑”
流行语大盘点
看古人如何玩转流行语
大学流行语考察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巧借 流行语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