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宣语篇的跨文化建构模式

2015-03-17 08:30



外宣语篇的跨文化建构模式

黄睿

(河北工程大学 文学院,河北 邯郸,056038)

[摘 要]语篇包含一定的意图并涉及一定的后果,完整语篇的建构是在作者与读者的互动中完成的。外宣语篇的语用功能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特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宣传离不开语篇受众的积极回应。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外宣语篇是多模态的。因此,外宣语篇的建构是在多模态、互动中完成的,并且体现着积极话语趋势。结合语域理论,对已有成功外宣案例进行分析,论证了几种互动多模态外宣语篇的建构模式。

[关键词]外宣语篇;积极话语;建构模式

[投稿日期]2014-12-12

一、引言二、语域理论与语篇互动模式

在全球化趋势的今天,国家间的交流与合作在各个层面成为一种常态。地球村的概念体现了各国间文化融合的趋势。然而,在文化融合的另一面,各国也在积极建构本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角色,表达自己的声音、赢得在国际舞台中一个恰当的位置,促进地球村的和谐发展。外宣话语的主要传递渠道是新闻报道,存在于报刊、电视和网络。新闻报道语篇有两个功能:向大众提供信息和力图影响读者的思想和感情,进而实现外宣的目的。

功能语言学认为语篇是社会文化语境中的社会行为或互动,作为一种行为,语篇包含着一定的意图并涉及一定的后果[1]。外宣语篇典型地体现了语言与意识形态的关系,目的于实现既定意识形态影响。Schiffrin,Tannen &Hamilton(2001)指出,语篇是社会成员之间的互动,是社会成员运用语言资源实现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任务的社会实践[2]。针对不同外宣语境,行使不同的交际功能是外宣语篇建构的一个典型特征。本文将结合Halliday语域理论来分析针对不同具体语境的外宣语篇建构模式。在跨文化媒介中,除了外交语境的存在,万花筒的地球村文化语境也给予各国以主动的外宣机遇。外宣语篇的建构也会是偶然但主动的。外宣语篇交际功能的实现尤其离不开语篇受众的积极互动,外宣语篇意义的实现是动态、互动的。本文将以语域理论为分界线,分析两大类外宣语篇的建构模式。

完整的语域(register)理论是由韩礼德在1978年出版的《作为社会符号的语言》(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中提出,他把语域看作是“通常和某一情景类型(situation type)相联系的意义结构。”[3]。他认为语言首先是一种社会行为或“行为潜势”(behavioral potential)。文化语境是决定这一套可选择系统的环境,情景语境是对这一系统所作的某一具体选择的环境。行为潜势通过语言潜势来体现,语言潜势由意义潜势来决定。情景语境决定着讲话者在某一具体语境中实际说的话。情景语境包括三部分:场景、交际者和方式。语境的三个部分决定着意义系统的三个组成部分:概念意义、交际意义和语篇意义。由于场景的不同,语篇话题可为不同学科或领域的语域,语域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对概念意义(经验和逻辑)的不同选择。由于交际者的不同,语篇可体现为不同正式程度和不同的口气、态度,语域的差异体现在对交际意义(语气、情态)的不同选择。由于方式的不同,语篇表现为由不同渠道、媒介或修辞方式所区分的语域。语域理论的作用在于我们能够根据语境预测语篇或根据语篇探测语境。外宣语篇交际功能明确:传递意识形态、阐明观点立场。外宣语篇发生的语境可为具体的外交语境,也可为非外交语境。发生于外交语境的外宣语篇的建构必然受到场景、交际者和方式因素的影响。语域理论是分析发生于外交语境外宣语篇建构的基础理论之一。

外宣语篇交际目的的实现离不开语篇受众的积极回应。因此,外宣语篇的建构以语篇的互动性本质为基础。Michael Hoey在其专著《语篇互动》(“Textual Interaction”)中明确地提出语篇是作者与读者间互动的观点,他界定语篇为:“一个由自身加以合理控制的有目的的互动过程。这一互动介于一个或几个作者与一个或几个读者之间。在互动过程中, 作者控制整个互动过程,制作绝大多数的语言”[4]。作者摒弃了传统的静态语篇观,把语篇看作一个互动的交际过程,突出了语篇的交际功能。作者提出语篇互动的模式有主次之分,包括问题-解决(problem-solving)模式、目标-达成(goal-achievement)模式、机会-获取(opportunity-taking)模式、唤起-实现愿望(desire arousal-fulfillment)模式和空缺与知识填补(Gap in knowledge filling)模式。作者提供了几种模式及相关语法层面标志。关于语篇的互动性,Hoey认为有两个显著特征:1)语篇作者与读者间的成功互动是语篇意义生成的重要条件;2)语篇的互动形式具有个性化和多样化的特征。本文旨在结合实际外宣语篇分析具体的语篇互动模式。

三、外交语境中的外宣语篇建构模式分析

(一)卡梅伦针对“苏格兰独立公投”的演说

2014年9月18日苏格兰居民对于“苏格兰是否独立于英国”进行公投。2014年苏格兰公投的具体背景是经济和发展问题:2013年11月26日,英国苏格兰政府首席大臣亚历克斯·萨蒙德发布苏格兰独立白皮书,称如果独立,苏格兰可以解决现阶段与英国中央政府之间的诸多争议问题,如北海原油储备问题和核威慑武装力量基地选址问题。在苏格兰公投前民意调查显示,双方得票率可能比较接近,公投结果很难预测。这种情境下,作为英国首相,卡梅伦肩负着号召国家统一的重大社会责任。9 月15日,他来到苏格兰的阿伯丁进行公开演讲,向苏格兰民众作最后的挽留。

Hoey问题-解决模式的特征包括:1)模式表现为作者回答系列但顺序不固定的预测问题的过程;2)语篇的开头往往提供总背景;3)否定评价或和否定回应引发该模式的循环,语篇在获得肯定的结果和评价之前往往要经历一系列的评价,结果和评价表明语篇的结束。

BBC电视对该演讲进行了转播,电视字幕也增加了对演讲内容的总结:

PM: There is no going back from this. ……Only became Great Britain because of greatness of Scotland. …… Independence would be a painful divorce. …… Don’t want Scotland to be sold a dream that disappears. …… How do you get that change? …… Real change is Scotland’s for the taking. …… We are a family. …… We are a family of nations. ……Vote No & you are voting for a better future for Scotland. …… Message to the people of Scotland – we want you to stay. …… We need change, don’t need to tear country apart.

我们选取电视转播字幕对演讲内容的总结来分析该语篇结构。通过标示表否定的词汇,我们可以看到卡梅伦演讲是问题-解决模式。他通过回答苏格兰独立派一系列问题,通过对独立可能带来的一系列局面的否定,回归到他的演讲主题:让我们在一起(let’s stick together),力挽苏格兰。结合当时难辨胜负的局面,电视转播能够声情具现卡梅伦的深情告白,几度哽咽;听者随之鼓掌回应,令人感动。

独立失败的公投结果离不开英国政府给予苏格兰的一系列民生承诺。但是不能不说卡梅伦通过列数独立将带来的不堪于民众的后果,确实说服了苏格兰居民放弃独立。公投结果公布后,卡梅伦在唐宁街首相官邸外发表演说,重申苏格兰公投的举行印证了苏格兰民众在英国享有发言权,并公布苏格兰今后享有更多的权利,会发展得更好。行为潜势是通过语言潜势的选择来实现的,卡梅伦公投后的演说内容更多的是对于公投前演讲承诺的实现,是对问题解决方案的再确定。

(二)习近平在APEC峰会期间针对中美关系与奥巴马的对话

2014年北京APEC峰会期间,应国家主席习近平邀请,美国总统奥巴马于10日至12日来华出席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并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两人于11日晚在中南海举行了会晤,就中美关系及共同关心的国际和地区问题进行了对话。这次对话有它具体的背景:APEC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多边区域经济集团化组织,是区域性的官方论坛,APEC峰会包括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作为中美两国首脑,他们一方面代表各自国家的利益和价值观;另一方面在寻求彼此合作和发展的机会。奥巴马11月10日在APEC发表演讲说,上次我们在加州碰面,习主席指出太平洋足够大,容得下中美两国。我同意这一点。美国欢迎一个繁荣、和平、稳定的中国崛起。奥巴马也坦言中国的崛起符合美国人的利益。正是这种经济利益在交流合作中的共赢吸引两国推进建构新兴大国关系。然而,社会制度不同的两国存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差异和分歧。正如习近平在APEC开幕式上演讲所说,我们要共同建设互信、包容、合作、共赢的亚太伙伴关系。志同道合,是伙伴。求同存异,也是伙伴。

正是基于中美两国这种势均力敌的状况和双方共赢发展的意愿,习近平安排了11日晚的中南海会晤。本次会谈,习近平强调要推进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建设。他选择中南海这一特殊场合,有着特殊用意,在交谈中也实现了交际目标。(1)习近平介绍瀛台的历史变迁,奥先生接话:中美历史上这一点相似,改革会遇到阻力,需要我们拿出勇气。习近平画龙点睛:了解中国近代的历史对理解中国人民今天的理想和前进道路很重要。(2)习近平说,瀛台是乾隆皇帝“得一日之清闲”之处。他参照去年奥先生安排的安纳伯格庄园会晤标准,安排一场不打领带的会晤。习近平说,我们要保持经常性密切沟通,不是就事论事,而是要就一些根本性的问题坦诚深入交流,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增进相互了解、加深彼此信任,才能做到相互尊重,避免战略误判。在瀛台这一宽松而有历史意义的场合,习近平与奥巴马谈论历史到现实、从文化到政治,谈中国经济的新常态、谈中国的民主、中国的主权。使得奥巴马坦言,这辈子最全面、深入了解到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执政理念以及习近平的思想。

“习奥会”确实使中美在“聚同化异”方面取得高度共识,两国同意新的签证安排、公布对气候变化的减排长期计划、决定扩大《信息技术贸易协议》。从奥先生的回应来看,习奥会谈虽然不像卡梅伦演讲使现实产生顷刻质变,至少这次会谈加深了他对习大大和中国政府的理解。会谈的交际目的得到了实现,语言潜势的选择和会谈地点的选择一起促进了会谈意义的实现,为双方实际合作奠定了基础,实现了外宣目的。

四、外交语境外的外宣语篇建构模式分析:《中国日报》塑造“虎妻”邓文迪

相对于国际外交性场合,当代媒体平台上每天也发生着非外交语境的文化交流和碰撞。在这种日常的跨文化媒体交流中,各国媒体作为本国意识形态的护卫者和宣传者,都时刻敏锐地观察着地球村发生的一切事件,积极应对,发挥着宣传本国文化价值观的角色。

2011年7月19日(中国时间7月20日)新闻集团董事长默多克接受英国议会为其举办的窃听审判听证会,听证会上发生了“默多克听证会遇袭”事件。英汉代表性报刊《每日邮报》、《中国日报》针对该事件的系列报道始于《每日邮报》, 两大报刊的后继报道如对话,使新闻语篇成为具有互动性的话语。辛斌指出批评语篇分析的认知取向。他提出认知模型并不具有普遍性,文化为我们形成认知模型所必须经历和体验的所有情景提供背景和限制。所以,对具体领域所形成的认知模型最终取决于“文化模型”(cultural model),后者是某一社会群体所共享的认知模型[5]。

标题是新闻报道的核心表达,它表达了新闻的核心信息[6]。针对相同的新闻事件,中英两国报刊报道的标题却有不同聚焦。《中国日报》(7月20日上午11点54)的报道题目是“邓文迪护夫心切‘掌掴’袭击者 英议长勒令彻查安检”。把“邓文迪”放到了主语位置,成为新闻报道的主题,调换了原报道主题“Rupert Murdoch”。结合中华文化模型,中国读者能理解标题中“护夫心切”的含义:不仅体现了中华文化中“夫唱妇随”的概念,同时勾勒出能支撑半边天、甚至强大地可以“护夫”的现代职业女性形象。这是《中国日报》在歌颂和传扬中华美德。基于《每日邮报》原报道,我们知道保护默多克的人不只邓文迪,还有一位在场女律师。综观《中国日报》(7月20日11点54)报道语篇,对邓文迪的突出仅限于标题和图片标签,导语和正文中心依然是默多克,《中国日报》起初只是试探性地转向邓文迪。这一转向有着明确的价值观宣传目的;这种转移也期待读者回应。此后,《每日邮报》(英7月20日晚9点19)有对《中国日报》(7月20日11点54)的积极回应报道:标题“From a slap to online hit: The internet finds a new heroine in Murdoch's Tiger Wife Wendi”、图片标签“National heroine: Wendi Murdoch……”。之后,《中国日报》又有“默多克听证会遭袭 邓文迪护夫被赞”(7月21日11点44)和“虎妻红遍全球 回顾邓文迪奋斗感情史”(7月22日8点57)等报道。到此,《中国日报》成功地实现了对原新闻事件报道主题的转移,宣传了中华女性美德。

五、结语

何语篇都具有对话性:一方面,任何语篇都是针对特定受话者的;另一方面,语篇往往产生于发话者对其它语篇的反应, 而且发话者也期待他人对自己的语篇作出回应[7]。本文结合语域理论,将外宣语篇发生的场景分为外交语境和非外交语境;结合具体的外交语境或非外交语境,分析外宣语篇的交际目的,分析相应交际目的是通过何种模式建构起完整意义的外宣语篇。通过案例分析,不难发现:外交语境下的外宣语篇建构模式是基于具体外交语境的场景、交际者和方式的。由于发生在具体的外交场境下,外交目的明确,语篇主题是基于护卫和宣传本国意识形态,同时又是积极建构和平和发展的,体现了语篇的积极话语建构趋势。语篇的发出者与接收者交互性积极,外宣语篇的建构模式可以参照Hoey 提出的语篇互动模式,但也会因语篇作者的风格而异,会涉及语言外的模态形式,要具体案例具体分析。非外交语境的外宣语篇明显具有偶然性和主动性。外宣主题的提出是偶然、主动的,外宣交际目的的实现需要语篇受众的积极回应,具有一定风险。但非外交语境下的外宣语篇意识形态色彩一般弱于外交语境下的外宣语篇,多为宣传本国文化和价值观。这种外宣语篇的建构更多地体现了地球村积极的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苗兴伟.语篇分析的进展与前沿[J].外语学刊,2006(1):44-49.

[2]Schiffrin, D., Tannen, D. &Hamilton, H.E. (eds.) The Handbook of Discourse Analysis (A). London: Blackwell, 2001.

[3]Halliday, M.A.K. 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 The Social Interpretation of Language and Meaning[M]. Maryland: University Park Press, 1978.

[4]Hoey, M. Textual Interaction [M]. London: Routledge, 2001.

[5]辛斌.批评语篇分析的社会和认知取向[J].外语研究,2007(6).

[6]张德禄.语言的功能与文体[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7]辛斌.语篇互文性的批评性分析[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

[8]王蕾,李俊婕.从英汉语言特点看公示语翻译[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85-86.

[责任编辑 王云江]

On the discourse construction model of external publicity

HUANG Rui

(College of Arts, Hebe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Handan 056038, China)

Abstract:A discourse means its communicative purpose and the corresponding consequence. The construction of a whole discourse is through interaction between producer and receiver. The pragmatic function of external publicity is of specific ideology feature, and the publicity of value and ideology is realized through the audience’s active response. Under the trend of globalization, external publicity is not confined to static verbal discourse. So the discourse construction of external publicity is in multimedia and interactive environment, and is of positive discourse trend. Combined with the register theory, through analyzing the successful publicity cases, this paper suggests several discourse construction model of the multimedia interactive external publicity.

Key words:external publicity; positive discourse; construction model

[基金项目]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跨文化语境下外宣语篇构建模式研究”(编号:2014021001)成果;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语篇视角下外宣话语权的主导策略研究”(批号:HB14YY036)成果

[文章编号]1673-9477(2015)01-083-04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H315.9

doi:10.3969/j.issn.1673-9477.2015.01.027-

[作者简介]黄睿(1980-),女,河北邢台人,讲师,研究方向: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