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干预措施研究

2015-03-17 14:15贾魁
卫生职业教育 2015年9期
关键词:资助心理大学生

贾魁

(兰州工业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甘肃 兰州 730050)

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干预措施研究

贾魁

(兰州工业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甘肃 兰州 730050)

贫困大学生是校园中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有着独特的心理特点和行为倾向。近年来,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已经成为一个让家长揪心、学校担心、社会忧心的问题。国家、社会和学校要在经济资助的同时重视贫困生的心理问题,注重人文关怀,不断改进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手段,积极疏导不良情绪,帮助他们成长成才。

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干预措施

近年来,我国各级党委、政府和高校采取积极措施,通过国家助学贷款、奖学金、助学金、困难补助、学费减免、勤工助学等保证了贫困大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这些措施有效缓解了贫困大学生及其家庭的经济压力,对于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贫困大学生面临的问题不仅仅是缴不起学费或承担不了生活费,心理困惑也普遍存在,甚至心理问题的困扰比经济问题更严重,影响了贫困大学生的成长。

1 贫困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其危害

(1)自卑。自卑是个体在环境中找不到自身价值的存在、对自我能力认可过低的一种消极情绪体验,是感觉处处不如别人、担心周围人看不起自己的不自信心态。物质上的匮乏严重扭曲了部分贫困大学生的自我认知,使他们在心理上容易失去平衡,自我否定。例如,贫困大学生在衣着、生活、日常消费等方面显得寒酸、小气;生活环境和成长经历的限制使其知识面狭窄、特长缺乏,自我完善能力较差[1]。自卑心理束缚了人的思想和行为,限制了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造成了人际交往障碍,是一种对个体发展十分有害的心理状态。

(2)焦虑。焦虑是一种个体内心恐惧、紧张,为没有事实依据的事情提心吊胆、恐惧不安的心理状态,表现为情绪低落、不安。由于经济拮据,贫困大学生的学费和生活费没有保障,他们总是为钱而愁,家庭也背负着沉重的经济负担。贫困大学生在上学的问题上对父母抱有巨大的负疚感,想用理想的成绩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但是,很多贫困大学生很难在大学里出类拔萃,这又加重了其心理负担。加上就业和人际交往困难的现实,他们的心理压力超过了自身承受限度。一旦焦虑、紧张、恐惧过度,便会对身心产生巨大影响,从而诱发一系列恶性事件。

(3)冷漠和心理扭曲。由于个人能力和人际关系的限制,部分贫困大学生一方面会形成冷漠的心理,具体表现为对同学和集体漠不关心,对学校、班级组织的活动缺乏参与热情,对任何与自己无关的事情持无所谓态度,拒绝与周围的人交流[2];另一方面会形成攻击心理,表现为对社会、学校和周围的人持对立态度,过分扩大社会阴暗面,反感学校的各项教育和管理制度,认为社会、学校、老师和他人对自己不公平,生活、学习中一旦遇到挫折,便会引起其内心的愤怒,并把这种不满发泄到自身、他人或者社会。

(4)敏感和多疑。大部分贫困大学生有着强烈的自尊心,因为害怕老师和同学瞧不起自己,他们拒绝接受社会和学校的资助。过于强烈的自尊心容易导致敏感。敏感是由于个体出于自我保护需要,对任何事物产生的一种多疑情绪。敏感的贫困生会过分关注周围同学的言谈举止,认为别人无心说笑或窃窃私语都是在议论自己。这样既为他们增添了不必要的苦恼,又容易激化自身对抗情绪,甚至做出一些极端行为。

2 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原因分析

(1)家庭原因。家庭环境和父母教育,直接影响着孩子性格的形成。农村和城市有着不同的生活环境,城市生活丰富多彩,而农村则经济落后、物质匮乏,农村学生的成长环境、消费能力与城市学生形成了巨大反差,刚入学的农村贫困大学生容易形成自卑和嫉妒心理[3]。同时,部分贫困大学生家长文化程度不高,教育孩子的方法简单,对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缺乏关注。他们对子女期望过高,往往会把改变家庭现状的重担压在孩子身上。总之,父母的教育观念、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影响着贫困大学生的心理成长。

(2)社会原因。市场经济的消极影响严重冲击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在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发生巨变的今天,拜金主义、利己主义风气盛行,社会阶层层次明显、贫富差距不断拉大,金钱成为部分人衡量人生价值的唯一标准。这种社会现实强烈冲击着贫困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导致部分贫困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扭曲。

(3)学校原因。今天,学习成绩的好坏仍然是评价一个学生的主要标准。部分贫困大学生强烈地渴望在班级中名列前茅,体现自我价值。但是,由于我国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教育资源和体制的限制导致很多农村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能力与城市学生差距较大。很多贫困大学生因利用课余时间勤工俭学,学习时间不足而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逐渐失去了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一方面学习和生活压力大,另一方面学生承受力有限,这样势必对贫困大学生心理产生强烈影响。

(4)自身原因。大学生普遍为18~23岁,这一年龄段虽然个体生理发育基本成熟,但是心理上远不完善,主要表现在:①社会认知能力和自我认知能力差,对自己缺乏正确的定位与评价,自我期望值高,成功时感觉良好,失败时妄自菲薄。看待社会现象往往片面和脱离实际,错误的认知必然对心理产生负面影响。②情绪不稳定,波动大。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情感体验丰富,自我控制力较差,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从而导致思想情绪的波动。

3 缓解贫困生心理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1)物质上的帮扶是解决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基础。物质上的匮乏是造成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这就需要:①政府、学校努力完善“奖、勤、助、贷、补”助学体系,切实解决贫困大学生无力支付学费和生活费问题,打消其后顾之忧。②在对贫困大学生进行物质帮扶基础上,将单纯的经济资助转变为成长性资助,重点在学生能力培养、创业引导等方面进行帮扶,使资助工作成为其顺利完成学业、健康成长的保障。③重视贫困生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充分利用资助工作的“造血”和激励作用,协调好资助与学生教育的关系,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自强自立和服务社会的能力,通过资助达到教育目的。

(2)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是解决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关键。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要不断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手段,引导贫困大学生正确对待贫困,以乐观进取、积极向上的态度对待人生、看待困难;开展形式多样的自立、自强、诚信、感恩教育活动,增强贫困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4]。同时,与贫困大学生交流谈心,及时发现其异常行为和情绪,疏导由于情绪不稳定产生的焦虑、自卑及抑郁心理。学校要加强与贫困大学生家长的联系,将学生在校学习、生活表现及时告知家长,共同做好贫困大学生心理压力的疏导、调节工作。

(3)积极开展自我心理调适是解决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渠道。要引导贫困大学生正确看待贫困,认识到真正的贫困是缺乏志向、知识和获取信息的手段,而拥有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是人生宝贵的财富,是改变命运的途径;引导贫困大学生认识到贫困是一种磨炼、一笔财富,“自古英雄多磨难”,辩证地看待生活中的困难,敢于面对和正视贫困,以积极的心态创造自己的生活。

(4)心理治疗和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是解决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有效途径。处于成年初期的大学生心理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还比较差,因此学校应建立、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将心理健康课程、咨询、活动等有机结合起来,建立专兼职心理咨询员队伍,形成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大学生心理问题筛查、干预、跟踪和控制机制,做到学生心理问题早发现、早干预和有效控制,提高心理干预的针对性与超前性。

(5)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是解决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保障。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和心理品质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有助于帮助个体保持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学校要努力营造一种积极向上、民主平等、互助友爱的校园氛围,开展一些参与面广、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的身心在积极、健康、活泼的校园氛围中得到良好的发展。鼓励贫困大学生参加各种学生组织,锻炼自己的组织、协调和沟通能力。此外,学校要注重良性校园消费文化的创建,正确引导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和行为,弘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营造杜绝奢侈浪费、崇尚节俭生活方式的舆论环境。

[1]陶传谱.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初探[J].湖北社会科学,2003(6):17-18.

[2]张成.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与对策[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2):45-46.

[3]陈富泉.高校贫困生“精神贫困”现象透视[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8,27(3):34-36.

[4]杨长春.大学生心理扶贫工作的基本原则[J].皖西学院学报,2004(4):136-137.

G444

A

1671-1246(2015)09-0015-02

2012年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贫困大学生‘精神贫困’问题及其思想教育对策研究”([2012]GSGXG08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资助心理大学生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心理感受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