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人玫瑰 手有余香—读《帕夫雷什中学》之“敏感性和同情心的培养”有感

2015-03-17 22:45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曲阳桥学区高平小学丁伟增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5年21期
关键词:尼娜莉娅同情心

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曲阳桥学区高平小学 丁伟增

同情心,是一个人由于意识到自己与他人息息相关而对他人产生的不忍、关心、亲近、依恋的情感,是一个人在品德方面成长的基础和土壤。只有当关心他人、依恋他人的同情心得到正常发展的时候,人才会有爱,才会有善良。相反的,如果一个人的同情心从小没得到发展,他身上爱心的源泉就会枯竭,心灵就会变成一片荒漠,就会成为一个没有心肝、冷漠无情的人,从而完全失去在思想品德方面自学成长的内在根据和动力。

近几年来,我在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当中,明显的感受到为数不少的孩子缺乏同情心。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经说过:“同情行为在家庭里、在社会里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美德。若家庭里没有同情行为,那父不父,母不母,子不子,家庭就不成为家庭;若社会里没有同情行为,尔虞我诈,人人自利,社会也不成社会了。”前不久,我看到这样一项调查结果:当看到同伴摔倒时,全班学生中仅有几名过去扶起同伴,而绝大多数的学生则熟视无睹或漠然走开。而当问起这些学生为什么不过去帮助时,不少学生找借口我没看见或他没摔疼等。这一结果不禁令人感叹:我们平时的教育何处去了?为什么现在的学生连一点最起码的同情心都没有呢?

培养学生的同情心与爱心,是整个教育领域中的重中之重,需要家长和社会的共同努力。苏霍姆林斯基的《帕夫雷什中学》便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重培养学生的敏感性和同情心。

一、支持孩子对花草、小动物的关心和保护

年幼的孩子认为小猫小狗、小花小草和自己一样,是有小生命、小灵魂的。因此,他们往往对小生物表示关切,甚至把它们当人一样和它们嘀嘀咕咕地说话。教师不必去向孩子解释这一些动物与人的不同,相反,应该肯定、支持对这些小生命的关心和爱护,并借此告诫孩子不要去攀摘花草,欺负小动物。有一次课外活动,许多孩子跑进学校草坪上玩。看到这种情况,我走进并蹲在草坪边,侧过头去将耳朵靠近草坪。孩子们一见我的这个举动,立刻都好奇的围拢过来。这时,我对小草喃喃地说:“小草啊!你疼不疼啊?是不是被踩伤了?是不是你的小手被折断了?你不要伤心,我来给你包扎……”。这时,小朋友的脸色都变了,难过的对小草说:“我们错了,我们只知道自己玩得痛快,把你给害了……你不要伤心,我们来帮助你。”孩子们很快从草坪里出来了,有的去抚摸小草,有的慰问小草,给小草唱歌……之后,我意识到自己进行了一次成功的教育。孩子们对动植物的这种仁爱之心,会有助于他们同情心的形成。

二、让学生经常去体会帮助别人的快乐

为了使同情心和爱心能够在一个人的心中真正扎下根来,就必须让他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亲身体验到:在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也包含着自己的幸福和欢乐。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再没有比关心人的那种欢乐更为高尚而强烈的了。”对于这种幸福和欢乐的一次次亲身体验,会激发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自觉追求上进的动力。例如:在一节语文课上,一名同学忘记带语文书。这时,他的同桌悄悄地把自己的语文书推向两人中间,并示意他一起看。这一幕被我看在眼里。在讲课进行到课文人物分析时,我讲述了刚才看到的一幕,并让同学们进行评价。这样,全班同学对于什么是团结友爱、互相帮助,什么是自私自利,有了更加形象的分辨和更加切身的体验。不但使那位同桌对自己的一个细小的行为产生一种愉快的体验,而且还使全班同学都能分享到他的快乐。

三、培养学生对同伴的友谊

培养学生对同伴的友谊,对于培养学生的同情心有着一定的作用。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曾经讲到爱的产生有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我不欲成为独立的、孤单的人”;第二个环节是渴望获得“他人对自己的承认”。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最能集中体现这两个环节相互统一的事情,莫过于同伴之间的真诚友谊。这种友谊在他们心中所占有的分量很重,对于他们同情心和爱心的发展好处极大。所以,家长和教师对于孩子之间的友谊应当小心保护,格外珍爱,绝不应当轻视和随意损伤。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还讲到过这样一件事:六年级学生加莉娅全家要搬到很远的地方去,她的两个最要好的女友——同班同学奥莉娅和另一班的同学尼娜,都非常想请一会儿假到车站去送她。尼娜的班主任不仅同意,而已与尼娜及班上的同学们一起,共同回忆了同学间美好的友情,并委托尼娜带去了大家的问候和一本写有祝愿的话语书。然而,奥莉娅的班主任的态度却截然相反,她冷冷的对奥莉娅说:“不要去了,不去告别,你的这位女友不会死,而你也会活着。一个月后你又会同另外的一个女孩交上朋友,而加莉娅也会找到新的女友。”苏霍姆林斯基批评这位老师的话包含着“残酷、冷漠和虚伪”,使学生“内心非常痛苦”。我认为,这一批评更应当引起我们这些教育者的重视。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中这样写到:“投入生活的每个人,不仅应当是一个出色的劳动能手、巧匠、物质财富的生产者,而且也应当是一个真挚热情的、富有同情心的人。”我想,生活在孩子们中间的教师不仅应该正确引导学生具有同情心,也要让自己和孩子们一起培养同情心。对于学生富有同情心的行为和表现,应及时予以肯定,将同情心的培养贯穿于学校教育的整个过程。

难怪苏霍姆林斯基在观察大量事实之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对悲欢的敏感和同情只能在童年时代培养。在这个年龄,心灵对人的苦难和不幸、烦恼和孤单特别敏感。”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只要抓住机会,因势利导,一定会培养出具有良好道德感的学生!

猜你喜欢
尼娜莉娅同情心
滥施同情心
机器人让人们更具同情心
编织的魅力
小精怪阿良的同情心
命悬一线
饲养员手记
动物园里趣事多
朱莉娅·罗伯茨
———“人民的选择”
乐于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