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论语》

2015-03-17 10:53
醒狮国学 2014年12期
关键词:修己颜回齐桓公

道统

儒家的思想分两个体系,体和用。《论语》主要是偏重于用,《大学》《中庸》偏向于体。道统是韩愈提出来的,唐朝的韩愈把中国的整个思想称为道统。到朱元璋的时候多了一个名词,叫法统。

韩愈讲到道统,他从三皇五帝,中国的思想体系,天皇、人皇、地皇到五帝,然后到夏、商、周,周主要是周公,在古代说道在帝王。以前中国人口不多,咱们叫王朝,其实国家的雏形没有现在这么完整。讲白了就是几个部落的共主。对老百姓的教育,共主负有教育的责任,这就叫帝王。从周公以后到传承,韩愈说到了老子,然后到孔子,怎么会从老子到孔子?道家、儒家分家是后人分的。

孔子本来要传给谁的,要传给颜回。因为颜回死的太早了,颜回的死让孔子很痛心,高喊“天丧予”!孔子死了儿子没有那么伤心,但是死了颜回他非常痛苦,每天跑到屋顶上喊“你回来啊,你回来啊”。可想而知,失去颜回孔子多痛苦。后来就用考试的办法传给了曾子,曾子再传给子思,子思传给了三个人:孟子、告子、荀子。

各位听过一句话很有名的话,叫“食,色,性也”,这是告子说的。孟子没有传人,所以道脉断了。告子也没有传人,荀子有三个不得了学生,一个叫韩非,一个叫李斯,一个叫尉缭。韩非子集法家的大成,这个法治在古代不是法律的意思,是管理的意思,经营管理的意思。他是经营管理的大师,把老师的经营管理的中心思想统统搞通,是韩非子,所以出了一本书叫《韩非子》。李斯把荀子的谋略全都搞清楚,尉缭想把荀子的兵法搞清楚,所以出了一本《尉缭子兵法》。因此,要把管理做好,《荀子》要看,《韩非子》要看,《李斯》的文章也要看,李斯把荀子的谋略统统搞通。他们的思想再回到源头就是孔子,到他这儿变成法家,变成谋略家,变成兵家。我们现在谈的是孔子讲的话,弟子把它记录下来的《论语》。南宋的朱熹干脆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把四部书合并成一本,叫《四书》。还有《五经》,汉朝设立五经博士,本来有六部经,《诗》《书》《礼》《乐》《易》《春秋》。诗是《诗经》,书是《书经》,就是《尚书》,然后《礼经》《乐经》《易经》《春秋经》。原来是六经,现在只剩下五经,到了汉武帝设五经博士,这就是中国博士的前身。

原来是六部经,为什么剩五部呢?《乐经》没有了。历史上这样写,秦始皇一把火,民间无藏书,项羽一把火,连官府也无藏书。秦朝统一中国以后,为了统一整个思想,每一个王朝建国后,第一件事情就是统一思想,否则又要分裂了,这个是正确的,不要批评任何党、任何国家这样做,这是绝对正常的,美国也这样做,就是为了思想统一,媒体也是这样控制的。所以春秋时代,秦始皇一把火烧掉了。秦始皇一辈子最喜欢两件事:一个是读书,一个是舞剑。《秦史》是汉朝人写的,秦始皇一目十行,过目不忘。他一辈子最大的嗜好就是读书、舞剑。虽然把民间的书烧了,但是中央图书馆的书都在,他没有全毁掉。可是项羽打到咸阳的时候,一把火把秦始皇宫烧了,烧了三个月,把官府的藏书全部烧光了。

真可惜,我们中国人有一个败笔,以前起义的农民文化不高,起义打到哪里就烧到哪里。现在到杭州临安,找不到南宋的宫殿,为什么?烧光了。打到哪里,烧到哪里。如果秦皇宫项羽不烧,留到现在,为中华民族可以创造多少的财富出来。六经的《乐经》从此没了,如果这个还在的话,哪还能让西方音乐嚣张。幸好《论语》没有烧掉。

宋朝的建国宰相,第一任宰相叫赵普。人家问他,赵先生,你为什么能够把国家治理这么好呢?他说我有什么能耐,我不过就是读了半部《论语》。当然他是客气,《论语》怎么可能只能是半部呢?他是谦虚。从此半部论语治天下,出自赵普之口。

修己以安百姓

《论语》很厚,子路问孔子说,老师,你讲管理的精髓,管理要怎么样做才能做得好呢?什么是管理呢?孔子说很简单,什么叫管理?“治天下,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子路一听,说老师,管理就这么简单啊?就三句话啊?孔子一听笑了,简单?我告诉你“修己以安百姓”,别小看这三句话,连尧舜都做不好,谈何容易啊,所以管理的第一件事,先把自己做好。有人问荀子怎么样把国家治理好?荀子说:“未尝闻此国,但闻修身。”我没有听说过怎么把国家治理好,只听说过怎么样先把自己做好。中国人有一句很通俗的话,“上梁不正下梁歪”,你上面都做不好,你怎么样要求下面做好呢。要不然怎么会有这种孩子出来,“我爸是李刚”,肯定是自己没有做好。所以荀子说:“君者仪也,民者景也,仪正则景正”,如楚王好细腰,宫中有(美女)饿死。

人家问他怎么治理国家?他说先把自己做好了,一个领导人就好像照相机一样,照相机正了,拍的景就是正的。拍出来的景就是正的。所以老百更怀疑荀子是中国人了?2000多年前怎么会有照相机,那肯定是外星人。所以老百姓的结论是荀子是外星人。照相机正了,拍出来的景就是正的。盘子是圆的,则水圆,盘子是圆的,你装的水就是圆的。盆子是方的,你装的水就是方的,所以领导人在想什么,想干什么,下面的人就会配合你。领导人穿中山装,全国都穿中山装,领导人穿西装,下面们就穿西装。因此,风俗之后果,这个风俗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是好的还是坏的?这个风俗哪里来?好坏哪里来?就是观看了一两个领导人的心态而已。领导人怎么想的,下面就应该怎么做,所以领导人的心态最重要。

齐桓公喜欢穿紫色的袍,所有文武百官一看,国君穿紫色的衣服,士大夫一看,朝中大官都穿紫色的衣服,他也穿紫色的。老百姓一看当官的都穿紫色的衣服,老百姓也穿紫色的衣服。结果齐国买不到紫色的布了,全国涨价,大家都来抢紫色的布,连齐桓公都买不到紫色的布。忍无可忍了,把管仲找来,仲夫,你这个宰相怎么当的,当到全国的紫色布,贵成这个样子,连我都买不了,你宰相怎么当的。管仲一听,国君,这个是你造成的。怎么是我造成的?你瞧,你每天穿什么衣服?紫色。别的颜色的衣服你都不穿,你就穿紫色,请问,全朝文武百官为了拍马屁,都跟着穿紫色,紫色布怎么能够不涨?齐桓公恍然大悟,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当我们有不顺的地方,碰到困难的地方,先问问是不是自己错了,自己出了问题了,不是马上去责怪别人。齐桓公不错,还能够反求诸己,就问管仲我现在该怎么办?管仲说,国君,现在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要穿紫色的衣服了,那也不成,我改穿别的颜色,那别人跟着穿别的颜色,那别的颜色的衣服也就涨了。干脆一个礼拜做七个不同的颜色,每天出门穿什么颜色,你就翻,翻到什么就穿什么颜色,他们就跟不上了。齐桓公果然做了七种颜色不同颜色的衣服,全朝都跟不上了。所以,风气就是一两个(在上位的)人逐渐形成的,家庭文化就是家长怎么做,家里文化就怎么形成了。endprint

猜你喜欢
修己颜回齐桓公
颜回之乐
“修己”与“安人”——“中庸”内涵辨正及其伦理原则探析
颜回之乐
论齐桓公的「尊周而亲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