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战争时期朱德的妇女观

2015-03-18 00:35
关键词:朱德妇女革命

黄 昊

(厦门大学历史系,福建厦门 361005)

革命战争时期朱德的妇女观

黄 昊

(厦门大学历史系,福建厦门 361005)

革命战争时期朱德的妇女观,一方面注重了男女两性角色的平等,认为女性应该享有婚姻自由及平等受教育、就业等机会,同时又注重女性人格的升华,即妇女应该有独立的人格、健康的体魄及坚定的政治信仰。对于中国妇女重视家庭、勤俭持家的传统,朱德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号召大家学习。他的妇女观在革命战争时期对党的妇女解放事业起了推动作用,在今天,其对中国新时期的妇女工作仍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朱德;妇女观;劳动妇女

朱德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卓越领导人,在他一生之中,除了在军事、政治方面对国家和民族作出的巨大贡献外,朱德对中国的妇女解放事业也投入了许多关注。在革命战争时期,朱德不仅积极支持夫人康克清从事妇女运动,他本人也提出了许多卓有见地的妇女思想,并在革命岁月中身体力行,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妇女观。朱德的妇女观是中国共产党妇女工作及妇女解放思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继承与发扬朱德的妇女解放思想,对我们树立新时期妇女观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以往学界对朱德的妇女思想关注较少,笔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挖掘、梳理与阐述,以期对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妇女工作及妇女解放理论有所裨益。

一、主张男女平等,反对封建陋习

人类历史的陈迹,显示了“最初的阶级压迫是同男性对女性的奴役同时发生的。”[1]63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伦理纲常根深蒂固。社会上的“一切体教、法律、社交、教育、职业,无不压抑女子。”[2]114朱德极力反对男尊女卑的封建礼教,提倡男女两性角色的平等,反对一夫多妻、缠足等封建陋习。他在与著名记者史沫特莱的对话中谈到自己的母亲——他非常感激与崇拜的一位普通中国劳动妇女,在家中地位很低,“母亲‘可怜得连自己的名字都没有’。嫁过来以后只按家庭地位来称呼……她无论什么时候都怀着肚子,无论什么时候都在煮菜烧饭,缝缝洗洗,扫地担水,甚至像男子汉一样下地干活……姑娘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和公婆,夫死后也要遵从长子”[3]13,地位悲惨而低下。朱德对传统劳动妇女在旧中国封建礼教下所受的种种不平等待遇的认识非常深刻,他反对旧中国男性对女性身体与精神的任意支配和压迫,认为妇女也有追求自由,享受男女平等待遇的权利。他说,在旧社会,“妇女的职责是劳动,生儿子,以便传宗接代,给全家增添劳动力。她没有任何个人权利。如果完成不了这些自古相传的使命,丈夫就可以把她休弃。妇女方面无论有什么理由也不能离婚,丈夫却有许多理由可以休妻——例如不听他或公婆的话,不孝敬公婆,说话过多等等。喜欢怎样说,便怎样说,那是男人的特权。”[1]13朱德反对一夫多妻制,他认为,“官宦富豪人家总是要娶姨太太,农民就供不起这些享受,侍妾是提高男性权威的表现——她们是古来封建制度的一部分。”[3]13

在旧时代,妇女没有与男人同等的受教育权利,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妇德观束缚下,广大劳动妇女终身受不到文化教育,还要被缠足等摧残女性身体的封建陋习所束缚。朱德说:“朱家的妇女和姑娘同其他的农家女一样,缠足,被压制,谁要提起让女孩子去念书,准被人讥笑为蠢得给别人的花园浇水。”[3]13他同情地说到自己最大的姐姐,“叫秋香,缠足后走得东倒西歪,那年一连哭了好几个月,十五岁就嫁出去了”[3]12。朱德认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妇女解放事业,应该彻底革除一夫多妻、缠足等封建陋习,鼓励妇女参加教育,把广大妇女引进文化科学和知识的大门[4]。

二、提倡妇女恋爱自由,主张有爱情的婚姻

朱德主张爱情是婚姻的基础,提倡自由恋爱。他说,在旧中国,“挑选农村姑娘做媳妇,为的就是要劳动力。爱情问题是不存在的。”[3]13在革命年代,在共同的革命事业中,他结识了后来一生的革命伴侣——康克清,两人自由恋爱并结为夫妻,相濡以沫47年,成为近代中国自由恋爱与革命婚姻的佳话。

康克清1911年出生于江西万安一户贫穷的渔民家庭,满月时,因家庭贫苦被生父母送给罗姓养父母当童养媳,14岁在家乡万安县参加革命,领导当地妇女运动,17岁时上井冈山。在朱德的前任妻子伍若兰牺牲后,朱德一直孤身一人。在共同的革命战斗中,康克清与时任红四军军长的朱德产生了感情。当时朱德是红军军事上的最高指挥官,已投身军界二十余年,声名远播,康克清只是一名普通的红军战士,她觉得“我跟他年龄、水平、地位相差那么远,怎么能行?”[5]58双方不只在职务与年龄上差距很大,在文化程度上也有很大悬殊,朱德读过私塾,上过正规军事院校,又曾留德留苏,而康克清没有接受过学校教育,“现在也才粗通文字”[5]55。但是朱德突破封建束缚,主动向康克清求婚。他对康克清说:“我们现在都是革命同志,再不讲那封建的老一套。红军里人人平等,不论当官的,当兵的,军长还是战士,都是一个样。”[5]57康克清回忆说:“我像在无路可走的山坳里,渐渐走出了峡谷,对他产生了新的感觉。”[5]591929年3月,43岁的朱德与18岁的康克清,摒弃封建传统与年龄、地位的偏见,在福建长汀辛耕别墅举行了简朴的婚礼。康克清说:“我的婚恋观就是无产阶级的婚恋观,只要革命坚决,品德高尚,对党的贡献大,真的志同道合,我就不计年龄,不媚权势”[6]。曾经深入采访过朱德的美国记者史沫特莱说:“在四十三岁那年,他找到了这位终身伴侣,一位可以陪伴他并且可以在他一生中和他同甘共苦的妇女。”[3]318朱德与康克清的爱情和婚姻是中国共产党人实践爱情自由的典范。

三、主张妇女经济与人格之独立

中国封建社会一直把妇女视为“难养”的异类而加以歧视。妇女没有独立的人格和尊严可言。朱德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源在于妇女在经济上没有真正的独立,“过去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家长制之下,妇女完全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由此也就产生了妇女的依赖思想。”[7]250朱德在革命战争时期就充分意识到社会关系剥削对妇女的压迫,不过对于女性特质及女性在社会意识形态中的角色认识有所忽略,毕竟妇女还承担着生育抚养后代和家庭劳动的隐形社会价值创造。

恩格斯说:“妇女解放的第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的事业中去。”[1]72妇女参加社会劳动是实现经济自立的基础,是体现女性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前提。朱德认为妇女要拥有独立的人格,以取得与男性同等的地位与尊重,首先,妇女必须从事社会生产。“我们在很久以前就曾指出,在妇女工作中最主要的,是如何发动广大妇女群众参加生产。因为如马克思主义所指示的,妇女的完全彻底的解放,只有当妇女能够大量地、社会规模地参加生产事业的时候,才有可能。”[8]124朱德说,“中国妇女要能够真正独立地生活,就必须首先打破经济的束缚,积极参加社会各部门的生产”[4],这样,妇女“才能获得经济地位和独立性,妇女解放的事业也才能有稳固的物质基础。”[7]250由此,他提出了合作社的形式,“合作社可以成为推动妇女工作的很好的组织形式。合作社不仅可以组织广大妇女生产,解决妇女在生产中原料、产品等的供销问题,而且可以逐步地把现在的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形式,变为合作生产的形式。”[7]250-251“只要边区广大妇女热烈参加了生产运动,不愁边区经济建设计划不能完成,不愁边区妇女没有真正的解放,也就不怕抗战中的重要困难。”[9]其次,妇女必须脱盲,学会文化知识,至少应能达到识字的标准,他建议“在生产过程中还可以建立妇女识字班,提高妇女的文化和政治觉悟。”[7]251在朱德的妇女观中,“只有妇女自己努力奋斗,培养起独立工作的能力,在经济上有了地位,才能彻底冲破过去中国封建社会所加于妇女的束缚,并从对男人的依赖、等待别人的帮助以及贪图享受等等落后传统意识的影响下解放出来……如果妇女自己不奋斗,只知道图享受,结果仍然只有依靠男人吃饭,不能取得解放自己的成果,妇女解放的理想就很难实现。”[7]253

四、主张妇女应树立革命的政治信仰

朱德多次强调广大妇女应该坚定树立自己的政治信仰,他指出,中国妇女要实现彻底的解放,必须有赖于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实现民族与国家的彻底解放。因此,妇女要翻身求解放,必须树立坚定的政治信仰——共产主义革命理想,这样才能积极参加革命工作,保卫革命果实,在革命工作中实现自己的价值。“我们党在27年的革命斗争历史中……在每一历史阶段都有无数妇女同志参加。在这样长期的艰难复杂的革命过程中,中国妇女的运动在我们党的领导下不断前进。有许多革命的妇女,在战场上,在监狱里,在各种对敌斗争的场合,曾经表现出高尚的革命气节,以至于为革命流血牺牲。这种坚强英勇的表现,是中国妇女的光荣,也是我们党的光荣。中国妇女对于中国革命事业作出了伟大的贡献。”[7]248他批评一些干部轻视妇女在革命中作用的看法,“在男同志中间,也有些人轻视妇女工作,有的认为女人做不了什么,这种观念当然也是错误的。苏联建设的经验证明,妇女不仅可以与男人一样地参加社会工作,并且有许多工作比男子做得更好”[7]249。

马克思主义的妇女观十分强调妇女解放对于阶级解放的依赖关系,认为妇女解放运动是整个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组成部分。朱德将妇女解放与国家、社会的解放结合起来,以此动员广大妇女参加革命事业。他认为,妇女解放是中华民族解放事业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可能单独或早于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而实现。他说,“许多年来,中国妇女,特别是广大劳动妇女,一直处在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之下,遭受着重重的迫害。他们没有任何独立的社会地位,成为被剥削被玩弄的对象。只有彻底摧毁国民党反动的统治,中国妇女才能得到完全的解放……在解放区妇女被压迫被奴役的状态已经根本改变了,很多妇女参加了人民政权的工作、土地改革的工作和生产运动,在人民政权下,她们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教育上、婚姻上,都正在取得与男子平等的地位。在工厂里,在各种职业岗位上,实现了男女同工同酬原则”[10],因此,没有中国革命的胜利,就没有中国妇女的彻底解放,广大妇女同胞必须加入到革命和生产建设的洪流中,努力支援革命事业与新中国建设,才能实现自身的存在价值,求得真正的解放。同样,“没有广大劳动妇女的积极参加,社会主义革命是不可能的。”[11]1949年7月《新中国妇女》杂志创刊,请朱德题词,他毅然题写“为建设新中国而奋斗”[12],亦表达了其对于妇女解放事业的看法。朱德的认识与言论既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当时又起到了鼓舞与动员广大妇女群众一起参加革命的重要作用。

五、主张培养和启用妇女干部从事妇女工作

在妇女解放运动发展中,朱德针对妇女工作的特殊性,主张大力培养、启用女性干部来从事妇女工作,“知识妇女干部应具有全心全意为工农妇女群众服务的精神”[7]251。只有女性才能真正了解女性自身的确切需求,而且,启用女性干部做妇女工作,在方式方法上会更易于发挥自己的长处,与广大劳动妇女接触,更易于激发广大妇女群众的主观能动性。“革命的妇女同志首先要树立为妇女群众服务的观念,在任何工作岗位上应该注意把妇女群众发动起来,当然,妇女工作不限于女同志去做,男同志也必须做,但是妇女解放主要的靠妇女自己去努力奋斗得来。可是有不少女同志因为所处地位或者兴趣的缘故,不愿做妇女工作,这种态度是不对的。革命的女干部不仅应求得自己的进步,而且有责任去帮助和提高比自己落后的妇女。”[7]249

延安时期,朱德曾主张妇女应同男性一样,积极参加革命斗争和生产事业,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革命特殊时期的需要。在1948、1949年,朱德的妇女观体现出一定变化,由主张男女为革命"同工"转为强调保护女性的身心健康,以使女性有健康的体魄,“不应忽视妇女本身所具有的特殊困难和要求”[8]122,保障妇女产前产后的休假等[7]253。

在工作实践中,他身体力行,在各种场合运用其影响与行动,积极支持他的夫人——中国共产党著名妇女运动家康克清——的妇女解放事业,对蔡畅、邓颖超等中国共产党妇女运动领导人的工作也给予了很多帮助与指导。1932年2月,在朱德的指示下,中央苏区成立了女子义勇队,其组织设在红军学校内,全队180余人,多数是农村姑娘及红军家属,由康克清担任队长。该队除军事、伤员救护训练外,还增加了做妇女工作的内容与方法。朱德对康克清及女子义勇队提出指示,要求康克清既要严格带兵,又要充分尊重妇女身体的特殊性,关心其生活。该队学员毕业后,考核成绩优异,大部回各县做妇女工作,一部分去部队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为土地革命时期党的妇女运动培养了人才[13]。1939年3月朱德陪同夫人康克清赴山西沁县参加晋东南妇女救国总会成立大会,并作了报告,要求妇女组织要关心妇女群众的切身利益,并要求各级党组织把妇女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建立党内妇女工作系统,高度重视培训地方妇女干部[5]348。当时康克清担任晋东南妇救总会主席,住在贫农老大娘家。1940年初,北方局妇委会为培养和输送妇女干部,在太行山王家峪附近举办第一期妇女干部训练班,朱德多次来训练班作报告,“号召妇女干部要帮助妇女群众从族权、神权、夫权的封建统治下解放出来,为抗战作贡献。”[5]350

六、提倡发扬中国传统劳动妇女注重家庭、勤俭持家的优良品格

朱德反对缠足、一夫多妻、包办婚姻等封建陋习,但他对中国传统劳动妇女所具有的优良品质是十分肯定的。自清末新政直至五四运动以来,中国新兴知识分子对于中国传统社会所形成的“贤妻良母”的妇女观不断进行着批判,认为所谓的“良妻贤母,终身只为社会附属品,补助品。”[14]朱德并不像当时许多知识分子那样全盘否定传统社会中顺从封建统治的妇女,而是积极肯定中国传统劳动妇女的贡献及其勤劳形象,并推崇她们热爱劳动、勤俭持家的优良品质。这是与他本人的成长经历分不开的。朱德从小生活在一个贫苦的雇农家庭,因为父亲身体不好,母亲几乎承担了所有的家务及农活,并含辛茹苦地养育她的八个子女。在家庭贫困条件下,母亲依然东拼西凑,借钱供朱德上私塾及日后离家读书,接受更好的教育。“朱德曾写道:她把一生都奉献给了家庭,她为我的父亲和我们这些孩子日夜操劳,几乎不知道歇息,全家人都依靠她坚强的身躯支撑着走过这些穷苦的岁月。我从来没有看见她灰心过、垂头丧气过,好像她有着无穷的精力和永远乐观的心情。”[15]没有这样一位传统农村劳动妇女的母亲的辛苦付出,就很难有朱德通过上学读书而实现的命运的转变。

朱德在母亲去世后不久,就写下了纪念其母亲的《回忆我的母亲》一文,他说“母亲是个好劳动。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16]227朱德母亲勤俭持家的品格对其性格的形成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她性格和蔼,没有打骂过我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17]228。朱德认为,传统劳动妇女不仅有勤俭持家,热爱劳动的美德,也具有朴素的阶级意识,他说,“母亲同情贫苦的人——这是朴素的阶级意识,虽然自己不富裕,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16]228。

在日后的革命生涯中,朱德始终没有忘记作为中国最普通的劳动妇女之一的母亲的言行与教诲,坚持生活简朴,爱兵如子,宽以待人,并始终以为广大劳动人民谋福利为行动指南,得到官兵与民众的爱戴与敬佩。母亲是朱德性格与人生态度形成的关键人物。朱德多次强调要重视学习劳动妇女,勤俭持家,他说,“在马克思主义者看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并不是要取消家庭,而是要使家庭更幸福更美满。养亲教子的古训。不仅现在适用,就是将来也是适用的。”[8]1361944年3月,朱德在出席杨家岭中央大礼堂纪念“三八”国际妇女节大会上讲话说:“由于这次战争,妇女地位已提高了一步……我们今年的生产运动大部分是建立家务,不仅要为公家建立家务,且要为个人建立家庭。以为共产党人不要家庭这个观念,应该改变。”[17]他认为,“如果每个家庭主妇都能够勤俭地操持家务,有计划地安排家务开支,并且在可能的条件下努力开展家庭副业生产,来增加家庭的收入,减少不必要的支出,那就一定能够不断地改善家庭生活,增加社会财富,从而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重大的贡献。家务劳动是社会生活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劳动,勤俭持家是执行勤俭建国方针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任何轻视家务劳动,轻视勤俭持家的思想都是完全错误的。我国劳动人民是有勤俭持家的优良传统的,应当加以继承和发扬。”[8]131

七、结 语

革命战争时期朱德的妇女观既注重了两性角色与权利的平等,同时又注重了女性人格的升华,即女性应有独立人格、健康体魄与政治信仰,并充分肯定了传统中国劳动妇女勤俭持家的品格。朱德的妇女观受到其母亲及革命伴侣康克清的重要影响,反过来,这对他革命性格的形成和革命道路的选择也发挥了积极作用。他的妇女思想为革命年代动员广大妇女参加革命事业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对于今天树立新时期妇女观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仍有积极意义。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2]陈独秀.我的妇女解放观[M]∥陈独秀文章选编(中).北京:三联书店,1984:114.

[3]史沫特莱.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时代[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5.

[4]朱德.十月革命和妇女[J].中国妇女,1940,2(6):2.

[5]康克清.康克清回忆录[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 1993.

[6]青木.中国元帅朱德[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5:154-155.

[7]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朱德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8]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论妇女解放[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9]朱德.动员广大妇女到生产运动中来(1940年12月17日)[G]∥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37-1945).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 279.

[10]朱德.朱总司令在开闭幕典礼上的讲话摘要(1949年4月3日)[G]∥中华全国民主妇女联合会.中国妇女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重要文献.上海:文明印刷所, 1949:72.

[11]列宁全集:第2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162.

[1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朱德手迹选[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6:29.

[13]盛星辉.康克清和女子义勇队[M]∥万安文史资料:第7辑.万安:政协万安县委员会,1991:2-4.

[14]徐卓呆.虚荣的心理[J].解放画报,1921(9):3.

[15]朱 敏.我的父亲朱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33.

[16]中央文献研究室二部.朱德自述[M].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3.

[1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朱德年谱:中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1155.

(责任编辑 文 格)

Zhu De's View on Women during China's Revolutionary War

HUANG Hao
(School of History,Xiamen University,Xiamen 361005,Fujian,China)

Zhu De's view on women during China's revolutionary war,not only paid attention to the equality between men and women,which included that women should enjoy free marriage and equal opportunities in education and job,but also emphasized the sublimation of feminine personalities which embodied that women should have independent personality,healthy body and firm political beliefs.Zhu De praised Chinese women's traditions of emphasizing family and thrifty,and he called for people learning from them.His view on women has promoted the CCP's Liberation Movement of Women during the Revolutionary War,and still has positive guiding sense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views on women in modern Chinese society.

Zhu De;view on women;working women

C91- 09;C913.68

A

10.3963/j.issn.1671-6477.2015.01.024

2014-07-10

黄 昊(1985-),男,山东省济南市人,厦门大学历史系中国史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博士,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

猜你喜欢
朱德妇女革命
不必要花的钱
卖梦店
如果让我许一个愿望
当代妇女的工作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妇女法》也要治未病等9则
强奸罪立法和执法中对妇女的性别歧视
读《革命年代》遐思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