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艺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探索

2015-03-18 00:04冯荣荣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5年8期
关键词:艺术院校校园文化校园

□冯荣荣

一、高等艺术院校校园文化的基本内涵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人类发展到较高阶段表现出来的状态。校园文化,指在校园内以学校管理者和广大师生为主体,在诸多校园活动中共同创造而形成的物质的和精神的活动方式和活动结果的总和。“校园文化的构成包括治学理念、实物、办学制度以及活动等要素,不仅包括浅层意义的文化现象或活动,更包括展现校园精神的文化积淀、文化脉络、文化传统与治学理念,校园主体以校园文化为基本存在方式。”高校的校园文化既是动态的,也是静态的。文化中的各个因素以及环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发展,构成了一个相对稳定和完整的内在生存机制和活动定势。

二、高等艺术院校校园文化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作为研究文化艺术的专门单位,艺术院校拥有丰富的艺术资源和教学资源。可以利用专业优势,构建以美为核心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艺术化的心灵和审美化的人生境界,从而提升校园文化的水准。而且,艺术院校的学生长期接受专业的艺术教育和熏陶,通常会形成较为鲜明的个性和活跃的思维,并且具有较强的创造力和浓厚的艺术情结。但同时,他们的组织纪律性较差,集体观念较为淡薄,抗逆能力较差,文化基础薄弱。同时,“国家在针对艺术院校大学生心理研究、培养方式研究等方面的投入尚不具规模,各类校园文化导向性机构对艺术院校的关注及研究不足。”艺术院校校园文化的这些特殊性对自身营造和谐校园文化氛围提出了挑战,因此高等艺术院校应该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立足艺术类院校的实际情况,坚持以人为本,发挥艺术院校优势,注重对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的综合教育。

三、建设高等艺术院校校园文化的思路和对策

(一)弘扬精神文化,深化核心价值体系。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精神内核,既表现在校风、教风、学风中,又表现在校园的学术气氛和人文精神中。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方向,将主导文化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学生成长成才目标紧密结合;结合学校办学特色,总结提炼新时期大学生核心价值观,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理论体系到学生价值观念的有效转化;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学生中的外化与固化作为根本目标,注重引导学生把内化的价值观念外化为具体的价值行为,将被动、一时的外化行为孵化成持续、稳定的自觉行动。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自然是死物质,艺术却须使这种死物质具有生动的形式。”高等艺术院校要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创先争优活动、保持党的纯洁性教育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等活动,不断加强学校党建工作,把思想建党作为首要任务。

(二)构建制度文化,鼓励学生投身实践。“高校校园制度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在制度层面的反映,体现了高校的办学目标、发展战略、社会基础、历史使命和时代特征,是校园文化建设、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保障。”坚持立足第一课堂,充分发挥第二课堂作用,将学生自主开展学术研究的兴趣充分激发起来,鼓励学生投身学术研究和社会实践当中。第二课堂活动具有活动目标的导向性、活动内容的广泛性、组织机制的灵活性、专业界限的模糊性、活动时空的开放性和活动效益的综合性等特点,能够形成对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和扩展,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构建更为宽松的氛围。学生可以通过参加课外学术活动,有效地提高科研能力,提升科研素养。学校还可以依托建立基层团组织进宿舍的制度,主动占领学生宿舍的阵地,打造海外宿舍、研创宿舍、文体宿舍、绿色宿舍和心理宿舍,坚持用组织化的力量凝聚学生,以新颖独特的方式吸引学生,以多样性的平台锻炼学生,用活动的力量影响学生。

(三)注重物质文化,营造健康校园氛围。健康的校园环境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开发学生的智力,增长学生的才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学校应加强校区的环境治理,将校园内的草坪、喷泉、长廊等一一翻修整治,栽种植物、粉刷墙壁、新铺地面,美化校园环境。同时,建造多样性的文化艺术场馆,努力探索多种模式、联动协作、资源互补的大学文化创新机制,重视学校图书馆、校园网络建设以及校史馆和新校区建设。积极推进校史文化传承和环境文化打造,推动新校区文化建设从无到有、从内涵到外延的快速发展。在健康的校园环境中学习和生活,能够促进学生学习知识、提高觉悟、陶冶情操、抵制各种腐朽的思想意识及不良行为习惯的侵蚀。

(四)培育行为文化,开展多样文化活动。校园行为文化,主要指师生员工的教学、科研、学习、体育、娱乐及生活等活动。各类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包括校园学术文化活动、科技创新活动、艺术文艺活动、体育竞技活动、志愿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都是校园行为文化的重要载体。高等艺术院校本身具有浓厚的艺术氛围,学生们长期接受艺术的熏陶,缺少其他方面的文化活动。学校应该开展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比如演讲、辩论、文学知识讲座、专题征文、科技活动、体育比赛、社会实践活动、志愿者服务活动等。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在社团创建和发展中,给予学生们正确的思想引领,使社团成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重要平台。

(五)打造媒介文化,拓展网络引导之路。校园媒介文化是校园文化存在的重要载体和传播方式。媒介的内容往往带有学校本身的文化特征,能够对师生产生直接而深远的影响。一方面,师生与这些媒介的接触会产生相应的思维震荡;另一方面,师生通过与校园媒介的相互沟通,在行为上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如今,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网络在大学校园里的应用程度越来越高,手机上网已经成为大多数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适应手机网络发展的新形势,学校可以建设校园无缝隙全面覆盖的无线网络,使教师和学生在校内任何地方都能够通过WLAN使用手机无线上网。同时,学校要充分利用网络的时效性和便捷性,引导网络文化的开放性和丰富性,自觉抵制网络的不良信息,打造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

四、结语

总之,校园文化能够不断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对内能够加强师生员工的凝聚力,对外能够塑造学校的形象,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在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精神文化是核心,制度文化是保障,物质文化是基础,行为文化是表现,媒介文化是载体。这五个方面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形成不可或缺的有机整体,共同构成校园文化的完整体系。高等艺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其建设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尤其是艺术院校的校园文化具有其自身特点,必须自足本校实际情况,加强五个文化的建设,不断使校园文化的发展满足学生的需要,从而培养出思想政治素质过硬、身心健康、有创新精神、人格完整的新时代艺术类大学生。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共产党员,2013,27

[2]王宏宇.文化校园:校园文化的理性追求[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7,1~2

[3]石苏平.艺术院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探析[J].大众文艺,2014,19

[4]朱光潜.朱光潜谈美[M].北京:金城出版社,2006:33

[5]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48

猜你喜欢
艺术院校校园文化校园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资产管理工作在艺术院校的应用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等级考试为导向的艺术院校计算机教学研究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践行者——浅析高校工会对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作用
高等艺术院校科研工作研究
中国艺术院校巡礼(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