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分层式实践教学平台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2015-03-18 02:41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5年11期
关键词:理论课应用型考核

赵 东

(湖北科技学院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湖北 咸宁 437100)

基于分层式实践教学平台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赵 东

(湖北科技学院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湖北 咸宁 437100)

本文阐述了一种基于分层式实践教学平台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对人才分成基本型、工程型、综合型和创新型四个层次,把专业课分成理论课、技术课和工具课三类,以“重基础、重实践”为准则,构建四个层次的实践教学平台,把人才类型和课程类型纳入到各平台中,提出以模块、系统、项目为导向的教学方式。为了保障此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还讨论了实验平台的细节建设与管理,师资来源结构,对学生和老师新的考核方式。

分层;实践教学平台;应用型人才

引言

如何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加强实践教学可谓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一大潮流。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创新能力,这些提法其实早已出现,并且很多学校也在这方面不断探索,比如开放实验室,成立创新中心,招收特色班等等,取得了一些成绩,收到了一定的效果[1-2]。

要想让学生们在短时间内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动手创新能力是不可能的,因此很有必要从根本上制定一套系统的、完备的人才培养方案。下面将介绍一种基于分层式实践教学平台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对人才进行分层,对课程分类,确定四个教学平台。在方案中,还讨论了实验平台的建设和管理,师资的考核和评价,学生的考核和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一、人才分层模式

以“重基础,重实践”为基本准则,以实践教学平台为基础,培养动手创新能力为目的,理论教学指导实践教学为手段,制定出分层式人才培养模式。

首先以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对本专业的人才需求进行分层,我们把人才大致分成四个层次:基本型、工程型、综合型和创新型人才[3]。

其次我们要对本专业的课程进行分类,大致可分为三类:专业工具课、专业技术课和专业理论课。专业理论课包括电路理论、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和通信原理等;专业技术课包括焊接、模电、数电和高频电子线路等;专业工具课包括仪器仪表的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单片机、PFGA和DSP等。专业技术课是基础,理论课是对技术课起指导作用,专业工具软件使学生的技术更具特长(专业)和锋芒。为了便于理解,我们把一个电子工程师和一个武林高手作一个类比,来说明这三类课程的作用和地位。专业技术课相当拳法的套路,而理论课相当于武功心法,专业工具相当于兵器。技术是基础,心法贯穿始终,仅仅只有这两样还不够,只会近身肉搏,如果再会使用一些专业软件,也就是一些兵器,就会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对常规电子元件和系统的识别应该属于认知课,在这里我们把它归为理论课实际上还是需要斟酌的,因为这方面的知识还是需要不断在实践中积累。我们还把移动通信、物联网和程控交换等课程同时纳入理论课和技术课,原因在于它们涉及到较深的专业知识和技术,看讲授者强调哪一方面,理论还是技术,它们就属于什么类型的课程。

在人才类型中,基本型人才就是生产线上的普通工人,能掌握常规电子元件的焊接,能识别电子元件,会使用电子仪器仪表,中专毕业生或大一的学生就应该具备这些能力。

工程型人才一般能胜任助理工程师或初级工程师职位,会使用本专业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对模电、数电的模块电路比较熟悉,同时具有扎实的电路理论,能对简单电路进行阅读、分析和判别,这是对大二学生做出的要求。

综合型人才能胜任中级工程师职位,他们不仅掌握了本专业的核心理论,如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等,而且还掌握了高频电子线路等技术,能对信号进行采集、处理、发生、接收和显示等,能制作一些实现特定功能的小系统,这些能力对大三的学生是应该具备的。

创新型人才能胜任高级工程师职位,他们不仅掌握了比较先进的信号处理工具和系统控制工具,比如DSP和FPGA,同时还具备了现代通信中比较先进和复杂的理论与技术,如移动通信、物联网技术等。对于高年级学生,在学校的教育只能让他们对这类高深的技术有一个入门,要成长为一名合格的高级电子工程师,还需要在大量实践项目开发中锻炼,所以预计在毕业后2-3年后能达到这样的水准还是比较保守的估计。

二、实践平台的建立和管理

针对四个层次的人才培养,我们设计出四个实践教学平台:工程训练基础平台、专业基础技术训练平台、专业核心技术综合平台和专业创新技术开发平台。构建四个实践教学平台,按照我们的招生计划,为每位学生在每个平台上配置一套设备,保证人人都能平等地接受训练,预防实践动手环节上有的同学“钻空子”和教学上的随意性。例如本专业实践教学每届只能保证30个学生的正常教学,由于某年报考该专业的学生人数暴增,就随意地增加录取人数,这样从短时间来看是增加了院部的眼前利益,但是学生的教学资源如果不能立即匹配,就损害了学生的利益,培养不出合格的学生,就损害了社会的利益,给学校造成不好的声誉影响,反过来又损害了学校的利益。如果我们只能保证30人教学的设备,就不能招收31人,要改掉过去那种“一个是放一群也是放”的观念,必需做到一丝不苟,设备资源上不打折,教学上无漏洞,招生上不随意。

四个实践教学平台的每个平台上应该设立一名主任,负责日常的管理和建设,另外还要配置两名实验员进行日常维护,必要时对学生进行常规的指导。所有的实验室都应开放,每个操作台分给对应的学生使用和管理,他们如果有项目可以带到实验室来完成。正常消耗的耗材,实验室应该免费提供或及时更换。

三、师资来源结构

新的人才定位和培养模式对师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老师教授学生,指导学生,考核学生,那么老师的实践动手能力就应该远在学生之上。而我们现存的老师基本都是接受的传统理论教学模式为主导的教育过来的,老师不仅自身在实践方面的能力具有先天不足,而且其思维习惯也存在定势,即遇到问题都是从理论上探讨,缺乏用实验去验证。

对于师资,可以通过下面几个渠道来实现对师资的升级:(1)加强对在岗中青年教师的培训,提升他们的实践动手技能和项目开发技能;(2)从企业引进人才,特别是在企业有多年项目开发经验的技术骨干。他们对中青年教师进行传帮带,以点带面,提升整个教师队伍的综合技能。(3)聘请企业中的高级工程师为技术顾问,对实验平台的建设和课程设置提供智力支撑。(4)从每年的应届毕业生中挑选动手能力强的优秀学生留校当实验员。(5)聘请企业的工程师不定时地来学校讲学,作为技术交流。另外,专业理论课更多地还是由老教师来讲授,因为他们的教学经验丰富,理论知识扎实。

四、教学模式、学生和教师考核的转变

在我们的调查中,当前一些大学的动手创新教育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能进入创新中心、特色班的学生比例还比较有限,效果有限,原因大致有三点:(1)硬件资源有限,(2)指导教师缺乏,(3)学生自己不愿意去。

实验室的资源很有限,学生经过层层筛选,只有少数幸运的同学才能享受到这种优质资源。这些机构一般只设立了1-2名专职的管理人员,但他们不直接指导学生的实践创新。学生抱着极大的热情进入实验室后,却发现缺少老师指导,没有头绪,就只能在高年级的学长影响下进行传帮带,进步十分缓慢。一些实验室虽然聘请了指导教师,但这种导师的指定仅仅流于形式,缺少对教师工作量的认定标准,或教师自身的科研、教学任务已经十分繁重,指导任务无力完成。第三种情况是学生自己不想去,这种课外创新实验室要占用学生大量的课余时间,而同学们平时的功课任务又比较重。因为传统的理论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还没有彻底转变,大部分时间还是把学生牢牢地困在理论教学的课堂上,而且还需要占据大量的课余时间去复习巩固,才能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一旦把时间投入到实践创新中,势必会影响到课程的成绩。而这些成绩对于他们以后进一步深造起着相当关键的作用,比如保研、留学、评奖学金等都要以这些成绩为参考。因此,我们提倡动手,提倡创新,我们就要解放学生,必须要转变教学方式,必须要转变对学生的考核方式。

教学方式的改变,我们提出要以模块、系统、项目等实践教学为导向,来展开理论教学,理论教学为实践教学服务,做到够用即可。但同时也强调“重基础”,即基础的理论和核心的理论教学一点都不能马虎,要和实践教学结合起来相互促进。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看出,现在我国地方高等院校的教育还是两条腿在走路,虽然提倡实践创新,并且也作出了一些尝试,但是效果很有限,硬件资源没跟上,师资没跟上,政策没跟上,管理没跟上,关键还是观念没跟上。我们提倡创新实践,但是却不以这方面来教学,不以这方面来考核学生,甚至不以这方面来考核老师,而我们仍然在以传统的方式来讲课,以传统的方式来考核学生和老师,这就是两条腿在走路。我们应该真真切切地把两条腿合成一条腿,即是要以实践创新这一条腿,来安排教学活动,来管理和考核学生和老师。

传统对教师评定一般注重项目和文章,但是现在我们的人才培养定位不一样了,要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学生的动手创新能力,因此,我们要注重老师的实践技能考核。比如,以前学模电、数电,我们能把一些公式、理论、原理掌握得十分牢固,考试时能得到可观的分数,但是让我们运用模电、数电来动手做一些模块时,却不知道从何下手,对具体的器件不熟悉,自然很难培养出高水平的学生。

老师把大量的时间用于项目的申报与结题和发文章上面,自然就压缩了锤炼自己实践技能方面的时间,如何能培养出高水平、高技能的人才?因此对这类地方院校老师的考核,应有别于211、985这些大学的考核方式,要转变对老师的考核方式,我们要先用这些实践技能来要求老师,考核老师。下一步就是老师考虑如何将这些技能传授给学生,最后,再用这些技术指标来考核学生。我们老师不仅要掌握公式、理论、原理,还得用真真切切地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一个个实物产品。所谓的应用型教学就是能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做得来,而不是“空对空”地讲授。

老师除了自身的动手能力要强,并且还要善于将这些技能传授给学生。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就是他们的“产品”,能经受得起市场的检验。如果我们培养的应届毕业生大部分能找到初、中级工程师对口的职位工作,2-3年后能成长为企业中、高级工程师,或是技术骨干。我们培养的学生才合格的,优秀的,这样的老师就是合格的,优秀的。因此,我们必须引入这项指标来公正地评价和考核老师。

[1]杨春生,孙琴,吴伟.创新型工程应用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江苏高教,2010,(1).

[2]罗方清.基于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课程体系设置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9,(4) .

[3]祝诗平,黄华,张建军,等.构建分层次按需求的实验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12,(6).

2095-4654(2015)11-0096-03

2015-08-25

G648.4

猜你喜欢
理论课应用型考核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内部考核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公立医院 如何考核?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