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Seminar教学模式提高中医药专业研究生综合能力

2015-03-18 22:48陈振振
卫生职业教育 2015年21期
关键词:中医药研究生中药

陈振振,陈 忻,赵 晖

(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北京 100069)

Seminar即研讨会,是以教师和学生为共同的教学主体,以学术交流互动为特征,以相互启发为进步动力的交流模式,通过师生研讨从而达到教学与科研的双重目的[1]。Seminar起源于18世纪的德国,随后被美、英、法等国借鉴,并逐渐成为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基本形式,在大学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西方国家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2,3]。近年来,我国高校多将Seminar教学模式应用于硕士、博士研究生阶段的教学活动,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目前该教学方式主要在课题组内部进行[4~6]。

随着社会与经济快速发展,出现知识多学科交叉,学科界限不明显等特点,如何培养出知识丰富、技能全面、开拓进取、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型创新人才,是新时期各高校研究生教育关注的焦点。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以Seminar教学模式积极推进教学改革,促进其由“教学型”向“研究型”转变,面向中医、中药专业研究生,通过中医药相关专业学术问题的专题报告,使他们尽早熟悉科学研究的程序和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科研能力,强调在大量检索与阅读文献资料、借鉴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创新性观点,从而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

1 Seminar教学模式在中医药专业研究生综合能力培养中的应用

我国中医药有着几千年的应用历史,是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我国传统医学治疗理念也正逐渐为世界所接受,需求日益增长,这为中医药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国内各高等中医院校为适应中医药现代化发展需求,尝试以培养某一专业领域人才为突破口,因此学校专业设置越来越多,划分越来越细。然而,中医、中药是祖国传统医学中不可分割的整体系统,专业划分过多过细,并不利于学生全面掌握中医药体系之精髓[7]。

中药专业学生通过4年的本科学习,具备了较为扎实的中药学基本技能,但对中药药性理论、药物配伍理论的掌握比较薄弱,而只有运用中医理论指导现代中药新药研发,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才能从几千年的中医药瑰宝中开发出更多治病救人的良药,促进中医药文明发展。离开中医理论指导的现代中药应用和研究,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中药专业研究生有必要加强中医药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知识的学习。

中医专业学生通过5年的本科学习,具备了较为扎实的中医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但普遍对中药化学成分、鉴别、炮制和制剂等知识缺乏了解,而中药是医生治疗疾病的重要武器,中药质量的好坏关系到药物疗效的发挥,最终会影响到患者的身体健康。所以随着中药现代化推进,中医专业研究生有必要加强中药化学成分、分析测试技术和现代制剂技术等知识的学习。

为了使中医、中药专业学生更快更好地适应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科研生活,使两个专业优势互补,我院将中医、中药专业学生组成一个班,将Seminar教学模式引入研究生培养过程,通过师生学术交流实现思维碰撞,激起智慧的火花,提高研究生综合能力。

2 Seminar教学实践过程

包括选题、准备、答辩与讨论、教师总结4个方面,具体操作方式如下。

2.1 选题

论题的确定需要教师指导,并结合学生自身学习背景和课题组研究方向确定,主要分为两类:个人课题进展汇报和文献报告。

2.1.1 个人课题进展汇报 报告人将课题设计思路或实验研究中取得的阶段性成果进行展示,这样可以扩大学生知识面,开阔思路,通过不同学科知识的交流,有利于产生思想碰撞火花,提升创新能力。另外,还可以讨论课题研究中遇到的挫折,分享经验。不同的课题可能会用到同样的实验方法,个人在实验中遇到的挫折和苦恼,经过学习和反复摸索,使问题得到解决。其他学生可以通过Seminar学习得到一定的经验,避免重复劳动和资源浪费,有助于日后科学研究工作。

2.1.2 文献报告 文献学习是科学研究的基础,通过查阅文献可以快速掌握专业知识,了解相关学科发展动态,从而有助于科研选题。由于专业不同,每位学生的研究内容也各有侧重,因而学生的文献学习具有各自特点,在一起交流有扩大知识面、互相启发、开阔研究思路的作用。如中医专业学生进行关于《四圣心源》医书中主张“中气之治”学术思想的探讨;中药专业学生进行鹿茸商品规格的分子鉴定技术、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等专题讨论。

2.2 准备

确定题目后,学生围绕题目收集资料、查阅文献,经过加工提炼,形成Seminar的主要内容,并制作PPT课件,一般有2~3周准备时间,这部分基本上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应对学生的Seminar内容做一定指导,主要针对PPT的基本结构(研究背景、研究内容、创新性及应用领域、不足等方面)进行具体指导。研究背景主要根据现有研究基础提出“科学假说”,要求简单、精炼,能够快速找到研究的科学问题;研究内容是Seminar的主体部分,汇报人通过文献资料分析,以简单易懂的图表形式向大家讲解;创新性及应用领域是Seminar的精华部分,汇报人总结提炼出专题的新学术思想或新技术理论;不足是要看到现有研究的局限性,懂得如何进行完善和提高。

2.3 答辩与讨论

报告人利用多媒体技术对自己的专题进行阐述,并将自己的理解融入发言中。针对参与者(教师、学生)提问,报告人对相关内容进行解释,随后大家交流讨论。学科交叉及创新意识的培养也主要体现在该环节,报告人通过前期的工作收获最新科学研究进展,并提炼转换为自己的知识,通过教师点评获得新的启发,学会如何抓住科学问题的核心部分;参与学生可以快速了解某一领域的研究概况,对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进行提问,并通过教师的引导和点评获取更多知识。总之,这是Seminar模式教学中最精彩的部分,该部分是对学生逻辑思维、多媒体制作、言语表达等综合能力的考查,有利于推动学术争鸣和思想交流。

2.4 教师总结

这部分是指教师对整个Seminar教学过程进行点评和总结,通过学生汇报的相关学术专题,挖掘其更深层次的本质规律,结合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分析,使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认识了解科学问题,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Seminar教学模式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Seminar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的,而这些能力是学生在传统授课式教学中无法获得的,或只能有限获得的,具体包括以下5个方面。

3.1 收集资料能力

利用数据库进行文献资料检索是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通过Seminar可以让学生提早接触文献资料检索,并逐步熟练操作。学生通常根据自身研究专题,通过CNKI、维普、万方等数据库查找相关资料,进行辨别、分类和引用,使自己的Seminar报告更加充实、更具科学性和说服力。文献查询能力的培养,也为学生日后进行学术研究、撰写学位论文奠定基础。

3.2 阅读文献能力

Seminar属于开放性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工具书和大量的数据库资源,将学生的阅读范围有效扩大,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习惯。学生通过对文献资料进行阅读、分析、内化,使阅读的作用远远超过仅对某些概念和定义的了解,上升到对于学术观点的思考、评析和研究,学生的阅读占有资料能力得到了切实提高。

3.3 综合表达能力

Seminar教学的核心环节就是汇报工作,宣讲自己对于课题的研究成果、某种学术观点的认识见解,然后师生在此基础上展开讨论,这都需要研究生具有较强的综合表达能力。Seminar教学过程需要学生逻辑清晰地阐明学术观点,简明扼要、重点突出地回答师生提问,并能够围绕一个主题进行有理有据的辩论,科学理性地说服他人。通过上述过程,研究生可以在逻辑思维、口头交流、PPT展示、着装仪表等综合能力方面得到明显提高,有助于其完成研究生阶段的中期开题和毕业答辩。

3.4 批判性思维能力

Seminar教学使学生可以围绕一个主题广泛收集相关材料,避免迷信于某本教材、某篇文献。通过资料的学习整理,学生认识到对于同一个学术问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会从多个不同角度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不墨守陈规,学会思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养成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是学生最需要具备的能力之一,也是学生未来进行创新活动的基础。

3.5 独立探索能力

Seminar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全面调动,动手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也得到了很好锻炼,自信心、责任心等心理素质得到了有效培养。

4 存在的问题

4.1 学生准备不足

一方面,主讲学生由于资料准备不充分,对汇报的科学问题认识模糊,或阐述理论较为片面,不能准确把握主题,导致部分Seminar内容质量较低;另一方面,对于听讲者而言,如果缺乏相关知识基础,那么理解专题内容就会存在困难,且不能很好地融入交流讨论中。

4.2 教师综合能力有待提高

Seminar教学是开放性选题,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丰富的学科知识,掌握学术科研动态。另外,还要具有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而且要鼓励每一位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互动环节,善于从学生的评论和观点中发现问题,及时加以引导和纠正,把握研讨主题方向,并做好阶段性总结,使Seminar教学进展顺利,保证良好效果。

4.3 受现有条件限制

在Seminar教学过程中,某些关于实验设计的方法和思路,虽然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但由于受到现有实验条件等限制,最终也只能在理论上探讨,得不到验证。对于中医药学生的Seminar汇报,目前只在研究生新生中开展,目的是促进不同专业学生的交流讨论,扩大知识面,故对同一学生研究生期间的连续关注显得不足。

5 结语

中医药现代化要保持高速发展的趋势,需要为之注入新鲜血液,通过多学科交叉,将先进的理论和技术运用于中医药研究,将我国的中医药事业推向更高层次,这些都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综合型人才。在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中,研究生教育仍然是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的主要渠道,因而研究生培养直接关系到中医药人才的质量和素质。

将Seminar教学模式引入中医药研究生教学,通过中医、中药专业学术问题的交流讨论,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中医药相关课程的兴趣,扩大知识面,提高学习能动性和自觉性,锻炼其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总之,Seminar教学模式对新时期中医药专业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具有积极意义。

猜你喜欢
中医药研究生中药
中药久煎不能代替二次煎煮
您知道吗,沉香也是一味中药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重视中医药发展,发挥中医药作用
中医,不仅仅有中药
中药贴敷治疗足跟痛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