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语文引入“雅俗共赏”教学思路研究

2015-03-18 23:04
船舶职业教育 2015年4期
关键词:应用文内容高职

张 丹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且具有一定理论知识,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和管理一线职业岗位的实用型、技术型和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的高等教育。高职语文在高职教育课程体系中被赋予基础文化课的定位,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

1 高职语文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高职院校语文类课程“边缘化”的现象愈演愈烈,学生的人文素养、语文学习能力也不断下滑,这种现状已经令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及相关人士忧心忡忡,改变这种现状对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经济社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高职院校,偏重于实用性、技术性知识的传授,某种程度上忽略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以内蒙古高职园区的6所高职院校为例,除了呼和浩特职业学院的汉语言文学系开设专门的语言、文学课程外,其他类高职院校大都开设应用文写作、财经写作、演讲与口才这类语文课程,即使开设了大学语文,总课时均不超过80学时。另外,高职高专录取分数偏低,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差,教学情况不容乐观。

另外,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语文课堂采用“一半理论、一半实训”或者“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这种呆板枯燥的课堂气氛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造成负面影响。

总之,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师不仅面临着课时可能随时被继续削减的严峻局面,而且面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的窘迫困境。

2 引入雅俗共赏的必要性

“雅俗共赏”是一项寓教于乐的教育活动,“雅”是指中国古代经典诗词、名言警句等,“俗”是指当下的流行歌曲、影视节目、网络流行语等。“雅俗共赏”的引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必要因素。

2.1 “雅”是人文素质的核心

那些历千秋而传诵不衰的诗作,随着时间的流逝愈发弥久醇香,它们融入了作者自身存在的生命体验及超越了个人生活领域的心灵沟通,具有超越个体、超越民族、超越时空的艺术魅力和永恒意义。

以应用文写作中关于“离婚起诉状”讲解为例,引入陆游、唐婉的爱情故事及诗作《钗头凤·陆游》 :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邑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钗头凤·唐婉》: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掩泪装欢。瞒!瞒!瞒!通过教师讲解、学生反复吟诵这首千古绝唱《钗头凤》,体验诗人这种最美、最动人的遗憾,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甚至引起学生对爱情、婚姻的思考,这不仅仅能达到训练文书写作格式的技能教学目的,更能达到真、善、美人文素质培育的高职语文教育目的。

古典诗词、名言警句具有篇幅短小、合辙押韵、对仗工整、朗朗上口、千古流传的特点,能够令人记忆深刻,教师引入更能引起学生共鸣。例如“预则立,不预则废”,引入这种发人深省的名言警句,指出“计划”的重要性,学习“写计划书”的必要性,而令学生能够洞明世事、练达人情本就是语文课程的内容之一。

2.2 “俗”为学习兴趣的向导

随着互联网和手机的广泛应用与普及,关注流行歌曲、影视节目、网络语言已成为青年人的一种时尚。有人曾称这些为校园“毒瘤”,由于高职学生自身文化层次和专业学习的原因,如果不加以正确的引导,这些时尚的追求就会低俗化、消遣化,成为上课插科打诨、开小差的工具。恰当的引入,对纠正这种流行低俗化的不良风气有重要意义。例如,2014马年春晚王铮亮演唱的“时间都去哪儿了”一度走红,这首歌有很浓的时代气息,贴近生活,语言通俗易懂,歌曲以看似平淡的旋律和娓娓道来的歌词深刻地刻画出父母对子女无私的爱。学生每天忙于学习,这些表现憧憬、伤感等情绪的作品,特别能引起他们情感的共鸣,因而也为高职语文学习提供了丰富的题材。以经济文书“调查报告”写作为例,以“钱都去哪了”为主题,以“大学生消费情况调查报告”为副标题,进行调查、分析、写作,这样恰当的引入,不仅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增强他们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力,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

2.3 雅俗偏废的弊病

“雅”之内容如果过度注重思想性与教育性,其玄之又玄的表达方式,就会变得抽象、晦涩,造成学生欣赏障碍过大,那样引入的内容只能成为教师孤芳自赏的独角戏,无法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歌,诗,词,曲,我以为原是民间物,文人取为己有,越做越难懂,弄得变为僵石,他们就又取一样,又来慢慢地绞死它。”

“俗”之内容是“为民众所写作,且为民众而生存的。”是与大众生活十分贴近、紧密联系的内容。正如豪泽尔所说:“娱乐、放松、无目的的玩耍是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从心理学和生理学上说来,是保持和焕发旺盛的精力、刺激和加强活动能力所必需的。”所以,“俗”之内容恰当的引入,就必然不是负面的。

因而,在高职语文处于困境之时,只要将“雅”“俗”内容合理安排、精心设计,是能够为语文课堂增光添彩的。然而,“雅”“俗”内容具有特定的语言环境,且受到首创者世界观、价值观的影响,因而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当下情境中就会有天壤之别。如果引入时不加筛选、辨别,势必会对正在成长的学生造成不良影响。因而,我们必须在将“雅”“俗”内容引入课堂之前,对其进行科学筛选和重新解读,使之符合时代精神。

3 引入“雅俗共赏”的关键因素

通过长期教学实践,我们发现能够进入课堂、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的“雅俗共赏”模式应具备以下特点:

第一,引入内容要与高职教学内容、教材、培养目标紧密联系;引入内容要有语言魅力,不但能使读者记得住,还要能让其想得明白,使读者愿意抄录或记忆,使其影响力更加持久。

第二,引入内容要契合高职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思维发展水平,能引发学生的认同感。高职学生大都处于18~20岁的年龄段,思维活跃、情感世界丰富,但也面临学习能力差的困境,因此,引入内容成为他们学习兴趣的向导,也就是上文论述的“俗”之内容,从而切实引发学生行为的改变。

第三,通过采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入相关内容,优化课堂教学。应用学校多媒体设备,适当引入音频、视频内容,增强直观教学效果,增加感性认识,使学生产生与自己专业、兴趣的共鸣,从而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引入“雅俗共赏”的方式步骤

在改革教学思想和确立学生为教学主体的基础上,高职教育教学应逐步建立起基于人文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雅俗共赏”课程教学思路。

4.1 学习要点

高职语文在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中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以“雅俗共赏”的新思路积极探索应用文教学改革。掌握行政公文文书、日常文书、事务文书、经济文书等常用应用文的种类、写作结构和写作要求;能撰写个人简历、自荐信和求职信等职业文书;能设计调查问卷、撰写市场调查报告。

4.2 导入正课

教学置于特定的情境氛围之中,围绕教学内容,如何导入正课显得尤为重要。教学实践证明,“雅”之引入或为案例、或为FLASH动画,时间3分钟左右,把课堂教学设定在具体的实用情景之中,为实施快速转变教学双方进入相互关注的情境奠定基础。“情景导入”的设置是基于应用文写作贴合度的考虑,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思维和学习兴趣,完成课堂教育教学目标。

4.3 模块教学

模块教学是教学内容的主体部分,包括学科的理论框架、基本要素、相关知识等,我们在应用文写作教学中,把应用文的分类作为教学单元,以基本原理、实务训练为两大系统,以文种、结构、表达方式、语言为基础模块,以技能研究、案例研究为实训模块,将技能研究分解为写作、演讲、策划、案例研究等七章内容,并在教学中穿插“案例展示”“范文欣赏”“相关链接”“拓展视域”“名家妙语”等,这样更适合学生学习、理解和巩固,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有一定的作用。

4.4 答难解疑

基础教学和实训教学完成后,必然有教学的侧重点、难点与疑点,教学者要提纲挈领,画龙点睛,把教学要点做一小结,设“答难解疑”环节,使学生在学习时掌握重点、难点,避免学习的盲目性。

4.5 佳作赏析

在“答难解疑”的基础上,教师围绕教学模块选取2篇优秀范文,让学生结合相关的应用文基础知识进行实训练习,这是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在多角度、深层次的解读下,使学生加深对于应用文知识的理解、诠释与探讨,达到理论应用于实践的目的。

4.6 学习检测

针对专业、职业要求教学,安排模块考核、期中测试、期末测试。测试的前提是“温故”,复习的目的是“知新”,基本题型为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情景题、写作题。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深深体验到“雅俗共赏”教学思路的良好效应,改变了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改变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差的教学现状,代之以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良好教学情境。在高职语文课堂中引入“雅俗共赏”教学思路,必能使学生受益良多,激发其学习兴趣,从而打造主动性学习的良好氛围。

[1]王燕.对高职语文课程转型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2010(1):155-156.

[2]梁国英.传统文化的弘扬与高职语文教学研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8):117+125.

[3]李楠.高职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策略[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7):137-138.

[4]肖兰萍.高职语文改革断想:格言警句入课堂[J].语文建设,2013(35):17-18.

猜你喜欢
应用文内容高职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应用文写作:语言简练、得体、有效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四种英语常考应用文写作范例
高职应用文教学方法初探
主要内容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关于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