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距离产生美

2015-03-18 02:20周梦娟
新作文·高中版 2015年3期
关键词:立言名声著作

周梦娟

泰戈尔说:“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留守在家的孩子却认为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父母去城里打工,他们与父母一年才能见一面。诚然,孩子们口中的距离是不美的,那么距离就产生不了美吗?

我的回答是否定的!

人的成长需要时间的距离来加深认知。“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弟子规》中的这段话让张丽钧将她的人生分为三个阶段:“执盈如虚”“执虚如虚”“执虚如盈”。在物质充足的时候,她没有用一颗恭敬的心去珍爱它,以致当生活恼了,从她手中一点一点掠走东西的时候,她才感到追悔莫及,觉得空虚又迷茫。她站在甲板上看着下弦月,叹了一口气,对大姐说:“月缺的日子总是多于月圆的日子——多像生活!”而大姐却教导她换个角度去想——用光明的想象填补上那阴影部分。从此以后,她在生活中修炼了一项将一弯金钩看成一轮玉盘的本领。是时间的距离让她有了“执虚如盈”这“美”的感悟!

立言需要时间的距离来验证其价值。叔本华曾在《论名声》中说,立功、立言是通往名声的两条大道。两条大道各有利弊,主要的差异在于功业如过眼烟云,而著作却永垂不朽。著作之所以能不朽,是因为著作不会长久被误解,即使最初可能遭到偏见的笼罩,在长远的时光之流中,大家终会还其庐山真面目。也只有经历了时光之流的冲击与考验,人们方能来评论著作,而它的真正价值也才会显露出来。是时间的距离让著作展现出了历久弥新的“美”!

对历史的评判更需要时间的距离来审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释三家至少有两家半主张做人切忌锋芒太露,所以中国历史上产生了许多玲珑圆滑、四平八稳的谦谦君子,如处事模棱两可的苏味道、唾面自干的娄师德,他们锋芒全无,却官运亨通,位极人臣。相反,那些锋芒毕露者大都难得善终。韩信“多多益善”,招致了高祖的猜忌,引来了杀身之祸。岳飞怒发冲冠,引来了风波亭之劫。李白恃才傲物,终被“赐金放还”。苏轼才华横溢,豪放不羁,却一生屡遭磨难。何以如此?其弟苏辙一语道破:“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然而如今我们从新的视角去看待他们,恐怕与当时人们的看法会截然不同吧!“千秋功罪,自有后人评说。”历史人物谁是谁非,需要历经无数年代才能评判,是时间的距离让他们还原了真相之“美”。

时间的距离产生美,既是美学的一条规则,更是哲学的一条规律。

猜你喜欢
立言名声著作
名声和荣誉
惊人的想象力
名声和荣誉
立德立言,为何重要
等我也长了胡子
秒变戏精
校园四季歌
试论儒家和道家著作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问答
画家的数学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