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与行

2015-03-18 02:20邹钰彬
新作文·高中版 2015年3期
关键词:土路窗台上桃树

邹钰彬

行程伴随着路途。人生在世,行程或多或少,总归会有。平凡的、不平凡的。人生不一样是一次行程吗?走一次不一样是一种享受吗?

小时候我被母亲“下放农村”,土路成了儿时的记忆。每天上学放学,都是一条蜿蜒的土路,从村口一直延伸向远方。那时年幼,不懂体察大人,每天都叫外公送我去上学,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每天都坐在外公那台老旧的自行车右侧的竹织箩中,“吱呀”的声音常伴我睡去,有时并无睡意,便向外张望,看着左右两边绿油油的山和路边小小的草。土路上的坑洼几乎是我最讨厌的东西,每次我都忍不住大声地提醒外公:“外公,不要去里面,不要抖我,等会儿就掉出去了。”外公总是说:“乖,好好读书,听表叔的话,不要带头捣蛋。”那时候放学很早,午饭后便放学了。农忙时,外公就不准我去田地了,因为田中的我,比疯子还疯狂。

外公在我出生时,种下了一棵桃树,有空的时候给它浇水,让它和我一起快快长大。

时间的行止终究不是我们这些平凡之人能够控制的,离开在所难免。在我将要离开的时候,外公说:“你自己去山里逛逛,看看那些舍不得的东西,记住它们。”听完我便走去山里。

边走边看,昔日捉弄的猫狗,河边熟悉的石桥,溪底的细沙……我看了一眼桃树,爬上最高的山头,望了一眼远方的树林,俯视脚下的村庄,便启程了。

回到城市,回到“下放”前的生活,想起当时死活不肯离开的时候就不禁一阵窃笑。告别了儿时的玩伴,告别了自然的玩具,伴随我的也就只剩下一本一本的书和一个外公送我的竹筒。竹筒被我放在窗台上,每当我学习累时,抬头向窗前一看,那便是我的童年。

如今,快要毕业的高中生便是我的身份。我的行踪,被时间埋没在老照片中,一栋栋做过标记的老房子,一座座被我所征服的山,慢慢地被时光所侵蚀。这里建成一栋栋“火柴盒”,成千上万的白领居于此地,路面也被一寸寸地铺成水泥,往日的泥泞消失不见,城市日渐繁华,但似乎有什么气息从我的鼻息中消逝,再不回来了。

回到家,整日的苦读让我忘记了时间,让我忘记了那窗台上的童年。一次恍惚间,我又看到了那童年,突然又想起那原来的日子,现在我突然想回去一次,看一看那尘封的过往,是否还完好,是否没有在时光的路上被埋没……

时光为路,经历为行。当我们变成一些有经历、有成就的人的时候,我们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时间带走的东西太多,我们想留下的太多,但是却不能留下太多。

每个人的人生都需要有人精心陪伴,精心呵护,才不至于走弯路。生活中处处都有感动,每一个瞬间都值得珍藏。作者抓住“下放农村”“回娘家”“学生”三个不同身份的转变过程中的所见所闻进行叙说,景物描写恰到好处地表达了作者当时的心理感受。外公的“看看那些舍不得的东西,记住它们”很有哲理,又自然引出后面的感受。“时光为路,经历为行”让主旨延伸。得出“时间带走的东西太多,我们想留下太多,但是却不能留下太多”的结论:“我”又将上路,“我”会珍惜在路上的每一分、每一秒,不再留恋旅途中的旖旎的风景。文字平实,情感真实。

猜你喜欢
土路窗台上桃树
抬水
小桃树的朋友
对视
交 谈
敲窗的鸟
写小说的数学家或奇迹发明家
桃树的“吱吱呀呀”歌
桃树醒了
乡间土路
窗台上的玉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