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椒“正月十六走太平”民俗体育活动研究

2015-03-19 03:19王归然黄寿军
巢湖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刘平太平民俗

王归然 黄寿军

(巢湖学院体育学院,安徽 巢湖 238000)

全椒“正月十六走太平”民俗体育活动研究

王归然 黄寿军

(巢湖学院体育学院,安徽 巢湖 238000)

运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等对全椒“正月十六走太平”民俗节庆活动的历史渊源、开展现状、保护与传承等进行研究,以期为其它地域传统民俗体育与新时代群众体育健身的有机结合提供新的思路。

民俗体育;走太平;全椒

“正月十六走太平”是全椒独有的传统民俗(原本此风俗为淮河以南的南方地区所共有,现今都已绝迹),全椒古城的城东有一座古桥,名曰太平桥,“走太平”就是正月十六这天四周乡邻无论男女老少无论远近都要到此桥上走一走,以祈望吉祥如意、富足太平。作为安徽十大全民健身品牌之一,本文以其为例,对其历史渊源、开展现状、保护与传承等进行研究,以期为其它地域传统民俗体育与新时代群众体育健身的有机结合提供新的思路。

1 全椒“走太平”的起源与历史传承

1.1 全椒“走太平”的起源

全椒,西汉初年置县,是皖东建县最早的古县之一,相传高阳氏在椒陵山建立古椒国,后为全氏居住,故名全椒。现今它位于安徽省最东部,是合肥和南京的远郊近邻,与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相连。历史上全椒是“雅士高僧,人文荟萃”之地,如明代四大高僧之一憨山大师和《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都曾在此居住。

据考证,南北朝《荆楚岁时记》中“走太平”称之“走百病”,是为了消灾袪病。明代周用《走百病行》中描述到“都城灯市春头盛,大家小家同节令。姨姨老老领小姑,撺掇梳妆走百病……”;“清代顾禄在《清嘉录·正月·走三桥》一文中也提及“元夕,妇女相率宵行,以却疾病。必历三桥而止,谓之走三桥”;民国《全椒县志·卷四·风土志》记载:正月十六日,倾城士女出游于东门太平桥上,取祓除不祥之意,不知何昉,谚谓之“走太平”。以上是对“走太平”的文献描述”。

1.2 全椒“走太平”的历史传承

“正月十六走太平”作为一种独特的“健走”民俗,唯有全椒一直走到现在,历程一千五百年而不衰,其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传承初期是为了纪念清官刘平。刘平为官清正,深受百姓爱戴。有年大荒,刘平将朝廷拨付可修三十里城池的款项用于赈灾,余钱仅修了三里的小城形成了“街包城”(一般建城均为城墙包围街道,独全椒街道包围县衙)现象。朝廷遂以欺君之罪将刘平投放大牢。次年正月十六被解往京城问斩。“全椒百姓感念清官刘平恩德,倾城相送,沿途跪拜,直到城东小桥。临别时,上万百姓烧香跪拜,挥泪为其祈祷,保佑刘平逢凶化吉,平平安安!刘平押到京城后,得到大臣钟离意的帮助,不仅免于砍头,还被推荐给皇帝,荣任宗正一职”[1]。为记念好官刘平,每逢此日,全椒百姓必到此桥上跪拜祈祷。此桥也被改为“太平桥”。日久,渐渐衍化为一大民俗——“走太平”。

传承中期是隋唐,由于南北战乱,“走太平”几近失传。全椒又因纪念隋开国大将军贺若弼,而得以传扬。“据民国九年《全椒县志》载,太平桥又名贺橹桥,隋大将贺若弼伐陈时,贺将军见城东小桥年久失修无法抵御春夏洪水,为造富于民,又亲自安排在小桥边建筑一座大桥”。人们在追忆清官的内涵中,又增加保国安民的成份。

传承定型期是元末明初,和其他地方“走太平”一样,此时几近传绝,又加入了第三个历史人物陈瑛,焕发了新的生机。“康熙《全椒县志》载:明永乐初年,一术士提出,如把全椒城的笔峰山加高,可多出举子。恰巧一总旗官过此,与秀才发生口角受辱,因总旗是湖南人,举和主读音不分,到南京诬告全椒人欲培土出“主(举)子”,有谋反之举。永乐帝欲血洗全椒,都御史陈瑛是滁州乡亲,闻之乃禀:椒人淳良,断不能造反,愿以自家性命担保,于是全椒冤白”。为了纪念陈瑛,百姓将其衣冠葬于太平桥高垅上,以期能“福佑乡亲,扶危济难”。

至此,全椒“走太平”,在传统健身走的意义上,增加了清风化雨、普洒甘霖;保国安民、平安地方;福佑乡亲、抚危济难的诸多内涵,完成了民俗的升华,而得以流传不衰。“走太平”这一民俗活动起初是群众健身的一种运动,在传承过程中不断的植入了历史人物,并逐渐升华为当地的一种文化,赋予民俗体育活动新的灵魂,并给予民众以积极的精神向往,从而得到传承,这也恰恰体现了中国文化的韧性。

2 全椒“走太平”开展现状

2.1 “走太平”行走路线

全椒“正月十六走太平”,传统的行走路线是三桥两街。从积玉桥(汉代建)进入袁家湾老街,过红栏桥(宋代建),走到太平大街,最后到达太平桥。这条路线民俗意义深刻。“走三桥,取积玉之“玉”,红栏之“栏”,太平之“平”,即谐音“遇难平”,遇到灾难和困难皆可平定;走两街,取袁家湾之“袁”,太平大街之“平”,即谐音“团团圆圆”和“平平安安”之意”。这条传统线路长约五华里(2500米),三桥一桥更比一桥高,步步高升,心平气和,人的生理机能调度有序,是非常适宜的健身走。

2.2 “走太平”活动基本内容

“正月十六走太平”是全椒一年一度的民俗文化盛宴,一般前后四天时间,从正月十三开始至正月十六晚结束,“走太平”活动还包括以下几个主要内容:

上灯:农历正月十三晚上大家都要带着自制的花灯来到指定地点(从积玉桥至太平桥,贯穿袁家湾老街),将花灯挂在道路两旁绳子上,供他人欣赏。赏灯的市民从街头一直走到街角,一边赏灯,一边感受着热闹的气氛。

焚香、燃炮竹:正月十六当天游人必带几柱香点燃至太平桥头,面向大桥,默念祷告后,将香掷入焚香炉中;焚香后点燃炮竹于炉边,待燃尽便汇入大桥人流之中。

求平安、求子、求财:当地人一般说走“三桥”保佑自己,福佑自身,连走九年心想事成。年轻已婚女性在桥头太平桩上坐一坐,以求早得贵子;在桥上系红丝带,向桥下太平井投掷硬币,祈求当年财运兴旺。

游街:“龙舞走太平”(舞龙、舞狮巡游)、“花灯走太平”(唱兰花、旱船、打年枪、腰鼓、踩高跷、跑驴、五马破曹、歪歪灯、八朵云、太平神巡游等等。)

其它:杂技、耍猴、各类游艺竞猜等。

3 “走太平”的现代传承

“走太平”这一民俗活动已有了1500多年的历史,今天的传承必须加强“非遗”文化与当代价值观的锲合,才可以焕发新的活力。

3.1 “走太平”与当代健身价值的契合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推动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全椒旅游(体育)局深挖太平走民俗的体育元素,以安徽省体育局打造群众体育活动“一市一县一品”全民健身品牌活动和赛事为契机,对太平走民俗文化进行整合与行销包装,把太平走的健身功用凸显出来,以“走”为核心体育元素,把原先群众自发的、凌乱的走太平,发动组织为有序的、规模庞大、健康的全民健身走活动。在全民健身活动的动力构建和路径选择上取得了创新发展。

目前“走太平”的活动开展有了很大发展,但存在的问题仍然特出:一是“走”这个独特的健身元素彰显的不足:一方面群众参与的动机还主要体现在图腾崇拜上,另一方面由于人多路窄,传统的“遇难平”线路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人流,以“蠕动”来形容不为过。针对主要问题我们建议:一是要在传统的线路之上开发新的健身走路径,满足当天“走”的需求;其二可以把传统的线路作为一个竞赛线路 (一定要保持维护好传统的老街、民居),为了突出“走”这个体育元素,体育部门可以与相关单位合作,举办竞走、健身走(中老年人)、竞速跑(2500米)等项目。

3.2 “走太平”与当代文化价值的契合

“走太平”与当代文化价值的契合首先是要对文物的保护,其次是对附于文物中文化的现今解读和宣传。

按照我国《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2006年)中提出的“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指导方针,对“走太平”的原址以及相关文物在坚持“原貌”的原则下进行修缮。“走太平”活动的载体是太平桥,横跨城东襄河。由于年代久远,原来的小桥已承载不了每年众多的走太平人们。因此,太平桥的改造应在不改变原貌的基础上加固和拓宽。

其次,“走太平”初期是为了纪念清官刘平的“清风化雨、普洒甘霖”;中期贺若弼的“保国安民、平安地方”;后期陈瑛的“福佑乡亲、抚危济难”。这些精神处处体现了人们对 “为官清廉”、“国泰民安”、“和谐社会”的渴望,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部分体现,对当今社会仍然具有积极的教化意义。

最后是良好生态环境的建设。群众参与的动机还主要体现在图腾崇拜上,太平桥寄托着群众对太平生活的渴望,正月十六当天自凌晨起炮竹声声不绝于耳直至夜幕,远望太平桥烟尘弥漫,桥两头碎纸屑满地,襄河岸边撒满了各种各样的垃圾、杂物。为了防止环境受到破坏,应在桥边修建“上香台”,每人三柱香,取代“焚香”习俗,上香后敲太平锣,取代鞭炮,最后走太平桥。

3.3 “走太平”与当代经济价值的契合

“走太平”在2006年被安徽省列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传承首先要融入到当地群众的日常生活,走太平首先是全椒人的,其次才是世界的,扎根于当地群众经济是“走太平”传承的原动力。因此,要在凸显“非遗”主体的情况下引领相关产业开发。

3.3.1 创安徽全民健身品牌

为打造安徽全民健身品牌,县政府在2006年政府制定《全椒县(2006-2020)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确立 “走太平”与儒林老街联合开发、组建“走太平”民俗文化研究会。在此机构中“走太平”民俗文化研究会要起到主要的策划与操作功能。在创建安徽全民健身品牌过程中首先要确立“走太平”活动的主体理念。表达了人们祈望安康和睦、富足太平,以及太平盛世下追求社会和谐的愿望。因此“健康下的太平,盛世下的和谐”是“走太平”的主题思想。其次,要确立一个品牌的口号,如奥运会的“更高、更快、更强”,直接体现出其活动的主体思想。“走太平”的口号也应该围绕“健康、富足、太平”来设计。最后是相关活动产品的开发。产品包括用的和吃的,要挖掘当地的民俗手工业制作一些特色的纪念品,让参与者把“健康、富足、太平”,带到世界各地。主体思想、口号以及纪念品不断宣传也是一个品牌自我强化的过程。

3.3.2 构建民俗平台,组织相关活动为映衬

“走太平”民俗活动的开展形式要多样化,举办的活动不能单一,要与其他活动相互映衬。

首先在开展“太平走”活动期间举办时恰逢春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前后,可以和耍龙灯、民间戏曲、民间杂技与竞技等相结合,体现群众体育活动的多样性。其次,可以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手工成品展示、构建特色美食儒林古街的方式相结合,将历史悠久的手工艺食品、工艺品以活态形式进行传承并远销国内外。最后是与旅游产品相结合,如神山国家森林公园、龙山寺风景区、吴敬梓纪念馆等。“体验、美食、游玩”三维一体,使活动具有可选择性和多样性。

4 结束语

“走太平”已传承1500多年,是全椒民俗的活化石,并被推荐申报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太平”的本义是通过健身走以达到祛百病为目的,但在发展过程中与三位重要的历史人物紧密相连,逐渐变成人们颂扬清正官员、祈求平安、社会和谐的民俗活动。正是“走太平”内涵包容了个人、家庭和社会的良好祝福,在当地政府的推动下,“太平走”活动影响也逐年扩大,人们都带着良好的愿望来祈求大运。“走太平”民俗活动在当今的传承中,重要的是发掘其多重价值,并转化人人共享的社会资源。

[1]田胜林,宣扬.走太平[Z].全椒旅游(体育)局,2009.

[2]周荣,王运武.皖东地方民俗“走太平”的历史变迁与文化价值[J].长治学院学报,2013,(3):29-31.

[3]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EB/OL]. http//www.ccnt.gov.cn/zcfg/fgxwj/t20060329-25222.htm,2005-26/2007.

[4]武佩河,程堂义.1500余年的民俗活化石——全椒“正月十六走太平”[N].合肥晚报,2012-02-14.

[5]庄园.高维岭巡视员带队参加全椒县“正月十六走太平”活动[EB/OL].2013-02-26. http://www.ahty.gov.cn/zwgk-jgcs-bgs-gzdt/article.jsp?articleId=21531.

ON THE FOLK SPORTS ACTIVITY OF PEAPEC EMBODIED IN THE SIXTEEN DAY OF THE FIRST MONTH OF THE LUNAR YEAR IN QUANJIAO COUNTY

WANG Gui-Ran HUANG Shou-Jun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Chaohu College,Chaohu Anhui 238000)

Through literature analysis and the field survey method,this paper researches into the historical source,the present status of implementation,protection,heritage and so on for the folk sports activity of peace embodied in the sixteenth day of the first month of the lunar year in Quanjiao county so as to provide a new idea for the combination of local traditional folk sports and mass sports in a new era.

folk sports;peace;Quanjiao

陈 凤

G812.42

A

1672-2868(2015)03-0106-04

2015-01-10

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项目编号:AHSK11-12D206)

王归然(1976-),男,安徽巢湖人。巢湖学院体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运动训练专业。

猜你喜欢
刘平太平民俗
冬季民俗节
基于弹性模型的飞机操纵动响应分析
太平风俗美
吵架
民俗中的“牛”
守正创新让“太平泥叫叫”叫得更响
劝君莫做“太平官”
期待太平湾上的“不夜城”
民俗节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