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体育利益调整与制约因素分析

2015-03-19 03:19陈涛
巢湖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制约调整利益

陈涛

(安徽工商职业学院,安徽 合肥 231131)

社会心理:体育利益调整与制约因素分析

陈涛

(安徽工商职业学院,安徽 合肥 231131)

社会心理、经济基础和政治理念共同而有差别地制约着体育利益调整,社会心理制约体育利益调整的相对性、潜在性、复杂性等特点,决定了其在经济必然性要求下的一种深层次制约因素。任何体育政策的实施必须得到社会心理的支持才能发挥制度的预期效能。体育利益调整只有主动应对社会心理的影响和制约,才能够实现人们对待体育利益调整的心理状态由冲突走向更新,保障体育制度质量。

体育管理;社会心理;体育利益;均衡

“协调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由体育大国转变为体育强国”、《全民健身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出台,以及《体育事业“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等都着重强调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

“体育利益”。体育利益的前期调整,即从单位制体育向社会体育的调整转移,是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效果是有效和成功的。特别是现在我国提出构成小康社会和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当前提出和面向社会体育利益的调整,不仅是一种有效地促进社会成员身心健康的组织形式,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的社会心理认同。

一系列重大事件标志着我国体育事业发展已经步入了转型期。在体育发展的转型阶段,竞技体育的巨大进步与体育领域的深刻矛盾同时并行,甚至是互相关联的。关于体育事业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调整体育利益格局使之达到协调均衡[1],这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理论课题。在体育利益调整过程中,会有许多制约因素,社会心理就是其中不可忽视的制约因素之一。而本文所做的工作是认清社会心理对体育利益格局调整的制约作用,进而回答体育利益调整如何主动应对社会心理,以促进体育,或体育事业的和谐发展。

1 体育利益调整过程中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表现

体育利益调整并非是人们无选择的简单性适应,而是一个相关利益主体反复博弈的过程,这种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必然会受到社会心理的影响与制约。按照社会认知神经科学[2](Social Cognitive Neuro-science)与社会心理学结合的模型,对体育利益调整构成影响的社会心理有三个层次:微观的个体心理和行为,包括:个体的思想、感情和行为,以及社会认知、社会动机、社会态度等;中观的人际沟通、群体关系、社会影响等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以及宏观的亚群体心理、社会习俗、民族文化等社会心理。

诸多制约体育利益调整的社会心理在体育系统内部表现为:运动员的个体和群体心理、教练员与运动员之间的人际关系心理、教练员的个体和群体心理,以及由此产生的竞技体育精神;体育教师的个体和群体心理、师生间人际关系心理,以及由此产生的校园体育文化;大众体育锻炼群体的心理感受,群众管理者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以及由此产生的群众体育文化。在体育系统外部,影响和制约体育利益调整的社会心理更加复杂和广泛。其中,民族心理对体育利益调整的制约作用具有典型的意义,一个民族的情感、性格及其价值取向无不影响着国家体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正如我国曾倾力发展竞技体育,虽然与市场经济体制相悖,但与之相对应的民族心理是:洗刷“东亚病夫”的耻辱和实现富国强国的梦想。我国通过几代人的努力,竞技体育优先发展,并成为世界竞技体育的标杆影响,或者说已步入世界竞技体育强国行列,促进振奋了民族精神,提升人们的政治归属、民族情怀、社会心理的认同。基于这种社会心理氛围,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发展模式就不难理解了。时下,《规划》中强调的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出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大力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等,将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由精英体育转变为大众体育”,就是战略转型的体现,也正是适应“从注重民族自尊的重建转变为注重自身健康价值的实现”这一社会心理转变的体育制度变迁。

2 社会心理制约体育利益调整的前提

体育利益调整受到经济基础、政治理念、社会心理等因素的共同制约。在这些制约因素中,经济基础、政治理念才是决定性因素,而社会心理对体育利益调整的制约作用只能是“在经济必然性的基础上的相互作用[3]”。

所谓经济基础的制约作用,主要是指体育利益调整能否承担体育制度变迁的成本,即建立新制度安排所必须支付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条件准备是否充分。体育利益调整只有在体育制度创新所带来的预期收益大到足以抵消潜在费用时[4],才可能发生。也就是说,体育利益调整能否实现,归根结底取决于体育利益调整的成本-收益比。离开经济必然性任意夸大社会心理的制约作用,不可能有真正的体育利益协调均衡。所谓政治理念的制约作用,主要是指国家对待体育利益调整的态度。从国家出台的一系列体育政策不难看出,中央对于体育体制改革抱有很大期望,因为较之教育、医疗等等社会事业,体育改革的风险较小更具成功的可能。从山东全运会胡锦涛同志的讲话,到《条例》的出台,再到《规划》中强调的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可以清晰地得出国家对体育事业改革的迫切要求和殷切希望。可见,体育利益调整经济和政治的宏观支撑条件已经具备。体育利益的前期调整,即从单位制体育向社会体育的调整转移,是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效果是有效和成功的。特别是现在我国全面推进小康建设和城市化建设进程中,当前提出和面向社会体育利益的调整,不仅是一种有效地促进社会成员身心健康的组织形式,更是构建和谐社会有效途径的社会心理认同。

经济基础和政治理念攸关体育新制度的诞生,而社会心理则是攸关体育利益调整顺利实施的问题。诚然,我们不能寄希望于从社会心理中寻找体育利益协调均衡的现成答案,不能仅凭社会心理偏好推测体育利益调整的模式。但是,如果无视社会心理的制约作用,则难以解释体育利益调整进程中诸多复杂的现象。如果一项体育改革措施的经济基础和政治条件已经具备,但还缺乏社会心理基础,那么,首先厘清制约该方案的社会心理的特点,系统分析社会心理与体育改革措施的关系,才能使体育利益调整的理论与政策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体育利益调整必须在经济基础、政治要求以及深层次的社会心理的协同共建中进行,才能发挥制度的预期效能。

3 社会心理制约体育利益调整的特点

诚如上文指出,再好的体育利益调整方案缺乏社会心理的支持都难以实施。但是,社会心理毕竟是次于经济基础和政治要求而对体育利益调整起制约作用的力量,其具有相对性、潜在性和复杂性的特点。

3.1 相对性特点

社会心理因素制约体育利益调整的相对性特征,一方面是指其相对于经济、政治因素的特征;另一方面,社会心理因素是一种社会文化的非正式约束,其不同于体育制度的正式约束,但它攸关正式体育制度在实施过程中能否发挥预期效能的问题。

体育制度的正式约束只有与非正式约束相融合的情况下,体育制度才能顺利实施。所谓正式约束,是指体育制度、法规、条例等等的管制;所谓非正式约束即社会文化心理因素的约束作用。任何一项体育制度安排如果没有取得广泛的社会共识、缺乏充分的社会文化心理的支持,往往难以发挥制度预期效能。国家出台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体育产业发展纲要》旨在大力发展群众体育和体育产业,以达到体育事业协调发展的目的,可至今这一愿望仍然未能实现,缺乏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心理因素的支撑不能不说是—个重要原因。事实上,体育利益格局越是难以协调均衡,其赖以生存的社会心理背景往往越浓厚,攸关“体育制度质量”的问题往往越复杂。

3.2 潜在性特点

社会心理是一种尚为被加工提炼的初级形态,它弥漫并潜藏于体育的各个领域,表现为人们对待体育的直觉认识、情感表达、参与动机和朦胧的价值取向等等。因此,社会心理只有理性升华为符合国家政治要求的产物才能外显于主流体育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心理的潜在性对体育利益调整更加具有破坏力,更加应该认真予以厘清。一个民族的社会心理,或民族情结一旦升华为理性存在,它就不仅仅是植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还会积淀于世代传承的民族文化之中,并且形成人们意识层面中较为稳定的深层结构。如果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转轨引领的社会转型会给后人带来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关键是转型过程中产生的新思想、新精神能否作为人们的心理意识乃至民族文化积淀下来。同理,中国体育发展到今天,能否顺利实现体育事业的战略性转型,关键在于30多年形成的体育精神能否获得国人认同并且长存于中华民族文化中。

3.3 复杂性特点

体育利益调整会引起利益相关群体发生各不相同的心理变化,汇同我国社会转型期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关系复杂化、利益表达无序化、利益实现极端化等等特征,使得制约体育利益调整的社会心理因素呈现出多元、复杂的态势。

从范围上看,社会心理对体育利益格局分化重组的影响不仅反映在人们的体育价值观层面上,也反映在竞技体育、学校体育和群众体育利益格局调整以及体育经营者、体育管理者利益分配的现实之中,客观地制约着体育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从过程上看,社会心理对体育利益调整的制约作用贯穿于整个体育利益格局分化重组进程中,从体育利益调整的决策到每一项改革措施的具体实施,乃至对利益调整成效的评价,社会心理都微妙地渗透其中,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从作用上看,社会心理与体育利益调整的关系是双向的,一方面,社会心理追求体育利益调整创造出来的获利机会,从而促进体育利益格局趋于协调均衡;另一方面,既定的社会心理又惧怕体育利益调整,对体育利益格局分化重组起着能动的制约作用。当然,这种双向作用也为体育利益调整主动应对社会心理因素的制约提供了可能。

4 体育利益调整应对社会心理的制约

要保障“体育制度质量”,体育利益调整就必须主动适应并反作用于社会心理。在心理学家[5-8]看来,这是社会心理由冲突走向适应的过程。

4.1 体育利益调整进程中的心理冲突

体育利益调整是对原有的体育利益格局分化重组,意味着既得利益群体将进行利益让渡。因此,体育利益调整进程中,充满着广泛而深刻的心理冲突。这些心理冲突既存在于社会各阶层、各成员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又集中体现在运动员、教练员、体育事业管理者以及体育产业经营者应对体育利益调整的心理层面上。在体育利益调整过程中,既得利益群体幻想着尽可能挽留住自己的利益;利益受损者迫切要求体育利益重新分配;获利者又会因为获利的多少而产生新的矛盾。可见,主体对体育利益调整的态度是出于对各自切身利益得失的权衡。因此,对待一项体育利益调整措施,不同的利益主体的态度各不相同,当然有关心、支持的积极态度,但更为普遍的是徘徊、观望甚至困惑、抵触的态度。在历史的长河中,社会之所以进步就是因为积极的改革家在博弈过程中胜出,然而,下列因素会使改革停滞不前。

4.1.1 认识的局限。“摸着石头过河”是我国改革实践的特征之一,决策层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体育行政部门对体育利益调整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对体育利益调整的动力、阻力的分析,以及方法、步骤的制定,不可能一开始就清晰把握。所以,即使是体育政策制定者都难以始终保持对体育利益调整的动力角色。如同有学者[9]指出:“我国目前的体育体制改革是‘两头热、中间冷’的中梗现象,所谓‘两头热’是指上层的中央决策集体对体制改革持支持态度;底层占人口绝大多数的社会公众表现出强烈的变革要求与热情;‘中间冷’是指处于中间层面的体制内部利益主体表现出对体制改革推进的抵触情绪。”

4.1.2 思维惯性。当体育利益调整遇到挫折、产生失误时,一种所谓的“怀旧心理”会促使人们产生回归原有处理体育问题的思维模式中,尽管利益主体对那些陈旧的体育思想和体育制度十分反感,却又难以摆脱它们的束缚和影响。这是一种路径依赖的社会心理定势,它足以使人站到体育利益调整的对立面,成为体育利益格局分化重组的阻力。

4.1.3 利益权衡造成的心理压力。在体育利益调整过程中,利益主体会有意无意地进行纵横向比较。他们倾向于低估自身所得到的利益,而高估其他群体所得到的利益。这种由于对自身利益的敏感而造成的心理冲突是一种社会心理负效应,后果往往是对体育利益调整的失意和抵触。

4.2 体育利益调整进程中的心理适应

心理适应是人们对待体育利益调整的心理状态经过冲突走向更新的过程,也是体育利益调整引导、调适和整合社会心理的过程。面对那些积极的或消极的社会心理因素,必须构建有利于体育利益调整的社会心理环境,促进人们对体育利益调整的心理适应。做好社会心理适应体育利益调整的工作,需以激发主体动机为前提。

激发体育利益主体进行利益调整的动机。当子系统价值目标和体育整体价值目标出现矛盾时,只有将利益调整的动机真正内化为整个社会民众普遍认同的社会心理,才能显示其整合多种力量、凝聚社会共识、引领社会前进的巨大力量[10]。体育利益调整的本质是体育资源的重新分配,其与体育事业管理者、体育产业经营者以及运动员、教练员、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切身利益直接相关。在体育利益调整的博弈过程中,他们没有选择独善其身的机会,要么成为获利者、要么成为利益受损者,“逐利”成为他们追求利益调整的唯一动机。在这一事实面前,要想得到各方满意的体育利益调整方案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那么转化他们对待利益调整的态度或者说更新观念就显得尤为关键。更新观念,即对人们的认知结构进行改造,就是要认同与体育发展相适应的新观念、新思想,剔除阻碍体育发展的旧观念、旧思想[11]。

当前,我国体育利益调整的行为主体是国家体育总局,那么更新观念的主要目标群体也就指向了体育行政部门。从这个层面讲,所谓更新观念是指体育行政部门进行体育利益调整的勇气,转变竞技体育占用过多体育资源这一事实,本质上,是既得利益群体对自身利益的割让。

5 结束语

社会心理是区别于经济基础、政治理念而制约体育利益调整的更深层因素。由于社会心理对体育利益调整的制约作用具有相对性、潜在性、复杂性等特点,因此,期盼朝夕之间改变社会心理以适应体育利益调整是不现实的。在体育转型的关键时期,体育利益调整必须慎重、稳妥地进行,积极营造适合体育利益调整的社会心理氛围。政府的责任在于,要从社会心理的角度预测并在实践中洞察体育利益调整可能遇到的阻力,出台相关缓冲政策,尽量避免因体育利益调整带来的心理震荡乃至社会风险。

在生理学系统中机体内能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而组成的多个器官的总和。如: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内分泌系统等,组成系统的多个器官,一般是互相联系的,但也有不连续的而分散在体内各部分的,如,内分泌系统的脑垂体、甲状腺、肾上腺等。所有系统,都在神经和体液调节下,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地执行其生理功能,以保证机体代谢的进行和生命的延续。体育也一样,体育利益调整既要服从于社会良性运行机制和规律,也要从体育事务各组成要素的相互联系中发挥功能和作用。在纵向上体育利益调整要考虑社会的变迁与发展,在横向上体育诸系统要考虑交互渗透与相互促进的作用。

[1]方新普,黄文仁,董红刚.论我国体育利益格局的发展脉络及其特征[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3):4-6.

[2]刘聪慧.独立或整合:社会认知神经科学对社会心理学的影响与挑战[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3):70-79.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董红刚,方新普,黄文仁.实现体育利益均衡的条件:基于制度供给与制度需求的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1,(6):10-12.

[5]Maritza Montero.On the Construction of Reality and Truth.Towards an Epistemology of Community Social Psychology[J]. 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2002,(4):571-584.

[6]付宗国.西方社会心理学关于群际行为的研究述评[J].心理学探析,2002,(3):14-17.

[7]方文.欧洲社会心理学的成长历程[J].心理学报,2002,(6):651-655.

[8]沈德利,马惠霞,白学军.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结构及其实证研究[J].心理科学,2009,(2):258-261.

[9]邢尊明,宋振镇,陈壮荔,等.体制改革:历史决定与主体选择——对《商榷》一文的回应与再论[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3):14-17.

[10]王杰.社会心理优化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0,(6):24-26.

[11]卢元镇.中国竞技体育现行管理体制的制度性代价[J].体育学刊,2010,(3):7-12.

SOCIAL PSYCHOLOGY:ANALYSIS OF SPORTS INTEREST ADJUSTMENT AND CONSTRAINTS

CHEN Tao
(Anhui Business Vocational College,Hefei Anhui 230041)

Social psychology,economic basis and political ideas restrict sports interest adjustment commonly and differently. Social psychology restricts sports interest adjustment,embodying such characteristics as relativity,potentiality and complexity,which determine a further constraint in the demand of economic necessity.The implementation of any sports policy must be supported by social psychology to present the expected effectiveness of the system.Only when sports interest adjustment can adapt to social psychology influences and constraints,can it achieve the adjustment of psychological states from conflict to renewal,ensuring the quality of sports system.

sports management;social psychology;sports interest;balance

陈 凤

G80

A

1672-2868(2015)03-0110-05

2015-02-18

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安徽省体育利益均衡机制研究”(项目编号:AHSK11-12D63)

陈涛(1985-),男,安徽寿县人。安徽工商职业学院公共服务与管理系,助教。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管理方向。

book=114,ebook=120

猜你喜欢
制约调整利益
夏季午睡越睡越困该如何调整
工位大调整
论确认之诉的确认利益
沪指快速回落 调整中可增持白马
环保从来就是利益博弈
临安市五措并举破解土地要素制约
我国会计电算化实施的制约因素分析
绝不能让“利益绑架科学”
村民自治的制约因素分析
利益链与新垄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