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视野下的金代西京刘氏家族文化特征论

2015-03-19 12:01杨忠谦李东平
关键词:刘氏金代家族

杨忠谦,李东平

(重庆文理学院 文化与传媒学院,重庆 永川402160)

金代西京地区是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交接地区,既有中原家族重视读书教育的传统,又有少数民族纯朴豪放性格的多元特征。西京刘氏家族代表人物刘撝继承并发扬了耕读传家、崇儒重教的中原农耕家族文化,为家族后代确立了立身正直的家风,以及嗜书嗜学的家学传统,对金代科举文化、理学传播、史学传承、文学创作等,作出了重要贡献。

金代西京浑源刘氏家族具有深厚而悠远的家学渊源。在南朝齐梁之际,刘氏家族文学在彭城的刘绘、刘孝绰父子时达到鼎盛。据现有材料粗略统计, 当时刘氏家族有诗文传世者,亦有十数人之多,共有诗184 首,文81 篇。刘氏家族一支经过长时间的颠沛流离,辗转迁移,于辽末定居北方。在北方,刘氏家族始终保持并延续彭城刘氏的耕读文化传统。

刘撝《梦里作诗》:“喜逢汉代龙兴日,高谢商山豹隐秋。蟾宫好养青青桂,须占鳌头稳上游。”诗歌精神饱满,气魄宏大。作者想象自己蟾宫折桂,科举登第,并且独“占鳌头”,状元及第。诗歌虽为梦中所作,却也说明刘撝早有夺魁志向。刘撝虽“当辽金革命,扰攘际,学未尝一日废”[1]503。天会二年,金朝首次举行考试,刘以词赋第一人中选。刘撝不仅为金代科举史上第一位词赋状元,更重要的是刘撝改变辽代科举假贷剽窃、牵合补缀的陋习,为金初科举文坛吹进了自然生动、奇趣妙绝的清新文风,引领了金代科举发展的全新的气象,当时著名士大夫多出其门下。“金国一代词学,精切得人为盛,由公有以振而起之也”。[1]503-504孟宗献、赵枢、张景仁、郑子聃等文人皆有所取法。孟宗献府试、省试、廷试皆第一,时号孟四元。大定府郑子聃于天德三年廷试,中第一甲第三人。正隆二年七月,海陵亲览试卷,中第者七十三人,子聃为第一。刘撝的科举贡献受到后人的高度评价。王恽《浑源刘氏世德碑铭并序》中将刘撝与董仲舒、韩愈相提并论,见出作者对刘撝对振兴辽、宋萎靡不振的文风所起重要作用的推崇。

刘撝被称为金百年文宗,是金代科举文化的开拓者、科场领袖。刘撝“方以清修文雅著名于时,用则出而应之,否则安其所守,不见喜愠,而词学之懿,操行之洁,传诸其家,以及其乡人者。终金之世,云朔诸郡文献相望,大抵多翁所感发也”[1]60-61。在刘撝的影响下,刘氏家族形成重学嗜学,以及读经重文的家学风气。据王恽所撰刘氏碑铭记载,刘撝子刘汲“颖悟绝人,早传家学”。刘渭“少好学”。刘浚“少有声场屋间”。刘浚子刘似“力学能文,称其家声,遗文雄深简古,有其祖父遗风”。刘似子刘从益深受赵秉文器重。《金史》载: 从益“博学强记,精于经学。为文章长于诗,五言尤工,有《蓬门集》”[2]2734。刘从益好友张彀作《赠刘云卿》诗:邱垤孰与南山尊,公卿皆出山翁门。遗文人共师夫子,阴德天教有是孙。问礼庭中新有桂,忘忧堂下旧多萱。人间乐事君兼有,歌我新诗侑寿樽。诗中称颂刘从益受刘撝开创的家学传统、家族教育影响所作的贡献。

刘从益子刘祁从小就接受家族文化的熏陶。自幼随父亲在任所读书。18 岁时,元好问就称其能文。兴定、元光间,刘祁在南京跟随赵秉文、李纯甫、王若虚、雷渊学诗论文。22 岁,刘祁在开封,遇高汝砺,又遇杨宏道、宋九嘉等。其父令叶,识王郁、王予可。正大间,在南京,完颜璹送祁二诗,又为刘祁父从益集作后序。在浑源,归潜堂成,当时交游咏及归潜堂者,有20 多位著名诗人。其中张澄有诗云:“方今河朔藩镇雄,衣冠往往罗其中。”后在保州与郝经会,过济南,与杨宏道游。41 岁,移居相州。当时另有田芝、刘骥、王磐、周子维、胡景崧、刘祁、杜瑛、高鸣、刘汉臣、尚子明、张允中、徐世英、李仲泽、魏献臣、田仲德、郭谦甫等来自各地的著名文人,教授经术,赋诗论文,为一时之盛事。刘祁在淮阳时,屡与术虎邃相从讲学。契丹世袭猛安移剌买奴与刘从益、刘祁父子有交往。世袭谋克乌林答爽虽出身女真贵族,然此时家庭贫寒。居淮阳时,每天到刘祁家,终夕抄写讽诵。

金亡后,元太宗九年秋八月,中书令耶律楚材请用儒术选士。蒙古政府命断事官术虎乃与山西东路课税所长官刘中试诸路儒士。十年,戊戌岁,刘中等到南京诏试儒士。刘祁这时正在南京,就试,魁南京由于这次考试没有举行廷试,所以刘祁夺魁后直接选充山西东路考试官,与山西东路课税所长官刘中同署公事。“时士大夫尊师之,人文之盛实所赖焉。”[3]188刘祁42 岁时,中书粘合珪开府于相,刘祁受邀入其幕府。因识史天泽。又刘祁与杨奂、王革、魏邦彦等游。在其父刘从益下世后,刘祁“读书为文亦未尝少休。闻四方交游来,把酒论交,谈笑连日夕,或留之旬月不令去”[3]171。

刘从益、刘祁父子的人品学识,为世人所称赞。雷渊作《云卿父子有宛丘之行,作二诗为饯》其二中云:“汉庭议论学,倾耳待歆向。君家贤父子,千载蔚相望。”雷渊把刘从益、刘祁父子比为汉代的刘向和刘歆。刘氏父子不负众望,恪守学术正道,为后人留下了必传之作。刘勋《上刘从益》:“南山有厚传能赋,北阙无人继敢言”。《送刘祁赴试》:“文章四海名父子,孝友一门佳弟兄”。张邦直《挽刘云卿》:“传家有贤子,文或似欧韩。”这些诗歌明确指出刘从益、刘祁父子二人的家学传承,并给予他们的家学成就以很高的评价。

刘氏家族注重耕读传家,在诗文领域取得很大成就。金代后期,经学与史学不断发展与成熟,涌现出不少如王若虚、赵秉文、李纯甫、元好问这样的经学家和史学家。刘氏家族成员同样潜心经史,勤于著述,以学传家。刘祁以儒学为正道,其《归潜堂记》云:“闲尝自念,幸生而为儒,忝学圣人之道,其平昔所志,修身治国平天下,穷理尽性至于命,进则以斯道济当时,退则以斯道觉后世。”刘祁非常欣赏北宋哲学家张载的理学思想。天兴二年(1233年), 刘祁北渡归浑源,筑归潜堂,并将张载的《东铭》《西铭》书于壁间,潜心治学。郝经曾拜刘祁为师,学习理学,《宋元学案》将郝经列为刘祁门人。王恽也曾多次问学于刘祁。元初这两位最著名的学者都曾就学刘祁,并对其学问和文章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在金代普遍重史的社会风潮之中,刘氏家族的史学成就也相当突出。刘祁《归潜志》为记述金朝史实的私家著作,共十四卷。书中共涉金末一百多位文人的事迹。元人修《金史》多采用其著。是书所记人物,《金史》有传者,即达四十二人。由刘祁弟刘郁于中统四年(1263年)撰写成书的《西使记》,是关于宪宗蒙哥皇弟旭烈兀西征活动的珍贵记录,也是后人了解西域民俗、风物等珍贵的资料。

从生活方式上,北方民族历来崇尚自然质朴的生活方式。从文学艺术上,北方地区也始终存在着崇尚自然、实用,不喜人为、雕琢的表现。陶渊明诗歌表现出追求个性自由、不拘礼法、淳朴豪放的思想精神,正与追求真纯自然的北方文风相契合。刘氏家族喜尚渊明的诗风,这也是北方地域文化风格的具体体现。刘氏家族成员的崇陶、学陶之风,也将有金一代学陶诗风推向了高潮[4]231-241。

金代前期,作为文坛领袖,刘撝诗歌隐藏着对陶渊明的仰慕之情。刘汲诗歌学习陶渊明、白居易,大量描写居官不乐,不如归去的思乡之情。《题蒲县下库村》诗:“古柳长楸倚翠微,水光岚气袭人衣。清闲岁月无多事,事简何妨倒载归。山城无事早休衙,闲逐东风看落花。行处不教呵唱闹,恐惊林外野人家。”写乡村优美淳朴的景色和自己闲散赏景的心情。刘汲迁朝散大夫,应奉翰林文字时,《南园步月》诗:“云横树外山,树映山巅月。微风拂寒枝,疏光散清樾。幽欢难相遇,此景安可忽。从来山水心,不为尘埃没。”仰望天空,山月高悬。微风徐来,树影摇动。诗歌意境清幽旷远,表达了诗人忘情山水、追求闲逸的心境。刘汲无心恋栈,常思归隐。《家僮报西岩栽植滋茂,喜而成咏》诗:“孤云出岫本无心,何用微名挂士林。近日故园消息好,西岩花木已成荫。”诗歌准确反映了一个心境淡泊、不重禄位的文人追求疏旷自然、徜徉山水的高情远韵。《到家》:“三载尘劳虑,翻然尽一除。园林未摇落,庭菊正扶疏。绕屋看新树,开箱检旧书。依然故山色,潇洒入吾庐。家园树木葱郁,鲜花相映。”诗人回到家乡,绕屋看树,开箱检书,随缘自适,陶醉其间。可以想见诗人于此时何其闲逸,何其惬意! 辞官归家后,刘汲在西岩筑屋隐居,和山水为友,陶醉其中。有《西岩歌》:“西岩逸人以天为衢兮,地为席茵。青山为家兮,流水为之朋。饥食芝兮渴饮泉,又何必有肉如林兮,有酒如渑! 世间清境端为吾辈设,吾徒岂为礼法绳。少文援琴众山响,太白举杯明月清波澄。人间行路是,处处多炎蒸。何如水前山后,六月赤脚踏层冰。”诗人不为利禄所引诱,不为礼法所束缚,而是以天为衢,以地为茵,青山为家,流水为朋,自由自在,纵情山水间,抚琴高歌,举杯畅饮。忘却了世道炎凉,宦途艰险,诗人在烈日炎炎的六月,在山涧赤着双脚,踏在冰层之上,这是多么潇洒天真的形象!赵秉文在《西岩歌跋》中称其“不拘礼法,如晋之狂士”。

刘从益亦喜渊明诗歌。现存诗歌中,有《题苏李合画渊明濯足图》《和渊明杂诗》(二首)《和渊明使春怀田舍》《和渊明饮酒韵》等。其中《和渊明杂诗》(二首)其一“功名乃外物,了不关吾身。吾身复何有?形神假相亲。……何如任天运,闭门坐齐芳。诗书列四隅,著我于中央”。其二“浮沉大浪中,毕竟归真宅”等诗句表现出刘从益追步渊明,希望摆脱功名利禄的束缚,纵浪大化,一任天运的思乡情趣。刘从益的诗歌当中,也包含着强烈的居官不乐、思乡归隐的思想感情。《和渊明杂诗》(二首)其二:“风埃惨如此,何处真吾乡?”《闻蛩用少陵韵》:“青衫伤久客,华发念双亲。”《除夕用少陵韵》:“一蓑江上雨,归思浩无涯。”《次韵闲闲公梦归》:“万里乡关飞不到,十年歧路走茫茫。”《题闲闲公梦归诗后用叔通韵》:“梦间说梦重重梦,家外忘家处处家。”《再赓》:“三山缥缈谁能到,目下身安亦是仙。”陶玉禾《金诗选》卷二中,评价他的诗歌“率直”“清淡”。说明了刘从益诗歌深受陶渊明的影响。

作为金代著名的科举世家,刘氏家族的联姻,将及第士人作为第一选择。刘氏家族亦将联姻对象指向进士或士族,以取得社会的文化认同,以便将来使家族发展赢得更大的空间,以提高家族的政治经济地位。

刘氏家族通过联姻士族,以望不坠家声。其家族联姻贯穿金元两代,大致有据可考。金代前期,刘氏家族以浑源本地科宦家族作为联姻对象,包括浑源雷氏家族、魏氏家族、弘州王氏家族、宣德张氏家族等。刘撝妻浑源雷氏,为北京转运使同知雷思之女。雷氏家族为金代新兴科宦家族。雷思为金天德三年进士。雷思弟雷志,贞元二年进士。雷思子雷渊,中至宁元年词赋进士甲科。雷渊子雷膺为元代著名学者,官至江南浙西道提刑按察使、集贤学士。此外,尚有雷发,天会二年进士;雷嗣卿,天会十年进士。刘撝长女嫁辽西张景仁。张景仁为世宗朝重臣,曾任礼部尚书,并同修《太宗实录》。世宗大定二年,仆散忠义伐宋,张景仁掌其文辞。刘撝次女嫁王元节。元节字子元,宏州人,天德三年词赋进士。元节祖父王山甫为辽户部侍郎,父王诩,海陵朝左司员外郎。元节弟王元德,亦第进士。元节孙王振,业儒术,尤长吏事,深受金宣宗的赏识,官至监察御史。王振曾孙王沂是元末《宋史》《辽史》《金史》这三部史书的总裁官。王沂的父亲王元甫也是一位诗人,官至承事郎兼黄池税务。刘似一女,嫁浑源(一说宏州顺圣)魏邦彦。魏邦彦名璠,出自金代著名的科宦家族。金贞祐二年(一说贞祐三年)魏邦彦进士及第。魏璠叔祖为世宗时名臣魏子平。魏子平进士及第。世宗朝,进户部尚书,拜参知政事。《金史》卷八十九有传。魏璠从孙魏初。元世祖任命魏初为国史院编修官,不久又官拜监察御史。魏初子必复,官至集贤侍讲学士。

刘从益时,移家河南淮阳。其子刘祁、刘郁皆与河南地方大族联姻。刘祁妻史氏为洛阳名族。刘祁一女,适监察田芝子文冕。刘祁弟刘郁,娶前礼部尚书赵思文之女。赵思文字庭玉,中山人。与其弟庭秀、庭直,皆著名进士。赵思文与其弟赵去非同擢明昌五年进士第,所以乡里称其为“双飞赵家”。刘从益弟刘从恺,娶宣德望族张氏。

文学家族联姻带给家族成员的有利影响就是重教嗜学,包括研习经史、创作诗赋。刘氏家族选择科宦文学家族作为联姻对象,希望在延续家族政治声望的同时,以科举文化作为家族生命,以文学创作扩大家族影响。景仁以文章擅当世。世宗称其为博学老儒。大定二年(1162年),仆散忠义伐宋,张景仁掌其文辞。宋人议和,朝廷已改奉表为国书,称臣为侄,但不肯世称侄国。往复凡七书然后定,其书皆景仁为之。世宗称其能,曾说:“今之文章,如张景仁与宋人往复书,指事达意,辨而裁,真能文之士也。”[2]1892张景仁为世宗朝重臣,曾任礼部尚书,并同修《太宗实录》,为一代能文之士。世宗对其文采十分赏识,曾说:“自韩昉、张钧后,则有翟永固,近日则张景仁、郑子聃,今则(杨)伯仁而已,其次未见能文者。”[2]2725

王元节才高,以诗酒自豪。辞官归乡后,与妻兄刘汲多唱酬。元节亦有诗集行于当时[2]2739。王元节的孙子,也就是元末王沂的曾祖父,业儒术,尤长吏事,深受金宣宗的赏识,官至监察御史。王沂的父亲王元甫也是一位诗人,官至承事郎兼黄池税务。元末王沂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元仁宗延祐二年(1315年)中进士。先后任国史院编修官、国子学博士、翰林待制、待诏宣文阁。《四库全书提要》说他“在职文字者几二十年,庙堂著作,多出其手”。王沂是《宋史》《辽史》《金史》这三部史书的总裁官。

据有关记述可知,魏璠一族,由其叔祖魏子平起家,后辈多有以封荫入仕者。世宗时著名文人赵可曾为魏子平撰墓志铭。魏子平族侄魏允元(魏璠生父)尝对子女曰:“我家赀可约五万余贯,浑有几,不若供汝辈读书,泰则登第,不登第犹足以学自守。”遂以重金馆请高公瑞卿、王公冲之,岁不下千余贯。魏允元与游皆当世名公巨卿,在任上林署丞时,与党怀英、赵沨、魏抟霄、张仲淹、杨敏行等文人诗酒聚会,礼极丰腆。每次聚会后,魏允元并让师友教其诸子读赋。魏璠弟兄七人,兄琦和魏璠中进士,兄珍神童及第,其他人人也都业进士,好学不辍。魏初《先君墓碣铭》中,称魏允元“教子严重,倾动京邑”。

魏璠曾被元世祖征聘到和林问策,向元世祖推荐名士60 多人。魏璠好学上进。夹谷土刺自聊城居宣德期间,魏璠曾登其门,与之考论文艺[5]472。元世祖敬重魏璠的声名,把他和古代忠直之臣相提并论,询问得知魏初是魏璠的从孙,感叹勉励很久,于是任命魏初为国史院编修官,不久又官拜监察御史。魏初子必复,官至集贤侍讲学士。据魏初所记,刘从益之妹、邦彦妻刘氏“赋性贞顺、勤俭孝谨,其事我祖靖肃如对大宾客,岁时伏腊,供奉祭享,菜果酰酱,必躬自修荐,诚洁恳到,至老无一毫怠意,经史文赋一目成诵,且能通其大义,而停蓄涵蕴,若无所知者,是岂世之浅薄、粗识姓字,而矜以示人者可同日而语哉! ……族中少相违言,处之以当然之义,不以彼此而有倾向也。年七十以家事付初,怡心引年,以书、以琴而已!”[1]476-477刘氏将刘氏家族的家风带入魏氏家族,影响到魏氏家族家风、家学的发展,从而得到魏氏家族成员的崇敬。

刘郁岳丈赵思文深受宣宗赏识。屡典贡举,所得多名士,被黜者亦无怨言。为文不事雕饰,诗律精深,而气质温厚。赵思文报政之后,庭宇清闲,日延宾客,论文把酒,与相娱乐。间作诗、乐府,传达京师,群公为之属和。文采风流,照映一时,至有“神仙官府”之目[5]439。一时仪礼,多所刊定。当时有《耐辱居士集》二十卷传世。

刘氏联姻世家大族,构成彼此间在文化上的门当户对。家族成员在文学(文化)氛围较浓的环境中,从而继续进行文学活动。同时,刘氏家族通过联姻,依托地域政治、经济、文化资源,构建社会网络、文学网络,拓展家族生存发展空间。

金代不少文人已经注意到地域文化对作家性格的影响。赵秉文云:“河朔之地,沃野千里。……其山川风气,雄深郁律,故其人物魁杰秀异,有平原之遗风、廉蔺之英骨”。“三晋多奇士,其土风之然乎? ”[6]2271张金吾《金文最·自序》中云:“金有天下之半,五岳居其四,四渎有其三,川岳炳灵,文学之士,后先相望。惟时士大夫禀雄深浑厚之气,习峻厉严肃之俗,风教固殊,气象亦异,故发为文章,类皆华实相扶,骨力遒上。”吴梅《辽金元文学史》在谈到金代文学时也指出:“其士大夫之润色鸿猷者,多产于幽并燕赵鲁之间,得其山川雄深浑厚之气,习其北方整齐严肃之俗,发为文章,每能华实并茂,风骨遒上,绝胜江南之柔弱。”

刘撝熏染了幽燕河朔地域文化中的雅尚气节、朴素本分、纯朴豪放的地域文化性格,为家族后代确立了做人真诚、崇尚自然、不慕富贵、不屈权势的家风传统。在刘氏家族成员身上,体现出中原儒家忠义、仁政、兼济思想与北方民族旷直、豪放、侠义等文化性格的统一。表现出正道直行、人格独立与为民请命、积极有为的统一,吏能与文学的统一。刘氏家族的联姻对象普遍注重道德学问、人格独立、积极入世等儒家修齐治平的人生信念,与刘氏家族成员一起,共同构成了既具相对独立的鲜明的家族文化特色,同时又显示出士大夫文化的高度社会影响力。张景仁正直敢言,有“儒者之勇”[2]1894。大定朝曾劾奏平章政事乌古论元忠辄断六品官,无人臣礼,受到世宗称赏,赞其“劾奏甚当”。又乌古论元忠尚豫国公主,“怙宠自任,据慢朝士,张景仁劾之,朝廷肃然。”[2]1893王元节坚守自节。王元节于天德三年(1151年),进士及第后,雅尚气节,不能从俗俯仰,故仕不达。既罢密州观察判官,即闲居乡里,以诗酒自娱。魏璠在金末政坛上虽然人微言轻,但敢于上言直谏。史书记载,金末“魏璠上言,巩昌帅完颜仲德沉毅有远谋,臣请奉命往召,不报”[2]389。

魏初父魏思廉尝撰先世遗德曰《家塾记》。其后序曰:“自吾高祖朝列为一原,曾父酒使、季曾参政,派而两之,或以文章而升,或以门地而进。舍此之外,不由他道。不苟求,不奔竞,未尝有悖理伤道之过者。以政事观之,不须观循吏;以耿介观之,不须观独行;以忠义观之,不须观颜氏之弟兄;以谠正观之,不须观陆贽之谏论;以文章学问观之,不须观儒林;以母氏之贤淑观之,不须观列女。子孙能讲诵以味之,不犹愈于慕他人乎?用是,自天会,历大定、明昌、贞祐、正大,迄于中统、至元之间,虽支派分布而继继承承,知有本统者,盖于是记有考焉耳。”赵思文为官廉明有为,在位期间仁慈宽厚。“裁决诉讼,不事苛细;理有不可耐者,时亦穷治之,然终不以得情而为喜也。故吏畏而爱,民爱而畏,蔼然有古良民吏之风。”[5]438

刘氏家族的发展依赖于地域文化的孕育。西京大同为辽金时的政治中心之一。西京同时又是辽金时期的文化教育中心。辽金两代,皆较早在西京尊孔建庙、设学养士。辽道宗诏设学养士,有西京学,就在大同,另外还有奉圣、归化、云、德、宏、蔚、妫、儒等州学。各建孔子庙,令博士、助教教之。金代西京地区文事开启较早。金初,宋朝使金文人大都被金朝政权留滞西京。朱弁建炎元年(金天会五年)使金,被留于西京十五年,主要教授金国名王贵人子弟。其碑板篇咏流行北方者很多。皇统二年进士丁暐仁,在大定中,尝同知西京留守事,首兴学校。西京亦为科考中心之一。天眷时,设词赋、经义府试三处,自河以北至女真皆就燕,关西及河东就云中,河以南就汴。明昌元年,增设西京等三处为府试策论进士。又大定十三年,分别在西京、中都设府学。

深厚的地方文化积淀,以及官学府学教育,家学家风传承等,使晋北地区出现不少名臣与学者。元好问指出:“晋北号称多士。太平文物繁盛时,发策决科者,率十分天下之二,可谓富矣! ”[5]776刘祁非常自豪地说:“金朝名士大夫多出北方,世传《云中三老图》。魏参政子平宏州顺圣人,梁参政甫应州山阴人,程参政晖蔚州人,三公皆执政世宗时,为名臣。又苏右丞宗尹天成人,吾高祖南山翁顺圣人,雷西仲父子浑源人,李屏山宏州人,高丞相汝砺应州人,其余不可胜数。”[3]118其中所指魏子平、梁甫、程晖、苏保衡、刘撝、雷志、雷渊、李纯甫、高汝励等皆是以宦绩著称的、横跨金朝始终的人物。刘氏家族家乡浑源是金代西京的文化重镇,具有重学、重教的深厚民间基础。浑源翠屏山上的翠屏书院,为刘撝和苏保衡所创立,是金代山西唯一的书院。浑源为西京通往中都的要道,文人来往频繁,文学活动也非常活跃。据《浑源州志》卷二记载,金末元初李治、元好问、张德辉尝同游浑源城西南四十里龙山(一名封龙山),时号龙山三老。山中有刘京叔、麻信之诸贤题咏。浑源的科举文教在金代一朝发展到浑源历史上的顶峰。据《浑源州续志》卷八(光绪六年庚辰刊本)记载,浑源科考“惟金尤盛。第进士者至二十六人,明仅及四之一”。地域文化与时代发展为刘氏家族的壮大兴盛提供了丰富而深厚的土壤。

浑源刘氏家族作为金代北方极具代表性的大家族,自金初至金末,家族五代共产生进士九人,官员26 人。刘氏家族还以联姻壮大、以文化扬名。他们利用自己优越的文化环境,坚持刻苦勤奋的学习精神,在学术文化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同时由于其家族深厚的文化积累、文学传家的家族传统,他们在文学创作、史学著述方面,也取得了同样卓越的成就。同时,刘氏家族对于北方儒学思想的扩展,科举文化的成熟,学术风气的形成,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

[1]李修生.全元文[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

[2]脱脱.金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5.

[3]刘祁.归潜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3.

[4]杨忠谦.政权对立与文化融合——金代中期诗坛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5]元好问.元好问全集[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

[6]阎凤梧.全辽金文[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刘氏金代家族
金代张楠墓志考释
金代吏员服饰浅探
对金代提点刑狱的几点认识
长白山册封始于金代
HK家族崛起
往顶上跑
《小偷家族》
家族中的十大至尊宝
后母
有心计的麻雀才能变凤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