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严三实”的文化理路

2015-03-19 12:53罗志佳古丽孜拉
昌吉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三严三实严三实实事求是

罗志佳 古丽孜拉

(1,2.昌吉学院社会科学系 新疆 昌吉 831100;1.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62)

党的作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重大的现实问题,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安徽代表团参加审议过程中,就推进作风建设提出各级领导干部要“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的要求。一年后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方案》,这宣告了“三严三实”的理论构想走向了实践层面。2015年5月随着专题教育网开通,“三严三实”以新媒体的方式在群众教育中普遍展开并逐渐形成常态化发展趋势,它不仅是党的作风建设的新要求,也成为新时期从严治党的新起点。这一理论的提出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不仅体现了党中央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也遵循了中国共产党国家治理的一贯传统,更是对当前重大现实问题的理论剖析和文化解答。充分挖掘“三严三实”的文化内涵,探求该理论从传统文化根基到党的治理传统的文化理路,对新时期更加完整地把握新一代领导集体治国理政方略,更加切实地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有着重大意义。

一、“三严三实”根植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宝库,是中国共产党应对新形势、新局面时应该汲取的文化营养。“三严三实”是党中央在新时期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提出的新思考,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作为中国实际的一部分既具有重要的历史贡献,也具有高度的当代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严三实”从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和理想境界出发,分别从做人、做官、做事三个角度对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严格要求,以24个字对各级领导干部进行了更为具体的规定,实际上揭示了三个层面上的要害关系:其一,党员及领导干部自身德性和修养的问题——为人之德;其二,党员及领导干部治理过程中的风气和操守问题——为政之道;其三,党员及领导干部治理过程中的作为和能力问题——谋事之要。

(一)“三严三实”源于为人之德

“三严三实”有着严密的内在逻辑,从“修身、用权、律己”到“谋事、创业、做人”,可以看出“严”是自反自省,“实”是客观标准;“严”是价值追求,“实”是具体实践;“严”是工夫方法,“实”是现实目标;“严”是执政前提,“实”是治理基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治人则必须先成君子,中国共产党要稳固执政地位、实践治理方略,就必须首先加强党性修养、完善个人品质。君子是儒家理想人格的目标,作为入世之学,儒家在追求圣人品格的过程中,更加务实地追求“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1】p354的君子人格。而“修己安人”可谓是君子远大的价值理想,也是君子的内在心理活动与外在行为表现的统一。

“三严”在为人之德这个意义上与儒家传统思想达到了高度一致。《大学》中就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目”之说。“三严”中对修身、用权、律己的严格要求正如同“八目”中修身的作用一样,“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1】p4。可见修养自身道德、品性乃是一个根本问题,若要修齐治平,必先加强自身修养。“八目”中以“修身”作为连接“格致正诚”与“齐治平”的桥梁,也正是看到了它既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自然结果,又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本前提。“严以修身”作为“三严”之首就是对党员及各级领导干部的基本要求,修身就是要使人不断追求仁德以达到仁义礼智信的道德境界,即党员和领导干部要从德性修养上做到尊民爱民、舍身取义、遵纪守法、智慧通达、至诚至善。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1】p143,当党员和领导干部自身端正而做出表率的时候,民众就会形成一种自觉的行动。将通过内心德性修养达成的“内圣”推广至实现王道和仁政,“外王是从内在完成的内圣的光辉散发而得到的,……自我的道德修养本质上不仅仅是目的,并且还是达成大同世界的一种手段”。【2】p271党员和领导干部对自我的严格要求是执政为民的前提条件,只有符合党性修养的个人品质,才能自然生发为合格执政者的外在表现。

(二)“三严三实”遵从为政之道

严以用权和严以律己是对做官用权的基本要求。儒家强调“仁政”、“德治”正是要对为官者的权力加以限制,对为政者的行为加以规范。从传统文化中可以看到,政治人才的选拔就遵循着“以德配位”的原则,“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1】p276当政治人才掌握了执政权力之后,“为政以德”才能治国安民,“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1】p53。做仁君、行仁道首先要以自身的人格力量管理和教育自己,由己推人,才能以自身之正对抗世间之不正。孔子认为政者,正也。正己和正人是相互统一的一个过程,只有在用权和律己方面严格要求,才能以正己之法达到率正的目的。这样,实施仁政的关键就落在了“官德”和“官风”之上,可以说党风败、民风败;党风兴、民风兴。提倡领导干部和党员严于用权、严于律己就是新时期对党的作风的具体要求。

那么,为政之道除了在于官员之德以外,还有什么具体内涵呢?这里不得不谈到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1】p367因此,党中央除了提出“三严”之外,还将落脚点放在了“三实”之上。这里所谓的“实”就是要实实在在为人民服务、踏踏实实为社会做贡献。孟子说:“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1】p280得民心所以得天下的道理古已有之,君臣治理国家的目的就是为了人民幸福安康。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就是舟水关系,抓党的作风建设就是为了使党在新时期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不仅要尊民、爱民、保民,还要安民、教民、富民。

(三)“三严三实”强调谋事之要

中国共产党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除了具备合格的道德品质以外,还要有专业的工作素养和业务品质,也就是说为官之德以外还要强调谋事之要。谋事与创业需要的是领导的迫力、才能、公心,也就是说为官者在政治上一定要有相应的“识”与“量”。所谓“识”就是对自己和他人的才能都能作以正确的估计;所谓“量”就是能够安顿自己也能够容纳他人的气度。孔子所言“知者不惑”也具有这样两个层面的意思。

樊迟向孔子请教何为“智”时,孔子回答“知人”。智者既不会错过最佳的发展机遇,也不会放弃最好的能臣贤臣。知人善用就是贤君的一个特点。孟子也说:“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1】p236能够对自己和他人有客观的评价,并且在适当的时候合理地使用人才,就可谓是作为执政者的迫力,是“量”与“识”的合体。而要想为民众谋福利,党员和领导干部还应该在某些领域中术有专攻、独当一面,要有谋事、创业和做事的才能。孔子对自己的求学道路有“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1】p54之说。活到老而学到老,以治学来达到人生的持续修养是儒家提倡的学而知之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执政者提高自身能力的重要途径。为官没有捷径,只有好学之人才具备为官的可能性,所以孔子也有“学优则仕”的说法。作为党员和领导干部要不断加强自我学习,提升自我认识,才能符合时代的需要、符合人民的要求。那么怎么做才是让老百姓满意的“父母官”呢?从孔子的政治哲学来看,处事以公、廉洁奉公以解决老百姓的民生问题就是执政的标准。孟子的“制民之产”思想就是执政者解决民生问题的能力和公心的表现,“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1】p356安民、富民、亲民、保民的思想都与当前“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的要求在“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上达到了高度一致。中华传统文化是党执政兴国的资源宝库,挖掘传统文化丰富的思想资源和历史价值是新一代领导集体理论创新的重要特点。

二、“三严三实”与党的文化精神一脉相承

中国共产党成立90多年以来,执政成功的重要因素就是党形成了独特的政党文化,其强大的生命力就在于党的文化精神。在理论内涵上而言,“三严三实”与党的文化精神一脉相承,突出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一以贯之,对群众路线的持续推进以及对党的作风建设的严抓重管。

(一)“三严三实”内蕴着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中国共产党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不仅是中国共产党核心的理论品质,也是中国共产党重要的文化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局面的良好开端正是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带领人民群众自觉创造出来的,这一过程的拼搏和奋斗都离不开实事求是的根本品质。“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3】p801毛泽东在赋予实事求是以全新定义之后,又进而将其确立为全体党员的党性要求。因此可以说,在毛泽东那里,实事求是被赋予了两层含义:其一是作为态度和方法的实事求是,在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我们都要有脚踏实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精神。其二是作为共产党员党性品质要求的实事求是,坚守实事求是的党性原则就是要做到共产党员以身作则、立足现实、言行一致,努力为人民作出贡献。基于这样的两层含义,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就贯穿于“三严三实”的全部内容之中了。作为态度的实事求是决定了共产党员要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只有做到对自我的严格要求,才符合共产党员实事求是的做事态度;作为党性品质的实事求是决定了共产党员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党员和领导干部一定要以身作则,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

作为党的文化精神而存在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更是与“三严三实”丝丝相扣。实事求是的文化精神有至少两个层面上的内涵:一是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实事求是就是要求党员和领导干部要具有“求真”、“唯实”的科学精神。在实际工作中,党员和领导干部一定要切实分析实际情况,一切从实际出发,无论是做人、谋事还是创业都要遵循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要求得事物内部的真理性,力求把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大事做好。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事情并不是只要把握了其中的科学线索和规律性就可以做好的,那么第二个层面上的文化精神就出现了,那就是作为伦理和道德精神而存在的实事求是。只有党员和领导干部能够做到做事和做人完全一致、求知和实践内外统一、修养和言行浑然一体,才能成为真正具有政治品格的人,才能成为真正具有“官德”的执政者。从“三严三实”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来看,其始于“严于修身”,终于“做人要实”也有着特殊的内在含义,就是把党员和领导干部在德行方面的标准和要求作为首尾呼应来大加强调,重视从内在品质上要求执政者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二)“三严三实”是党的群众路线的持续推进

群众路线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是中国共产党工作的生命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第一,群众路线是一种理论认识。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贯彻群众路线,首先就要领导群众,也就是要代表人民群众最根本的利益。这一执政过程是取政于民而又还政于民的过程,也是中国共产党将自身对革命和社会建设的认识践行并由实践总结提升为新的认识的过程。第二,群众路线是一种工作方法。党要团结群众就必须脚踏实地地走进人民群众的真实生活中,“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做人要实、创业要实、谋事要实,真实地聆听民众之所需,切实地理解民众之所想,只有这样才能踏实地解决民众之所难。第三,群众路线是一种党性修养。坚持群众路线就要求党员和领导干部树立群众观点、群众立场、群众意识、群众思维、群众方法、群众作风,这种修养是中国共产党与生俱来的,但对个人而言却又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党员同志加强自我要求、不断提升品格境界,才能使群众路线成为理论自觉和实践自觉。第四,群众路线是一种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群众路线就是一种民主与集中的结合。“从群众中来”就是要发扬民主,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从群众中集思广益不仅符合党的群众参与原则,也保证了群众的最大利益。而“到群众中去”又必须以党的领导为前提,重要的决策需要由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来最大程度地反映人民群众的意愿,因而集中对于最有效地实现人民群众利益也是十分重要的。第五,群众路线是一种价值取向。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的政党,马克思主义要实现的理想社会就是一个人类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群众路线就是一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的过程,群众的价值取向是无产阶级天然的使命,是一种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共同价值取向。

经过对群众路线丰富文化内涵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三严三实”就是对群众路线的持续推进。党的历史就是推进和完善群众路线的历史进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没有人民群众的付出,人类社会一天都不能存在。无论在任何一个历史时期,贯彻群众路线都要从党员和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做起,深入落实群众路线在新时期就要做到全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也就是要求党员和领导干部率先垂范,严于律己、严于修身。这样,中国共产党才在成长的过程中形成了相对于群众的“政治远见”和“政治判断力”,因而具备了主导和改造群众落后意识的超越层面的领导合法性。“三严三实”更多的是一种党的自我约束,是新时期对群众路线的持续推进,是实现党与群众互动关系的新提法。第一,“三严三实”是对党员及领导干部在理想层面的一种道德要求。它要求党员能够时刻向上修养,严格要求自己,在权力面前忘记一己私利,既与群众保持一致,向群众学习,又在公正、合法、效率上超越群众。第二,“三严三实”也是一种对党内纪律和民主的要求。严于用权、谋事要实等要求都要求党组织对党员和领导干部的权力进行有效制约,不能让领导权力过分集中。只有领导系统呈现合理性和有效性的时候,党才能与群众达到治理体系中的平衡状态。第三,“三严三实”还有赖于群众对党的监督和约束。是否严于修身、严于律己、严于用权,就看是否能够切实谋事、踏实创业、老实做人。而谋事、创业、做人的全部标准就看人民群众高兴不高兴、赞成不赞成、答应不答应、拥护不拥护。

(三)“三严三实”是党的作风建设的集中体现

中国共产党对作风建设始终保有严肃认真的态度,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提出的“两个务必”是历届中央领导人都十分重视的传统。早在1943年陕甘宁边区政府就开展了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1950年全党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整风运动,1951年又开展了“三反运动”,共产党诞生之日起对自身作风的要求就从未松懈。邓小平在改革与开放的历史时期指出“在目前的历史转变时期,问题堆积成山,工作百端待举,加强党的领导,端正党的作风,具有决定的意义”[5]p178,他认为党的作风问题是关乎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新命题,把党的作风建设与党的工作方法和工作能力联系在一起。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的第四代领导集体提出了“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政党建设目标,党的作风建设问题朝着更加具体、更加务实的方向发展。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自执政以来进行了大规模的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以及“三严三实”实践教育活动都反映了他们从严实干的执政风格,而对党员和领导干部的“三严三实”要求是人民群众的意愿,也是时代的迫切要求。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和繁重艰巨的改革任务,党的作风建设成为新时期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核心问题,我们必须加强作风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适应新问题、新局势、新挑战,保证党的创造力、战斗力和凝聚力。新一代领导集体对作风建设的重要理论创新在于:其一,“打铁还需自身硬”。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要想担起历史重任,带领人民群众谋求幸福生活就必须使党员和领导干部做到水平高、能力强、作风硬。这也是“三严三实”以严于修身、做人要实为最高道德要求的原因。其二,“作风建设核心是党群关系”。习近平引用郑板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来形容党群关系建立在群众信任的基础上而又有赖于为民谋福祉的领导干部。这也是“三严三实”以严于用权、创业要实为做事原则的原因。其三,“作风建设要真抓实干”。习近平反复强调把权力关在笼子里,拧紧党员信仰的总开关,就是希望党员和领导干部能够切实从自身情况出发,严格要求自己,切实从百姓之需出发,真抓实干。这也是“三严三实”以严于律己、谋事要实为客观标准的原因。

三、结语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面临着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糜之风的“四风”考验,此刻提出“三严三实”有着极强的时代感和实践性。“严”在加强党性修养、远离低级趣味,“实”在一切从实际出发、避免好高骛远;“严”在按照规章制度办事、杜绝以权谋私,“实”在真抓实干、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的民生问题;“严”在遵纪守法、公正廉洁,“实”在忠于组织、服务群众。如果说“三严”是对党员和领导干部慎独、修身、自省、廉洁、公正等方面的自我要求和处世态度,那么“三实”就是将这些要求和态度付诸于实践的途径和渠道。在切实为民谋福祉中,“三严”与“三实”达到内外统一,刘云山也说“三严三实”体现了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基本要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有机统一,是内在自律和外在约束的有机统一。[6]

从文化理路的角度而言,“三严三实”是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根基,吸收中华传统文化养分的理论,是具有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和理论风格的理论,是体现中华传统理想人格追求和政治抱负实现模式的理论。同时,它也是立足于中国共产党90年革命和建设历史的文化精神的一种传承,是符合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思想灵魂、群众路线历史传统以及作风建设严格要求的理论创新。总的来说,“三严三实”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在新时期的丰富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断追求自我提升、社会和谐、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新的历史征程的起点。“三严三实”作为党的作风建设的出发点,体现了党中央对执政党建设的高度理论自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充分尊重、对党的历史逻辑的一脉相承以及破解现实问题的高度自信。积极进取、敢于担当是中国共产党的鲜明品格,“不受虚言、不听浮术、不采华名、不兴伪事”的党一定能够实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1]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余英时.现代儒学的回顾与展望[M].北京:三联书店,2004.

[3]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习近平.深入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实现党的十八大目标任务提供坚强保证[N].人民日报,2013-06-19.

[5]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6]刘云山:三严三实必须充分体现到管党治党全过程[N].新华网,2014-09-02.

猜你喜欢
三严三实严三实实事求是
关于后真相时代秉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思考
实事求是是“最大党性”
“实事求是”定乾坤
简析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的“严”与“实”
践行“三严三实”要把“修为”落到实处
践行“三严三实”要念好“六字经”
在“反躬自省”中践行“三严三实”
“三严三实”的“三个讲清楚”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