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扬先辈优良传统 履行教师社会职责

2015-03-19 12:53戴平安
昌吉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价值观

戴平安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北 武汉 430205)

一、先辈教师在革命年代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的职业构成状况

多灾多难的近代中国,一批批先进的中国人忧国忧民,前仆后继地探索振兴中华的道路,但又一次次地失败。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的先进分子找到了救国救民的真理。他们在各地纷纷成立共产主义小组,开展工人运动,创办各种刊物和学校,进行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宣传,批判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1921年7月,全国各地共产主义小组选派的13位代表聚会上海,召开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宣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从此在古老的中国出现了完全新式的,以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行动指南的无产阶级政党。

参加中共一大的13位代表肩负历史使命,带着全党五十多名党员的期望,代表当时中国探索的正确方向,他们绝大多数是三十岁以下的年轻人,其中年纪最大的何叔衡45岁,最小的刘仁静19岁,平均年纪28岁,这群当时最进步、最有激情、最充满活力的青年人,奋斗在不同的岗位,各有其不同的职业。湖南长沙代表毛泽东是第一师范附属小学的主事(校长),何叔衡在湖南一师附小任教;北京代表张国焘、刘仁静兼职北京西城区文化补习学校的数理老师与英语教师;湖北武汉代表董必武是武汉中学校长,陈潭秋是其英文老师;广东广州代表陈公博是广东政法专科学校教授;山东济南代表王烬美是济南一师学生,邓恩铭是济南一中学生;包惠僧在报馆工作;日本东京代表周佛海是日本第七高等学校的中国留学生;上海代表李汉俊和李达同为商务印书馆编译[1]。我们从代表当时的职业构成可以看出,在党的一大13位代表中,绝大多数在学校工作和学习,其中专兼职教师七位,占代表总人数的53.85%;加上稍后在1922年执教湖南自修大学讲授剩余价值论、社会发展史等的李达,执教武昌高师讲授唯物史观、社会学等科目的李汉俊,在共产党成立初期从事教师工作的比例高达69.23%。从这个比例我们得出结论:教师,在中国革命的红色起点上起着积极的、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勇立中国革命潮头,走在时代的前列,正是他们积极的参与改变了中国的历史,加速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中国革命的进程。

(二)先辈教师是中国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播种者

先辈教师充分利用学校这块阵地、教师这个职业,为人师表,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关心时事,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作为时代的探路人、引路人,一直走在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前列,坚持共产主义信仰,坚持中国革命事业,很多人甚至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他们掌握马克思主义这个先进武器,传播、运用、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寻找解决中国问题的良方,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进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没有他们的参与,中国共产党或许会推迟成立,中国革命也许会推迟进行,正确道路的探索也许会更艰难。先辈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给学生的思想影响极大,他们教会学生懂得了革命道理,促使众多学生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引导其走上了革命道路,为革命输送了大批新鲜力量。

1919年毛泽东担任修业小学的历史教员[2]45,从此开始了他三年的教师生活。1920年7月,“毛泽东应聘担任第一师范附属小学的主事(校长),不久,又被聘为第一师范国文教员兼一个班的主任(班主任)。”[3]60这个时候毛泽东开始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到了1920年夏天,在理论上,而且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我已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而且从此我也认为自己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4]131他积极投身于当时的各种政治活动,创办文化书社介绍新书,着力于新文化,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宣传;组建了湖南俄罗斯研究会,把目光主要地转向俄国;在学生中物色对象,建立团组织;正是从湖南第一师范出发,他踏上了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之路,开始实现由教师向职业革命家的转变,从此与中国革命的伟大事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5]71,“主义”通过学校可以成为众人的共识,“他非常重视向进步教师、学生传播革命思想,积极引导他们走上革命的道路。师范部学生萧述凡、郭亮、夏曦等,附小教师何叔衡、陈昌、谢觉哉,学生任弼时、毛泽民、毛泽覃、易礼义、陈安仁等在他的引导下都成了革命家,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6]。毛泽东开完一大从上海回湖南后,1921年8月,为了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与培养干部,毛泽东、何叔衡等人决定在湖南创办自修大学[7]79,学校《创立宣言》指出,学生不但修学,还要养成健全的人格,涤荡不良的习惯,为革新社会作准备。自修大学成立后,反响热烈,学生日益增多。1922年秋,李达出任自修大学校长,毛泽东、何叔衡、李达等既教书又育人,注重言传身教。自修大学成为共产党在湖南的一个公开活动场所,为革命准备干部和后备人才,在当时和以后的革命运动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何叔衡从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毕业后,到长沙市内的楚怡学校教国文与历史课,协助毛泽东在湖南宣传马克思主义,为建党作准备。何叔衡教书时传授马列主义等新思想、新理念,常以帝国主义侵华史启迪学生的爱国思想,以自己攻读四书五经、中取秀才到寻找马克思主义、树立共产主义人生观的历程引导学生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他积极培养、发展党员,是湖南建党的“老母鸡”,其工作的学校是“湖南革命的总汇处”。

从1919年起,董必武在与李汉俊的交往中,开始接触、接受马克思主义,他们认为要接近群众,唤醒民众,打下群众的基础,确定“目前能够做的是办报纸和办学校两件事,以便在学生和工农民众中开展马克思主义的‘启蒙运动’”[8]39。1920年3月,董必武等筹办的私立武汉中学开始招生授课,“为了以革命精神培养训练学生,董必武提出了‘朴诚勇毅’四个字作为校训(1966年4月4日,他为武汉中学题了“朴诚勇毅干革命”,并作了解释),董必武当年就是以此教育人,也是以此律已”[9]41。这所新型的学校吸引了湖北、河南、湖南等地的工农子弟和进步青年前来求学,培养了一批革命人才,“董必武十分注意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讲授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使学生受到十分深刻的教育”[10]41。在创办武汉中学的过程中,董必武和陈潭秋有意识地学习俄国革命,以武汉中学为据点,“董必武和陈潭秋等先进的知识分子一起,以学校以基地,积极宣传十月革命的胜利,传播马克思主义,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工作”[11]45。他们通过自编的刊物介绍马克思主义常识,让师生了解十月革命;他们邀请一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来学校任教和讲学,使马列主义在师生中迅速传播;通过书社等获得进步书刊,作为向师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宣传的材料;他们还开设社会主义课程,积极向学生灌输革命思想;他们以学校为中心,带领师生到城乡接触工农;他们办夜校,成立党团组织,不断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武汉中学成为武汉地区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建党的重要活动基地,是建党时“湖北共产党的中心”。

二、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先辈教师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第一次相结合中承前启后,为教师职业带来了崇高的荣誉与辉煌;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教师应该追随先辈的足迹,铭记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新的结合中,根据网络时代的特点,言传身教以马克思主义为灵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依靠宗教、“星相学”的指导,显然行不通;依靠某种“神秘力量”作为动力,显然也不可能;而是要依靠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精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引。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家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十八大报告强调:“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高校作为许多新思想和新观念发源、汇聚、传播、发展之地,有责任肩负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承创新的重任,担负起统一思想、凝聚力量、鼓舞斗志、引领风尚的作用。大学生是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他们需要各种专业知识的成才学习,同时作为成人教育的核心价值观的学习也是大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为他们未来步入社会成人成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目前,大学生已成为各种社会势力激烈争夺的对象,这些社会势力会千方百计利用学校这个阵地采取多种形式宣传自己的价值观,当代教师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学生的头脑、引导他们的行为,就会让各种杂音、噪音干扰他们健康、顺利的成长。“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积极、健康、向上。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大学生面临着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某些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影响不可低估……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1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代表了当代社会的主流价值,提供了和谐社会建设所需要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场所,各种资源及人才优势得天独厚,是对广大青少年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渠道,也是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载体,理直气壮地在大学生中宣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帮助和引导学生在形形色色的理论、思潮的迷雾中把握正确方向,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明辨是非,就能够坚定他们对马列主义的信仰、对实现中国梦的信念、对祖国的热爱、对改革开放的信心、对自身行为的规范,成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高素质人才。

(二)高校教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传播者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丰富、意蕴深厚,是一个由不同部分构成的有机统一的科学体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入每个大学生心中,需要全社会的努力,高校教师责无旁贷。广大高校教师在求学阶段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的同时,一般都接受过系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从事教学活动后,也经常接触或钻研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相关内容,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准;很多高校成立了专门研究机构,有优良的场地技术设施可利用,培养、涌现了一批从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的专家学者,他们学术视野开阔,知识结构合理,理论创新意识强。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及教师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中的作用,习近平强调,“高校是教育培养青年人才的重要园地,也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青年的重要思想阵地。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青年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和指导者。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情操,对青年学生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在思想传播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的高校教师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坚持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给大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13]。一个优秀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往往是终身的,教师职业身份言传身教易于学生接受,其人格魅力对学生更有感召力,就如毛泽东对他的老师徐特立所言:你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教师的一言一行作为一种榜样,给学生带来示范和引导作用,对学生的健全人格的培养,对学生接受系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着其他人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高校教师有义务根据课程特点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很多教师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思政课或思政教师的事,与己无关,其实不然,就像“一大”代表作为教师就讲授不同的课程:历史、国文、数学、物理、英语、社会学、唯物史观、社会发展史等,他们在教学中给学生渗透一种责任、一种使命的教育,让学生自觉投身到促进国家独立、人民幸福的进步事业中。在现阶段所有的课程、所有的教师都有这个义务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关专业课教师要挖掘专业课程教育中价值观的相关内容,比如计算机教师把网络安全教育作为入学教育的重要部分,表明这块“新领域”不是“法外之地”,同样要讲法治;语言类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分析《周易》中的精华与糟粕;自然科学教师在解释自然现象时可以批驳“神创论”的荒谬;经管类的老师多讲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创造精神;地理教师在讲到天文时可以剖析星相学“精神鸦片”的反科学实质等。胡锦涛同志2007年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高尚的师德,是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广大教师要自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带头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不断加强师德修养”[1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是思政课或思政教师的专利,学生价值体系是由各种观念汇集起来的,就像一个个摊位构成的集市一样,它需要由各种课程的正确思想来填充,单个的教师、单一的课程是无法起决定性作用的。只有所有的教师、所有的课程形成一股“合力”,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身上发生正能量综合反应。

三、高校教师宣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现了高等教育社会主义性质和办学方向,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大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渠道、主阵地,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途径。作为施教者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的作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大学生树立包括无神论在内的正确世界观,抵制包括有神论在内的各种错误思想。

对大学生全面系统地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思政课教师要像先辈教师一样,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增强自己的政治理论修养,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系统学习和深入研究,刻苦钻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抓住主要矛盾,紧扣教学目标,打通四门课程内容之间的阻隔,做好教材内容体系向教学内容体系的有效转化;认真研究当前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等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全过程,做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价值引领,牢牢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打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思政课教师需要不断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探究学生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的方法,用具有中国特点的学术理论阐释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非凡奇迹,多结合实际,着眼实效性,增强针对性,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把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特色和优势讲清楚、说明白,让他们能够融会贯通;教师引导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认同、情感认同、行为认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学生的头脑,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谱写无愧于前辈、无愧于时代的更加辉煌的篇章。

(二)充分发挥互联网在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作用

作为信息时代的大学生,其学习、生活与网络密不可分,据调查,大学生电脑、手机等交替上网,微信、微博等齐上阵,平均每天会在网络停留三个小时左右,网络对其正确“三观”的形成有巨大的影响。互联网已经成为今天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网上舆论工作是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习近平指出:“做好网上舆论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创新改进网上宣传,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15]学校应该结合学生实际,占领网络主流舆论阵地,学校、教师、学工人员、学生骨干组成高校网络宣传工作队伍平台,全方位宣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如学校根据学生喜欢网络的特点,加大对学校校园网的建设,投入更多的经费、人员,在网站多开设科学理论、无神论的栏目,帮助学生破除迷信思想。正如教育部长袁贵仁所言“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使网络这个‘最大变量’成为‘最大机遇’……打造一支由学术大师、教学名师、优秀导师、辅导员班主任、优秀骨干学生组成的高校网络宣传工作队伍……让网络空间成为激发正能量的坚强阵地”[16],在利用网络这个渠道上,教师的作用得天独厚,比如利用学生喜欢浏览老师的QQ空间,教师可以在自己的QQ空间多转载一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能量的资料、案例、图片,敢于批判网络中违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错误思想。结合“90后”大学生喜欢网络的特点,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添砖加瓦,就能把网络打造成为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新阵地,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贴近学生,使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内容真学、真信、真懂、真用,成为其模范践行者,成为中国明日发展的顶梁柱。

[1]佚名.中共一大代表的社会职业[J].湖南党史月刊,1991,(10).

[2][3][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写,逢先知,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1893-1949)[M].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

[4]斯诺.西行漫记[M].三联书店,1979.

[5]毛泽东年谱(上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6]朱与墨.恰同学少年——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旧址爱国主义资源初探[EB/OL].http://www.crt.com.cn/news2007/news/zhuyumo/2008/1229/081229122439GFB00JB46A3GCKBFFFF0_2.html.

[8][9][10][11]胡传章,哈金雄.董必武传记[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

[1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16号.

[13]张烁.第二十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习近平会见会议代表并讲话[N].人民日报,2012-01-05.

[14]胡锦涛.胡锦涛同志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N].贵州日报,2007-09-01.

[15]习近平.总体布局统筹各方创新发展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N].人民日报,2014-02-28.

[16]袁贵仁.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努力做好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J].求是,2015,(3).

猜你喜欢
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研究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青花瓷艺术品价值体系建构》摘要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