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协同创新视角的苏州高校创业教育研究

2015-03-19 14:11何茂昌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24期
关键词:苏州协同教育

何茂昌

基于协同创新视角的苏州高校创业教育研究

何茂昌

本文基于协同创新的视角,对苏州部分高校、政府机构、创业平台、行业协会等高校创业教育协同创新功能群体进行了调研。揭示了苏州高校创业教育协同创新中的问题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提出破解苏州高校协同创新困境的建议。

苏州高校;创业教育;协同创新;问题;对策

2012年,国家颁发“2011计划”,提出要“协同创新”,这是继“211”“985”工程之后启动的教育领域第三项国家工程。2015年全国两会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又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提出将长期坚持。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1]

地处长三角地区的苏州,大学生的创业愿望更为强烈,但“2014年苏州籍高校毕业生共38242人,自主创业的仅有302人”。[2]可见,有创业愿望和实际创业的人数差距还是比较大的。为深入了解苏州高校创业教育协同创新现状和存在问题,2015年6月至9月,课题组对苏州高校、政府部门、创业平台等做了比较系统的调查。

一、基于协同创新的苏州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一)创业教育氛围不浓

有63.6%的受访学生选择了毕业后进入大企业或行政事业单位,20.7%的学生选择进入小微企业发展,只有9.4%的学生选择了毕业后创业,6.3%的学生选择了其他。

究其原因,社会层面来说,传统的贪图安稳和官本位思想影响很深。从学校方面来看,由于创业教育的开展更多地是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而不是教育自身内驱力的反映,导致现实的教育实践没形成真正支持和促进创业教育的校园文化氛围。从家庭因素来看,很多家长都不希望孩子毕业后承受太大风险,即使有创业潜质的学生,家长往往也不愿让孩子承担风险。

(二)角色定位不清

受访学生对学校、政府提供的支持满意度分别是40.2%和43.4%,意味着学校、政府实际提供的支持和学生的希望有一定距离。在对苏州5所高校的访谈中也得知,因创业教育涉及面太广,容易造成学校花费较大精力从事一些并不擅长的工作,使本应提供给学生的支持受到一定影响。实际上,协同创新蕴藏着多主体内涵,不同组织通过配合与协作进行资源优势互补,围绕一个核心目标形成创新合力来共同推动高校创业教育的开展。[3]在创业教育协同创新过程中,政府、高校、行业等都是创新的主体,各方都要发挥自己优势,系统才会有效运转。高校承担若并不擅长的工作,反而影响高校在协同创新系统中真正的优势。校与校之间的合作容易迷失协同优势,或者出现特色同质化。仅仅在某个高校内部,调查也发现存在角色不清的情况。

(三)利益风险分担不明

被调查的5所高校中有关创业教育协同创新的利益风险机制比较粗放,暂时都没有各方共同推进创业教育协同创新的协议,有合作的也只是“君子协定”。

苏州高校创业教育协同创新中利益与风险机制处于比较粗放的状态。首先,需要合理的利益共享机制。各功能群体对自身效益最大化的追求是高校创业教育协同创新的动力源,但由于高校创业教育的效益在很大程度上难以评估,造成大家合作共赢、利益共享等“成功画面”在一定程度上还只是停留在定性的层面,极易诱发矛盾和分歧。其次是需要合理的风险分担机制。因为创新就可能有失败,创新与创业存在高风险,故对于创业教育而言,创业的成功可以称之为小概率事件,在这种情况下,风险分担机制更是必须。

(四)联动机制不畅

调查发现,随着社会各界对创业的日益重视,很多部门纷纷出台创业扶持政策。以创业基地为例,就有人社、科技、教育、民政、团委等官方或社会力量建设的各类基地。在调查中,32.3%的受访学生对创业支持政策的落实情况选了“一般”,有14.9%的学生选了“不满意”,二者加起来接近总数的五成。对其他机构的访谈中,有30.5%的受访者表示由于联动机制不够健全,造成政策难以落实。

创业教育需要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协同推进得到越来越多的共识,然而,在现实的创业教育进程中却缺乏健全的联动机制,使得创业教育难以形成合力,容易造成信息不畅和落实优惠政策受阻。同时,各方对创业教育重大问题的调研在很大程度上也缺乏联合协作机制。由于苏州各高校在管理体制、从属行业和发展历程等方面各不相同,导致在很大程度上也难以协同。

二、总结与建议

(一)努力营造创业教育的社会氛围

政府应切实转变职能,提供政策支持。应制定促进高校创业教育的政策,为社会积极参与创业教育提供政策支持和保障,还需要通过各种媒介宣传和推广创业教育,营造良好的创业教育氛围。

高校应从提高学生素质出发,通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他们的创业素质,引导其参加创业社团,调动创业的积极性,打造校园创业文化氛围。

社会要破除保守思想,努力营造创业教育的舆论环境。社会各界应该广泛深入地开展各种活动来激发学生创业意识,提高其创业素质。通过对创业的宣传来破除一味贪图安稳的保守舆论环境,引导人们对创业形成正确认识,广泛普及创业相关知识,营造创业教育舆论环境。

(二)厘清创业教育中的各方角色

从苏州高校内部纵向来看。学校层面要发挥校级创业教育领导小组的决策职能,对创业教育进行顶层设计、长远规划。还应重视二级院系的特色和优势,二级院系不同的专业特点往往意味着在创业教育上具有各自的优势,所以必须充分调动院系工作积极性,获取更多资源。

从苏州高校对外横向协同来看。地方政府部门具有协同创新系统内其他功能群体所没有的政策制定与执行、资金扶持、舆论引导、社会关系网络等方面的优势;企业同其他群体比起来具有资金、创业场地、创业实践师资、创业所属行业熟悉程度等方面的优势;行业协会和系统与其他功能群体比起来则具有行业精英集聚、产业前景整体把握等方面的优势。在创业教育协同创新系统中要厘清各方角色,将各自的优势进行科学分析,明确利益相关体的差异性需求,找准协同中的共同目标,才能真正实现优势互补,科学开展协同创新,推动创业教育健康发展。

(三)完善创业教育联动机制

创业教育联动机制是创业教育协同创新的基础,联动机制不断完善,才会使协同创新系统中各要素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1.建立苏州高校内部创业教育协同机制。机制先导,建立高校创业教育协同组织,建立领导机制。教学主导,成立创业教育学院以统筹课程、教材和师资等,要围绕创业教学这一主渠道来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和能力。打造创业教育文化活动品牌,促进创业文化活动开展与创业教学、实践、实训、创业典型示范辐射的协同,营造创业型校园文化氛围,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

2.建立苏州高校校内外大创业教育协同机制。同政府、行业、企业、金融和中介机构加强创业实践平台建设,使学生既可以享受创业理论教育又能参与真实的创业实践,提高其创业率和创业成功率;推动创业孵化转化,积极引导优质团队与项目进行校内孵化,助推其健康成长,在此基础上将优秀团队和项目推向市场进行市场化运作。

本文系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教改课题“协同创新视野下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研究与实践”(编号JG201513)阶段性成果;苏州市社科规划课题(应用对策类)“基于协同创新视角的苏州高校创业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编号Y2015LX128)研究成果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Z].2015-5 -4.

[2]邵群.苏州籍高校毕业生就业率98.41%[N].姑苏晚报,2015-1-11.

[3]任泽中,陈文娟.引入协同创新理念,优化高校创业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 2013(10):45-46.

[4]林维,李雯婷.调查称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只有5%[EB/OL].http:// world. huanqiu.com/hot/2015-08/7277747.html,2015-08-14.

责任编辑:丁金荣

G647

:A

:167-6531(2015)24-0119-02

何茂昌/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江苏太仓215411)。

猜你喜欢
苏州协同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苏州伴宅
题解教育『三问』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