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

2015-03-19 20:14陶飞旸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现实大学生文化

陶飞旸

浅谈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

陶飞旸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革新和网络新媒体工具的诞生,网络文化也对人类生活产生巨大影响,传统现实的人际交往在现代虚拟交往面前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大学生作为新媒体的使用者,在虚拟交往与现实交往之间穿梭,对于他们自身产生了特定的影响。如何规避虚拟交往带来的负面影响,构建合理的交往方式激发了人们的思考。

网络文化;人际关系;虚拟交往;现实交往

一、网络文化的内涵

2003年10月,由文化部、信息产业部联合主办的首届中国网络文化国际博览会将网络文化的英文译为“Internet Culture”。网络文化也称计算机空间文化或赛博文化(Cyber culture),指以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融合为物质基础,随着互联网的出现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文化现象。它以计算机及其附属设备为物质载体,以上网者为主体,以虚拟的赛博空间为主要传播领域,以数字化为基本技术手段,为人类创造出一种新的生存方式、活动方式和思维方式。[1]

网络文化是生活基础的精神世界的折射,其形式和内容会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发生变化。它动态地保持总量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知识经济与网络经济的特征,并形成了自身的鲜明特性。从网络文化研究的具体对象来划分,网络文化有管理文化、匿名文化、隐私文化、符号文化和黑客文化等。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它们又是整体系统,人们共存于同一个系统,并用一种特殊的方式把各种文化融入虚拟的网络世界中。[2]

二、网络文化与大学生人际关系

(一)网络文化与新媒体

网络文化作为互联网的产物对整个人类社会影响深远,新媒体作为网络文化传播的载体也时时刻刻影响着整个人类社会。微信、微博等新型网络社交工具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同时也催生了独特的网络文化。新媒体与网络文化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在不断改善人类生活的同时,也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如何规避网络文化的负面因素成为新媒体时代大众急需解决的问题,网络文化下的大学生人际关系现状也值得大学生群体的关注。

(二)新媒体与大学生人际关系

大学生作为新媒体时代广泛的受益者在生活中受到新媒体工具极大影响。虚拟化的网络交往方式借助新媒体的力量超越了时空的限制,对人际交往的行为、方式、效果产生多重影响。

一方面,对于虚拟的网络交往关系,大学生群体在不同的情境下表现出了一定的特性:一是虚拟交往的依赖性。大学生群体处在青春期的特殊阶段,心理状态与心理活动变化极快,心理的承受能力与心理调节能力有限,对于现实问题难以有效的解决。网络时代为虚拟交往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具备缓冲性、相对安全的区域,这对于大学生群体来说,在他们无法解决现实问题时容易转向依赖于虚拟空间,从而产生极强的依赖性。二是虚拟交往的脆弱性。新媒体社交工具在加强人们联系的同时,也不可避免让人们陷入交往的困境。网络交往对于复杂的、紧急的、持续性较强的问题时无法及时的解决和处置,一旦交往对象本身处于特殊的状态,虚拟交往关系也极易可能断裂。

另一方面,在不同情境的状态下,大学生的现实人际关系也表现出了一定的特性:一是现实交往的低层次性倾向。大学生群体由于在处理人际问题上还缺乏经验,加之虚拟交往替代了现实交往的部分功能,现实交往的层次有着低层次发展的倾向。大学生在现实交往中无法表达和沟通的深层次问题反而要借助网络虚拟交往来完成,一些正常的交往反而只是进行一些低层次的沟通。二是现实交往的受阻碍性。网络文化的碎片化与原子化给大学生的现实交往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碎片化与原子化。大学生群体的现实交往方式呈现一种个人化的倾向,集体化的交往的方式日趋被小团体式的交往取代,大学生无法完全获得在班集体、学校等强制性的机构所带来的固定交往对象,在社团或者网络虚拟交往无法满足大学生群体扩展自己交际圈的需求时,他们的交往意愿和交往行为就受到了阻碍。

三、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

(一)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行为主体的影响

由于网络文化具有虚拟性和平等性,这使得网络人际关系为大学生构造了一种“虚拟平等”的环境,每个行为主体在网络上都可能拥有多重身份,这跟现实生活中行为主体的存在有着很大的区别。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扮演的角色是以特定的环境和对象为前提的,是固定存在于特定的环境中且针对特定的对象。而在网络世界里,一个人可以存在于不同的虚拟空间,实现了多重自我的存在。网络构造的虚拟空间为众多在现实生活中自卑的、不善表达的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同时也使一部分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众的大学生失去它们原有的优越感以及特权。增强大学生的平等以及尊重他人的意识,有助于营造和谐的大学校园环境。

另外,大学生由于自身的原因,社会认知经验的不足,对于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难以克制。部分大学生网络依赖性较强,上网时间无法控制,对于网络游戏无法节制,减弱了同现实交往的主体倾向。日本学者中野收在其1980出版的《现代人的信息行为》中首次提出了“容器人”的概念来形容和描述受到现代媒介影响下的主体行为。他认为“容器人”为了摆脱孤独的状态也希望与他人接触,但这种接触只是容器壁的碰撞,不能深入到对方内部,因为他们都不希望对方深入自己的内心世界,于是保持一定距离便成了人际关系的最佳选择。

(二)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交流方式的影响

在传统文化的作用下,人际交流只能通过面对面或者口信、书信等方式,而在网络文化的影响下,不仅可以通过上述几个方式,还可以通过打电话、发短信;QQ、MSN、微信、微博等网络平台进行即时的交流。同时网络还克服了以往“点对点”交流的局限性,它可以实现多人同时在线交流。大学生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和任何对象进行交流。这使得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方式更加直接化、简单化,拓宽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大学生个性的发展。在网络文化的影响下,大学生的交往方式变得多媒体化。所谓的多媒体技术是集计算机技术、音像技术和通信技术三大信息处理技术于一体的信息传播技术,它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传统方式,更加符合人们信息时代的阅读方式。[3]多媒体提供的信息具有生动形象、个性新颖的特点,更容易被当代大学生所接受。

四、协调网络文化与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关系

(一)规范网络交往环境

互联网时代,虚拟交往的匿名性和不确定性对于虚拟交往的持续交往和深层次交往存在隐患。而现实的网络文化环境也是鱼龙混杂,对于树立核心价值体系、完善大学生自身素质明显不足。国家互联网主管部门在制定规范条例、推行认证资质、打击网络谣言的同时,也要从网络文化的大环境着手,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二)正确对待虚拟交往与现实交往的关系

强化以现实交往为主、虚拟交往为辅的交往方式,规避虚拟交往带来的负面影响。大学生群体应该强化自身对于虚拟交往的认知,明确虚拟交往的心理定位,敞开心扉,合理安排交往的方式,重点强化现实交往的技能,着力解决现实交往的问题,努力寻求身边人的帮助,摆脱对虚拟社交工具的依赖。

(三)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同步发展

营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举办多种多样的学生活动也离不开网络文化。一方面要发挥网络文化与网络社交媒体的快捷、效率高等自身的功能,一方面也要紧密联系实际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建立网络与实际的沟通机制,发挥校园媒体的作用,强化校园文化活动的带动作用,实现现实交往的更深层次飞跃。

(四)培养大学生人际交往技能

现实交往受阻,往往主要原因在于大学生群体的人际交往技能的缺乏,人际交往的理念存在偏差。学校在培养大学生学科思维的同时,往往忽视了人际技能的培训,大多数学校对于学生人际交往持旁观态度,并没有积极介入大学生人际交往。学校应在自身资源的基础上,有效整合资源,对学生社团组织与学生班集体的学生自我训练加以指导,通过支持团体活动,规范和引导合适的团体交往,提升大学生人际交往技能。

[1]张金付,梁其军.简论网络文化与高校网络教育[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5).

[2]王文,杨宏伟,李惠超.大学校园弘扬先进网络文化的对策[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5(12).

[3]朱文科.网络文化影响下的大学生人际交往研究[D].山东:山东理工大学,2011.

责任编辑:贺松

G641

A

1671-6531(2015)05-0020-02

陶飞旸/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学生(河南开封475000)。

猜你喜欢
现实大学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漫画:现实背后(下)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谁远谁近?
大学生之歌
一种基于Unity3D+Vuforia的增强现实交互App的开发
现实的困惑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