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乐元素在影片《白鹿原》中的运用探析

2015-03-20 08:57嘉依娜热合木霍加
电影评介 2015年22期
关键词:华阴老腔白鹿原

嘉依娜·热合木霍加

影片《白鹿原》改编自著名作家陈忠实所著长篇巨制——《白鹿原》,该小说自1993年6月出版之后就饱受争议。作家通过多次修订,于1997年成功荣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对这部著作予以高度肯定。随后,小说分别被改编为话剧、秦腔、舞台剧等等艺术形式,但对于原著艺术价值的传达效果褒贬不一。《白鹿原》被称为我国最难拍的一部电影,因而电影版《白鹿原》迟迟未现身,虽然编剧芦苇耗时多年编制了剧本文稿,最终也没能顺利投拍,这不难看出该部影片改编的难度。在2012年9月,王全安所执导的电影版《白鹿原》终于上映,这部影片由王导自编自导,由于改编、剧情的增删、电影时长等一系列问题,导致该部影片上映之后同样争议不断,垢病重重。

影片《白鹿原》所讲述的故事发生在陕西关中平原“仁义村”——白鹿原村民的生活,该部影片时间贯穿了清朝与民国,容括了国民革命战争、抗日战争时期,充分表现了白鹿原上的“众生相”,并以田小娥这形象为中心贯穿整部影片,展现了那一时代女性的悲剧,显示了她们对宗族、封建婚姻的反抗,但也最终被那个时代所吞没。该部影片民族音乐元素深深融入了叙事中,营造了那一时代独特的陕西关中情蕴,也为这部影片打上了深刻的传统文化烙印。该部影片中借助于浓郁的陕西地域视听符号,营造了与原著所一致的氛围:麦田、方言、秦腔、炕头等,深刻而又直观地展现了极具地域特点的影片。影片中的歌曲代表性突出,进一步展现了影片独特的音乐特色,诠释了影片《白鹿原》所需表达的思想和精神内涵。

一、 极具民族地域特色的音乐元素

电影《白鹿原》海报

民族音乐元素的运用能够为影片赋予相应的民族地域特色,其主要取决于这个民族、地域的人文习俗、地域环境等。在电影中适时适当地融入一些极具民族地域特色的音乐元素,有助于塑造更为鲜活的人物形象,也能够更生动、形象地展现该地区传统人文习俗、风土文化,提高电影的艺术渲染效果与情感感染力。鉴于当下好莱坞大片所追求的观众普泛适应性,其决定了音乐元素构成鲜有对单一民族地域音乐元素的表现。当然,也有例外,例如由于在混音、模拟等技术领域的拓展和尝试,便出现了诸如影片《阿凡达》中所出现的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物种奇异模拟音乐。对于民族题材的影片而言,在取材方面的民族性使其音乐的构成必须紧密地结合民族地域化特征,诸如民族器乐演奏、戏曲等等,而在影片《白鹿原》中,这两方面主要体现在了吹打乐和秦腔的使用,并赋予了这部民族电影以浓郁的民族地域特色。

民族音乐元素恰如其分地运用,能够为影片营造特定的时空背景氛围,如环境氛围、时代氛围、地方民族氛围等,能够极大地增强影片的感染效果,引发观者对于该时代、背景及环境下的合理联想。对于民族电影而言,其所展现的内容自身所具有的民族特征,不得不借力于电影音乐元素来对当地人文习俗加以渲染,因而民族乐器的使用无疑提供了最佳道具,其正确使用也会为观众带来震撼的效果。在《白鹿原》这部影片中,陕北风格浓郁的秦腔配以弦乐板胡演奏的《鬼怨》《窦娥冤》等乐曲、关中皮影戏《三英战吕布》片段等,都以陕西民族音乐元素的形式融入影片中,并以文化瑰宝之形式呈现在观者面前,对该影片民族风格的渲染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二、 吹打音乐元素的运用

通常而言,一部影片运用较多的属于音画相互同步的音乐形式,而电影音乐旨在为画面情节表现提供服务。对于影片《白鹿原》而言,多数均采用了这种表达形式。

例如,当字幕出现“公元1912年”时,画面中漫天的飞雪,黑白灰色调的背景,迎着风雪,困难前行的马车,远远可见的牌坊,所配以的音乐舒缓而又低沉,旨在营造一种悲凉的氛围。随后,镜头迅速转向嬉戏打闹的孩童们,鸡飞狗跳,还未见人就闻其声:“乡党!乡党!”随后,过渡至“白鹿原革命了!”此时音乐进一步渐起,声声鞭炮声、唢呐声入耳,乡长恭贺子霖当官,融入耳帘的是一片喜庆而又嘈杂的吹打乐。在电影画面中出现了5人组成的吹打乐队,2个唢呐、2个铜锣、1个扁鼓,立于贺府门前迎接宾客到来,而所采用的正是站吹形式进行演奏。当主人公跨入门口时,还特意对乐队吩咐:“吹起来!”这里所运用的极具民族特色的音乐元素,正是该部影片音乐中的配乐,是影片音乐中非歌曲的部分,包括器乐、无词哼唱两种形式。唢呐独具一格的音色,为观者带来了喜庆的氛围,也进一步推动了电影剧情的发展。

再如,主人公鹿子林、白嘉轩由于卖房事件所展开的对话,融入了民族打击乐,有效烘托了二者内心的博弈和对立,对于鹿子林而言,其内心窃喜,与对手白嘉轩的内心展开角力,但表面却不露声色,完全借助于打击乐而诠释。有节奏的打击乐的插入,对二人内心起伏、思想转化进行了准确、精到地解释,借以这段民族打击乐,能够更好地表达文学作品中对于二人心理的描写,也打破了镜头画面下语言的空白及其对内心思想表达的局限性,能够深刻地挖掘出人物语言所未表达出的内容。在此处的音乐,通过挖掘人物内心思想与情感,用以烘托、塑造其形象,揭示其内心世界,并为画面提供服务,共同塑造出一个形神兼俱、鲜活而饱满的人物形象。音乐创作者赵季平先生通过借鉴和移植等方法,借助于民族乐器、曲调等传统音乐元素,为这部影片的音乐创作提供服务,准确而细腻地传达了影片所需展现的思想感情。而民族器乐的演奏和使用,也推动了民俗电影的发展。较音画同步音响节奏表达不同,民族器乐的深层同步直接展现了剧中人物的真实心理感受与情绪。

三、 秦腔的运用

一直以来,陕西就被人们称为“戏剧大省”“音乐宝库”。据不完全统计,陕西本土剧种约三十多种,华阴老腔为其中著名的一种,其多流传于渭南等地华阴县,双全村是华阴老腔的发源地,其之所以被称为“老腔”,说法不一,主要包括两种:一是同其他当地所流传的剧种而言,秦腔历史悠久,该古老的剧种尽显出了陕西群众的稳重、豪迈、淳朴、粗豪,因而被称之为“老腔”;二是其在传播至华阴前,是由湖北老河口说唱所演变来的,因而取其首个“老”字,其是黄河岸边最为畅快的嘶吼,也是这片土地上的人发自内心的深切呐喊。据《京华轶事录》中所记录的那样,自唐宋时期,华阴老腔借助于皮影戏这一载体,开始大规模地进入各种演出场所,并逐步发展形成具有代表性和民族风格的剧种。自那时起,皮影戏与华阴老腔就密不可分了。皮影、老腔的配合成为当前我国所看到的老腔形式。就史料考察,华山下那个村庄在历史的车轮下,推动了老腔文艺形式的出现。老腔最早源自于西汉时期,在明清、民国时期最为广泛流行,甚至被人们称为我国戏曲之“活化石”。而其唱腔也被形容为沉雄、古朴、粗犷而豪放。由于老腔剧目的题材多为三国、列国、唐宋等时期的战争故事,而其表演形式多以征列阵、战争厮杀、擂鼓呐喊等作为主要形式。在长期声律磨合与发展下,为众人所引唱和帮腔的拉坡调就此应运而生。对于老腔唱腔而言,其十分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这种独特的拉坡调。“拉坡”,即主唱唱至末尾两句时,会大吼一声,随后全台人都加以配合,声调雄浑而激昂,气氛浓烈,极大地增加了剧情,还将演出的情绪深入推至连续高潮。因此,就有“众人帮腔满台吼,惊木一击泣鬼神”之说,形象地描述了这种唱腔,华阴老腔于2006年成功入选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华阴老腔借助于月琴、锣鼓、二胡、梆子、铃铛、敲击板凳等多种民族器乐工具,全面呈现了极具陕北风情的地方音乐魅力。在华北老腔剧目中,多数均为三国故事,包括《大报仇》《反西凉》《定军山》等多本。

在电影《白鹿原》中,秦腔的运用十分广泛。例如,在影片的开头出现的是一大片翻滚着如波浪般的麦浪,此时伴随着沙哑的清唱秦腔,并逐步过渡至麦浪翻滚时的沙沙声,并引出了低沉而悲怆的交响乐旋律,随后进一步过渡至麦浪声、风声等,交响乐的节奏进一步加强,并给出了缓慢而匀速加快俯瞰视角下的麦田推进镜头。该画面与极具陕北民族特色的沉重交响乐加以配合,预示着白鹿原这片土地上人们的命运暴风雨即将到来。影片在开头就引入了传统陕北戏剧——“秦腔”,这是一种广泛流行在我国西北等地的戏剧剧目,并将电影剧情所发生地点借以这种传统戏剧剧目的演唱,定位于陕北地区,加之民族元素与陕北方言的运用,为该部作品整体基调进行了设定,同原著《白鹿原》极具魅力的艺术文化风格相统一。作为主题音乐形式,交响乐不仅在影片的片头出现,在随后的段落中也以不同演奏风格和节奏多次出现。由于影片中人物的性格、情感、命运等均同主题音乐密不可分,因而在影片中的出现频率也相当之高。人物性格往往与其情感表达、名誉等紧密相连,而主题音乐能够强烈地展示作品中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因而其往往具有象征性意义,配合某情景的细节及剧情任务情感的发展,当然,象征性表现不仅限于此,还能够从剧种中抽离出对于剧情发展具有直接作用的某种情调。其每次出现均有其所需表达的意蕴,如此附着于剧情中,更好地展现了电影整体的氛围、色调、基调。影片《白鹿原》中的主题音乐同样如此,其反复出现深刻影响了影片的整体价值,并深入剧情中心,同主人公或整部影片主题基调相符。

在这部影片中,秦腔共出现7次,包括清唱、有伴奏的演唱两种。而影片音乐中的配乐植入的是华阴老腔——《将令一声震山川》,使观者耳目一新。而该片段所反映的是黑娃、众麦客在收麦之后,吃饭、歇息过程中即兴所吼起的华阴老腔选段。与此同时,台上还飘荡着嘶哑的吼声,同时,月琴、锣鼓、二胡、梆子、喇叭、木头敲击等声音瞬间同时响起。除了二胡,其他器乐热烈而激荡。艺人们之间卖力演奏,演唱人员憋足了底气,听得大家血脉喷张,演奏者更是气概山河。其中某位艺人手拿木板,按照唱腔节奏,狠狠击打着自己所骑的长凳,似乎要将对生活的热爱,利用这热烈的音乐、激昂的嘶吼声传达给大家。《将令一声震山川》这个剧目不仅气势雄壮,而且以木击板带给观众强烈的震撼力,使人难以忘怀、回味无尽。其不仅深刻地唱出了征和、拼杀,还唱出了牺牲、惨败,带给听者悲壮之感。该部影片所演出的均为普通百姓,其似乎都能够从苦难中找到生活的乐趣。这部华阴老腔剧目共有11个人演奏,包括两个月琴、二胡,京胡、锣鼓、梆子、铃铛、喇叭、铙钹、木头、板凳构成。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乐器当属木头无疑。这块枣木所制的木块成功地击打出了节奏,也成为华阴老腔剧种中独特的、最为灵魂的东西,深刻地展现了陕西民族文化艺术。

结语

影片《白鹿原》中所融入的民族音乐元素,成为影片最为核心、关键的艺术表达手法。影片中对于民族音乐的借鉴,对于地方民间曲艺的利用十分成功,其同原著《白鹿原》相同,均对特定的陕北地域文化进行全面描绘。正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地域民族音乐作品的运用,深刻、精到地揭示了该部影片的主题,预示了各人物的宿命与感慨。对于生长于陕北等地区的白鹿原人们,他们生活在自己独特的世界中,他们追求也歌颂美好的生活,这同原著《白鹿原》这部著作的主题完美契合。影片中对民族音乐元素的移植是该部影片的成功之处,也迎合了后期电影音乐的创作和发展趋势。

猜你喜欢
华阴老腔白鹿原
WANG Xiaoping.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in the Age of Global Capitalism:Renaissance or Rehabilitation?
唱首老腔给党听
老腔新韵绕梁来
老腔唱新歌
《祭语风中》与《白鹿原》之比较
华阴老腔的音乐形态及传承与发展研究
华阴党建引领助脱贫
作品欣赏
群众自发组织演唱华阴老腔悼念陈忠实先生
《白鹿原》中的女性意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