栈道通途,千古一颂——论宋琬《栈道平歌为贾胶侯尚书作》的文学价值

2015-03-20 02:44
安康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蜀道难蜀道栈道

王 平

(陕西理工学院 文学院,陕西 汉中 723001)

自古以来,蜀道就以道路艰险著称,李白《蜀道难》①一诗更是将人们对蜀道难的印象推向了极致。明末社会动乱,导致蜀道废弃。清初,贾汉复出任陕西巡抚。在他的主持下,修复了从宝鸡至褒谷口的连云栈道,这一举措极大地便利了川陕交通,成为蜀道通行史上的一件大事。陈锡嘏《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使贾公汉复墓志铭》中记载:“汉南栈道为寇所毁,公捐资募工,授以开凿之法,自宝至褒六百余里间,补葺如旧,公私便利。”[1]487详细写出了贾汉复修复栈道的原因,以及从捐资到开凿的过程,并记录了修复的距离之长、功绩之大。《新修凤县志·官师志卷五》亦云:“(贾汉复)兵部尚书总制川陕。康熙三年秋巡视汉南,怜栈道崎岖,乃自煎茶坪抵鸡头关剔险披隘,尽成坦途。”[1]108这些史料都对贾汉复修复栈道的背景和线路进行了说明,更对其重修栈道的功绩加以了赞颂。当时很多文人也作诗颂扬此事,现存于世的有宋琬《栈道平歌为贾胶侯尚书作》②(以下简称《栈道平歌》)、梁清宽《贾大司马修栈歌》、赵三麒《咏贾公削平栈道歌》、党崇雅《贾大司马修栈咏》等。这些诗歌,以宋琬的《栈道平歌》成就最高。但遗憾的是,《栈道平歌》早已湮灭在文学史的汪洋大海之中,目前还缺乏对其文学价值的具体研究。因此笔者不揣冒昧,试对此作有限阐释。

一、栈道天险,由“难”到“易”

李白《蜀道难》问世之后,“蜀道难”不仅为众所周知,也成为文学史上的著名典故,历代文人参照李白《蜀道难》而感叹“蜀道难”的诗歌不绝如缕,以至于单纯描写“蜀道难”似乎已经没有新意,因此就有人反其道而用之,写诗赞颂“蜀道易”。据《尚书谈录》:“后陆畅谒韦南康皋于蜀郡,感韦之遇,遂反其词作《蜀道易》云:‘蜀道易,易于履平地。’”[2]明代方孝孺《蜀道易》诗序:“臣才虽不敢望白,而所遇之时,白不敢望臣也。因奉教作《蜀道易》一篇,以述圣上及贤王之德。”[3]由此可见,写“蜀道难”是写山高水长,写道路艰险,写出了行人的切身感受;而写“蜀道易”,是写交通畅达,写政治清明,写出了诗人对执政者的赞颂。宋琬《栈道平歌》的创作,自有其特殊的写作背景,那就是赞颂贾汉复修复蜀道之功,正如沈德潜《国朝诗别裁集》卷二所说:“贾中丞名汉复,平险为夷,因作长歌以颂之”[4]176,这是对宋琬此诗的创作目的的最精炼的概括。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宋琬《栈道平歌》对此前描写蜀道诗歌的“蜀道难”和“蜀道易”两大主题都有所继承,既写“蜀道难”,又云“蜀道易”,以修复之前的“蜀道难”来烘托现在的“蜀道易”,达到了称颂贾汉复修复蜀道之功的效果。

同样用大量的文字描写蜀道的艰险,宋琬的《栈道平歌》较之李白的《蜀道难》的主题不尽相同,李白《蜀道难》的主题就是在反复咏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之中表达劝返友人的意味,而宋琬《栈道平歌为贾胶侯尚书作》的主题却是纪事颂德,即歌颂贾胶侯修复栈道的历史功绩。

《栈道平歌》在内容上先写“难”后写“易”,以“难”突出“易”,主题是“易”,在一首诗的同一维度里存在由“难”而“易”的变化过程,较之李白《蜀道难》仅写开辟之难与攀登之难,内容更加丰满。诗的第一部分,从“君不见梁州之谷斜与褒”到“燐燐鬼火闻相号”,主要写褒斜栈道地理环境的艰险。在描写其地理位置险要时,同样运用了“五丁开山”的典故,李白的《蜀道难》着力点在“地崩山摧壮士死”的悲剧结局,而《栈道平歌》却强调栈道开辟的历史事实,“帝遣五丁开神皋。巨灵运斧地维绝,然后南通巴蜀西羌髳”。此时的栈道依旧异常艰险,即使一马一车也不能径直而过。而栈道自开辟以后又几经历史浮沉变化,饱受人祸。“汉家留侯真妇女,烈火一炬嗟徒劳”,写鸿门宴后,刘邦被项羽贬到巴蜀做汉王,沿子午道来到汉中后,烧了栈道,以防止项羽南侵,又可使项羽不疑心刘邦北上。由此写出了开辟栈道历经“天险”的考验,又饱受“人祸”的沧桑,来极写“蜀道难”。接下来写出了蜀道地理位置的险要,这里一直都是军事要地,战乱频发,人民饱受其苦。诗的第二部分,通过栈道的今昔对比展现栈道新颜,一片繁华景象。李白《蜀道难》中的狼、豺等意象是为了渲染行走蜀道之艰险,《栈道平歌》却借助如今商旅已不再忧虑狼与豺,曾经“系车束马弗可以径度”的栈道已变成了康庄大道,少数民族的舞蹈在天府之国也能欣赏,吴地桃枝竹编的竹席,蜀地賨人织的布能通过栈道输送到邛崃,极言贾胶侯重修栈道给各地文化与物资交流带来的便利。《栈道平歌》结尾“大书深刻告世来,蛟龙岌业磨青崖。金穿石泐陵谷徙,我公之功不与伏波铜柱同尘埋”,更是落实了此诗纪事颂德的主题。这一主题背后蕴含了作者浓郁的人文关怀,而对民生的关注使这一主题得以升华。

二、逸思雕华,古今对比

宋琬的《栈道平歌为贾胶侯尚书作》洋溢着昂扬向上的精神,对贾胶侯的赞美也溢于言表。《栈道平歌》的主题为称颂贾汉复修复栈道之功,因此诗歌很自然地运用了古今对比的手法,用大量的笔墨来描写栈道的开辟与攀登之难,其写作目的却是以栈道开辟后的天险、人祸来衬托贾胶侯的丰功。通过今昔对比,写贾胶侯重修栈道后,商旅不再忧虑狼和豺等威胁,这一切改变都归功于有经世济民才能的贾胶侯,其重修栈道的丰功可永垂万禩。

因此,对比手法的运用,就不仅成为《栈道平歌》最突出的主题表达方式,也是最明显的结构方式和语言表达方式。《栈道平歌》中有大量两两对比的句子,昔也“帝遣五丁开神皋”,今朝“中朝衮衣待公补,璇玑在手平泰阶”;过去五丁开辟的栈道经过漫漫时光,在贾汉复的重修下,已经变化极大,成为坦途;昔也“汉家留侯真妇女,烈火一炬嗟徒劳”,今朝“丰功弈弈垂万祀,经济不数韦皋才。我公之功不与伏波铜柱同尘埋”;过去刘邦烧毁了栈道,使辛苦修建的栈道付之一炬,而今朝才华不输韦皋的贾汉复重修了栈道,其功劳日月可见,不会随时光的流逝而消失,赞颂之情溢于言表。昔也“三秦之人困征戍,军书蜂午如猬毛……衔枚荷戈戟,转粟穷脂膏。出险洒酒始相贺,磷磷鬼火闻呼号”,今朝“泰运开,尚书来,恩如雨露威风雷。僰童巴舞贡天府,桃笙賨布输邛崃。歌《豳风》,击土鼓,贾父之来何晚哉”;过去此处的百姓饱受军役之苦,赋税沉重;有磷磷鬼火,阴森恐怖,过了此处有一种逃出生天的庆幸,今朝贾汉复来此,恩泽遍布,物资的流通更加便利,处处赞颂之声;昔也“估客尔何来,万里竞锥刀”,今朝“醇醯浇山万夫发,坐看巉岩削尽为平埃”。历史上的蜀道战争频发,今朝万夫齐聚,只为使险路变通途。昔也“猛虎腹蛇恣贪饕”,“昔也商旅鱼贯行,今也不忧狼与豺”,过去商旅在狭窄的山路上行走,饱受猛虎毒蛇的威胁,今朝再也不惧怕豺狼猛兽的威胁。昔也“蛇盘萦纡六百里,千回万曲缘秋毫。悬车束马弗可以径度,飞腾绝壁愁猿猱……须臾失足几千仞”,“昔也单车不得上,今也康庄之途足以走连”,昔时五丁开山所建之路,路途曲折如蛇盘在一起一样,其狭窄程度像是沿着鸟儿最细的羽毛所建,险阻程度即使是悬钩其车,逼束其马也不能径直通过,善攀的猿猱愁攀沿,经过此处的人更是随时都有坠入深渊的危险,现在的栈道宽阔程度足以让并排的车同时经过。

《栈道平歌》用了一连串“昔也……今也……”句式,将今昔进行鲜明的对比,昔时既指栈道修复之前,也包含了此处曾经战火连绵不利民生的历史。栈道从以前的“系车束马弗可以径度”到现在的“康庄之涂可以走连”,南北之间的文化联系得以加强,物资的流通也更加便利。如今商旅往来更加便利,艰险的栈道也变成了康庄坦途,歌舞升平,国泰民安,各地的文化往来更加密切,物资流通也更加频繁。这种今昔对比,凸显了蜀道交通由难向易的转变,讲述“易”的缘由就是对贾汉复的赞颂。也就是说,越是极力说“难”,越是说明贾才能与付出之大,越是极力说“易”,越是说明贾修复栈道之成功。

三、诗人之雄,语最豪健

诗体上,《栈道平歌》属于歌行体,沈德潜称其为“长歌”,这是对其诗体的准确界定。而其诗风,亦以豪健见长。王士禛《蜀道驿程记》中记载其在入蜀途中见到此诗镌刻在观音碥的山崖上:“余在京师时,友人宋荔裳《栈道平歌为贾胶侯尚书作》记其事,语最豪健。沈绎堂荃书之,时称二绝。歌勒于观音碥崖石上。”[4]177“语最豪健”,点明了宋琬这首诗的艺术风格。

《栈道平歌》“豪健”诗风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因素。首先,是多用典故,加重了诗歌的历史感。其典故又多与战争有关,使得诗歌气势雄阔。“大禹胼胝恐未到”,突出描写蜀地偏远荒凉。“汉家留侯真妇女”,写楚汉相争的风云变幻,总括出“三秦之人困征戍,军书蜂午如蝟毛”,蜀不过是“万里竞锥刀”之地,这段描写可包含有对历史的评点。诗的结尾又用蜀人尊崇的南康郡王韦皋、东汉名将马援再度歌颂贾公的功绩,笔力刚劲,气度非凡。

其次,是辞藻夸饰,意象宏大,气势流宕充沛。《栈道平歌》写山高用“干云霄”,写水险用“浩瀚汹波涛”,栈道的开辟是“巨灵运斧”开辟了“神皋”,一个“巨”字,一个“神”字,气势阔大。形容栈道之长之曲折之狭窄用“六百里”,“千回万曲”,气势恢宏;“万里竞锥刀”剑拔弩张,血流成河,尸横遍野的景象如在眼前,声势浩大;写其险时,“须臾”和“几千仞”强烈反差,毒蛇猛兽的“恣贪饕”,笔力刚劲;贾公来此修复栈道,用“泰运开”“威风雷”“一呼”“再呼”“万夫发”“坐看巉岩削尽为平埃”,写出了修复栈道时的万丈豪情;贾公的功绩可名垂“万祀”,“大书”此事于崖上,即使“金穿石泐陵谷徙”也无法磨灭其功绩,大有气吞山河之势。

《栈道平歌》在辞藻运用上和《蜀道难》有相似之处。提到山之高,水之险的时候,都运用了上接天之星宿的意象,《蜀道难》中的“参”“井”,《栈道平歌》中的“东井”,都是星宿分野。此外,在《蜀道难》中,李白运用了猿猱、狼、豺、猛虎、长蛇来写行走于蜀道是一件极为凶险的事,《栈道平歌》亦用了蛇、猿猱、狼、豺、猛虎、蝮蛇来渲染此处栈道绝壁之险。但是,在辞藻选择上的不同也是两首诗的风格存在差异的重要原因。《蜀道难》多用自然意象,突出自然的鬼斧神工,瑰丽神奇,呈现天马行空之势。《栈道平歌》在辞藻选择上有“大”的特点,也多用人文意象,突出人类的力量感,人创造历史的崇高感与自豪感,这就使得这首诗在思想境界与格调上体现出“豪健”的特点。

此外,《栈道平歌》中多人文意象,诗中用斧、烈火、粟、脂膏、酒、枚、戈戟,畚锸,薪柴,醇醯、桃笙、賨布、豳风、土谷等人文意象,来写栈道的开辟历史与贾公修复栈道的功绩。也正因如此,两诗在语言风格上也就存在较为明显的区别。《蜀道难》多写自然风光、山川地理本身,借用典故的目的既是为了写“难”,也是为写“险”和“奇”。《栈道平歌》多写“人为”,自是极力写蜀道“开凿”与“修复”之难,而不在于“险”,其在辞藻选择上有“强而有力”的特点。

顺治十年癸已(1653),宋琬曾出任陕西陇西道,顺治十四年丁酉(1657)宋琬赴任北平(今河北卢龙县)途经岐山(今陕西岐山县)拜谒了周公庙,并写下《岐山谒周公庙》。经过马嵬(今陕西兴平县)有七律《马嵬》一诗。过华州(今陕西华县)之时亦有《登西岳庙万寿阁》《云台观》等诗,可见宋琬当时尽管未入蜀道,但是对秦岭的巍峨高耸的气势有深切的体会。因此,和李白《蜀道难》单纯出于想象夸张相比,《栈道平歌》对栈道之险的描写多是实写。《栈道平歌》写蜀地是军事要地,战争频发,是历史事实,用“须臾失足几千仞,猛虎蝮蛇恣贪饕。出险酾酒始相贺,燐燐鬼火闻相号”写栈道之险,虽有夸张的成分在,却也和事实大致相符。贾汉复曾撰写《修砭记》:“云栈中……阎王砭最险”,阎王砭有“云栈首险”之称,此地只能以手攀岩而过,一时疏忽便会坠入万丈深渊[5]。党崇雅的《贾大司马修栈记》:“行人骑畜,经其地者,大则有性命之虞,小亦有颠扑之患”[6],也是写栈道之险给行人造成的生命威胁。

《蜀道难》的“难”想象出奇,让人望而却步。《栈道平歌》突出其险阻,主要写“修路”之难,却有“坐看巉岩削尽为平埃”的豪健。李白因《蜀道难》一诗被贺知章称为“谪仙”,其诗风豪放飘逸。殷璠在《河岳英灵集》称赞《蜀道难》“奇之又奇,然自骚人以还,鲜有此调也。”[7]49说其“奇之又奇”是从此诗运用的典故与想象夸张的手法以及辞藻选择的独特性来切入的。而钱谦益称宋琬:“天才隽朗,逸思雕华,风力既遒,丹彩弥润”,誉为“诗人之雄”[8]2,这则是从其运用典故的特点及辞藻的强劲有力来谈的。

宋琬写这首诗多用历史典故除了和本人的诗风有关外,也和陕西厚重的历史文化熏陶紧密相连。此外,此诗中多人文历史的描写还和诗人的诗风有关,吴伟业曾称宋琬:“庶几乎备文质而兼骚、雅者。”[8]2评价其文风文雅朴实,在情感抒发上也是兼具骚、雅传统。其文风加上本诗的主题是纪事赞颂,故而所描写的当然是“人为”之景,也即人文历史。一个是绣口一吐便是整个盛唐的诗仙李白,一个是清初诗坛上享有盛名,被评为“康熙以来诗人,无出南施北宋之右”[7]1的宋琬,在吟咏栈道上争相辉映,千古留名。总体来说,宋琬《栈道平歌为贾胶侯尚书作》的文学成就与李白的《蜀道难》相比各有千秋。宋作在诗歌史上是对“蜀道难”与“蜀道易”两大主题的综合,不仅极具文学价值,对于记载贾胶侯的历史功绩也重要参考意义。

[1]钱仪吉,周骏富.碑传集[M].台北:明文书局,1975.

[2]郭茂倩.乐府诗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446.

[3]方孝孺.通志斋集[M].宁波:宁波出版社,2000:816.

[4]汪超宏.宋琬年谱[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5]陈显远.贾汉复修复连云栈道[J].文博,1995(2):54-56.

[6]袁永冰.栈道诗钞[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0:400.

[7]令狐楚,殷璠.唐人选唐诗[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6.

[8]宋琬.安雅堂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蜀道难蜀道栈道
蜀道向天开
西当
开心校园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中国玻璃栈道
玻璃栈道,玩的就是心跳
蜀道除艰险天府尽欢颜
蜀道雄魂
栈道
蜀道盘旋着的历史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