郧阳凤凰灯舞的演变与传承

2015-03-20 03:47王萍,杨明发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演变传承

郧阳凤凰灯舞的演变与传承

王萍,杨明发

(西华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四川南充 637009)

[摘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及实地调查法,阐述了凤凰灯舞的概念、地位、表演道具及表演项目,探讨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郧阳凤凰灯舞的起源及演变历史,厘清其发展优势,分析其发展困境,寻找其传承途径,以期为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及创新提供参考。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凤凰灯舞;演变;传承

[中图分类号]G853/857

[收稿日期]2015-03-29

[基金项目]西华师范大学科研启动

[作者简介]王 萍(1990-),女,湖北郧阳人,西华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硕士研究生,从事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

民族传统体育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经过代代人的传承与创新,才未湮没于历史发展的长河。据文献和访谈了解,郧阳凤凰灯舞于2006年开始申请国家非物质保护遗产,在郧阳人的努力及湖北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于2014年被文化部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推荐名单。郧阳文化馆负责人在采访时说,申遗前共有6支表演团队;申遗后,全县设有20个特色村,现有20多支队伍。申遗后郧阳凤凰灯舞的发展看似不错,但热潮过后又该如何更好地传承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值得深思。本文通过探讨郧阳凤凰灯舞的起源及发展史,试图为其后续发展寻找路径,同时也为其他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提供一些传承经验。

1 郧阳凤凰灯舞概述

1.1 概念与地位

郧阳是湖北省十堰市郧县的旧称。灯舞是以灯为道具的民间舞蹈的统称。凤凰灯舞即起源于郧县,多在元宵节和重要庆典中以凤凰灯为道具进行表演。郧阳凤凰灯舞有重要的文艺价值,是湖北省第一批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1]。

1.2 表演道具

凤凰灯舞表演的道具主要有凤凰灯、花灯、乔火及“凤凰点子”(富有戏曲和鄂西北地域特色的乐曲)。郧阳凤凰灯舞研究专家鲁传太讲,凤凰灯骨架由竹篾扎成,通常用铁丝固定,用皮纸、纱布、细布、彩纸和上光色纸裱糊粘贴, 按头、颈、身、翅、尾、腿六个部位分别制成后再组合连接。一只凤若凤颈平伸,从头至尾长约8米, 两翼展开约2米宽。表演时用 2米长的竹竿操纵凤头,带动凤颈自由转向; 凤身下有操纵绳,可扯动双翅和凤尾缓缓闪动[2]。单支郧阳凤凰灯舞表演时,有两壮男舞凤凰灯,一头一尾,要求身心完全入凤舞的角色;有6位女性掌花灯,号称“花仙子”,必备一盏牡丹花灯和一盏太阳灯,其余花灯与之不同。所有花灯伴随着特有的“凤凰点子”舞动。在高潮部分撒乔火,以调动气氛。

1.3 曲目及表演过程

[通讯作者]杨明发(1977-),男,山东日照人,讲师,博士,硕士生导师,从事体育理论、学校体育研究。

传统的凤凰灯舞曲目有《丹凤朝阳》《凤凰戏牡丹》《双凤朝阳》《鸾凤和鸣》等,其中最为流行的是《丹凤朝阳》。传统的凤凰灯舞的表演过程为:出巢—游园—寻花—戏牡丹—擦痒—鵮翅—理羽—打盹—扑翅—朝阳。

2 郧阳凤凰灯舞的演变史

2.1 产生期

凤凰是传说中的百鸟之王,是中华四大吉祥物之一,代表着高雅、吉祥、安宁及永生。凤凰也是楚人的祖先及图腾象征,自古就有“楚人崇凤”之传说。然而凤凰灯舞的起源据口传却是在清光绪年间,当时慈禧改“龙上凤下”的造型为“凤上龙下”。郧阳士人王明德家中每年元宵常挂凤凰灯,看到人们舞龙舞狮,便提议艺人们创新凤凰灯。艺人认为言之有理,便把他家的凤凰灯放大尺寸,玩起了凤凰灯,于是产生了凤凰灯舞。

2.2 发展期

凤凰灯舞经过艺人和文人代代加工流传,并参考图画、传说、戏曲等,其音乐、道具、动作越来越精细绝美。事物的发展规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曲折前进的,须做到传承与创新结合。

2.2.1定形期

光绪九年(1883),著名艺人王春堂(1886-1956)口传凤凰灯的起源,凤凰灯舞随之产生。伴随着凤凰灯舞的传承,出现了一批优秀的艺人和乐班。画家汪发臣、鼓师王春堂、乐师“黑桩”(别名)三位名家在反复观摩家禽、飞鸟动作神情后, 使凤凰灯舞定型至今。他们别出心裁地加长了“凤颈”,使表演更加生灵活现, 并相应地设计了融民间性、戏曲性、古典性及宗教为一体的,以清雅伴奏为特点, 动与静、情与态、舞与乐相互协调的“凤凰点子”,使表演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2]。

2.2.2第一次“黄金”发展期

建国前后,凤凰灯舞进入了“黄金”发展阶段。人们只要一听到乐声,便循声而去,簇拥而上,细心观察,用心品味。在这样的熏陶下,大量的凤凰灯舞传人涌现出来。1943年,郧阳凤凰灯舞表演队伍首次走出十堰市,应邀到襄樊(今襄阳市)的老虎口表演,受到了热情欢迎。1953年赴省会武汉参加全省民间艺术表演,获得高度赞扬。1959年襄阳、郧阳两署合并时汇演,给襄阳人留下难忘记忆。

2.2.3低潮期

文革期间,一些老艺人备受摧残,人们也不敢提及凤凰灯舞了。雪上加霜的是修建丹江口大坝的移民搬迁,让不少老艺人失散,有着近百年历史的郧阳凤凰灯舞濒临失传。

2.2.4复苏重建期

文革后,为响应国家政策,郧县县委、县政府于 1982年春节前夕下发通知,要求县里各单位在春节期间出1个节目,凤凰灯舞被时任郧县构件厂厂长耿家喜重新组建起来。1982-1984年,郧阳凤凰灯舞开始向外传播。1983年,《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被列为国家艺术科研重点项目,凤凰灯舞被选定为郧阳区重点舞种。县文化馆开始对凤凰灯舞的文化开展挖掘、抢救、整理、保护工作,并积累了 30 多万字的文字资料。同年,凤凰灯舞被摄入影片《武当》,首次上荧屏。1985年底到1986年6月,县文化局、文化馆领导组织民间老艺人、中青年传人、文化馆业务干部, 开展了五期《凤凰灯》集训, 记录、拍摄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让人们对凤凰灯舞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1986年,进行创新,与豫剧结合,演出《卧龙拜凤》,在鄂西北成为美谈。1987年,开始撰写《凤凰灯》并报送到《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湖北卷)》。1988年,凤凰灯舞被写进《郧县资料卷》。1995年,《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湖北卷)》正式出版。

2.2.5创新期

1990 年至 1993 年, 郧县文化馆对传统的《丹凤朝阳》进行了改编, 组织艺人自我创新。各种演出使凤凰灯舞活跃于各种企、事业单位。此时民间表演与政府组织的示范性演出和谐共进, 把凤凰灯舞的传承推向了一个新的台阶。1991年,武当文化武术节开幕,首次将传统的单凤表演改为双凤,且与多只小凤凰配合表演, 赢得了中外观众的喝彩。1992 年,凤凰灯舞参加第二届全国农民运动会闭幕式演出,从而步入现代广场艺术的大雅之堂。1996 年初, 受邀参加广东省中山市第九届“慈善万人行”活动。县文化局为此成立了湖北省郧阳凤凰灯艺术团,按高标准新编《双凤朝阳》,获5面锦旗荣归故里。1996年底与湖北梨花村酒业集团合作, 成立了湖北梨花村酒业集团凤凰灯艺术团。1997年,首次走进校园,参加市重点高中郧阳中学建校 45 周年纪念庆典。1998 年 9 月, 省、市、县三级电视台联合拍摄《郧阳凤凰灯》专题片。1999年,国庆50周年,参加市纪检监察系统和十堰市电力系统职工运动会开幕式庆典。2000年,央视“农村文体巡访”摄制组拍摄了8 分钟的专题片《感受凤凰灯》, 在央视农业频道播出数次。

2.2.6衰退拯救期

郧县是国家级贫困县。21世纪初,随着经济全球化,外出务工浪潮掀起,大量的青年人到外地务工,使郧阳凤凰灯舞的传承者大量减少,出现了传承者断层的危机。2006年,县文化馆针对表演团体、表演人才、表演风格、乐曲特点、扎制工艺等状况开展了相关学术研究,并建立郧阳凤凰灯舞文化生态保护区,对6个表演团体、8名民间艺人及其他扎制骨干、表演骨干、吹打乐手、舞蹈编导进行重点保护。举办每年一度的以郧阳凤凰灯舞为主要内容的春节民间花灯大赛,建立年度凤凰灯艺术节,以此促进其传承和发展。自2014年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后,建立了20多个特色培训村,选择郧阳科技中专作为培训基地。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示范基地考察组认为郧阳凤凰灯舞在道具轧制、表演、培训等各方面已形成比较完备的体系。目前,设有省、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民间老艺人、中年扎制骨干、表演骨干、打乐手、编排导演、理论研究工作者,并以文化馆为主要传承示范基地。“郧阳凤凰灯舞”的演出形式由原来的一只凤凰改为二只、四只以及多只小凤烘托表演,“花仙子”人数增加,并编排出不同时限演出模式。这些传承和创新方式使优秀的传统民族体育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扬。

3 郧阳凤凰灯舞的传承

3.1 传承优势

凤凰灯舞传承优势主要有:一是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不仅楚人崇凤,全国人都对凤有着崇拜情结,凤凰灯舞开展有良好的人文环境;二是区域位置好。郧县地处鄂、豫、陕三省交界处,楚风、豫剧、秦腔等多元文化在此汇聚,推动了本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三是善于抓住国家良好的政策。郧阳凤凰灯舞能复苏,除了靠自身努力外,更离不开对国家良好政策的把握,省县领导们做了大量的扶持挖掘工作;四是做到传承与创新结合,把本地文化与民族文化融合,本土发展与向外推广配合。凤凰灯舞的表演者、道具、音乐、形式、传播都能体现出传承与创新的高度结合。

3.2 传承困境及对策

郧阳凤凰灯舞虽然在道具轧制、表演、培训等方面已形成较完备的体系,但在全球化、社会化大背景下,想要持续发展仍有不少困境。

其一,理论性及针对性发展现状研究不足。在中国知网上以“凤凰灯舞”为主题仅搜到25篇相关文献,只有7篇与凤凰灯舞相关,主要涉及概念界定、文化传承及发展状况。总体来说,研究成果单一,有深度的理论研究欠缺,有针对性的调查研究不足。因此,应当开放史料研究成果,强化理论研究人才的培养,让专有的理论研究人才继续深造。

其二,传承方式单一。除了申遗外还有制度文化、教育、大众传媒等传承方式,但最长远有效的是教育传承。学校是体育的摇篮,是民族体育传承最集中的地方。然而凤凰灯舞与学校互动不足,据目前所知,仅郧县科技中专开设了凤凰灯舞兴趣班,演出的次数也极少。民族传统项目应从娃娃抓起,文化馆要加强与体育、教育部门的合作,争取到各学校演出,培养学生兴趣;对体育教师进行培训或是安排专门艺人进校园辅导,赠送学校道具。

其三,与旅游业合作不足。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业的合作是多方位的,互相促进的。旅游业在网络、杂志、传单等媒介上为传统体育造势,而传统体育自身的文体魅力也会吸引更多的游客。除了在景区表演,也可以融入到景区餐营区,让游客在候餐时享受视觉盛宴,甚至可以与游客互动。

其四,对外交流少。通过凤凰灯舞的发展史可以看出,频繁的对外演出才能促使其辉煌地发展。对外演出可以增强本地人民的自豪感,同时也更能引起政府部门及企事业单位的重视。然而近些年在国内外的演出都较少。凤凰舞造型优美,表达的是一种喜悦向上、祈福安康的情怀,通过大型会演,可以看出人们热忱。

其五,资金监管与创收问题。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发展的难题之一就是资金,凤凰灯舞的发展也不例外。凤凰灯舞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发展资金大部分来自国家扶持。对于国家的资金,必须要建立监管制度,保证发挥最大效用。

4 结语

凤凰灯舞是和谐社会的体现,是人们对幸福安康生活的表达,是楚文化中的奇葩,是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少有的体育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介绍了其概念及地位、道具及表演项目,对其演变历史作了较详细的描述,结合实况分析了其传承优势及困境,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希望凤凰灯舞能更好地得到传承与创新,舞向世界。

[参考文献]

[1]甘毅臻,陈劲松,周旭东.郧阳凤凰灯舞及其文化传承[J].体育文化导刊,2008(7):44-45.

[2]鲁传太.郧县《凤凰灯》撷粹[J].世纪行,2007(3):30-34.

[4]卢高峰,王岗.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 现状问题机遇对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38(4):56-57.

[5]朱江,欧阳丽.拯救郧阳凤凰灯舞[J].名族大家庭,2006(2):9-11.

[6]糜若焉.龙凤崇拜及其他——中国风俗文化之浅谈[J].中文自学指导,2002(10):25-28.

[7]郧县的民间花灯舞蹈[EB/OL].(2010-10-13)[2015-05-01].http://www.shiyan.cc/news/5209.html.

[8]郧县文化体育旅游局.省文化厅赴郧阳凤凰灯舞传承示范基地考察[EB/OL].(2011-11-04) [2015-05-01].http://sywt.shiyan.gov.cn/html/xw/whsy/201411045562.html.

[9]刘凤虎.从文化学的视角谈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发展[J].体育与科学,2010,31(5):73-75.

猜你喜欢
民族传统体育演变传承
吉林省区域文化与民族传统体育研究
民族传统体育与跳跃投掷类游戏
异类女性故事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演变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