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与柏拉图伦理思想差异探析

2015-03-20 09:25李银兵,杨正军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伦理思想苏格拉底柏拉图

苏格拉底与柏拉图伦理思想差异探析

李银兵,杨正军

(玉溪师范学院政法学院,云南玉溪653100)

[摘要]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是古希腊哲学的奠基人和集大成者,但二者在对公正和至善的社会追求上却存在诸多的差别。从伦理学的视角入手,探讨他们伦理思想产生的背景、内容、目标及影响上的不同,进而可加深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思想的理解和认识。

[关键词]苏格拉底;柏拉图;伦理思想;比较

[中图分类号]B50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652(2015)02-0107-06

[收稿日期]2014-12-20

[作者简介]李银兵,男,四川资中人。博士,教授。主要从事民族学、伦理学研究。

怀特海曾经说过:“公正的说,关于西方哲学最令人信服的特征就是一系列对于柏拉图思想的注脚。”[1]128柏拉图享有如此地位,那么他的老师苏格拉底在整个西方哲学史上的地位也就不言而喻了。苏格拉底是西方哲学的奠基人,西方哲学思维的启蒙者。他一生过着简朴的生活,但却酷爱知识,追求真理,提出了“德性即知识”的命题,把德性和知识统一起来,为理性主义伦理学奠定了基础。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弟子,是一名贵族哲学家,他一生都在追求“理想国”的政治梦想。在伦理学方面,“理念论”是其伦理思想的核心。他把伦理和政治融为一体,希望通过实现“善理念”来实现正义之邦——理想国。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作为西方哲学史上具有极大影响力的哲学家,深受古希腊文化的熏陶,在哲学思想上带有古希腊的文化理性、理想、现实等特点,但也存在一些差异。基于此,这里从其伦理学思想入手,阐述和分析两位哲学家伦理思想产生的背景、形成原因、主要内容及其影响上的不同,以此来深化对两位西方哲学大师的认识。

一、苏格拉底与柏拉图伦理思想产生的根源不同

(一)苏格拉底与柏拉图伦理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不同

特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个特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状况在人的思维领域内的反映。道德伦理思想的产生是特殊时代的产物,是复杂的政治形势和复杂的阶级关系在伦理学思想上的反映,也是人在认识史上的重要环节。正如马克思所说:“不是人的意识决定人的存在,相反,是人的存在决定人的意识。”[2] 82

苏格拉底的伦理思想产生于希腊社会由盛转衰的时期,苏格拉底一生经历了雅典的全盛时期和开始衰落时期两个阶段,他亲身体验到了一个王朝的巅峰及衰落,所以他的思想反映出当时希腊城邦的现状,是古希腊时代的产物。希波战争(前500-前449年),这场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争夺战,最终以雅典的胜利而告终,而且战后“提洛同盟”的建立使雅典的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而稍后出现的伯里克利时代则是希腊城邦繁荣的极盛时期,奴隶主阶级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得到了全面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苏格拉底的时代就是在这样的生产关系基础上产生的社会形态,也就是说当时希腊经济上的发展为其政治和文化的发展与进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希腊繁荣时期的城邦状况,导致人们在伦理道德上的思考,人们希望在大希腊时代背景下,通过制定大原则和规范来维持城邦的繁荣和稳定,进而在实际生活中,广泛地利用一些道德的概念和准则,并从相互的利益关系中去理解道德,用道德的力量去维护城邦或同盟的整体利益。也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中,人们开始积极地去探讨和思索善与恶、正与邪;思考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这就使各种道德理论在普遍的争论和思考的基础上得到迅速地发展和传播。当然,这种特殊的政治环境和文化氛围为苏格拉底伦理思想的产生提供了成长的土壤。

柏拉图所处的时代则较晚一些,处于雅典民主制的衰落时期。作为城邦统治者和政治思想家们,他们的目标是为了阻止城邦的衰落之势。柏拉图的出生正逢“希腊世界大战”,即提洛同盟与斯巴达为首的城邦之间的大战——伯罗奔尼撒战争(前431-前404年)。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后,雅典乃至整个希腊由盛转衰,“战争结束了雅典的经典时代,结束了希腊的民主时代,强烈的改变了希腊的国家。”[3] 18这场战争给雅典带来了巨大的物质损耗和人员伤亡。因此,社会生产力遭受严重破坏,经济状况趋于恶化。人们思想涣散、社会生活混乱,社会的安定和谐受到冲击。此外,战争导致自由民内部两极分化的现象日益严重,城邦内部的阶级矛盾也愈益加深,下层贫民起义和奴隶暴动不断发生。每个城邦,不管是如何的小,都分成两个敌对部分:一个是穷人的城邦,一个是富人的城邦。这就导致在政治领域的民主政体陷入危机,希腊城邦社会和精神生活解体,政治秩序陷入极度混乱的状态。在思想领域,传统社会伦理道德准则、信仰和法制也陷入混乱和危机的状态。更加糟糕的是军事上的失利以后,接踵而来的贪污腐化、背信弃义和道德的沦丧以及人性的普遍堕落。生活行为准则的剧变、狂热的野心和贪婪的欲望成为合理动机和判断美德的标准。除此以外,城邦内公民的生活环境变得极度恶劣。由于战争,死亡人口剧增,还导致了无法控制的致命的瘟疫。就连希腊民主政治的领袖伯里克利也全家染疫,妻子儿女全部死亡,他本人也于战争的第3年死于瘟疫。从此雅典的一切矛盾都显露出来,政府失去控制、社会秩序失衡,繁荣昌盛和平被饥饿瘟疫和战争所替代,雅典从此一蹶不振。

由此可见,柏拉图处于希腊城邦的衰落时期,衰落时期强调的是提出治乱措施,通过制定一些具体的措施来解决城邦的治理问题。生逢乱世,经历战争,观察和体验到了城邦的内忧和外患,时代赋予他的政治使命是去挽救日趋衰微的城邦,因而他为追求自己的理想和抱负行走欧洲各地。正是在这种特殊的文化氛围和时代政治紧迫感之下孕育了柏拉图的伦理道德理思想,进而试图为在道德层面上寻找“救亡图存”的路径提供理论基础。

(二)苏格拉底与柏拉图伦理思想的思想根源不同

苏格拉底伦理思想的产生既是社会政治经济、历史发展在思想理论上的表现,同时又是伦理学自身内部发展的逻辑必然。苏格拉底所面对的是早期自然哲学家和智者学派的思想家们,他的伦理思想及他的整个哲学思想都是从批判早期自然哲学和智者学派开始的。古希腊自然哲学家们对自然的理解从神话思考转向哲学思考,但他们对哲学的思考却缺乏人文关怀。他们以宇宙自然界为认识和思考的主要对象,探讨关于自然万物的本源和生灭变化。把人仅仅看做自然界的一部分,看不到人与一般自然物的固有特征,看不到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所以他们是从自然存在中理解人的存在。希腊城邦对人类的关注,直到智者学派的出现,才真正看到人的存在的意义,体现出人文思考。智者们开始将视线从对自然的研究转向对人类自身的关注,强调与追求人类存在的特殊性,提出了诸如“人是万物的尺度”的人本主义思想。此外,智者们在雅典城邦推行的自由教育,也具有一种人文主义的启蒙意义。智者们对于人的关注虽然有这样那样的缺点,比如,在后来的发展中,智者派的思想走向了价值判断的主观性,主观主义、相对主义和个人主义倾向明显,以至于鼓吹自私自利、唯利是图和各行其是的处世之道,其结果是产生了无政府主义的状态和道德的混乱,严重影响了奴隶主阶级的政治统一和社会秩序。但是智者们开启的“以人为本”的伦理思想,则为苏格拉底伦理思想的诞生起了催化作用。奴隶主阶级逐渐地意识到智者们的思想带来的危害性,意识到强调“普遍”“共性”和节制个人利益的必要。在这种社会思想背景下,苏格拉底以人的“德性”为探讨对象,为此提出了“德性即知识”的道德伦理命题,以此去探寻关于人的道德行为和价值的客观标准。

“理念论”是柏拉图哲学思想的核心概念,他认为最高的理念就是“善理念”,因而柏拉图伦理思想思考的主要议题就是善与恶的关系问题。柏拉图伦理思想以“善理念”为基础,这种“善理念”来源于其师苏格拉底关于“善”和“概念”的学说,是对苏格拉底伦理思想的进一步深化。但从该思想的时代逻辑看,柏拉图不满足于某种具体的善,提出要在各种具体的善的背后寻找一种唯一普遍的和整体的善,即“善的理念”。这一命题概念在柏拉图伦理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正是围绕这一命题,才建立起了柏拉图伦理体系乃至哲学体系。

柏拉图是苏格拉底最伟大而又忠实的弟子,苏格拉底主要从两方面影响到他的学生。其一是他的教义;其二是苏格拉底被雅典民主制法庭的处死,这激起了柏拉图对民主制度的刻骨仇恨,进而影响到柏拉图的整个思想[4]48。但是在伦理学上,“柏拉图不同意苏格拉底的观点,即基本的知识是以内省为基础的道德知识,他认为知识就是对独立于人类学之外的真理的追求,而且是可以传授的。”[5] 219这促使柏拉图不得不思考在现实世界中实现正义

的正确道路,那就是“探索如何使正义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得到肯定和保护,从而实现城邦和个人的幸福”的问题。

(三)苏格拉底与柏拉图伦理思想的认识根源不同

苏格拉底与柏拉图伦理思想在一定意义上说都是一种城邦伦理思想,他们的思想都是为城邦命运而做出的思考结果,只是二者的思考方式和认识的立足点是不同的。苏格拉底是从城邦公民的角度,是从人性的角度来探讨城邦伦理道德;而柏拉图是从城邦即从统治者的角度出发来进行思考的。故而人们把苏格拉底称为“市井哲学家”,称柏拉图为“贵族哲学家”。因为在苏格拉底看来,城邦内公民都是平等的,不存在个人之间的差异性,于是对每个公民都提出了同样的伦理要求和原则,通过追求公民个人道德,提倡个人道德行为的自我完善。这是一种通过道德自律的方式来形成良好的风尚,从而实现城邦的道德理想。而柏拉图则不同,他强调个人素质的先天差异性,认为人一出生就存在着本质的优劣,根据这种先天等级差异性去改革城邦的政治体制;明确社会分工,各阶层各安其位、各司其职,社会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之后再来规定和实现个人的道德行为。也就是通过他律和自律相结合来实现社会的道德完善,进而实现个人和城邦的正义和幸福。因此,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伦理思想的认识根源是不同的。苏格拉底从城邦的角度出发,寻求一种类似自下而上的改革途径来拯救城邦;而柏拉图则是从城邦统治者的角度进行探索,潜心构思自上而下的改革蓝图。

二、苏格拉底与柏拉图伦理思想内容的差异

(一)哲学基础不同

苏格拉底伦理思想的哲学基础是知识德性论,他试图通过追求和获得一般性和普遍性的知识来实现个人道德,于是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的命题,把德性与知识等同起来,得出了“知识即德性,无知即罪恶”和“无人有意作恶”的结论。苏格拉底认为趋善避恶是人的本性,是行善还是作恶,关键取决于人的知识,所以每个人在他有知识的事情上是善的,在他无知的事情上便是恶的。他充分强调了知识对于个人道德的重要性。那么如何才能获得知识?苏格拉底的回答是“认识你自己”,也就是要承认自己在善恶的标准问题上是无知的,只有承认自己的无知,才能摆脱感性和经验的束缚,从而通过理性去认识事物,获得理性的知识,这样才能实现自己的本性,完成自己的使命,成为一个有德行的人。因此,要使人有美德,唯一的办法就是要获得真知,而要获得真知就必须首先要承认自己的无知。这样苏格拉底把德性与知识等同起来的观点,奠定了西方理性主义伦理学的基础。

对柏拉图而言,“善理念”道德世界观是其伦理思想的哲学基础。“理念”是存在的一种最高级形式,是永恒不变的,是普遍性和必然性的存在。在伦理学思想上,柏拉图汲取了苏格拉底关于善的思想并做了系统化的发展。他认为世界上有许多善的事物,除此之外还存在一个普遍的、最高的和绝对的善,即“善的理念”。“善理念”才是最高的,是至善,是不依赖于具体事物的善而独立存在的实体。相反,其他许许多多具体的善都可以归类到一个单独的概念之下,即归类到一个善的理念之下。这个善理念不依赖于具体的善的事物,是决定具体的善,构成每一善的事物的本性[6] 168。这个善就好比太阳,可感的事物世界就是由某些具体的善的事物组成的,是由太阳主宰,有了太阳才使人有了视觉,从而才能够感知未知世界的可感性。同理,“可知的理念世界由‘善’理念所统治,理念之所以有可知性,心灵之所以有认识理念的能力,皆是因为善理念的存在。”[7] 74所以柏拉图说,“善理念”是“给予认识的对象以真理并给予认识的主题以认识能力的东西。”[8] 181于是柏拉图把“善理念”本体化,认为它是一切人类具体道德现象之上的本体,它派生、制约着人类社会的道德现象,“善”具有更高的价值和荣誉。由此可见,“善理念”在可感的事物世界中处于本源地位,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伦理问题和道德现象都是由“善理念”派生而来的。那么“善理念”在理念世界中又处于什么样的位置?根据柏拉图的观点,每一类事物都有一个理念,这样许许多多的理念可划分为不同的等级,而“善”的理念则居于所有这些理念的金字塔之首,因此它是最为真实的存在。此外,他自身又包含着美的理念,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说善自身就是“绝对的美”。这样柏拉图就提出了“真善美”统一的思想,“这个集真善美于一身的善的理念,是柏拉图伦理思想的第一原则。无论是他的人生观还是他的理想国,都是以此为最高目的的,据此而构划筑成的。”[9] 50

(二)伦理思想获得的方式不同

在苏格拉底看来,要使人有美德的唯一办法就是要获得真知,要获得真知就需要能够对事物的概念进行认识和把握,这样才能够获得德性,成为一个有知识的人,而方法就是辩证法,即苏格拉底“助产术”。“助产术”是

苏格拉底极具智慧的一种追求知识和真理的有效方式,通过发问与回答的方式,经历反讥、归纳、诱导和定义4个环节,运用比喻、启发等手段,使对方对所讨论的问题的认识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普遍,一步步地逐渐深入,最后得出正确的认识,“犹如产妇经历艰辛与阵痛,生下自己及孕育的真理的胎儿。”“反讥”就是要教育学习者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这样才能跨入智慧之门,才有可能获得知识;进而可以通过“归纳”引导学习者靠近具有普遍性确定性的真实的知识;通过比喻、启发等方式帮助学习者得出他们头脑中的思想和结论,并对其真伪进行考证,而后通过“定义”而获得确定的概念并牢牢地把握它。由此可见,苏格拉底的方法,其实就是以具有普遍性的东西为主要目标对象,通过上述4个环节进行反复论证,追求一般性的知识,追求最高的德性,达到对善的最终把握,成为一个有知识、有德性的人。这就是苏格拉底关于德性获得的方式。

在柏拉图看来,灵魂对理念的回忆是个人道德获得的主要方式和途径。柏拉图的“回忆说”认为,灵魂是永恒的,它原本高居于理念世界之上,所以它关照着理念世界的领域,具备了一切知识。但是灵魂离开了理念世界进入肉体之后,受到躯体的干扰和玷污,原先所具有的理念知识也就被埋没、被遗忘了。因此需要我们用学习、回忆的方法才可以重新获得被遗忘的知识,包括道德的知识在内。他说关于美德的知识同样是在人出生以前就已经获得了,并且美本身、善本身和公正本身是通过回忆获得。这就是柏拉图的关于通过“回忆说”来对“善理念”进行把握的方式。

(三)伦理思想的目的不同

苏格拉底伦理思想的目的是通过塑造一般的人,掌握对善恶的评判标准来为伦理学寻找根基——德性即知识。苏格拉底伦理思想所关注的核心对象是人,但是这个主体对象的“人”,不是指某一特定的单个的人,而是泛指一般性、普遍性的人,是全人类,因而不带有阶级性。苏格拉底伦理思想产生于智者之后,智者把思想家们所研究的对象从大的自然宇宙的身上转到人的身上,目的是希望人们关照自己的灵魂,用理性和智慧去追求知识,从而实现道德修养。此外,随着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的发展,在理论思维领域和实践哲学领域,人们开始注重道德的思考和伦理的研究,道德问题被普遍的提出和关注,而且几乎进入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所有的因素都催发着人们对道德的思考,慎思明辨、多方研究,力图形成一种规范,寻找到一种普遍的道德行为准则。苏格拉底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必须是一个懂得道德行为准则和规范知识的人,否则就不可能做出符合道德要求的行为。同时,如果说一个人了解了道德,不仅仅是说他在口头上了解道德,而且是说他在行动上也符合道德的原则和规范,这样才能算他真正了解道德的知识。这样苏格拉底就把知和行统一于道德,从而为伦理学寻得了德性即知识的伦理学根基。

柏拉图伦理思想的目的是为政治统治的合理性做辩护。晚期的希腊社会形式动荡不安,阶级分化严重,政治陷入危机和混乱当中,传统道德丧失,人们也不在信奉神谕,法制的威严也被损坏,从而导致了人性的普遍堕落,欲望充斥着每个人的内心世界,理性的价值判断受到极度扭曲,整个城邦处于瘫痪状态。当城邦内部各种矛盾和利益冲突发展大不可调和的地步时,人们往往就会通过采用暴力斗争的方式来解决冲突。然而在当时的希腊社会,战争并没有给公民带了福祉,于是要求得到社会的和平与安宁仍偏向于较为温和、理性的方式。柏拉图等思想家们殚精竭虑思考城邦的命运,他们意识到追求一种新的教义和信仰的重要性。不断激化的矛盾促使他们去探索新的道德标和价值观念,提出“道德救邦”,来为奴隶主贵族统治的合理性做辩护,减少其实现统治的阻力。所以柏拉图的全部哲学和伦理学,都是与他的政治立场相关的,为他的政治立场服务。所以他的伦理思想带有很强的目的性和政治色彩。

三、苏格拉底与柏拉图伦理思想的影响不同

(一)对西方伦理学学术传统和思路影响不同

苏格拉底伦理思想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认识论传统方面,而柏拉图伦理思想的影响主要在实践论角度。苏格拉底被誉为“西方哲学史上的第一人”,这是名符其实的。因为他从认识论上开创了一个“格拉底的时代”,即一个勇于追求知识和探索真理的时代。可以这样说,他这种对知识的执着、勇于探索和批判的精神开启了西方人的智慧,在西方人探索知识和追求智慧的道路上开启了新的认识论传统。早期的苏格拉底研究自然存在物,研究关于宇宙的本源和世界万物的生灭变化。在后来的研究过程中,他发现感官得来的知识不是真实可靠的,而是要通过人的理性,运用推理的方法才能寻找到真理。于是苏格拉底把西方人的视线从“自然”引向“人”,目的就是希

望人们能求得知识和真理。而获得知识的手段就是具有启发引导的“助产术”。苏格拉底的这种认识论方法不仅直接为柏拉图所继承和发展,而且对西方哲学、西方整个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此外,黑格尔将这种认识论内化于精神,将其发展为详尽完善的辩证法体系。这就是苏格拉底伦理思想对西方认识论传统的重要影响,可以说苏格拉底开启了西方哲学的认识论的新路线。

与苏格拉底伦理思想相比较,柏拉图伦理思想的影响主要在实践论方面。柏拉图被称为“贵族哲学家”,从他的阶级立场和出生背景来看,这也完全与他的身份相符。他的伦理思想乃至整个柏拉图思想理论,都可以说是为其一生的政治理想服务,都是围绕着“正义的城邦”而展开。柏拉图的政治立场首先是反对雅典传统的民主政治,因为民主政治会造成政治生活的混乱,这样的国家会失去统一的秩序。他在批判民主政治的过程中提出了自己政治主张,即“理想国”的蓝图,这是一种斯巴达奴隶主贵族式的统治,主张一种共产共妻的“共产主义”来调解从中兴走向衰落的奴隶主阶级的内部矛盾,来巩固奴隶主阶级的统治。比如“哲学王”的提出、实行严格的等级分工、要求人们过理性的生活、根据上天赋予的品德认真履行对国家的职责等。由此可见,柏拉图伦理思想则是强调把在理论上的认识与思考应用到城邦的实际建设当中,突出的是实践的目的。很明显,柏拉图伦理教义起着麻痹平民斗志的作用,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功利色彩。

(二)对西方政治社会的影响不同

苏格拉底伦理思想的影响是表现在对西方民主平等思想上,而柏拉图则是对城邦等级思想产生影响。苏格拉底对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在于他要做一个“立法的守法者”。苏格拉底被雅典民主制判处死刑,其罪名是:第一是不敬神;第二是腐蚀青年。如果用现代人的眼光看,苏格拉底的罪名是“莫须有”,没有确凿的犯罪行为,其言论本身没有导致对其他人的直接的伤害。但尽管这样,他还是被判处死刑。按当时的雅典法律,苏格拉底只要认罪,可以通过缴纳罚金或选择被放逐的方式替代死刑。此外,他的弟子们安排他越狱,但被他都一一拒绝了。因为在他内心里,法律是神圣的,不能逃避和背叛法律,他认为坚守良心和真理比生命更重要。有人说,苏格拉底死于明主暴政,甚至有人说:“苏格拉底的死在民主身上永远留下了一个污点。这乃是雅典的悲剧性罪行。”但其实,真正杀死苏格拉底的不是民主本身,而是民主的审判,是背离了司法自身灵魂的雅典司法。司法的本质是一种理性的判断,司法的过程是一个依靠理性和知识做出公正判断的过程,是一个不能掺杂个人的利害关系在其中的推理过程,司法追求的目标是公正。而民主的本质是人民主权,对民主最简单的理解即是少数服从多数。因为在民主的视野中,人人应当是平等心。面对雅典司法的罪恶,苏格拉底不畏惧生死,通过坚守法律来坚守自己的良心,因此苏格拉底之死引发了人们对民主和平等的重新审视。“苏格拉底悲剧”引发人们去通过司法的完善来追求公正、平等和民主,这对西方民主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对于民主和平等思想,柏拉图的伦理思想突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其等级政治思想上。对等级差异性的影响主要反映在“理想国”的设计中。他根据天赋道德论,把国家的公民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等级、第二等级和第三等级的阶层分别为统治者、武士和农民,其中智慧是统治者的品德,其职责就是管理国家事务;勇敢是武士的天赋道德,他们的职责是辅助统治者保卫国家;节制是第三等级的德性,他们是城邦公民中的最下层,其职责是从事生产劳动,为城邦创造社会财富。按照柏拉图的设想,这三个等级的成员只要能各安其位、各司其职,就能达到“公正”的美德。这样他就把智慧、勇敢、节制和公正加以统一协调,纳入他的政治伦理说教轨道中。只有通过这三个等级、“四元德”的政治伦理制度,才能实现全体人民的幸福和国家的最大利益。由此可以看出,柏拉图伦理思想的等级差异性特别明显,强调个人素质的先天差异性和天赋道德。主张通过社会分工,让平民安分守己地服从统治者安排。此外,柏拉图伦理思想具有反动性,具有反人性的道德因素,比如“共产共妻”、消除财富差异达到绝对平均的目标等主张。“共妻”制度有悖人伦道德。另外,他还要求人们抑制自己的欲望和对利益的追求,要求他们安分守己,把希望寄托在来世的灵魂飞升上天。柏拉图的政治伦理思想所强调的等级差异性在希腊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三)导引出西方伦理学中应然与实然的关系思考

苏格拉底伦理思想是一种理想动机,而柏拉图伦理思想强调的是实践效果。就是在两位思想家的理想与现实的伦理诉求中,我们看到了整个伦理学“应然”与“实然”关系辩论的开始。苏格拉底伦理思想的主题就是“德性和知识”,呼吁世人“认识自己”,旨在希望人们通过对心灵的思考关注而追求德行。在政治上,苏格拉底主张

各行各业乃至国家政权都应由经过训练、有知识、有才干的人事管理。苏格拉底生活的年代,雅典的民主制由先天的理性缺失而变成新的暴政生活,民主的理想最终导致非理性政治和暴民政治。苏格拉底意识到直接民主制的局限,人民的决定不一定都合乎理性,可能会盲目行事和意气用事,从而导致权力的滥用,这将使社会处于一个不稳定状态。因此,他希望通过对追求知识获得德性形成每个人内心的一种道德规范来约束个人行为,通过道德教化来实现个人修养,从而达到城邦良好的和谐状态。即苏格拉底伦理思想是通过个人的道德来实现城邦道德的理性动机。总之,苏格拉底伦理思想很现实,但却很理想。

而柏拉图伦理思想主张的是重建斯巴达贵族式的统治,把“理想国”现实化。即柏拉图把苏格拉底的理想设计系统化和现实化,突出的是实践效果。他站在奴隶主贵族派的立场,提出伦理政治改革方案,以期建立“理想国”挽救奴隶制城邦运命,他的这种“理想国”实质上是靠血缘关系维持氏族制度的。马克思指出,柏拉图的理想国“只是埃及种性制度在雅典的理想化”[10] 405-406。他力图用禁欲苦行来压制穷人的反抗,强调平民应克制自己的欲望和对利益的追求来麻痹平民的斗志。“柏拉图的理想国及其整个伦理思想,取消了人们的现实物质利益,扼杀了个人在道德生活和政治生活中的任何主观能动作用。”[11] 93在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柏拉图想开历史倒车来解决社会矛盾,很明显这是一种空想。其实,连柏拉图自己对其“理想国”的目标能否实现也是信心不足,他承认在现实生活中很难原原本本地实现它,只要大致符合就行了。他在晚年的《法律篇》中已不再强调“理想国”,转而依靠奴隶制法律来治理国家。但总体来说,“理想国”是柏拉图整个伦理思想的归宿点,通过建立一个伦理和政治相结合的社会制度来解决社会的阶级矛盾来挽救城邦奴隶制度的衰亡,这是其一生的政治理想。总之,柏拉图伦理思想很理想,但却很现实。

总之,这里从苏格拉底与柏拉图各自伦理思想产生根源、表现内容、道德目的以及伦理思想所产生的影响上做了比较分析。在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伦理思想理理和实践中,我们隐约看到了后来成为伦理学思想的一系列范畴及其范畴之间关系的影子,比如:理想与现实、神性和人性、超验和经验、动机与效果等范畴本身及其范畴间关系的“二律背反”。道德是理想的,道德又是现实的。从道德的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去看,苏格拉底很现实,但却很理想;柏拉图很理想,但却很现实。两位思想家伦理思想上出现的这样或那样的差异,则充分地展示了伦理学学科本身的魅力所在,那就是:虽然伦理问题都是难题,人却在迎难而上,试图去选择和解决这些难题,这恰恰是人类生生不息的动力和源泉所在。当然,不可否认的是他们的伦理思想也存在一些相同点,比如,对公平至善的追求、对理想社会的追求、知识伦理化的取向、伦理实践的重视,等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价值观建立和实践的今天,我们应该从两位思想家的思想中获取教益,做一个“有知识、有德性”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学会思考、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做事、履行好对社会的责任;自觉净化心灵,提高自身的辨别能力和认识水平,认真践行社会公德和公民道德,做个伦理道德高尚的人。

参考文献:

[1] [美]巴雷特.非理性的人[M].杨照明,艾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 [古希腊]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M].谢德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4]黄伟合.欧洲伦理思想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

[5]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6]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7]张志伟.西方哲学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8]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古希腊罗马哲学[M].北京:三联书店,1995.

[9]黄伟合.欧洲传统伦理思想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1]章海山.西方伦理思想史[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

[责任编辑:庆来]

猜你喜欢
伦理思想苏格拉底柏拉图
苏格拉底的信仰
苏格拉底
柏拉图之灵魂观
以儒为本与因时之变:颜之推的家庭社会伦理思想论
苏格拉底的幽默
为什么柏拉图强调“几何”
两方对特殊教育人文关怀的伦理思想
马克思伦理思想中的“道德”理念
行星猎手:“柏拉图”望远镜
欧茨小说《大瀑布》中的生态伦理思想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