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在高校学风建设中的应用路径研究

2015-03-20 11:46
文化学刊 2015年4期
关键词:学风大学生建设

蒋 豪

(浙江工商大学,浙江 杭州 310018)

【大学文化】

新媒体在高校学风建设中的应用路径研究

蒋 豪

(浙江工商大学,浙江 杭州 310018)

随着网络新媒体的普及,高校的学风建设面临较大的挑战,大学生过度上网、易受网络不良信息诱惑、传统的学风和教风变化较大,这种局面下,高校应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创建多种学习形式的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网络文化,通过网络加强学风建设,采取有效措施,严格控制学生上网时间,培养学生健康的上网习惯,树立新媒体意识,转变教学观念和模式。

新媒体;高校学风;应用路径

一、加强高校学风建设的重要意义

在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科技创新、培养人才方面,高校承担着重要角色。学风是高校的核心,积极向上、健康和谐的学风是一种无形的优势资源,也是凝结学生的精神力量。透过教师的教风和学生的学风,可以反映出一个学校的文化底蕴,还可以深入了解学校的整体氛围、教学管理水平以及办学层次。加强学风建设是高校的重要课题,与学校的发展和声誉紧密相关,还涉及到学生的成长、成才和就业问题。因此,“加强学风建设、创建优良、和谐学风是一所高校实现可持续发展与自我提升的根基,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保证,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引起了社会巨大的变革,它的出现是社会发展进步的表现,但利用不好,同样会产生一系列消极的影响。在中国数量庞大的网民用户中,大学生占据了主导地位。他们上课时间少,自由时间多,在微博、微信、淘宝购物、手机QQ、网络电视电影上花费了大量时间,有的沉迷于网络游戏不可自拔,甚至有些高校学生因网络而陷入凶杀案、诈骗案,这种行为从寝室、班级逐渐扩大到整个学校,长期相互影响,致使学校的学风恶化,影响学校的声誉和学生的前途。因此,在网络新媒体时代下建设优良的学风,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意义重大,是学生、家长、老师面临的严峻考验,也是高校增强自身竞争力和未来发展所必须解决的问题。

二、新媒体时代高校学风建设面临的挑战

高校学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校学生使用网络新媒体的时间过度

网络新媒体为学生获取更多知识和加强与外界交流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同时也提供了一些如网上购物、电视电影、社交等娱乐项目,部分学生将大量的时间用于手机聊天交友、刷微博、玩微信以及电脑娱乐中,更有甚者,沉迷于网络游戏无法自拔。在高校的日常管理中,可以发现,有些学生(尤其是男生)整日沉溺于组团打网络游戏,通宵达旦,直接影响学习,且不利于身体健康。[1]调查研究发现,在高校班级里,平时上网相对较少,并且能够将网络合理有效地用于学习的学生,其成绩往往较好,而且能够获得学校奖学金;相反,过度上网,沉迷网络游戏的学生,成绩落后,甚至挂科。网络新媒体占用了高校学生大量时间,导致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影响整个学校的学风建设。

(二)网络新媒体信息良莠不齐,大学生自身不够成熟

与传统的媒介相比,政府对新媒体的管制相对较小,作为获取外界资源重要的渠道,网络新媒体在传递向上健康信息的同时,反动、色情、暴力、垃圾等社会消极信息也随之而来。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都处于形成阶段,是非观念薄弱,对扑面而来的信息缺乏抵抗力,很容易在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中失去方向。网络宣扬的绝对自由、拜金思想等不良信息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都产生了消极影响,进而影响高校良好学风的形成。

(三)传统学风、教风在新媒体时代下受到较大冲击

传统课堂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师生之间的互动学习,进行知识的传授。传统课堂的优势在于,老师能够及时得到学生反馈的信息,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案。网络新媒体的普及使传统课堂的优势逐渐丧失。在网上,轻而易举就能够获得各个名家、名校开展的公开课,学生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通过网络学习各种专业知识,这就使传统课堂失去了魅力,学生完全可以依靠课余的时间自我学习,课堂就显得不甚重要,出现上课玩手机、聊天、睡觉等状况,完全忽视老师的存在。这种情况下,有些老师的教学积极性受到打击,上课敷衍了事,缺乏激情,课下不及时充电,课堂枯燥、乏味,学生不想听,老师不想讲,恶性循环,对高校的学习风气产生不利的影响。

三、网络新媒体时代高校学风建设的应用路径

(一)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创建多种学习形式的平台

高校图书馆藏书丰富,在这个平台上,一般高校都会购买大量的文献期刊、报纸、杂志等数据库资源,学生通过网络检索获取知识。[2]掌握图书馆网络信息技术,不仅是高校学生的基本技能,也是将来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在学风建设中,还可以建立几个固定的水平较高的论坛或者贴吧,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提高学习效率;在班级、院系建立 QQ群、微信群或校园微博,及时发布学习、考试信息和校园活动,促进学生团结和交流,教师可以参与其中,既能得到教学反馈,又能增进师生互动,活跃学习氛围。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网络文化,通过网络加强学风建设

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是一种积极的正能量。高校工作者可以利用校园网络强化学生的政治思想、学习目的和正确的人生态度,定期进行网络交流,指导大学生职业规划、就业选择等,使校园网发展成为高校工作者的思想阵地,集管理、学习、服务于一体的完整体系。[3]大学生普遍具有追求新鲜事物的心理,新媒体自身的特点正好迎合了他们的心理动态,高校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活动,如网络知识竞赛、动漫设计大赛、计算机编程、网页设计、读书达人等活动,正确引导大学生网络观念,增长电脑基本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学习网络知识的热情和兴趣;创建并积极运用学生感兴趣的校园网站、官方微博等平台,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内容,形成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学风建设。

(三)采取有效措施严格控制学生上网时间,培养学生健康的上网习惯

大学生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不用跑到网吧上网,寝室里几乎人手一部电脑。许多独生子女家长不在身边,没有人监督约束,失去了自我控制能力,上网时间较长。[4]据调查,大学生平均每天上网时间多达 3小时,通宵上网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此要对学生上网最集中的寝室采取有效的干预手段,合理控制学生上网时间。如学校可以在午休时间限网甚至限电,晚上十一点断电断网,这样既控制了学生无限制上网,又可以督促学生合理休息,保证睡眠质量。其次,学校网络服务中心、宿管科、教务处、辅导员应该积极配合,定期走访学生宿舍,关注学生上网动态,对那些上网成瘾的学生进行严格的管理,从精神上、心理上开导他们,帮助他们逐渐戒掉“网瘾”,缩短上网时间。此外,可以联合家长加强对他们的管制,内外监督,让“网瘾”学生回归正常的学习生活当中,对那些严重违反学校上网条例的学生给予通报批评等。这些措施对改善学风、加强学风建设大有裨益。

(四)树立新媒体意识,转变教学观念和模式

高校教育者要认识到新媒体给传统教学带来的挑战,以积极的心态掌握新媒体技术手段,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尽快适应新的媒介环境,树立新媒体意识。在信息大爆炸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甚至超越了老师,因此高校教育者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思想观念,摆脱“填鸭式”教学模式,利用新媒体方法和技术,增进师生间的交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

[1]陈华锋,张翠玲.新媒体对高校学风建设的影响及 应 用 对 策 研 究 [J].学 周 刊,2014,(12):48-49.

[2]黄琴琴.微时代视域下高校学风建设的路径选择[J].黑河学刊,2015,(1):121-123.

[3]李桂芝.网络时代高校学风建设探析[J].海军工程大学学报(综合版),2014,(3):87-88.

[4]网络时代高校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4,(4):81-82.

【责任编辑:王妍】

G641

A

1673-7725(2015)04-0108-03

2015-03-05

蒋豪(1981-),男,浙江宁波人,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研究。

猜你喜欢
学风大学生建设
辅导员视角下的“抓学风”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心理辅导促进高校学风建设探讨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大学生之歌
地方性本科院校学风问题及其对策
学风建设——高校发展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