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文明 做好古籍保护工作

2015-03-20 11:46王林凤
文化学刊 2015年4期
关键词:乐亭县典籍古籍

王林凤

(河北省乐亭县图书馆,河北 乐亭 063600)

传承中华文明 做好古籍保护工作

王林凤

(河北省乐亭县图书馆,河北 乐亭 063600)

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发展过程中,古代文献典籍是社会发展重要的文明成果,保护好这些古籍,对巩固民族情感、促进文化传承、弘扬民族精神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主要论述古代文献的意义以及必要性,并对新时代下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古代文献提出几点建议。

古籍保护;文化传承;保护措施

我国古代文献典籍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创造力、想象力、精神价值,是人类文明的瑰宝,也是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的重要历史见证。古籍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因此做好古籍的保护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一、文明因智慧而流传,历史因文字而永续

一个民族,无论遭遇怎样的变故与灾难,只要文化典籍存在,就有复兴的希望,因为那是整个民族精神的寄托。中华古籍保护不仅是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基础性工作,更是我们的历史责任。

对于一个地区来说,县级图书馆收藏的古籍更能反应这一地区的历史、地理、文化、经济、教育的发展水平及重要人物事件、风土人情、民间习俗等,经过几十年、上百年的沉淀、积累,往往构成县级图书馆的“地方性”特色馆藏,是这个地区文化元素的灵魂。保护好县级图书馆的古籍,也是保护和发展地方文化的重要体现。

二、古籍的保护是与其产生相伴而行的

(一)对于书籍的保护历来为统治者所重视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造纸术发明之前,古人曾先后使用龟甲、兽骨、青铜以及石料、竹木、缣绵等材料镌刻铸造或书写文字。我国历代帝王都十分重视文化典籍的收集整理和典藏工作,把图书作为加强思想统治的重要工具,对其传承保护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

(二)书籍的保护在民间延续

古代民间对于书籍的保护也非常重视,并且考虑书籍制作的材料,将其与藏书环境和配备设施完善结合,做到标本兼治。古人在整理书籍的制作材料上会选择染黄,所用原材料本身含有生物碱,既杀虫卵,防霉变,色泽又美观。古人重视夏秋“曝书”,司马光曾说:“吾每岁以上伏及重阳间,视天气晴朗日,即设几案于当日所,群书其上,以曝其脑,所以年月虽深,终不损动。”清末明初学者叶德辉也曾提到“曝书”,他说:“八九月秋高气清,时正首年,且有西风应节,藉可杀虫。”“春夏之交,宜时时清理,以防潮湿。”书脑,即固定书页的一侧,宋代时书籍是用胶或浆糊粘合书页。曝晒的目的就是为防止书脑受潮,以致开胶后书页散落。在古代,每个拥有书籍的人都会采用这种简单实用的护书方法,这也是很多文化典籍在民间能留存下来的主要原因。

(三)古籍保护工作势在必行

图书作为重要的文明标记,与中国古老的文明社会发展并驾齐驱。如同人的生老病死,古籍在漫长的岁月流转过程中,历经自然灾害和战乱风火,至今已留存甚少,破损流失相当严重。[1]古籍又是不可再生资源,生命力极其脆弱,霉变、水染、虫蛀、鼠啮、絮化、酸化都是致命的伤害,很多古籍因日益恶化的自然环境和保护不力而损毁,因此,新时期的古籍保护工作势在必行。

基层图书馆的古籍,很少有人关注,直到这次全国性的古籍普查才引起重视。就河北省乐亭县图书馆来说,自2012年底才依托全国古籍普查平台,开始系统的整理现存古籍。[2]据初步统计,现存古籍七百余种,六千多册,但完整无损的非常少。近二十年来又历经两次搬迁,因无专人负责,古籍丢失破损相当严重。因此对古籍保护工作的重视和加强势在必行。

三、新的历史时期中,我们如何有效地做好现有古籍的保护工作

古籍的生存状况和重要价值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保护及修复人才非常有限,因而古籍修复工作进展缓慢。缺乏相应的专业人员、工作程序以及专业设备和材料,这是目前大多数基层古籍文献保存机构所面临的困境。古籍保护是时间性很强的工作,虽然任何事物都有产生、发展以及消亡的过程,但修复和保护能有效的延缓古籍的衰老,延长古籍的使用寿命。根据河北省乐亭县图书馆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以下两点是做好古籍保护的基础。

首先要做好专门人才培养和在职人员的培训。最主要的还要加大资金投入。如果只有人才而没有必要的资金,古籍保护也是空谈。古籍的保护分原生性保护和再生性保护。[3]原生性保护主要是遵循“整旧如新”的原则,对破损古籍进行修复,这对古籍保护人员的技术要求比较高。再生性保护就是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对古籍进行加工,在保护的同时再加以利用。无论是缩微技术、古籍数字化还是影印出版,都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完善、先进的设备是古籍再生性保护与利用的基础条件。这就需要各级领导与政府的重视以及财政的支持。但目前很多基层图书馆的古籍并未引起足够重视,即使最基础的馆藏条件都未能达到。

古籍保护不只是一项泽被后世、功在千秋的工程,更是每一个人的历史责任。全面开展古籍普查,推进古籍修复与利用工作,改善古籍保管条件,加强人才培养,需要一代又一代人坚持下去,并为之做出不懈地努力。

[1]杜泽逊.文献学概要(修订本)[M].北京:中华书局,2008.101.

[2]曹之.中国古籍编纂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131.

[3]唐筱岚,谢开玉.关于加强对破损古籍文献保护的探讨[J].现代情报,2003,(2).

【责任编辑:王 崇】

G255.1

A

1673-7725(2015)04-0172-02

2015-03-10

王林凤(1973-),女,河北唐山人,馆员,主要从事图书馆学理论及读者服务工作研究。

猜你喜欢
乐亭县典籍古籍
中医古籍“疒”部俗字考辨举隅
《典籍里的中国》为什么火?
关于版本学的问答——《古籍善本》修订重版说明
在抗“疫”一线践行人大初心使命——河北省乐亭县各级人大代表抗击疫情在行动
美术作品
关于古籍保护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
抢种暮春
我是古籍修复师
在诗词典籍中赏春日盛景
典籍翻译模式的构建与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