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三线”建设人物研究述评

2015-03-20 11:46孟凡明
文化学刊 2015年4期
关键词:三线彭德怀西南

孟凡明

(六盘水师范学院历史与社会文化科学系,贵州 六盘水 553004)

西南“三线”建设人物研究述评

孟凡明

(六盘水师范学院历史与社会文化科学系,贵州 六盘水 553004)

西南“三线”建设是全国“三线”建设的重中之重,学界研究成果丰富,内容涉及“三线”建设的所有层面,但对“三线”人物的研究却非常薄弱。本文主要论述国内外对“三线”研究的现状、“三线”建设人物研究概况,探讨“三线”人物史研究的意义。

西南“三线”建设人物研究

1964年到 1980年的“三线”建设,时间长达16年,号称中国工业建设史上一次“规模空前”的西部开发。西南“三线”建设之中,四川是全国“三线”建设的重中之重,排在第一位,贵州是“三线”建设在西南地区的重点。当前,三线建设研究可谓方兴未艾。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目前,海外研究专著并不多见,有影响的是日本神奈川大学吴晓林《毛泽东时代的工业化战略:中国三线建设的政治经济学》,该书强调了“三线建设”为经济发展的观点。

论文方面,代表性学术成果有密西根大学中国研究中心贝雷·纳顿的《三线:中国内陆地区的国防工业化》,对“三线”建设的起源、发展和影响进行了论述,内容简略,且存在部分误解。日本最具代表的学者是东京大学的丸川知雄,在《中国的三线建设》以及《再论三线建设》等文章中,从经济学视角评价“三线”建设取得的成效。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关于三线建设的研究始于 20世纪80年代,有大量著作相继问世,取得了可喜成就,研究水平逐步向更加深入的方向发展。具有代表性的著作主要有四部,其一,陈东林《三线建设——备战时期的西部开发》,是新中国第一部研究“三线”建设的专著,填补了该领域研究空白。其二,何郝炬等主编的《三线建设与西部大开发》,以上两部著作分别论述了“三线”建设的决策、实施、成就、失误、与西部大开发的对比、借鉴等。其三,林凌、李树桂的《中国三线生产布局问题研究》,主要研究“三线”生产布局问题。其四,李彩华《三线建设研究》,是一部比较系统研究“三线”建设的力作。建国后经济研究专门领域,比如“中国工业经济史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研究”等研究中,对“三线”建设及其后期调整改造的内容也都有不同程度的涉猎。

论文方面,对“三线”建设的研究几乎涉及了所有内容。重点研究领域有七项,“三线”建设的起因、成就、评述、调整、改造、经验教训、与西部大开发的关系、与领导人的关系等。代表作有台湾国立政治大学耿曙的《“三线”建设始末:大陆西部大开发的前驱》,认为“三线”建设并非只应对外来的威胁,在国防战备与平衡区域经济方面同等重要。此外,国家主导是“三线”建设最重大的特点。陈东林《硝烟弥漫的西部开发——60年代三线建设决策始末》,详细论述了三线建设决策形成的全过程。李彩华《三线建设研究述评》,简要介绍了“三线”建设研究的主要成果和出版研究资料方面的进展,评述了“三线”建设研究中的战略决策、历史评价、调整改造等具有学术意义的思想,提出了今后研究的几点思考。王庭科《三线建设与西部大开发》,认为“三线”建设是西部大开发的前驱先路,为西部大开发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和教训。

二、“三线”建设人物研究概况

“三线”建设人物研究领域,对中央层面探讨较多,主要集中在一些人物传记和对历史事件的回顾中,例如《毛泽东传(1949—1976)》《彭德怀在三线》《程子华回忆录》《钱敏谈西南三线建设》《共和国要事口述史》等。

(一)西南“三线建设”高层人物研究

著作方面,王春才《彭德怀在三线》(再版时更名为《元帅的最后岁月——彭德怀在大西南》),第一次以翔实的材料,全面生动记述了彭德怀自 1965年 11月 30日到达成都西南三线建委,直到1966年12月27日遭林彪、“四人帮”迫害,被非法绑架回京这段时间内工作和生活的整个过程。纪念文章也以纪念彭德怀在“三线”的文章居多。主要有:(1)沈国凡《彭德怀在西南“三线”》,记叙了彭德怀1966年视察成昆铁路乐山段、兰尖火山铁矿、狮子山铁矿、攀枝花钢铁基地的见闻。(2)晓农《彭德怀在西南三线》,描写了彭德怀毅然受命和四巡三线的故事。(3)倪良端《彭德怀“三线”视察在宜宾》,讲述了他缅怀赵一曼烈士、关怀工人和老红军的故事。(4)陈为《彭德怀要求为在三线建设中牺牲的同志立碑》,记叙了彭德怀要求为在成昆铁路中牺牲的战士和民工立碑,纪念长眠在险山恶水间英雄的灵魂。(5)谈乐炎《彭德怀三线建设苍凉岁月》,描述 1959年庐山会议后彭德怀罢官去职,6年后,毛泽东与其谈话让他去支援西南“三线”建设,然而并没有得到重用,而是在内部监控下度过沧桑岁月,凸显英雄末路的身影。还有电影文学剧本,白宏《彭德怀在三线》,影片以朴实、真诚、传统的笔触,通过彭德怀内心情绪的大跌宕、大变化,展示其朴实、伟大的人格力量。

其次是纪念邓小平的文章,比如(1)王春才《邓小平在三线轶事》,回顾邓小平1965年11月视察贵州、四川和1980年 7月视察成飞公司三件往事。(2)罗月林、刘凤健《论邓小平对三线建设的重大贡献》,讲述邓小平参与“三线”建设的酝酿与决策、组织“三线”建设的部署与实施、领导“三线”建设的调整与改造的史实。

其他则是三线建设高层领导的回忆性文章,例如,钱敏《西南三线建设回忆》,以及程中原、夏杏珍(整理)、钱敏(口述)的《我亲身经历的西南三线建设》,均为西南三线建设高层回忆当年三线建设的情况。

(二)西南“三线”建设普通人物研究

当年参与“三线”建设的普通人物众多,然而,对这一群体的研究却非常薄弱。目前所见研究成果寥寥无几。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当推上海大学历史系徐有威教授进行的“上海小三线建设”口述史料的采访、征集和研究工作。他从社会学的角度进行研究,《皖南山沟中的性和婚姻——以上海皖南小三线八五钢厂为例》一文指出,当年上海支援“小三线”建设的职工大多身处深山,几乎与外界隔绝,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七万余名职工及其家属却与安徽当地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成为研究移民史和地方史的一个切入点。《从档案和口述史料看小三线职工的生活——上海小三线系列研究之一》一文,则是从后方商品供应、职工与当地居民交流沟通等方面做了进一步剖析。继而,在《小三线建设终结之初探——上海小三线系列研究之二》一文中,探讨了上海小三线建设撤回的原因及其必要性。其他也有一些相关论文,如《研究三线建设时期的移民史》《三线社区言语交流》《三线人身份认同》《三线企业社会群体》,等等。

此外,在一些文学影视作品和回忆录中也记录了那段刻骨铭心的青春岁月。

文学作品和回忆性文章。王春才主编《中国大三线报告文学丛书》,采取“三线人”写“三线”的方式,是第一部以文学的形式比较全面、系统地反映“三线”建设的历史背景、艰苦创业的历程及其光辉业绩和“三线”精神的作品。还有回忆性文集《三线建设铸丰碑》,该书展现了三线建设的辉煌成就,讴歌了三线精神。贾秦英在其自传体小说《悠悠岁月》中记录了当年自己参加“三线”建设的工作经历。用散文的笔触,描写了个人的成长经历以及共和国建设的一段历史记忆。

其他以“三线”学兵身份回忆三线建设的文章较多。比如李鹏民《难以忘怀的三线情结》,雷雁《当“三线”学兵的日子》,疏影《三线我们的青春岁月》,徐广整理的《三线学兵的故事》等。此外,还有讲述内迁人员的“三线”岁月、老三届学员的“三线”生活、书写“小三线”军工建设的热情、文革时期的“三线”、“三线”子弟的“三线”见闻、他者眼中的“三线”人、对“三线”人身体状况的调查等文章。

影视作品方面,例如(1)香港凤凰卫视整理、编辑、录制了 10集记录片《三线往事》,保存了很多珍贵的历史资料,追忆和再现了当年“三线建设”的历史;(2)《青红》是一部反映上海人支援“三线建设”的电影。

三、“三线”人物史研究的意义

历史上的西南开发,从两汉时期的“经略西南”到清军入主中原后沿袭传统的“守中治边”“守在四夷”的治国方略,相比而言,“三线”建设是对西南地区工业、能源、交通、通讯、科研、教育等领域进行的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最全面、最深刻地改造。

当年三线建设者们在“好人好马上三线”“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大时代背景下,带着老三样,《毛主席语录》、四卷本《毛泽东选集》和相关的生活物件,跋山涉水,不远万里来到荒凉的“三线”工地,用无私奉献的“三线”精神谱写了共和国历史上宏伟壮丽的诗篇,为共和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人民不会忘记,历史不会忘记。“三线”建设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史研究领域的重大课题,可以丰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内容。当今,我们不仅要保护好“三线”建设遗址,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做准备,更重要的是铭记“三线”历史,传承三线精神。

【责任编辑:王 妍】

K27

A

1673-7725(2015)04-0220-03

2015-03-15

本文是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从高中历史教学反观新课程背景下师范生培养问题的研究”(项目编号:13QN03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孟凡明(1977-),男,湖北襄阳人,讲师,主要研究中国近现代史。

猜你喜欢
三线彭德怀西南
“潮”就这么说
Country Driving
一路向西南——然乌湖、米堆冰川
把握“三线”激活课 堂教学
江山重工:着力建设“三线”文化资料库
辽宁老工业基地对国家工业化和“三线”建设贡献巨大
西南丝绸之路及其对西南经济的影响
彭德怀咬文嚼字
彭德怀的军事秘书谈彭德怀
彭德怀与麦克阿瑟的三次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