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期对台广播节目讲古节目存在的必要性
——以《祖地乡音》讲古节目为例

2015-03-20 13:19郭婕妤
传播与版权 2015年10期
关键词:闽南话闽南听众

郭婕妤

论新时期对台广播节目讲古节目存在的必要性
——以《祖地乡音》讲古节目为例

郭婕妤

在对台广播闽南话节目求新求变的大背景下,很多人质疑闽南话讲古这种旧式的广播节目类型是否应该继续存在下去。近几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祖地乡音》栏目巧妙运用闽南话讲古类节目的语言艺术,制作更易让台湾受众获取讯息、获得愉悦的节目,进而增强台湾受众的文化认同的目的,有力地反驳了这一观点。

讲古节目;对台广播节目;必要性

[作 者]郭婕妤,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闽南话讲古是闽南文化中的一种民间的口传文学艺术,于2008年6月7日作为一种曲艺被列入第二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闽南方言表达的精髓形式,闽南话讲古特有的艺术性及感染力长期以来深受台湾受众喜爱。

台湾讲古人吴乐天20世纪70到80年代以闽南话讲古形式演绎廖添丁故事,曾创下全台湾上百万听众的记录。至今他录制的讲古节目《传奇人物廖添丁》在网络仍有不少点击率,是不少听众美好的儿时记忆,这些事例都可看出台湾受众对闽南话讲古的喜爱是显而易见的。

在对台广播闽南话节目求新求变的大背景下,很多人质疑闽南话讲古这种旧式的广播节目类型是否应该继续存在下去。近几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祖地乡音》栏目巧妙运用闽南话讲古类节目的语言艺术,特有韵律、谚语、俗语、典故、歌谣等制作更易让台湾受众获取讯息、获得愉悦的节目,进而达到传播中华文化、增强台湾受众的文化认同的目的,有力地反驳了这一观点。

一、运用闽南话讲古传播中华文化

台湾居民以来自中原而定居闽粤的移民为主,这种移民经历,使台湾文化具有鲜明的移民文化特征,台湾人的祖根意识和族群观念异常强烈,一些闽南歌曲、闽南谚语多表达思念家乡、渴望回归故里的心情。95%的台湾人都或多或少会讲闽南语。特别是要往基层走,多半用闽南语交流。

台湾的主流文化其实就是闽南文化。闽南语这一乡音,闽南文化这一文化基石,共同铸就了两岸民众浓重的民族情感。弘扬闽南文化,才能充分发挥其在沟通海峡两岸民众情感,发展两岸关系,促进祖国统一方面的积极作用,理应成为对台广播工作的重点。

对台广播的受众对象是广大台湾百姓,对台广播不仅是传播一种信息,还是在传播一种理念,引导一种公众认同。所以,在做对台广播工作时,在语言上,选择他们熟悉的闽南语;在内容的选择上,要充分挖掘与弘扬闽南文化,以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闽南话、闽南文化栏目精品吸引台湾民众,将“无声”的对台宣传蕴含于“有声”的节目中,以乡音乡情感染台湾民众。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祖地乡音》在日常节目设置闽南话讲古内容,在轻松的节目氛围中,开讲“闽南故事”让台湾听众感受闽台血缘、亲缘、神缘等,没有太多政治意味的内容,亲和、自然、人情味浓,以节目品质赢得台湾受众,进而潜移默化地达到传播中华文化及闽台民俗文化的效果,通过节目来搭建“一座通向中华文化的桥梁”。

例如,2008年开设《范寿春讲古》,范老先生讲短古,有虚有实,有古有今,有民间故事也有风趣的笑古,闽南古今人物中有古代科学家、宰相苏颂,有郑成功、陈化成、施琅以及烈士李林、刘惜芬等,广受百姓欢迎。2009年推出《瑞统说泉州》,邀请素有“泉州文化使者”之称的陈瑞统先生讲述泉州的风土人情、地域风貌、名人列传及泉台渊源,全方位展现原汁原味的鲤城文化,打造一档融趣味性、知识性于一体的高品格文化专栏。百集系列分“景秀泉州”“智慧泉州”“梨园泉州”“五色泉州”等几部分播出,成为宣传泉州的一种新的艺术品走进台湾听众。

作为对台广播,如何让台湾的年轻一辈正确地认识大陆,也是我们的一大任务。通过政治性不强的闽南讲古节目在对台广播中的传播,既不容易引起台湾年轻人心理上的排斥,又能让他们在轻松的氛围当中了解到真正的大陆,了解两岸文化的同宗同源。

在周末节目《讲天说皇帝》中,《祖地乡音》栏目成功打造年轻一代演播者林志勇,开讲两岸名人王永庆——一位早期在台湾投资开发的闽南人的奋斗故事,传递的是两岸百姓割不断的“亲缘”。2012年两岸同步直播开漳圣王祭祀盛典时,推出短篇讲古《回家》,讲述陈元光生平事迹,传达的是两岸本是一家同的“神缘”。

二、运用闽南话讲古策划两岸认同的节目实现合作

当前海峡两岸都处于新鲜事物不断涌现、社会关系与矛盾较为突出的时期,媒体此刻能够对新闻事件与相关的选题进行科学的判断、及时地切入以及生动到位的呈现,便会把握住报道的先机,收获民心与影响力。

由于对台湾广播的特殊性,有必要对对台节目进行一定的策划。“内容为王”是广播节目一直倡导及追求的目标,对台广播更要以节目内容来吸引听众关注,通过跌宕起伏的情节来锁定听众,并且以两岸听众都认可的方式实现合作。

2014年,《祖地乡音》推出大型系列讲古节目《廉政两帝师》,在两岸15家闽南话广播协作网电台同步直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指导林万成将一部精彩的小说用闽南话绘声绘色地演绎出来,讲蔡新、蔡世远两位闽南民间家喻户晓的“帝师”,对人物故事的系列化编辑,让节目的内容如影视剧的桥段、电影情节扣人心弦,让一个个人物在他口中“复活”,向台湾听众呈现蔡世远、蔡新的道德风范和感人事迹,让闽南方言的美淋漓尽致地呈现在世人面前,为两岸民众沟通交流搭建了新的传播平台。

三、与新媒体互动联合,拓宽收听方式

据台湾Yahoo!奇摩民调中心发布的“理想新闻媒体大调查”,网络已经取代电视成为台湾地区“最常被大众使用的媒体”。由此可见,传播方式的多样化以及信息内容的及时性,不仅使广播媒体面临新的挑战,也使得对台广播的内容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面对强大的互联网媒体,广播只有借助互联网,启动网络化思维模式方能更好地达到传播效果。

在全媒体时代,要把传统的广播和现代的网络结合起来,实现了对台广播节目在线音频直播和点播。随着微媒体时代的到来,“微电台”“微信”“微博”等形式也越来越受到年轻一代的追捧,实现了多渠道的交流与接触,拓宽了广播的发展空间。

首先,栏目应该创建微信公众账号,尝试在日常节目中剪辑出短的节目精辟或专门另制作符合微信时长的节目内容,通过微信群传送,让闽南话讲古成为受众每日必听,并可随时点播的节目。

其次,应联合优质互联网微电台进行资源整合,互联网媒体经大浪淘沙必将淘出一些优质且实力不俗的媒体我们可学习他们的传播方式,借鉴他们的节目方式,并依托他们的平台来为我们所用。台湾“央广”已在2010年推出了多媒体平台,融合了平面媒体、广播、电视、网络的优势,融影、音、图、文于一体。因此,在一些精细化的节目中,我们可以与台湾广播媒体同行,共同策划、制作,把有智慧、有想法、可操作性强的节目付诸实践,实现两岸媒体的互动,带动两岸同胞的实时互动与交流。

互动是广播电台持续发展的必备要素,没有互动便不会了解受众的需求,没有互动便无法提升节目品质。闽南话讲古节目应根据自身特色完成听友的需求,设置环节让听众参与到节目中来说俚语、谚语,也可根据听友要求来讲民间故事和民俗文化,增强节目的听众参与度。

但也要注意的是,现代台湾年轻人对闽南语不太追捧,大学生很少讲闽南语,甚至根本不会讲。原因是他们的社群中,多数人都用“国语”,在台湾的大小课堂上,除了一些乡土课程外,也基本上是“国语”上课。所以,对台广播不仅要沟通台湾受众,更要做两岸沟通的桥梁,可举办两岸青少年讲古比赛、两岸童谣演唱比赛等,通过这些活动来吸引听众参与节目,扩大节目品牌影响力,让节目离生活更近。

总之,对台湾广播这样一个特殊的媒体形式,面对的是特殊的群体,广播内容自然不能与一般媒体相提并论,节目内容也不能单纯地用常规眼光来衡量。闽南话广播是传播闽南文化的载体,它具有传递的及时性、广泛的群众性和强烈的感染力等特点,容易引起彼此的共鸣,消除隔阂,传递温情,分享共同文化的成果,乃至实现情感的认同和回归。丰富多彩、广受台湾民众喜爱的闽南话讲古节目推陈出新,既回顾祖辈的传统习俗文化,又把握网络时代求新求变的心理,及时反映和体现祖地的最新发展和变化,契合台湾听众所思所想,提高收听率。我们相信广播媒体扬长避短,发挥优势资源,是不懈追求的目标;如何为国家统一服务,为两岸人民造福,是永远的使命。

[1]林烯.浅析对台广播中的闽南文化运用——以东南广播《阮厝在泉州》为例[J].东南传播,2015(1).

[2]范韩生.涉台节目的关键是要让台湾民众愿意听[J].对外传播,2011(9).

[3]方宝川.略论闽台同一文化区及其历史作用[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3).

[4]廖经伟.浅析闽南话讲古节目在对台广播中的运用[J].东南传播,2014(3).

猜你喜欢
闽南话闽南听众
闽南文化传承
吴松柏的闽南威士忌小镇
让听众“秒睡”的有声书
好太太都是好听众
乡音情浓
闽南,闽南
闽南话
闽南拍胸舞迎来台湾小弟子
老年听众需要电台长篇连播
闽南话文白异读的独特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