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媒体2014年“两会”报道比较研究
——以《吉林日报》《城市晚报》为例

2015-03-20 13:19宋宣谕
传播与版权 2015年10期
关键词:倾向性晚报版面

宋宣谕

地方媒体2014年“两会”报道比较研究
——以《吉林日报》《城市晚报》为例

宋宣谕

“两会”历年来都是社会和媒体关注的焦点。不同媒体由于各自不同的政治立场和媒介定位,对“两会”的报道也存在着差异。作为吉林省委机关报的《吉林日报》以及时、迅速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呼声为宗旨,服务于吉林省委、省政府的工作。而以“主流视野,都市情怀”为报纸定位的《城市晚报》,也是目前吉林省内影响力最大的主流都市报。本文就将以长春市最有代表性的党报和晚报——《吉林日报》和《城市晚报》对于2014年“两会”报道为例,从量化分析、内容分析、形式分析三个方面来进行比较研究。

“两会报道”;报道主题;倾向性;体裁形式

[作 者]宋宣谕,吉林大学。

“两会”作为涉及我国国计民生的政治盛会,历年来都是社会和媒体关注的焦点。不同媒体由于各自不同的政治立场和媒介定位,对“两会”的报道也存在着差异。本文将从量化分析、内容分析、形式分析三个方面,来进行比较研究地方媒介针对以“两会”为代表的重大政治新闻报道时不同的侧重和倾向。在作为党报代表的《吉林日报》以及与其有着截然不同媒介定位的晚报代表——《城市晚报》的历年“两会”报道分析中,我们能够了解到不同媒介在对“两会”报道的报道框架和建构方式方面存在的差异。

一、会前的报道差异

会前,《吉林日报》最早刊登的有关“两会”报道就是3月1日在一版的头版新闻刊登了一则题为《出席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驻吉林全国政协委员赴京》的短消息。该报道的主题是“两会”前与会人员的准备与动态,但《吉林日报》针对两会内容的第一篇报道却因“意气风发、满怀豪情、殷殷叮咛”等主观性词语表达,而体现着明显的正面赞扬倾向性。而《城市晚报》在3月1日的头版报耳的位置,也刊登了同一主题的新闻,但《城市晚报》却选择了用“一句话新闻”的报道样式,标题下只是用一句话——“本报记者随同赴京,为您‘直播’全国‘两会’新气象”来简单的表达,并附上了城市晚报与腾讯微博全国“两会”专题网页的网址。实际上,在2月26日,城市晚报就在要闻版头条位置报道了题为《“两会直通车”今起开通 期待您的“民声提案”》这则消息,开通了与腾讯微博全国“两会”专题网页、热线电话、邮箱以及微信等互动方式,鼓励受众参与本报与腾讯微博联合推出的“两会直通车”“全国两会 吉林民生十问”等投票活动,力求把市民最关心的问题带上全国“两会”。受众可以通过“两会直通车”、城市晚报官方微博、微信等方式来发表自己的看法。相比《吉林日报》严肃的报道形态,《城市晚报》则多了一份互动性。而《城市晚报》的第一篇针对“两会”的新闻报道在倾向性上也是受报道形式的限制而体现了客观中立的立场。

而综观两家媒体针对“两会”前的报道,《吉林日报》3月2日在3版并列头条的位置,刊登了一则题为《2014,“两会”十大热点》的报道,报道对“两会”的热点问题进行了提起预测。而同样的主题,《城市晚报》在3月2日第2版要闻中也刊登了题为《2014年“两会”网民关注的“六个热点话题”》的报道,两则媒体有关热点预测的报道都把持了客观中立的立场。从形式上分析,两家媒体针对此问题所采用的报道体裁和叙述形式都十分类似,只是版面位置有所不同,《吉林日报》将“两会”的报道放在并列头条的位置,而《城市晚报》有关“两会”的报道,尽管占了三分之二的版面,但却不是在显要位置。

总而言之,从会前报道来看,数量上《城市晚报》有8篇报道,而《吉林日报》有5篇报道;主要内容上,《城市晚报》以反映民生问题为主,而《吉林日报》则以宏观预测以及表现与会代表的积极性为主,体现了党的精神和宗旨;表现形式和倾向性上城市晚报的互动性、参与性、灵活性较强,形式多样,版面样式以图案和花纹勾勒分栏,除了传统的消息通讯文体外,还以对联的等多样化的形式,坚持客观中立的立场来反映民众呼声,而吉林日报则全部以短讯、消息、标题新闻的形式进行严肃与宏观的报道,版面样式中规中矩,倾向性上多是正面的对人大、政协、政府的正面宣传。[1]

二、会中的报道差异

会中,《吉林日报》坚持自己作为党和政府喉舌的媒介定位,发挥积极的舆论引导作用。在主题与内容方面,《吉林日报》采取宏观引领式的主题框架。报道的选题宽泛、宏观、严肃,主要面向的是社会普通大众进行党的精神传达。因此它视角宏大,主要内容涉及历届会议回顾、会议日程、热点问题,如:经济调控、资源发展、教育改革,问题分析等,并且提出具体的落实方法,以及各省对未来发展的展望、会议总结和精神传达,除此之外还有对相关议题代表委员的报道。而《城市晚报》的主题内容多以会议日程、会议背景、各代表提议等民生热点问题为主。内容上,关注“两会”议题动态可能给民众生活造成的影响,分析解读相关政策,与民生息息相关。有从个人视角出发写的评论,也有批评和反思,可以说相比之下,《城市晚报》是一份有情感和情绪的报纸。报道形式采取图文配合,以呈现整体图景,微观视角的切入,使得报道较为深度,多针对与“两会”相关的边缘事件。[1]从《吉林日报》数量上的探究得出,从3月4日的开幕报道到3月13日的闭幕报道,各体裁共计155篇,而《城市晚报》只有129篇。《吉林日报》在报道的倾向性上则大多呈现中立立场,在强调宏观成就的同时,也提出了现阶段存在的具体社会问题和解决方法,但也有部分报道持有较为明显的正面宣传赞扬政府党工作的倾向性立场。而《城市晚报》在倾向性方面多为客观中立,秉持“以民声反映民生”。体裁方面《吉林日报》以通讯、短讯、评论、图片新闻等为主,而《城市晚报》则以通讯、消息、时评为主。《吉林日报》报道转载的媒体多为新华社等具有权威性的官方媒体。而《城市晚报》转载消息除新华社官方媒体外还有本省的党报媒体,如《吉林日报》。在叙述形式上,《吉林日报》从3月4日到14日都采取了“两会”特刊的形式,另外头版新闻、国内版面和要闻版面均也涉及一些关于“两会”的报道。同时,《城市晚报》也采取了专题报道的形式,设立了——《中国方向》这一专题,来针对“两会”内容进行报道,另外“两会”的内容在《城市晚报》的头版、时评版面中也有涉及。版面位置方面,《吉林日报》从4日开幕报道到13日的闭幕报道,10天中,除9日外的头版头条是马航失联事件外,其余所有期的头版头条都是有关“两会”的报道。而《城市晚报》在版面位置上的安排则是:从4日开幕报道到13日闭幕报道,除4日的头版头条是云南暴恐事件,8日是司法部复核假释案,9日10日是马航失联事件外,其余的头版头条都是“两会”内容。但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党报代表的《吉林日报》在叙述风格和报道角度上却不像过去党报那样呆板了,更多了一些人情味、接地气的风格和多样化的报道角度,例如《捎句话到北京》《弄潮改革看红妆——我省女代表委员风采录》等。而《城市晚报》则依旧把持都市报的风格特色,在表达风格上更接近于口语化,例如:《人才饥渴,咋就只盯着高端人才》《今年立法关注啥》,在叙述上还采用了问答对话等多样的形式,如:《部长,您吃转基因食品吗》。另外,在版面风格方面,《吉林日报》多中规中矩,标准分栏的版面形式较多,但《城市晚报》却多为花纹图案,并不是常规的分栏。[2]

三、会后的报道差异

会后,《吉林日报》针对“两会”的报道一直延续到15日,并采用了整版来刊登相关的政府工作报告、“两会”图片,并设立了“李克强总理答中外记者问”的专题版面。而《城市晚报》仅在14日头版采取一句话新闻的模式宣布了“两会”闭幕,此外并再无针对“两会”内容的,从15日始,《城市晚报》将报道重心转向了马航失联事件。

四、结语

通过比较探究发现,两报关于“两会”的报道由于其媒介定位、宣传方针不同而存在着差异,但也正是专业理念和报道方式的不同,才呈现给我们不同风格的新闻,为此我们也更能够从多个角度更清晰、更全面地了解事实本身。

[1]寇才加.南方日报与南方都市报2012年两会报道比较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3.

[2]班丽娜.从改革开放后《人民日报》两会报道看中国新闻媒体政治传播的发展历程[D].济南:山东大学,2012.

猜你喜欢
倾向性晚报版面
基于模糊数学法的阿舍勒铜矿深部岩体岩爆倾向性预测
立足“本地化”做好晚报新闻
晚报如何做到“主流、好看、有用”——以《江南晚报》为例
版面撷英
好版面要有独到的创新技巧
关于医患冲突报道的倾向性分析——以“湘潭产妇死亡案”为例
“没准儿”“不一定”“不见得”和“说不定”的语义倾向性和主观性差异
版面“三评”看得失
一种面向博客群的主题倾向性分析模型
精耕本土新闻:地市晚报自强的法宝——《上饶晚报》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