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网媒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2015-03-20 20:00王曙光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年22期
关键词:微网实效性政治

王曙光

(赤峰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微网媒文化是以微博、微信等为标志的一种最新的文化形式,这种文化形式以其自己的独有特点、价值取向和传播方式给人民的生活、工作、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社会发展带来了全新的深远影响.这种影响反应到事关“立德树人”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上,就是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内容、方法和途径等方面发挥着“双刃剑”的激励和消解作用,必定会影响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因此,微网媒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应是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高度关注的时代课题.

1 微网媒文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

1.1 微网媒文化的时代特征

微网媒文化作为一种最新的社会文化现象,与传统文化相比既有共性的一面,又有自己区别于传统文化的时代特征.这种时代特征可简单概括如下:

第一,微网媒文化的简洁性.与传统文化相比,微网媒文化的“微”主要体现在内容的简洁性和“碎片化”.我们知道,微博有不超过140字的字数限制,微电影有30秒到300秒的时间限制,这些限制本身就要求微网媒文化的信息必须是简洁的、“碎片化”的.这种内容的简洁性和“碎片化”与当今快节奏下受众群体的时间“碎片化”是高度契合的,更便于受众群体充分利用坐车、等人、排队等各种“碎片化”时间来接受、阅读、评价各种类型的微网媒文化信息.

第二,微网媒文化的自主性.微网媒文化是伴随互联网技术发展而产生的特殊文化形式.这种文化形式的交流是在虚拟网络空间进行的,最大特点是在交流过程中每一个参与者都是平等的独立个体,没有身份、地位的高低贵贱之分,拥有与每一位参与者一样的平等发言权,这不仅使参与个体的主体地位得到应有的尊重,而且彰显了自己在微网媒文化中交流、阅读、评价的主体性.

第三,微网媒文化的便捷性.微网媒文化是以互联网为传播载体的网络文化,每个人只要有上网的移动互联设备或智能手机就可以发布、接收和转发微网媒文化信息,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还能享受到方便快捷的文化交流服务.微网媒文化在交流上的便捷性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互动变得十分灵活快捷.比如,大家熟知的微博中“背对脸”的交互方式和“微电影”的评论栏中随意进行评论、跟帖、互动等,均不需要征得对方同意,参与者就可以通过添加关注成为对方的关注者,对方发布的信息会同步出现在自己的页面上.这种在微网媒文化交流互动中形成的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的交流方式,极大地彰显了微网媒文化的便捷性.

第四,微网媒文化的“权威性”.在微网媒文化传播过程中,人们给积极参与微网媒文化传播的个体赋予了一个特殊的名号叫“意见领袖”.这个“意见领袖”就起着代表这个群体强势权力阶层的话语权,影响着微网媒文化传播的过程、深度和广度.也就是说一条信息如果能够得到更多的意见领袖等“权力高层”网民的支持,这条信息就可以得到更大的传播效果和影响力.换句话说,一条微网媒文化信息能否得到有效传播,意见领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到它的传播效果和态度走向.从这种意义上看,“意见领袖”群体的权力极大增强了微网媒文化的“权威性”,提升了微网媒文化的影响力.

1.2 微网媒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微网媒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亚文化,是以互联网移动终端为媒介传播的网络文化,同社会文化一样,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起着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作用.因此,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微网媒文化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具有不可或缺的替代性.具体来说:

第一,以微网媒文化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大学生作为一个较髙知识层次的群体,乐于接受新事物、新思想,更乐于接受和使用现代化的智能工具设备,对于微博、微电影、微信和微公益等微网媒文化现象及其相关设备更容易接受和使用.有统计数据表明,仅微博用户70%以上是大学生.[1]微网媒文化作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在能够引起大学生广泛参与和共鸣的同时,其便捷性和时效性特点也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第二,以微网媒文化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微网媒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内容的简洁与微小,可以借助个人移动的互联设备和互联网实现“全时、全速、全部”的信息传播和互动交流.大学生们通过微博、微电影、微小说、微公益等方式能够及时快速地了解社会时政、民生热点和身边的事,并随时能够同课堂上学到理论和知识进行比较分析,继而可以通过微网媒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大量的鲜活事例增强其说服力.这样既能让学生们拓宽思想、开阔视野,又有利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联系实际的现实针对性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第三,以微网媒文化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方法和手段的创新.我们知道,在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方法就是“灌输”.而在当今的信息社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再靠单一的“灌输”很难达到教育的理想效果,这也是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低的一个重要原因.事实上,微网媒文化的海量信息和便捷性特点对青年人,特别是大学生群体有着极强的吸引力,大学生在很多情况下所掌握的文化信息不一定比教师少,再一味的坚持“灌输”教育,其后果是可想而知的.当下这种严峻的挑战迫使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必须与时俱进,必须通过努力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理念、方法和手段,才能赶上时代的育人步伐.

第四,以微网媒文化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有利于大学生成长成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让大学生成长成才,成为符合时代需要的合格公民.在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的今天,培养现代的合格公民,已经不完全是传统意义上的合格公民了,现代的公民生活在微网媒文化的环境下,每一个公民都是“微民”,都有自己的主体意识,在观念意识上人和人之间都是平等、独立的.大学生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对微网媒文化性质的研判还缺乏一定的理性和鉴别力.正面的、积极的会增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会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起到正向激励作用,而消极的、负面的或一些人刻意夸大的、捏造的会消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不利于大学生成长为合格的现代公民,更不利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2 微网媒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微网媒文化作为一种网络文化形式,既可以传播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的正能量文化,同时也可以传播消极颓废负面的腐朽文化,这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然会起到正面激励与引导和负面消解与解构的影响.具体来说:

第一,微网媒文化的便捷性挑战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单向“灌输”的权威性.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教师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题班会、讲座、报告或集体活动等形式单向地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政治理论的教导与“灌输”,来实现大学生思想和行动向育人目标转变的目的.在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知识与信息是不对称的,教师占据着教育知识、信息与资源的绝对优势,掌握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权和绝对话语权,而受教育的学生由于知识的缺乏和获取知识渠道的单一,只能按照学校主渠道的“灌输”来被动的学习.在微网媒文化环境下,大学生被互联网上开放的、可自由获取的海量信息所吸引,学生获取知识的来源与渠道也不再单一,学生获取知识多元多变的渠道使教师很难再具有知识与信息的绝对优势.事实上,有些大学生在某些方面的知识与信息存储并不一定比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少.这些无疑会使教师的知识与信息优势被挑战,教师传统课堂的单向“灌输”被动摇,教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性被消解.

第二,微网媒文化的简洁性和丰富多元性冲击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材的权威性.微网媒文化作为新兴的网络文化,目前还处在简洁、多元、非主流文化的发展阶段,与主流文化相比主要有三种价值类型.第一类是积极、健康、向上的微网媒文化,它的发展与价值取向是丰富和融合到社会主流文化,发挥着正能量作用;第二类是琐碎、平实、无害的微网媒文化,它的发展与价值取向是大众生活与闲暇的消遣文化;第三类是消极、颓废、有害的微网媒文化,它的发展与价值取向是诋毁和消弭主流文化,发挥着负面消解作用.[2]大学生处于青春发展期,认知辨别力不够理性,喜欢新鲜,容易冲动和盲目追潮,面对微网媒文化的海量信息,特别是这些海量信息中还有很多信息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材存在着价值错位或对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一元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教材内容会受到冲击,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淡化主流文化、强化非主流文化的倾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材内容的权威性受到挑战和解构.

第三,微网媒文化的全时空性消弭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计划组织的权威性.我们知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主渠道为主体,以报告、座谈、主题集体活动等为补充的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系统的教育活动.这种教育活动的最大特点就在于他的计划性、组织性、目的性以及授课时数的有限性,而学生面对微网媒文化的全时空性和获取知识的便捷性相对课堂教学时数的有限性来说,直接消弭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计划组织的权威性.一方面,全时空的微网媒文化影响会降低、冲淡或消解课堂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全时空的多元微网媒文化内容会打乱课堂教学的计划和组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与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第四,微网媒文化的多元取向性消解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组织管理的权威性.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理论教导和“灌输”为主,组织管理相对容易.微网媒文化信息来源的多元性和传播方式的即时性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大了管理难度.这个管理难度不仅体现在受教育学生是微网媒文化的接受者,而且还体现在受教育的学生是微网媒文化的跟帖者、发布者、评论者和创造者,再加上微网媒文化交流的匿名性,学生在价值选择上张扬着自己的主体性和自主性,无疑会消解和挑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组织管理的权威性.因此,在微网媒文化环境下,如何规范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组织管理的有效性和权威性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应深入思考和探索的课题.

3 以微网媒文化为载体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目前,微网媒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样式不仅影响到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而且深刻影响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一事关国家“立德树人”工程的根本.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度重视微网媒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和所面临的问题,以“立德树人”为核心,把握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脉搏和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在大学生愿意接受、认同和自觉践行的视点上探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之策,充分发挥微网媒文化的正向激励和价值引导作用,真正提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第一,解放思想,提高以微网媒文化为载体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认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没有思想上的解放和高度重视,就不会有行动上的落实到位.要增强微网媒文化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首要的就是加强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和高校教师对微网媒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认识,要让管理者和教育者充分认识到以微网媒文化为载体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和高校教师只有从“立德树人”的历史高度和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和《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的现实高度出发,充分认识到微网媒文化对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式、方法和手段的冲击和影响,充分认识到微网媒文化对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改变,才能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与时俱进,真正利用好微网媒文化这把双刃剑,切实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第二,以微网媒文化为载体,加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能否增强微网媒文化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关键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能力和水平.众所周知,在教与学的这对矛盾统一体中,教师的教永远居于主导地位,学生的学永远居于主体地位.也就是说,没有教师的教与导,学生学的主体地位就不可能彰显,教育的实效性也就无从谈起.在微网媒文化环境下,微网媒文化的独有特点在影响学生学和教师的教.在影响着教师教的同时,也对教师的教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教师能否适应微网媒文化环境,是否具备应对微网媒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的知识和技能.这些影响和要求决定着以微网媒文化为载体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必须加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只有使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队伍既要具有对社会事物高度关注的好奇心和学习精神、参与精神,又要具备网络知识、技能的媒介素养和与时俱进研判精神,真正成为拥有权力的“意见领袖”团队,才能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和个人移动互联终端普及推广的今天,把积极、健康、向上的微网媒文化融合到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流文化和价值目标的实现中.

第三,以微网媒文化为载体,优化和整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是一个教育内容和价值取向的传递过程.在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师掌握着教育内容的优势并通过“灌输”等方式将其传递给知识存储处于劣势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是被动的,教师的主动和主导地位是由教师所掌握教育内容的优势决定的.在微网媒文化环境下教师的这种优势就会失去,教师和学生在获取信息的渠道、方式和方法上没有什么差别,只是在过滤、整合知识内容的能力上略有不同罢了.因此,在新的教育环境下,以微网媒文化为载体优化和整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既是对教师素质能力的挑战,也是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的时代要求.

第四,以微网媒文化为载体,丰富和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举措.微网媒文化作为一种新的社会文化现象,既要遵循文化传播的一般规律,又有自己特有的传播方式和传播手段.在微网媒文化环境下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就必须充分利用微网媒文化的传播方式和传播手段,找到微网媒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契合点和有效举措.具体而言,一是发挥“意见领袖”在微网媒文化中的思想引领作用,一方面要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和学生工者培养成为优秀的“意见领袖”群体,起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作用.另一方面,引导、规范、利用和发挥社会人员和在校大学生中的“意见领袖”,并使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正面引领作用.二是充分发会微博、微信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的交流优势,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克服时间、空间的限制,注重培养“粉丝”,在交流互动中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三是要把微电影、微小说、微公益等微网媒文化的新形式作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通的契合点,让学生在观看微电影、微小说和参与微公益的过程中使自己的思想和灵魂得到升华.

〔1〕丁西省.微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影响育新途径分析[J].前沿,2012(5).

〔2〕杨威.“微时代”中思想政治工作如何突破[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4).

猜你喜欢
微网实效性政治
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
多进程混合通信系统及其在微网EMS中的应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政治攀附”
微网换流器可靠性及容错控制研究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基于OMAP-L138的微网控制器设计
国内外智能微网发展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