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学生程度补语句习得顺序考察

2015-03-20 06:57刘文攀
海外华文教育 2015年1期
关键词:差值语句句式

王 松 刘文攀

(信阳师范学院华锐学院,中国 信阳464000)

一、引 言

国内对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的有关研究90年代初发轫,成果有限,处于探索阶段(施家炜,1998:77-98)。进入21 世纪,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顺序研究初步形成规模,近年来的成果如李晓琪(2002:68-78)对母语为英语者“再”、“又”习得顺序的考察,杨德峰(2003:52-65、2004:23-35)关于趋向补语习得顺序的研究,肖奚强(2005:34-40、2008)关于特定句式习得顺序的系列研究,等等。这些研究选取特定语法项目,在假定第二语言习得内在大纲假说成立的前提下,考察它们在汉语中介语语料库中的表现情况,运用科学统计的研究方法,分析数据并推测学生对这些语法项目习得的先后顺序。

研究外国学生汉语特定语法项目的习得顺序,可以帮助我们划分该项目的难度等级,为教学大纲的制定和教材的编写提供参考,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更快地习得。本文拟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运用习得区间法,系统地分析外国学生使用程度补语句各下位句式的数据[1],推测外国学生对程度补语句的习得顺序。

二、程度补语句各下位句式的确定

本文结合本体语法研究各家对程度补语句的分类[2],将所要考察的程度补语句下位句式分为10 种(T 代表句式):T1:N+ V’+极/透/死/坏…+了(他棒极了。),T2:N1 +(比+N2 +)V’+多了/远了(小张差远了。),T3:N+ V’+得+ADV/VP(小王高兴得很。),T4:N1 + V +得+N2 +VP(他打得小李不敢出声。),T5:N1 +(比+N2 +)V’+得+ADV(多、远)(小张比小王差得多),T6:N+V+得+AP(他做得很好。),T7:N+V+得+VP(小刘说得天花乱坠。),T8:N +V +O +V +得+AP/VP(小张打球打得很卖力。),T9:N+O+V+得+AP/VP(小张球打得不错。),T10:N1 把N2+V+得+AP/VP(老张把小王批评得掉下了眼泪。)。

三、运用习得区间法的习得顺序研究

习得区间法是一种根据各句式正误使用频率来推知特定语法项目习得顺序的方法。通过运用习得区间法所得的数据,我们可以更为清楚地看到外国学生在不同学时等级上对特定语法项目的习得情况,运用这种方法所得的习得顺序准确性较高,有较强的说服力。下面我们就运用这一方法,来考察外国学生在不同学时等级上对程度补语句各下位句式的习得情况,从而得出各下位句式的习得顺序。

首先我们考察初、中、高三个阶段外国学生程度补语句各下位句式的正确使用相对频率[3],请看表1:

表1 初中高三个阶段各句式的正确使用相对频率

其次考察初、中、高三个阶段各下位句式的偏误使用相对频率,请看表2:

表2 初中高三个阶段各句式的偏误使用相对频率

(某句式某阶段的偏误使用相对频率=该句式该阶段的偏误使用频次/所有句式该阶段的使用总频次。表中频率数值精确到万分位。)

然后考察在不同阶段,各下位句式正误使用相对频率的差值。请看表3:

表3 初中高三个阶段各句式的正误使用相对频率差值

我们把表3 中的数据转化成折线图,以更直观地展示程度补语句各下位句式在不同学时等级上正确使用相对频率和偏误使用相对频率的差值。请看图1:

图1 各下位句式正误使用相对频率差值折线图

由上图可知,各下位句式正误使用相对频率差值(以下简称差值)大致分布在两个区间:(0.05,0.35)和(-0.05,0.05),分别记为区间A 和区间B。分布在区间A 的句式有T1、T3、T5、T6;分布在区间B 的句式比较集中,有T2、T4、T7、T8、T9、T10。根据上面的数据,我们知道外国学生对于区间A 中的句式的习得要早于区间B。那么区间A 中的句式的习得顺序和区间B 中的句式的习得顺序又是怎样的呢?下面结合图表进行分析。

先来看区间A 中的句式。在初级阶段,T6 的差值明显高于该区间的其他句式,但中级阶段有所下降,高级阶段又大幅回升。中级阶段T6 差值下降,主要是由于该阶段程度补语句使用量总体偏少,句式使用率下降所致。总体上看,T6 的习得情况是很好的。再来看T3。T3 的差值大致介于0.08-0.14 之间,在初、中、高三个阶段的发展呈稳定上升的态势。T1 在初级阶段的差值低于T3,但在中级阶段明显升高,然而到了高级阶段却急剧下降,几乎回到了初级阶段的水平。我们认为T1 在高级阶段的差值下降,主要是由于学生为传递更多信息,追求复杂的表达而出错所致。T5 的发展趋势与T3 基本相反,其差值总体上看也是低于T1 的。据此,我们推测区间A 中各句式的习得顺序为:T6 >T3 >T1 >T5。

区间B 中的句式正误使用相对频率差值分布比较集中,为便于观察,我们将它们单独转化为折线图。如下:

图2 区间B 句式正误使用相对频率折线图

由图2,我们可以将区间B 再大致分成两个区间:(0.005,0.03)和(-0.01,0.005),分别记作区间C 和区间D。区间C 中的句式包括T2、T7、T8 和T10;D 中的句式有:T4、T8 和T9。

先看区间C 中的句式。T7 的差值大致介于0.005-0.03 之间,在初中高三个阶段呈稳步上升的态势。可见学生该句式掌握地还可以。T8 初级阶段差值较低,但到了中高级阶段,明显上升;总体上看,学生对T8 的习得效果仅次于T7。T2 在初级阶段差值较高,但在中高阶段明显下降,总体上看呈下降态势,说明学生对其习得并不理想。T10 的发展态势跟T2 相似,但差值在各阶段均低于T2。区间D 中,句式T4、T8 和T9 的差值在某些阶段出现了负值,但它们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差异。三者中,T8 在初级阶段差值为负值,中高级阶段明显上升,已进入区间C,说明中高级阶段学生逐渐习得该句式。T9 初级和高级阶段差值均为正值,但中级阶段为负值,呈曲折发展态势。这是由于学生开始接触该句式时偏误率较低,到了中级阶段由于追求表义的复杂性产生了较多的偏误,高级阶段随水平升高,学生对该句式的习得渐趋稳定,偏误率又低了下来。说明学生较晚习得该句式。T4 初中级阶段差值为零,高级阶段为负值,说明学生未习得该句式。据此我们推测,区间B 中各句式的习得顺序为:T7 >T8 >T9 >T2 >T10 >T4。综上所述,我们通过习得区间法得出的外国学生程度补语句习得顺序为:T6 >T3 >T1 >T5 >T7 > T8 >T9 >T2 >T10 >T4。

四、大纲和教材的考察

汉语教材中语法项目的选择、编排是否合理是教材是否具有科学性的一个主要标志,而语法项目选择和编排的一个主要依据就是是否反映了汉语语法的特点和是否针对外国人学习汉语的难点(吕文华,1987:117-127)。教学大纲又是教材编写的重要依据。“内在大纲和习得顺序”假说认为第二语言的课堂学习受学习者“内在大纲”的支配,当教师的教学安排与学生习得的规律不一致时,教学效果就会受到影响。这就是说,只有当教师的教学大纲和课堂教学符合学习者“内在大纲”的规律时,才能较好地习得第二语言(刘珣:1993:32-41)。因此,大纲和教材的语言点安排或者语法项目的排序应该尽可能和学习者的习得顺序一致。我们考察了现行对外汉语教学大纲和主要教材中程度补语句语法点的设置情况[4],发现大纲和教材中存在程度补语句名称不统一、语法点的选取和排序不恰当等问题。通过考察,结合外国学生程度补语句习得顺序研究,我们认为大纲在编排程度补语句语法点时,初级阶段可安排T6、T3、T1 和T5,中级阶段可安排T7、T8、T9 和T2,高级阶段可安排T10 和T4。教材中语法点也可依此顺序出现。希望以上关于大纲和教材程度补语句编排建议以及教学建议,能够对教学有所帮助。

五、结 语

本文在一定规模语料库的支撑下,运用习得区间法详细考察了外国学生对汉语程度补语句在不同学时等级的习得情况,得出程度补语句各下位句式的习得顺序:T6 >T3 >T1 >T5 >T7 > T8 >T9 >T2 >T10 >T4;而后考察现行对外汉语教学大纲和较为通行的对外汉语教材中程度补语句语法点的设置情况,发现大纲和教材中程度补语句安排得并不完全合理,鉴于此,我们结合习得区间法得出的程度补语句各句式习得顺序,提出了相应的教学中相应的语法项目编排顺序:初级阶段可安排T6、T3、T1 和T5,中级阶段可安排T7、T8、T9 和T2,高级阶段可安排T10 和T4。

需要说明的是,本研究是基于现有汉语中介语语料库的,由于语料库样本容量有限,根据它所得出的外国学生程度补语句习得顺序可能与学生的内在大纲顺序存在一定的偏差,因而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本研究所得结论的精确性。但总体而言,通过研究外国学生自然生成的汉语语料所得出的习得顺序是比较可信的,因而可以为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提供参考。

注释:

[1]详见王松《外国学生程度补语句使用情况考察》,《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2年第6期,第21-29 页。

[2]详见王松《基于程度补语句下位分类的思考》,《安康学院学报》,2012年第3 期,第59-61 页。

[3]文中语料出自南京师范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的“汉语中介语偏误信息语料库”,分初、中、高三个阶段,每阶段50 万字。

[4]我们主要考察了三个对外汉语教学大纲中程度补语句语法点的设置情况,分别是杨寄洲主编的《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教学大纲》(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孙瑞珍主编的《中高级对外汉语教学等级大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和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编的《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言专业教学大纲》(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教材主要有两部:杨寄洲主编的《汉语教程》(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7)和刘珣主编的《新实用汉语课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3)。

李晓琪:《母语为英语者习得“再”、“又”的考察》,《世界汉语教学》,2002年第2 期。

刘 珣:《语言学习理论的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语言文字应用》,1993年第2 期。

吕文华:《汉语教材中语法项目的选择和编排》,《语言教学与研究》,1987年第3 期。

施家炜:《外国留学生22 类现代汉语句式的习得顺序研究》,《世界汉语教学》,1998年第4 期。

肖奚强:《外国学生“除了”句式使用情况的考察》,《语言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2 期。

肖奚强等:《汉语中介语语法问题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

杨德峰:《日语母语学习者趋向补语习得情况分析》,《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4年第3 期。

杨德峰:《英语母语学习者趋向补语的习得顺序》,《世界汉语教学》,2003年第2 期。

猜你喜欢
差值语句句式
差值法巧求刚体转动惯量
重点:语句衔接
枳壳及其炮制品色差值与化学成分的相关性
例析wh-ever句式中的常见考点
差值扩展算法嵌入容量的研究与改进
特殊句式
基于区域最大值与平均值差值的动态背光调整
如何搞定语句衔接题
作文语句实录
关心健康状况的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