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校企合作建设独立学院学生计算机创新实践基地

2015-03-20 22:40杨呈永彭灿华黎秋艳
广西教育·C版 2015年1期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独立学院校企合作

杨呈永 彭灿华 黎秋艳

【摘 要】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为例,探索通过计算机创新实践基地与企业联合合作,根据企业人才技能需求和学生就业为导向,构建集培训、竞赛、科研、实习、就业为一体的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平台,最终解决学生就业问题和企业招聘人才问题。

【关键词】校企合作 独立学院 计算机创新实践基地 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1C-0134-03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高等学校时,鼓励其定位为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根据教育部的要求,1999年后升本的地方性高校要转型为应用型的大学,广西目前已启动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试点申报工作,广西有11所1999年后新建的本科高校和8所独立学院列入试点范围。围绕市场需求以培养注重实践和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已经成为独立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一、独立学院计算机创新基地人才培养现状

独立学院是我国高校的新形式,其生源高考理论知识水平一般都比二本低,在运转机制、师资队伍等方面和重点高校有所不同,学生毕业后90%以上都选择就业,只有少部分是继续升学或者做研究。而计算机专业通常在独立学院均有设置,专业积累较少,如何利用现有的条件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构建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解决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近年来,国内许多高校率先成立创新实践基地,为学生创建早期接触科研、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参与创新性实践活动的平台,加强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国内不少重点高校就如何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升自我学习能力等方面进行了各种探索。独立学院近几年也都在进行探索,例如成立了大学生创业园、大学生孵化园、大学生创新基地等,但是在探索过程中存在两个主要问题:

第一,学生在学校创新实践基地没有学到真实本领。很多学校成立创新实践基地后,只是单方面唱“独角戏”,没有与社会企业一线接轨,导致学生没有学到能在企业中应用的真实本领,毕业后不能立即投入到工作岗位。据毕业生回访调查,近几年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在二三线城市试用期大部分都是1500元到2000元的月薪,让很多学生认为“读学无用”。

第二,企业在学校创新实践基地得不到优秀人才。从近几年企业回访调查可知,由于计算机行业属于对实践能力要求比较高的行业,一般情况下,这一行业的企业培养应届大学毕业生需要花费近半年的时间,才能完成技能和企业文化的培训,让大学生转变为企业员工。企业希望招聘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学生,能立刻或快速上手岗位,但是它们一般都是通过校园“双选会”或者网络招聘员工,这样企业对学生的思想、学业等情况缺乏实质性的了解,最终企业招聘的相当一部分学生出现了两种情况:一是学生实践能力不强不适应这份工作,企业对他们一般还要培养两到三个月;二是企业对学生的了解需要一个过程,有能力的学生一开始没有得到高的待遇,会显得比较浮躁,总想往高处走。最终企业要付出很大的成本,特别是中小企业不愿意看到这样的结果。如何招到自己比较了解且适合本公司所用的人才,成为企业的一大难点。

如果大学生能够根据企业要求提前做好准备,提前进入企业进行实践,这样企业可以节省很大的人力成本,学生也成为受欢迎的对象。结合独立院校计算机创新实践基地情况,要积极发挥出其作用,就要实现校企合作,在校企双方资源共享的基础上实现“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积极探索计算机创新实践基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一个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型计算机创新实践基地。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计算机创新实践基地(以下简称计算机创新基地)经过近4年的运行和建设, 在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也为计算机创新实践基地进一步发展起到推进作用。

二、校企合作大学生计算机创新实践平台的构建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自2004年成立以来,根据各个专业学科成立创新实践基地,并为各个基地划分专用的场地,同时出台校企合作政策文件,积极把企业请进来,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最后学生成功就业。

在培养模式上,校企合作大学生计算机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及人才培养采取“订单式+双课堂”培养计划,所谓订单是根据当前企业流行用到的技术知识及合作企业需要这样的岗位来制订培训培养计划。“双课堂”就是将计算机创新基地作为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就是企业实习就业都由计算机创新基地和企业共同完成,培养过程中采用“三阶段,两平台”,具体见图1。

图1 “三阶段,两平台”结构示意图

第一阶段:入门阶段。选择一门语言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这个阶段一般都是针对大学一年级或者大学二年级的新会员,培训结束后要对学员进行测试,根据测试结果然后分析整体掌握情况。这一阶段主要由校内指导老师以及创新基地的有开发能力的骨干会员完成。

第二阶段:学练阶段。项目驱动学练结合;根据会员选择的语言方向结合项目的各个模块进行指导培训。

第三阶段:实战阶段。实战项目开发,根据不同的方向,选择不同的项目实战开发。

创新基地实践平台主要有两个功能:负责挑选会员,挑选思想品德好、有计算机潜力的学生;根据企业人才技能要求做前期培训铺垫,最终协助企业一起培养出合格人才。

企业实践平台主要有两个功能:根据自己企业员工需求负责制定培训内容的指导大纲和具体内容;提供实习实践岗位,并负责考核,最终成为技术过硬合格正式员工。

三、大学生计算机创新实践基地的软硬件建设

(一)大学生计算机创新实践基地硬件建设。包括学校创新基地建设和企业实习实践基地建设。

1.学校创新基地建设。大学生创新基地的建设得到学校的大力支持,目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建设了创新实践基地中心,把学校所有的创新实践基地统一规划在一栋楼。其中大学生计算机创新实践基地实验分配有指导教师办公室一间和创新实践基地一间。指导教师办公室使用面积40平方米,配套电脑办公桌椅16套,主要供指导老师平时到这里办公和指导学生。创新实践基地使用面积148平方米,配套电脑座椅120套,是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交流、实践的有效保障。同时,为了保障创新基地规范有序正常运行,基地配有档案铁皮柜一个,负责保存相关的管理文件。为了贴近实战能力,创新基地配有专业DELL服务器一台,提供计算机专业学生开发及基地的网站服务器。

2.企业实习实践基地建设。与企业建立校企合作以后,企业通过计算机创新基地选择优秀的学生参与实战项目开发,长期提供实习岗位数150个,目前有桂林烽旅网络有限责任公司等6家公司长期提供实习实践岗位,表1是合作企业提供的岗位及相关技能需求。

(二)大学生计算机创新实践基地软件建设。由于新建独立院校缺乏足够的工程实践条件,缺少具备工程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在创新人才特别是创新型工程师和其他专门人才的培养上存在较大困难。计算机创新基地在“软件”实力建设上主要通过校内和校外指导老师指导,对校内指导老师的专业方向和科研能力有一定的要求,校内指导老师专业知识上要紧跟企业需求,选派指导教师到企业进行兼职和参与项目开发,使教师的实践能力得到培养和增强。对于校外企业指导老师聘请企业工程师到学院作为兼职教师,为基地会员开展培训和指导。目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计算机创新实践基地已经培养固定的师资队伍,制度上要求每个校内指导老师要求每周到创新实践基地实地指导学生3次,校外指导老师要求与学校合作单位每个星期进行一次培训课,还要通过网络平台固定6个学时的在线解答。

四、大学生计算机创新实践基地建设的方法

(一)科技竞赛。大学生的科技竞赛活动是高校教学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科技竞赛活动作为民办高校内涵建设高层次的内容,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民办高校教学、科研水平的综合实力,同时也是对高校大学生的创新观念和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检验,更是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结合科技竞赛来培养计算机专业科研创新实践能力,也是众多独立学院一直在探索的问题。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计算机创新实践基地在近几年的计算机竞赛中一直起着主导作用,由于近几年竞赛内容也都立足市场趋向于实践应用型竞赛,校企合作的计算机创新实践基地也显得越来越重要,近三年来取得以成果如表3所示。

(二)国家和区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计算机创新实践基地通过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促进高等学院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增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创业能力和就业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更多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适应广西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水平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积极申报国家级和广西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3年通过基地积极申报获得国家创新创业计划项目6项,区级创新创业12项,有了2013年的成果,2014年的创新创业项目申报也投入了更大的精力。

(三)参与企业横向实践项目。经过计算机创新基地老会员和指导老师培训后,通过优胜劣汰机制,对于感兴趣和有能力的学生会员进行分组,按照每个公司管理制度进行严格管理,每个项目组实行双导师制,在校内外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企业的实践项目。通过项目实践培养学生的实战动手能力、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为就业打下基础。此外,实习公司根据学生的能力将为实习学生提供每人每月500元至1000元的生活补贴,有效保证和促进学生的积极性

(四)培养应用型人才,提升就业能力。在我国高等教育逐年扩招的过程中,大学生就业难成为社会的一大难点。而计算机专业尤为突出,被列入十大就业难的专业。衡量一所高校办学效果,毕业生就业率成为重要指标之一。计算机创新实践基地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工作、生活环境,为企业选聘优秀大学生创造条件,使企业得到人才,学生得到技能,最终以服务市场经济为前提,以实现办学目标为宗旨。目前与计算机创新基地校企合作企业已达到6家,这些单位每年将为大学生提供至少150个实习岗位,且留用率不低于20%。表4是近三年校企合作企业就业人数。

综上所述,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通过计算机创新实践基地与企业联合合作,根据企业人才技能需求和学生就业为导向,构建培训、竞赛、科研、实习、就业为一体的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平台,最终解决学生就业问题和企业招聘人才问题。这种依托计算机创新实践基地的校企合作创新实践基地建设,达到区内同等院校信息类工科院校先进水平,对教育结构实施战略性调整,成功转向应用型大学起到极大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罗小青,何尚平,王钟庄,等.独立学院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的建立和运行措施及启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9)

[2]杨玉蓓.应用型计算机专业的校企合作模式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4(8)

[3]朱晓鸣.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多位一体的校外实训基地建设[J].计算机教育,2014(6)

[4]王建,张瑜,张磊,等.校企合作建设校内基地运行模式与机制研究[J].职教论坛,2013(17)

[5]耿俊梅,常小明. 基于校企合作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5)

[6]吴金星,魏新利,郑锦华,等.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打开一扇窗[J].大学教育,2014(2)

[7]王永斌,邵杰,伍亚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探索[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2)

[8]陶永兰,刘笑羽,陶敏中.依托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7)

[9]张俊桂,刘俊亮,张明.基于校企双赢合作建设新型专业实习基地[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6)

[10]潘勇.独立学院计算机技能实训基地建设研究[J]. 数字技术与应用,2010(12)

[11]张建英.基于校企联合创新人才培养实证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2(8)

[12]李宁.基于科技竞赛平台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讨——以湖南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为例[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6)

[13]唐孝云,杨安.产学研结合推进校外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7)

[14]刘军,华斌,何丽.培养计算机专业人才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J].计算机教育,2014(2)

【基金项目】2013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重点项目(2013JGZ203);2013年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2013C136)

【作者简介】杨呈永(1981- ),男,广西桂林人,硕士,桂林理工大学信息科技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数据挖掘、Web开发及应用。

(责编 黎 原)

猜你喜欢
应用型人才独立学院校企合作
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探索研究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
浅析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的物理教学改革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独立学院法学专业的学科特色及其发展研究
以微课教学促进独立学院国际经济学应用性教学转型
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模块化教学研究与实践
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块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独立学院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