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文化与城市发展关系的现象学意义与问题分析

2015-03-21 11:40王学海
城市学刊 2015年6期
关键词:区域文化发展

王学海



区域文化与城市发展关系的现象学意义与问题分析

王学海

(嘉兴市美学学会,浙江海宁 314400)

现象学意义上的区域文化之于城市发展,意味着一是区域文化在历史基点上,是具有本土特性的经典;二是从当下视角去看,区域文化既可是城市发展的资源,又会有随着当下的重新体验,具有在被不断丰富着的新诠释性。所以,它又是旧有存在之中的新。一个区域文化的存在是离不开地方群体对它的传承性这一特征,这就关涉到区域文化与文化地理学。马家浜文化的独特性在于既具有吴侬软语,又杂中国古语,更有一小地区有多种方言语调(腔)的发音。同时,也形成了江南水乡的细腻、北方的刚性、中原的含蓄等综合的人文习性。然对区域文化研究中,我们又有必要持系列反省与警示的态度:认识、关系、战略与历史力量。区域文化与城市发展研究,就是将城市发展眼光,并置于区域文化的基础地位上,进尔用当下性的眼光去重建一个被知觉的世界。区域文化是城市发展中一个纵向的维度。

区域文化;城市发展;现象学意义

现象学意义上的区域文化之于城市发展,意味着一是区域文化在于历史基点上,是经典和具有本土特性的;二是从当下视角去看,区域文化既是城市发展的资源,又会有随着当下的重新体验,具有在被不断丰富着的诠释性。这两点的综合,就会帮助我们在研究和运用时,确立起一种跨越时间界限的新的区域文化,并创造出人无我有的现代主体性。当然,重新去研究已属经典的区域文化,并又比例极大地让区域文化去于城市发展中运用,就得格外注意本雅明(Benjamin)说“机械复制时代”高科技手段复制神力把艺术品从仪式和宗教中解放出来的预示,在这里,我们反倒应该虔诚地去重新审视经典的区域文化,并以宗教的心情与精神去重新诠释它,使它能不损本质地再次跨入历史的新河与为城市发展服务,并重新刷新已经褪色的历史灵韵(aura——本雅明),从而开阔我们社会发展中美学与文化人类学意义的审美视域。

区域文化是属于历史的,是旧有的存在。但站在城市发展的历史与美学的高度,区域文化又是一种被我们会重新理解并得到重视的新,它引导我们走出实用和唯科技的狭隘视域,克服工具理性的一元之局限性,重构城市发展本身与审美主体在历史文化中的重大元素作用,在城市发展为我们展示出更广阔的生活与现实场景时,凸显出区域文化灵魂的作用,并让它在再现中为城市发展的新时空引出更大的文化张力,从而让后来的一代又一代人,既并不陌生地看到活态的历史,又在其生动的展示中受到优秀文化的滋润熏陶,从而能让精神与心灵去融入某些历史文化的细节中感受强大的享受与快感。另一方面,从文化人类学的观点看,一个城市的发展在区域文化的潜在中,它又能使该区域的群体得以在区域文化“获得集体身份和团结”。[1]这是精神的自豪,也是群体凝聚力的使然。

文化拼图说之观点认为,“文化属于某地和某民族,使其具有独特性,而且能够被发现、描述、记录和展示。”[2]问题是随着全球化趋势的不断扩张,区域的文化也在不断“被流动”,“被复制”,从而它也正在渐渐丧失地域性。然而,模糊中的清晰尤其让人触目——一些区域的、有特性的文化,尔今又在被重视,它在与对应城市之发展中不断被激活,在全球化巨大的光照下,区域文化竟又以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一特异性,让区域文化出类拔萃地又亮出自己的个性与身份,以区域独特性渐渐升为城市文化的主流,重新雄踞于人们的生活世界之中,成为文化的主流。

经典文化的真实性无庸置疑,它的威信在于能真实地告诉人们,我们的前辈在这里曾经是怎样生存,怎样发展的。它是老百姓文化意愿的表达。在当代高科技唯经济的建设中,同时也有了一个高雅的可供符合该区域类群本真之性深呼吸的高地。由此回顾我们研究和面对的区域文化,它就是一个城市在自身发展中,所要寻找的文化原动力——即研究者和发展的眼光必须要放大着深沉着地去看待我们的传统文化,并又必须注重保护和进一步深掘,在此认识与行动的基础上,还要站在更高层次去发扬和让它有新的生成空间的、那只属于区域自我的传统文化。

只属自我更在于文化地理学意义上的能指,即由于自然条件与地理环境结构的不同,以及由于历史发展过程的积淀,导致区域与区域之间共性之下明显呈现出的差异,此差异既有语言与生活习性(惯)上的,更有历史给予长期而形成的文化背景上的。差异同时也提醒着研究者与发展趋势,你必得按照区域的传统文化的自身规律,加强对区域文化所产生的文化效应的理解与保护,注重其内核——一个区域文化的存在是离不开地方群体对它的传承性这一特征,从而找准文化发展新的方向,让区域文化之特性更显出其不可复制的优势来。

如以马家浜文化为例,它与附近的江淮文化、徽文化或者吴越文化相比,马家浜文化既有共性,(随大运河的开凿而发展的江淮文化,东方社会与文化的整体系列性的徽文化,农业发达、吴侬软语构成独特语言文化体系的吴越文化),更有俯身葬的肉体与精神(头颅)分离,突出灵魂回归与立根向土(俯)的精神指向。在此我取向于半壁的节俭和少有定法的自由度。这是狭义文化(区域)中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的物与行的见证。稻谷之禾——生命之本,璜、玉之佩,是文化发端之症。在垂直关系中,马家浜文化得天独厚的是天然环境之基本无大灾大难、风调雨顺,与人为环境稻作耕种(禾)联结起来。在水平环境上,先有稻种的对外交流(生存交流——文化交流),后有区域人类自身流动性的交流(迁徙、婚姻、战争侵占等)。是它们促使了马家浜文化生根开花,繁衍恒久的基力,也是它们使马家浜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既具吴侬软语,又杂中国古语、更有一个小地区杂有多种方言语调(腔)的发音。同时,也形成了江南水乡的细腻、北方的刚性、中原的含蓄等综合的人文习性。

区域文化从知识论的视角来看,从它的性质、类型、客体和起源(参考约翰斯顿分类观点)四个方面去认识,就可以清晰地找到它的本体,即当今我们研究者所首肯并在高度重视下去研究的(性质);我们以及我们的上辈和下一代所能和所要体验的历史,以及由我们整理挖掘下新的发现的知识(类型);在论证与研究区域文化中所渐次发现出来的一个又一个、层次越来越深的问题与考古事实(客体);对它最早溯源的重新认识和站在哲学人类学、文化人类学、美学社会学等高度去重新诠释的本体论问题(起源)。为此,区域文化与城市发展学术论坛,正是以科学研究的形式来寻找这一发展的方法论问题。而在此其中,我尤为注重的就是人本主义与结构主义这两个方面。人本主义是深挖细究作为马家浜文化及其历史的发展(如运河文化等),人、地理环境、自然因素、政治与战争等诸多方面的、以人为中心的认识论研究。结构主义是依据现象学的理论,在领悟的基础上去分析形成马家浜文化诸多因素的结构要素,以此去考古中推证出间接的解释的证据,从而为城市发展,找到新的进发点。

区域文化研究的关节点,在于组成区域文化的独特与特殊的元素,以及由这些元素推衍出来的区域个性。这样的方法,当然只有亲历。在亲历中研究,在亲历中体悟,在亲历中鉴别,在亲历中重新经验。在这里,特别要注意单纯唯区域论的立场,认为光是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考证与组合,就可成为区域文化的决定论了。其实,区域中的人文论题,特别是运河文化带来交通便捷给马家浜文化的影响与重新发展,以及在此中作为主体的人——执掌政治、文化经济的人及其集团阶层,给该一区域带来的重新组合与变异渗透,这样的综合性研究,才会是区域文化研究真正阔广的视角和可行的途径。

如果说形成马家浜区域文化的要素是稻谷(禾)、社会、用具、住所、组织形式、艺术(宗教),那么,开创出城市文化的集成要素又是什么?窃以为,功能、行为、集结(权)、文化渗透、生计形态、文明、经济这七个要素,是结构城市及其发展的主要元素。

如果从本体论的角度去作多元审视,不难发见,它们之间并非就是悖论。重新并倡导传统文化之区域文化的城市回归,正是城市发展新的风向标,其真正的要旨在于:1. 城市的最终立根,必得要回溯到它的本体(质);2. 城市发展的真正动力,不在资本主义模式的唯一座标下,而在于自己独特的文化资源;3. 人与全球化在一个厮混时期后,必须会冷静下来,回归自身个性的基点,这就必然要使人与区域人群转向去寻找适合滋润自己的那一份区域文化。所以,“当这种‘全新全美’的时尚原则成为主宰,追新作为一种普遍激情被确定下来时,由时尚理念及其自身时间性重构的社会便形成了。换句话说,现在用个人幸福取代集体行为,用运动取代了传统,用新刺激取代了未来憧憬。完整的享乐主义和心理主义文化终于形成了,唤起了人们对需求的即时满足,刺激了欲望的迫切性,鼓励自我张扬,把安逸、舒适和休闲奉为天堂,迫不及待地消费、旅行、娱乐、不放过一切。作为舒适现在承诺的消费已经取代了美好未来的各项政策。”[3]在“取代”这个关键词后面确立并畸型崛起的消费主义,正在它得意忘形地肆意吞噬各类民族地域文化的同时,人们渐呈麻木的心灵以及短视模糊的眼光,突然之间像被雷击一样有了转机:即当代人在珍视财富的同时,又迅速反应和敏感到一个核心问题:文化的自我内核的本真意义及其创造文化之人(类)的精神归宿。是的,这才是一个城市真正发展的可趋走向与具有自我特征的区域文化的荣誉与自傲美感。当然,也有普世性及其素食主义类的精神传播的反正方式,但对于区域文化而言,前者更可作为一种现代时间轴心说之强势推进中的强力抗衡,是一种新的、真正的社会历史力量的再现。它的能量,在于人们精神心灵深处的信仰,在于区域人的本体的文化深层的原动力。当人们还试图在这轴心说的多重复压之下提出它时,一种光明的内在动力已是势在必发,同时也在此过程的整理中,让人们渐渐看到它内蕴深厚的文化特色与之现代城市发展完美结合的前景,这便是区域文化的不可理喻的历史穿透力,更是城市发展所需汲取的内在的不歇的原动力。它同时也是城市新的文化环境的现代性的新的开启,在这开启中,城市经济在经历一个又一个繁荣和萧条之中,它本身的动力才不会枯竭。因为美学的力量,正在于本真文化资源对于该区域的符合“配对”关系的正常发展,并在此正常发展中呈现出时代新的特色,从而再去影响社会与世界,让社会与世界对这个新的社会文化现象更具未来的信心和更具多元化之下的新元素。也许,它不是至高至上的,但它是至真至善的,是局限之中的绵延,是未来之中的永恒。在这个意义上,回到现象学之说,就是文化的元美学,即回到自身,并又在当代视角下给予多元的发展与丰富性。超级现代性与区域文化的元美学原始性,在这里就极自然地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现象整体。城市,在这里是无机的有机。

人类的历史作为一个宏大的故事来叙事的现实,可以被后现代主义解构,但人类历史的文化本真之义,它可以随着时间与时代的发展,和各种新的文化现象进行通约。同时,也可将原始的典范在承续转换的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成为与时空并置的一种文化之根的谱系后衍。这样说,并不就是说我们把传统文化固定下来的同时,会把质疑与批判的科学精神给抛撇了。在进行区域文化挖掘与研究的同时,也是我们对传统文化进行重新认识和重新诠释的过程,在这其中,我们扮演的并不是传统话语的传声筒的角色,而是抓住其精髓,不断予以社会新内容的激活。这也正是不管社会如何发展,不管文化现象如何光怪陆离,传承中经典性质的相对稳定性是不可改变的。事实也正如郑乐平先生针对鲍德里亚观点中所说的:“鲍德里亚(Baudrillard)的片面性在于他看到了当代社会和文化之急速变化和复杂多样的一面,对这些现象的分析和描述有其独到和犀利之处,但他忽略了事物之间相对稳定和结构化的一面。”[4]是的,文化必然是结构化的,正是在这一点上,它才有传承的逻辑与规模体系,也才会在纷繁复杂之后,自有其稳定性的一面。“能指并不产生确定的所指,而是产生新的能指”。[4]56正是非确定下的新的能指,才给了我们今天重新研究区域文化新的活力,无形中,它会成为人们精神中一个新的权力的象征。知识、理性、社会制度及主体性的现代追问,也将成为我们对区域文化与城市发展研究所持的一种文化态度。

然由于现代与后现代主义及其文化现象的重重迷雾,更由于社会环境中一直宣扬唯经济为是的文化发展谋略,导致我们现实生活中不断出现一些不尽人意的文化现象,亦如近期方李莉所说的,“细节体现文化,体现纪律与规则。我在美国悟出来的第一要义就是,守规矩,讲诚信是现代社会的文化基础。但中国则相反——在没有进入现代化的农业文明时期,中国人讲诚信、守规则;进入现代化、工业化之后,反而没有了诚信和规矩。这说明我们丢掉了传统文化,而又没有建立起新的现代文化。所以古代中国是文明古国,是礼仪之邦,而现代的中国却成了缺少文化的国家”。[4]方李莉的话,既反证出了传统文化之于区域文化在当下的重要性,又提示我们对当下文化引起必要的警惕。所以在对区域文化与城市发展的研究上,我们有必要持系列的反省与警示态度:

(一)对区域文化研究应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1. 区域文化不是一个大杂烩,不要误认为地方的什么都是文化;

2. 区域文化不是跟风文化,它与世俗中庸俗的跟踵追习甚至极其迷信的粘附必须泾谓分明,区域文化有它自身的文化纯态性;

3. 区域文化应该是经筛选、甄别后,显露出自我地域特色的、真正的人无我有的个性的文化。

(二)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1. 当今城市的发展,盲目地跟风(向大都市集结而荒芜了绿色本源的乡村),以城市发展去制约甚至危害乡村的生存与发展,这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弊端,必须正视并批判之;

2. 当今城市之间的发展,已进入文化比拼的阶段,但城市文化的主脉,作为城市的政治文化经济权力的主宰者,是否已经搭着了这份主脉,是研究者必须予以提示与警醒的;

3. 在城市发展中,要正确看待文化产业与文化的关系。作为城市的领导阶层,注重文化产业为城市发展新的主力军,这是个方向。但不能以发展文化产业而变异或湮没了该城市真正的传统(经典)文化,起喧宾夺主的反作用。文化的传承及其发展的流动性与文化产业的变动性都会因后者而越变越大,在这个层面上,该如何理性地去对待发展中的现象,怎样把握好传承与文化产业孰轻孰重的不同阶段的具体文化战略,至关重要。

(三)城市发展的战略

1. 怎样把脉区域文化的主脉,从而能稳、准、精、实地挖掘区域历史文化,并能面对名利做到理性地继承和批判争夺名人、杜撰历史的非文化研究现象;

2. 怎样转换区域历史文化为当代城市发展服务,是利用文化内核而非炒作和变异文化内核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该怎样掌握好这把文化的尺度。

3. 作为文化容器的城市,我们应该怎样在文化发展中找出新的城市的人文元素——即发展中的不断变大(面积)增多(人口)之“成长城市”中涌现的高贵的人文价值的所指与理性认识。

4. 文化自觉对于一个城市的品位的确定,流动人口对于一个城市的包容性及其文化魅力对其的影响性的变数有多大,传统文化在这上面如何承载,这又将是个新课题。

(四)区域文化中的历史文化积淀与当代生态文化建设的历史力量

1. 历史区域文化纵的与横的两个方面,即文化底蕴与流动着的历史,及其发展进程中的文化辉煌与衰萎现状的分析;

2. 承继者的历史责任与发展文化中的当代性如何统一;

3. 新的文化资源作为城市发展的新动力与新内容,它的开发与创新的基点与关节点在哪里;

4. 文化个性的问题,一个城市就是一个世界,个性的最终确定,既重历史,又着现在,面对高科技,正如一位名家所说的,我们需要外国的高科技来发展,但我们更不能丢了中国的美学精神!

5. 加拿大学者道格·桑德斯(Dong Saunders)在《落脚城市》一书给予我们的启示是:落脚城市(正在进行城市化的地域)的乡村移民不同寻常的特性对区域文化的接受以及城市对他们敞开心扉的文化,其传承该如何中途进行?是城市伴随我们还是文化在温暖我们(孤独)?怎样温暖?

6. 新的城市发展的模式往往是把旧城几乎全部地解构(摧毁),文化之根几近绝迹,这就需我们更加努力地去寻找,在挖掘与保留文化遗迹中,再造文化新的真正支撑点。

区域文化的特性在差异上,但这份差异并非建立在杀戮或歧视上,反倒它会是在整个国家、民族文化的组合中闪着异光的部分;它的内涵、边界、效能,应该是国家、民族文化中丰富性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区域文化既能对本区域的城市发展带来新的动力,又要看到区域文化自身存在的不足甚至弊端。尊重区域文化特性就是找到了社会和谐的钥匙。为此,区域文化与城市发展的研究,就是将城市发展的眼光,并置于区域文化的基础性地位上,进而用当下性的眼光去重建一个被知觉的世界,一个富含区域文化特性与个性的、也是一个凸显区域文化特性与个性的生活世界。它同时又是城市发展中一个纵向的维度。

参考文献:

[1] 道格·桑德斯. 落脚城市[M].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2: 26.

[2] 贝拉·迪克斯. 被展示的文化[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29.

[3] 吉尔·利波维茨基塞, 巴斯蒂安·夏尔. 超级现代时间[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52.

[4] 郑乐平. 超越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 33.

[5] 方李莉. 美国的野性与严明. [N]. 中华读书报, 2012-7-4(19)

(责任编校:彭 萍)

The Phenomenological Significance and the Analysis of Problems of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Regional Culture and Urban Development

WANG Xuehai

(Jiaxing Aesthetic Society, Haining, Zhejiang 314400,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henomenology and with regard to the urban development, derived from history, the regional culture is classic and local; on the other hand, the regional culture is currently a cultural resource for urban development, the interpretation of which will be continuously enriched by people’s new experiences. Therefore,the regional culture which is based on the past it is new as well. Without being inherited by locals, regional culture fails to exist. This characteristic of regional culture concerns its relationships with cultural geography. Comparing with Jiang-huai culture, Hui Culture and Wu Yue culture, the distinctiveness of Majiabang culture lies in dialect and people’s habits and characteristics. Its dialect is the Suzhou soft dialect mingled with Chinese ancient words. Moreover, in some parts of the region, pronunciations and intonations of various dialects can be found. Meanwhile, people’s habits and characteristics feature the carefulness of people from the south of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the firmness of people from the North, the reservation of people from Central Plains, etc. Whereas, we are supposed to research with introspection and caution into the understanding, the relationship, the strategy and the historic strength of regional culture. The research of regional culture and urban development is to rebuild the perceived world on a foundation of regional culture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urban development and current situation. The regional culture is a vertical dimension of the urban development.

regional culture; urban development; the significance of phenomenology

C 912.8

A

10.3969/j. issn. 2096-059X.2015.06.018

2096-059X(2015)06–0082–05

2015-09-22

王学海(1952-),浙江海宁人,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学术研究。

猜你喜欢
区域文化发展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分割区域
谁远谁近?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区域发展篇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