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研究可视化分析

2015-03-22 01:59,,,,,
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 2015年4期
关键词:图书馆数字信息

, ,,, ,,

图书馆服务的宗旨是满足用户信息需求[1]。近年来,我国图书馆的信息服务研究十分活跃,提出了许多新的服务模式和思路,如Web 2.0、短信服务平台、微博客、微信等在图书馆的应用。本文借助可视化分析方法,对我国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的研究进展进行分析,希望能为信息服务模式的深入研究提供一个全面和客观的理论基础。

1 数据来源与方法

以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学术辑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全文数据库作为数据来源,以“题名=图书馆AND信息服务AND模式”为检索式进行检索,发表时间不限。排除会议通知、纪要等不相关文献,最后纳入602条文献记录。

统计结果表明,1996-2014年相关研究发文量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2010年达到峰值,为75篇。从年均文献量看,1996-2000年年均发文4.4篇,2001-2010年年均发文35.4篇,2011-2014年年均发文56.5篇,可见最近几年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的研究达到了一个高潮。

但仅从发文量并不能把握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研究发展的脉络,因此本文引入了CiteSpaceⅢ中的可视化图谱,从作者、机构、关键词time zone图谱3方面具体分析我国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研究现状,获得该主题研究的核心作者和机构及其合作情况,了解研究热点,把握未来发展趋势。

2 结果与分析

2.1 作者共现可视化分析

作者合作知识图谱见图1。字号大小表示作者的发文量,连线表示不同作者间的合作情况。

图1 作者共现图谱

由图1可以看出,发文量最多的作者是郭海明,其次是詹自强和袁红军。对三个高产作者进行检索,发现他们的成果都集中在数字化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方面。以数字图书馆从低级到高级的变化发展为线索,分析总结了服务模式的发展规律[2],指出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会逐渐向“用户中心”模式演变[3]。按照服务要素的重要程度或者服务体系中不同环节的关联程度分别将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归类,认为不同模式各自的特性会产生不同的服务效果[4],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是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系统的各组成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组合,并将BLOG引入信息服务模式中[5]。

进一步观察图1可发现,作者之间的合著比较少,即使是高产作者的合作度也不高。首先是该主题研究年限较长,研究内容和结果较为丰富;其次是不同作者的单位性质和现实情况不同,不同机构或者地区间的合作有一定难度。从信息服务的广度和深度来说,联合研究是解决个体服务瓶颈问题的一个途径,从事相关研究的作者要在未来的研究中加强交流与合作。

2.2 机构共现可视化分析

图2是参与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研究且发文量不低于2篇的62个机构共现图谱,图中字号大小表示机构的发文量的多少。

从图2可以看出,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和广州大学图书馆发表相关文献最多。其中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发文10篇,分布于5种CSSCI来源期刊、1种CSSCI来源扩展版期刊和4种省级期刊。发表在核心期刊的5篇文章先后探讨了数字化环境中信息服务模式的演变、个性化信息服务模式的发展、移动信息服务模式的开发与利用。广州大学图书馆的研究涉及了社会化信息服务模式,并以美国图书馆社会化服务模式为鉴,研究了高校数字化信息服务的开放之道。

图2 研究机构共现图谱

从图2还可以发现,除辽宁省图书馆和吉林省图书馆外,其余14个突出显示的机构均为高校图书馆。

从现实情况来说,公共图书馆服务于不同专业、文化层次的读者,承载了比高校图书馆更多的压力。为了提高免费开放环境下信息服务的水平和效率,公共图书馆应比高校图书馆更加注重于信息服务方法和模式的探索创新。因此,我们希望越来越多的公共图书馆参与到信息服务模式的研究中来,以提高社会文化服务的整体水平。

2.3 关键词共现的可视化分析

利用Citespace的膨胀词探测(burst detection)技术,考察高频关键词在时区视图(timezone views)中的分布(图3),观察学科主题的发展历程。

图3显示,我国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的演变历经了从传统信息服务模式到自动化、个性化服务模式再到数字化、集成化和开放移动服务模式的发展过程。从早期的信息资源、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服务、信息需求等关键词,到中期的网络信息服务、信息技术、资源共享、定题服务、数字图书馆等,再到近期的移动图书馆、云计算、全媒体、图书馆2.0、Web3.0、信息推送等的发展过程中,图书馆的服务模式由单一化变为立体化,服务空间由实体化变为虚拟化,服务方式由被动变为主动,图书馆员职能由散漫化变为专业化。

根据导出的关键词列表,将中心度≥0.1的关键词由高至低降序排列,如表1所示。

表1 中心度≥0.1的核心关键词

排除“图书馆”、“信息服务”、“服务模式”等本位词,并结合关键词出现频次,可以发现3个高频核心关键词,即高校图书馆、网络环境、数字图书馆。这3个关键词周围聚集了很多相关性较高的其他关键词,如信息资源、信息需求、网络环境与定题服务、数字化信息资源等,反映了近年来相关主题的研究发展轨迹。

对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的研究一直未间断过,且呈现出稳定的增长趋势。

冯英华[6]、余世英[7]、潘美英[8]、韩冬[9]等对图书馆2.0、移动信息服务、Web2.0、Human Library在高校图书馆中的应用,以及网络环境对图书馆的影响进行了深入探讨;宁耀莉[10]归纳了高校数字图书馆的5种信息服务模式,即基于网络的信息服务模式、基于网格的信息服务模式、基于共性需求的信息服务模式、基于知识增值的信息服务模式以及基于云计算的信息服务模式;刘兴琴[11]认为网络环境下无论是信息资源的类型还是信息获取的方式都呈现多元化的特点,这种变化给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图书馆必须开拓新的服务模式应对这种挑战。只有不断提高信息人员素质,提供主动的、符合用户需求的特殊化服务,才能充分发挥图书馆的功能。

对网络环境下信息服务模式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于2002-2010年,2011年后不断下降。秦鸿[12]对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进行了总结性的梳理,展望了未来的新型服务方式,如联合采编、联机编目、网络查询和预约、馆际互借、电子出版物、商业化数字库等,认为图书馆只有创新信息服务模式,才能跟上信息时代的发展,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张晶[13]分析了图书馆开展网络信息服务的优势,着重对网络信息服务模式进行研究。纵观纳入文献,2006年之后始终围绕着不同类型图书馆在网络环境下信息服务模式的发展之策进行讨论,强调“用户至上”的服务原则,提倡以灵活的信息服务方式满足读者的不同需求。

对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2002年之后,其中2007-2010年发文量居多。相关研究继承和发扬了网络环境下信息服务的一些理念,突出了对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和对用户个性化需求的满足。

如范并思等[14]通过对国内外网络媒体关于Web 2.0和图书馆2.0的调研,介绍了图书馆2.0的起源与发展,对Web2.0的应用进行探索,丰富了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蔡丽珍[15]以360个图书馆为例,分析了其与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异同,希望以此获得改进数字图书馆服务的思路;袁红军[16]从用户的立场出发,在分析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系统的基础上,对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进行剖析;龙朝阳[17]分析了几种现有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模式及其不足,探讨了基于3G网络的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及实现策略;王娟[18]探讨了Web3.0时代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新特点及模式,包括个性化的信息推送服务模式、实时在线的手机图书馆以及虚拟参考咨询服务。

3 结语

从关键词角度看,信息服务模式研究经历了一个从笼统到细化的发展过程,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数字化信息服务这个大方向,关注新技术的应用和对用户个性化需求的满足;从作者角度看,有一批高产作者,对该主题研究有着较为深厚的造诣,能准确把握该主题研究发展的脉络,善于运用各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就该主题发展进行深入分析,但是合作意向较弱,社会关注度较低;从机构角度看,高校图书馆成为参与该主题研究最为积极的部门,公共图书馆处在较为边缘化的位置。

有关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的研究已经走过了漫长的历史,在数字化的今天仍有创新和发展的空间。在未来,信息服务模式研究的重任不能仅仅依靠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也应参与进来,开展合作研究,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针对用户需求改善服务模式,提供更高效便捷的服务。

猜你喜欢
图书馆数字信息
图书馆
答数字
订阅信息
数字看G20
展会信息
去图书馆
成双成对
数字变变变
健康信息
健康信息(九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