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弘扬传统文化中实现中国梦想
——从历史和传统文化角度解读“中国梦”及其实现

2015-03-22 05:43
关键词:中国梦传统文化

卢 玉

(大连海事大学公共管理与人文学院,辽宁大连 116026)

在弘扬传统文化中实现中国梦想
——从历史和传统文化角度解读“中国梦”及其实现

卢 玉

(大连海事大学公共管理与人文学院,辽宁大连 116026)

从“中国梦”的实现即文化复兴入手,解读中国传统文化对实现“中国梦”的现代性意义,即中国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国梦”的内在动力,为实现“中国梦”提供良好秩序,同时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丰富的价值资源。对以传统文化为底蕴实现“中国梦”的路径进行分析,包括提高传统文化与“中国梦”结合的理论建构力,培育传统文化助推“中国梦”的土壤及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制度建设和养成建设。

传统文化;中国梦想;历史;中国梦

一、“中国梦”的实现即文化复兴

回首近代以来的历史,1840年6月47艘英军舰船带着4000名陆军封锁广东珠江出海口时,在偌大的中国几乎无人意识到这是中国遭遇到的前所未有的重大转折。一直在亚洲引领文化的中国,遇到了一场始料未及的挑战——一种与中国传统文化截然不同的文化形态在坚船利炮的护送下,要把另一种文化形态的种子播撒在中国的大地上。

中国文化的守卫者视西洋文化为怪物,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中西文化之间不断产生碰撞。但随着一场又一场抗争的失败,文化自信心也逐渐被消磨。从鸦片战争到日本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在这近百年的时间里签订了各种不平等条约,清政府被迫赔偿的款项就有12.7亿两白银,割让的土地多达100多万平方公里。赔款、割地、驻军权,这些屈辱背后,所付出的是生命的伤亡、财富的流失、主权的丧失和国土的沦亡。

在对民族文化的反省与探索中,有一部分人走到了对传统文化彻底否定的邪路。在诸路不通的困境之下,中国共产党在新文化运动的洗礼中应运而生。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曾说过,中国共产党人“不但为中国的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而奋斗,而且为中国的文化革命而奋斗;一切这些的目的,在于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在这个新社会和新国家中,不但有新政治、新经济,而且有新文化。这就是说,我们不但要把一个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中国,变为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而且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1]。

新中国的成立,意味着中华民族获得了政治上的重生,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但这只是一个开始,通向民族复兴之路仍艰难而漫长。在经历了60多年的建设,特别是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的胜利,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位,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都迈上一个大台阶,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

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前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2]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梦即是“中国梦”。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实现不仅要依靠经济腾飞,更要依靠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和彰显。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条道路……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3]这就使“中国梦”深深植根于传统文化的重建之中。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伟大魂魄,“中国梦”的实现必须激活传统文化优秀基因,只有激活传统文化,才能成就中国梦想。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实现“中国梦”的现代性意义

党的十八大提出实现“中国梦”必须部署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挖掘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和当代意义,助推“中国梦”实现也必须建设和完善传统文化与物质文明之梦、传统文化与精神文明之梦、传统文化与政治文明之梦、传统文化与民生文明之梦和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之梦“五位一体”的理论架构。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建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实现“中国梦”的现代性意义。

1.中国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国梦”的内在动力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民族亘古不变的持久的精神力量,而传统文化之中就蕴涵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中国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国梦”的内在动力。传统文化中的人生观充分肯定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强调生命的可贵和奋斗的意义。《易经》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说人应该像天一样顽强劲健,发奋图强。在自强不息的人生观下,传统文化崇尚那些有朝气、有蓬勃生命力,以积极向上的态度面对生活的人。无数的仁人志士开展的革命运动都是受这种生命态度影响的结果,是中国传统文化深层精神的外在表现。正是这样的精神力量,使得中华儿女自强不息,历史上一次又一次救亡图存的革命运动到今天的改革开放,这些历史性变动的内在动力都是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这种积极向上、发奋进取、顽强抗争的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中的取之有道、崇尚节俭、反对淫逸骄奢等价值观相结合,都可为助推中国物质文明之梦提供有力的资源养料。因此不得不说中国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国梦”的内在动力。

2.中国传统文化为实现“中国梦”提供良好秩序

“中国梦”的目标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这需要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稳定的社会秩序作为实现目标的根本保障。中国的历朝历代都十分重视社会稳定之大局,特别是在新中国改革开放之时,邓小平就针对社会稳定提出了要“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认为稳定可以压倒一切。在“中国梦”的实现过程中,依然不能忽视社会稳定的重要性,要注意在推进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建立起和谐的社会秩序。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注重通过个人的修养来协调人际关系,也非常强调维护社会集体利益的价值观念,传统文化中以人民为本位的民本主义与民生主义都含有对百姓安居乐业的追求,传统文化重视教育、讲究实务、自由平等、乐活养生、礼让和谐、悲天悯人等精神资源对维护新的社会秩序的稳定也都会起到积极作用,对实现“中国梦”的和谐社会局面具有不可或缺的现实参考价值。

3.中国传统文化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丰富的价值资源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历经沧桑而积淀,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智慧的结晶,其所反映的价值具有永恒性特征,它可以超越时代之局限,对社会的整体发展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从传统文化助推“中国梦”实现的功能来说,传统文化的精华蕴含着实现“中国梦”的丰富资源。比如传统文化讲究百仁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孝通过维系家庭成员凝聚社会与国家,是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资产之一,“中国梦”的实现,中国特色的政孝观依然会担负起不可泯灭的贡献。再如讲究气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任何外部的力量都不能改变内心持有的坚定信念。再如传统文化中主张仁爱精神,仁爱不仅是道德和品格境界,还需要通过行动来表现,这也就是义。仁是义的精神内核,义是仁的行为表现。精忠报国的岳飞、单衣奉亲的闵子骞、三月不改仁的颜回、忠义勇武的关羽都被人们民族千古颂扬。总之,传统文化是铸造民族魂魄的精神命脉,必须挖掘传统文化精神资源,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丰富的价值资源。

三、以传统文化为底蕴实现“中国梦”的路径分析

(一)提高传统文化与“中国梦”结合的理论建构力

1.传统文化与“中国梦”对接的辩证关系

在“中国梦”的决策战略中,必须注重提高传统文化与“中国梦”对接的理性思考与理性建构。其中,对传统文化资源理性审视,厘定传统文化助推“中国梦”的功能是理论建构之基。这一问题不仅关涉价值评估,更重要的是关乎一种思想观念和方法。

正确看待传统文化助推“中国梦”的功能,首先要建立在自信的基础上,要有尊重传统的敬仰之心,才会有挖掘传统文化资源的热情和动力。其次,也要看到传统文化中的某些因子虽然至今仍被广泛认可并采用,但并不意味着在将来可以再生和复兴,比如传统文化中的专制道统、等级观念等,它们自身的弱点会妨碍其直接转化为现代意义的文化系统,要看到它们得以存在的深远的历史现实原因,更要看到它们对“中国梦”实现进程中所起到的负面效应。在此基础上,应将目光聚集在优秀的传统文化因子上,深入研究其价值体系、完善理论内涵、深化理论逻辑,并在理论上致力于价值观的具体化与实践化研究,尤其要注意把优秀传统文化因子与多元价值观、本土价值观、异质价值观的汲取与融合,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置换。

2.传统文化的现代置换必须走古今对接与中西对话之路

要提高传统文化与“中国梦”结合的理论阐释力,就必须站在全球化角度激活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事实上,所谓的传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理论研究要力求还原历史,但还原也是带有现代性的,现代人的文化语境形成的视界,必须会被带进传统文化的阐释当中。而“本土是一个典型的历史性概念,其变化参数为时间和空间”[4],本土文化不仅包含以本土现实的演变而不断丰富的文化承传,也包含异质文化的移植。当今的文化思潮越来越趋向全球化,但全球化并不是指全球文化的一体化和单一化。相反,全球化需要具有地域性和国别色彩的地域性的文化百花齐放。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之路,必须扎根民族,创生出既有民族特性又有世界意义的文化体系,这是提升传统文化与“中国梦”结合的理论建构力的必然选择,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的现实要求。

从20世纪初开始,传统文化就处于是否需要现代转换以及如何转换的讨论之中,从20世纪20年代到90年代,这项课题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朱光潜、闻一多、侯敏、宗白华等学者返本开新,援西入儒,对传统文化重新阐发和弘扬的创造性实践堪称成功的示范。应继往开来,把助推“中国梦”中的中国元素与当代文化和世界文化有机融合。在现阶段,畅谈传统文化对“中国梦”的理论价值固然必要,但是从问题、现实入手,探讨具体价值资源在古今对接、融汇中西的可能性的个案研究更为需要,等到与“中国梦”相契合的传统文化资源都得到通向现代的系统清理,传统文化对“中国梦”的助推力量也就水到渠成。这是时代催生出的课题,有紧迫进行探讨研究的意义。

3.广泛传播传统文化与“中国梦”的理论

要提升“中国梦”的文化基因的理论建构力,需要考虑到舆论平台所起到的作用。现代传媒是传统文化与“中国梦”理论建构的重要平台和工具依托。现代传媒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现代传媒可以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引领社会价值观进步。另一方面,现代传媒对价值观的育化也有消极影响。在媒体消费占据人们日常生活的时代,人们面临着纷繁的思想信息,拥有日渐复杂的价值选择与利益诉求。现代传媒的病态发展,使得信息伦理已经成为当前社会转型时期一个重要的社会难题,如何在不远的将来使信息与伦理良性互动,直接关系到国人的价值选择和强国梦的实现。要提高传统文化与“中国梦”结合的理论建构力,使得传统文化在现代传媒环境中得到合情、合理、合德的传播,当务之急是整治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平台。伴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已经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平台,加强互联网建设,净化互联网环境,引导网络平台舆论新格局是实现“中国梦”战略的重要保障。

正如舒尔曼所论述的,“技术在现代的、充满活力的文化现实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人们愈发广泛地承认,现代技术是现代文化得以建立的基础。在很大程度上,我们文化的未来无疑将被技术控制和决定”[5]。提高传统文化与“中国梦”结合的理论建构力与传播力也要考虑技术控制这一关键点。传统文化与“中国梦”结合的理论建构,必须着力于提升政府管理的技术能力,让信息技术真正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

(二)培育传统文化助推“中国梦”的土壤

文化是一个系统的存在,包括文化内在体系与文化存在环境,二者之间的协调共生,即可以称为文化的生态化形态。“中国梦”的实现需要激活传统文化,而传统文化重建不能脱离当代具体的文化存在环境。如果只关注要建构的目标,而不关注承载目标的土壤是否适应所确立的目标,这个目标就很难完成。现阶段,传统文化助推“中国梦”的文化生态营造要锁定经济、政治、家庭三个场域。

1.培育“继承儒道伦理传统”的经济生态土壤

“市场经济有它固有的经济运行逻辑和模式,有它自身的市场伦理和秩序,而市场伦理的构建既要基于市场经济环境,也要以民族文化和传统道德作重要资源和参照。”[6]市场经济的运行和完善除了要依靠市场的自发调节作用,也要依靠法治建设,更要充分发挥商业伦理的推动力量。现如今,过度的利益化追求已给市场经济发展带来严重阻力,如何重树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如何真正建立起经营者的良心信念,必须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能量。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优秀的思想资源,比如人本原则、公正原则、价值理性、人道主义和人文精神等资源都应该在商业伦理中得到合理继承,只有如此,才能真正解决经济领域中质量缺失、诚信缺失、理性缺失等严重问题,经济建设才能繁荣、公正、持续发展。反之,当人们都可以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同时又能给他人以利他性足够的自由生长空间而不是强制利他,只有建立起这样的经济生态环境,才能够进一步发挥出传统文化在政治、社会等其他场域中的积极作用,“中国梦”才能最终得以实现。

2.培育“吸纳传统政治文化”的政治生态土壤

政治场域的生态环境营造必须合理吸纳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在此基础上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忠”、“孝”、“礼”、“廉”等伦理纲常以及传统文化中的人治思想、官本思想、公私权益等政治伦理虽然对政治体制改革具有一定的负面效应,但也应该看到批判吸纳所能够产生的能动作用。尤其传统文化中的“名实相符”、“廉洁恭敬”、“民本主义”、“富民政治”、“尊贤使能”、“宽厚勤敏”等思想的现代置换和合理创新,都可为政治体制改革向前推进提供正能量的影响作用。当前学人更多关注传统文化对政治体制改革的负面影响,虽有反思之功,却有矫枉过正之嫌,中国的政治文明之路必须植根于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一味引用西方政治理念移花接木,只能治标,不能治本。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必须走中国道路,对传统政治文化的主要理念细致考察,重新分梳,做到批判继承,则是努力之基。这是传统文化助推“中国梦”文化生态的关键场域,所谓“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风吹草动,草随风转,政治领域的文化生态构建,是传统文化能够助推“中国梦”走向纵深的途径和决定性因素。

3.培育“适合市场经济环境”的家庭生态土壤

当前,市场经济的价值取向已经侵入社会各个领域,家庭成员的关系也面临着由于过度市场化追求所带来的矛盾和冲突。实现“中国梦”,必须以实现每个“家庭梦”为前提,而家庭和谐则是梦想存在和实现的基础。家庭场域要在市场经济环境中达到和谐幸福,必须激活传统文化资源,重建家庭文化意识。这需要坚持两个基本原则:其一,要保持家庭文化独立的价值体系,厘定家庭场域和市场场域不同的价值观标准及其存在的界限,避免把市场领域的价值原则应用于家庭领域。如果两个场域的价值逻辑“一刀切”,家庭文化建设就会被扼杀,传统文化助圆“中国梦”就无法实现。如把“孝亲敬老”当成一种获得报酬的方式或将其他市场价值原则纳入家庭领域,亲情和孝道就不能真正存在,“中国梦”就难以推进。其二,也要寻找家庭文化与市场文化在温、良、恭、俭、让等传统文化上的交汇点。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市场经济时代下的家庭文化建设的客观要求,家庭主体素质才能得到真正认同和提高。中国家庭文化具有鲜明的中国文化特色,必须从传统中找到重焕生机的文化基因。孔子弟子有若曾言:“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现实社会虽然已经不是宗法制社会,“家国同构”已经失去了实质内涵,但是家庭之私德和国家社会之公德依然存在紧密关联。传统文化助推“中国梦”必须重视家庭文化生态土壤的营造,只有“百川有水”,才能“海涛奔涌”,这是“中国梦”实现的活水源头。

(三)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制度建设和养成建设

“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将优秀传统文化融于每个人内心,并使之外化为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社会行为习惯。而这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可以实现,在传统文化助推“中国梦”的进程当中,依靠传承传统文化的使命感固然不可或缺,但是主观的努力毕竟是多变的,缺乏强制力的。提高传统文化助推“中国梦”的实际效能,必须加强推进传统文化教育的养成建设,而这需要制度先行。

1.传统文化推助“中国梦”需要强化激励体制

激活传统文化,解决国人价值观层面的诸多危机,需要真正调动起民众价值选择的内在积极性,而这需要制度创新提供保证。其中,有效运用激励机制,将使传统文化助推“中国梦”的效能得到提高。一种价值观的接受,除了受制于理论和舆论宣传本身的影响外,也取决于这种价值观对接受者物质和精神这两个方面的需要所带来的满足程度。只有满足人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双重需求的价值观,才能深入人心、经久不衰。基于现行利益激励与回报制度设计的缺陷,在传统文化价值体系的制度建设中,势必要做到道德绩效和利益回报的统一,才能最大限度调动接受者的能动作用,并使之充分发挥出来。

2.传统文化推助“中国梦”需要健全培养机制

要强化制度保障,健全完善长效的传统文化宣传教育制度,建立稳定的公共文化服务制度,加快建设切实的法制保障机制并形成有效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培养机制。也要注意把传统文化体系的要求转化成操作可行的行为细则,比如完善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各行各业职责守则等行为准则,强化群众监督机制。

3.传统文化推助“中国梦”需要整合社会资源

传统文化推助“中国梦”需要整合社会资源:政府、学校、家庭都应该担负起应有职责。政府应为传统文化价值观教育的制度与资源提供保障;学校应承担起传统文化价值观教育的主要职责;家庭在教育思维上应与学校、社会保持一致,注重家庭成员观念和行为中的养成教育。

“当代中国的文化成分比较复杂,文化形态杂多。依目前学界普遍的观点,主导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支起了文化结构的主体,形成了事实上的文化分制格局。”[7]虽然主导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各有自己的文化领地,但是主导文化和精英文化始终影响和主导大众文化的形态和走向。在传统文化的联动教育机制中,要充分发挥主导文化和精英文化对大众文化的引导力,这要求在传统文化的养成建设中要重点关注主导人群和精英人群两大群体。首先,要关注以国家公职人员为代表的主导人群的养成教育。这一特殊群体价值观的树立和履行价值观的德性具有广泛的社会示范效应与影响力,党员干部和各级公务员不担负起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将会严重影响大众了解和践行优秀传统价值观的积极性。其次,要关注人文知识分子为代表的精英群体的影响力。儒家文化的人文道德论、道家文化的心灵自由论、佛教文化的普度众生论等共同架构起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思想的经纬线,当今学人在发挥传统文化负面效应有效批判的同时,也要重新树立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并为激活传统文化建言献策。时下学术讨论中有很多人文舵手在发挥影响力,网络舆论环境也活跃着各种“意见领袖”,如果这些人自身缺乏对传统文化价值体系的认同,就不可能指望传统文化的大众养成教育有实质进展。

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面对机遇与挑战,必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每个中国人都应该从自我做起,积极传承、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并将其融合到日常生活和工作学习中去,只有这样,传统文化对“中国梦”的推助作用才能真正彰显出来,“中国梦”和“个人梦”才能真正合二为一,民族复兴梦想才能融入到每个公民的人生梦想之中,也唯其如此,中国梦想才能够实现跨越式前进。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3.

[2]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2-11-30(01).

[3]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18(01).

[4]南帆.“本土”的歧义[J].文艺理论研究,1997(3):45-47.

[5]舒尔曼.科技文明与人类未来[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5:1.

[6]胡敏中.儒家伦理与市场社会[J].江汉论坛,2013(2):50-52.

[7]孙卫卫.大众文化规约与文化生态培育[J].江西社会科学,2004(4):153-157.

2014-10-15

大连市社科联一般项目(2013dlskybdl027)

卢 玉(1978-),女,副教授;E-mail:weeverlet@126.com

1671-7031(2015)02-0086-06

D616

A

猜你喜欢
中国梦传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谁远谁近?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