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宅文化”背景下学生党员引领工程研究

2015-03-23 00:54印小玲
领导科学论坛 2015年22期
关键词:学生党员宿舍大学生

□ 印小玲

高校“宅文化”背景下学生党员引领工程研究

□ 印小玲

所谓“宅文化”是指一种对于私人空间专注精神的追求,其精神内核是趋于封闭的心理状态,和不拘泥于形式的文化,是一种在全球化发展形势下出现的亚文化现象。当今“宅文化”现象正冲击着现代人的生活,“宅”行为正不断影响着我们,尤其是大学生群体。“宅文化”不仅给一部分大学生带来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甚至使得大学生群体中出现了政治信仰迷失、理想信念缺乏、价值取向扭曲等坏现象。但由于大学生的许多想法和行为都源于丰富的想象力及创造力,所以只要引领得当,“宅文化”也能成为学生个人发展的动力,这也为高校党建工作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学生党员引领“宅文化”势在必行。

“宅文化”产生的原因

稳定的居所和过多的闲暇时间是其产生的基本条件。高校为学生提供了舒适稳定的寝室环境,寝室作为学生的第二个家,也是学生们的“宅地”。因为学分制的管理和平时课程的设置,学生闲暇时间比较多,学生们有了“宅时间”,再加上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宅生”于是越来越多。这种“宅现象”的出现,从好的方面来看,为学生们的交流搭建了新的平台,也方便了学生的生活,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电脑技术。从另一方面来看,“宅文化”正是不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滋生的温床,各种娱乐以及不良的意识形态等也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对学生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通用的电脑和方便的网络是其存在的客观保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大学生使用电脑已经成为了普遍现象,各个运营商的网络服务也全方位覆盖,满足了学生在网上聊天、交友、游戏,以及查找资料获取信息等需求。一方面,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以上网学习、购物、游戏、交友等,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很多学生生活作息无规律,很多学生痴迷于游戏、动漫,倦怠学习以至于荒废学业。

人际交往、学习、就业等社会压力是其存在的主要动因。由于高中学习的封闭性,学生进入大学以后,有的学生羞于交际,同时又有强烈的交流愿望,这时候网络这样的平台就为其提供了广泛的交际渠道,有的学生由于学业不理想,把自己从现实的生活中封闭起来,依赖网络寻找自信慰藉自己。还有的临近毕业的学生找工作抱的是“等、靠、要”的心态,有时难免失落,闲暇下来也是把网络作为自己心情的调节剂。这样一来,一方面,网络可以暂时解决学生的烦恼,使之获得心理上的轻松,但另一方面,学生逃避现实,沉溺于虚拟的世界很有可能会引起严重的心理问题。

学生党员引领“宅文化”的重要作用

学生党员是大学生的同辈,有着先天的沟通条件。学生党员和学生有着相似的经历、背景,有共同话题,为他们提供了先天的沟通条件,在平时非正式场合的闲聊、正式场合的开会,都容易与他们交流,也会容易被接受。

学生党员是学生的榜样,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学生有很强的从众心理,也很容易受身边环境的影响,作为学生中的榜样,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他们身上散发出的正能量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这样学生在无意中就会被带动,才能起到“树立青春好榜样,传递青春正能量”的正面作用,达到党员引领“宅生”的良好效果。

学生党员是大学生和辅导员老师的桥梁和纽带。作为大学生的同辈,作为辅导员老师的左膀右臂,学生党员起着上传下达、沟通引领、适时干预的重要作用。对于辅导员来说,需要学生党员这样的先锋力量来协助自己完成工作,对于不愿意与老师直接沟通的“宅生”来说,他们更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倾诉给他们的同辈,学生党员也愿意为身边学生提供更多的服务,所以学生党员只要发挥好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一方面有利于辅导员老师的工作顺利进行,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对大学生的思想引领。

学生党员引领“宅文化”的可行性工程——建设

通过“公寓励志”宣传,完善学生党员的环境引领工程。公寓是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要阵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要求,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生活社区、学生公寓等新型大学生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生公寓越来越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是学生学习的“第二自习室”“第三课堂”,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秉承着公寓环境育人的理念,相信环境本身就是一种生产力,高度重视环境的影响作用,引导学生党员做到坚持“三个基本原则”:坚持“我”先行,学生参与的原则。学生党员通过“自省行”活动,做好身修,通过走访宣传等来影响学生,利用休闲时间走访学生宿舍,在闲聊中正面渗透自己的思想,学生也利用闲暇时间不定期去学生党员宿舍参观,亲身体验学生党员宿舍氛围。中共中央、国务院2015年8月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通过和学生党员一段时间的接触以后让学生参与公寓环境建设,比如先从宿舍的卫生做起,从宿舍文化节做起,从宿舍晨练做起,从一日三餐做起,从一开始晚睡晚起、一日两餐、迟到旷课到早睡早起、晨练、一日三餐,再到正常的上课学习,是一个很可观的改变;坚持“我”先学、引导学生的原则。学生党员应率先明辨网络的利弊,学习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又正能量的知识,例如观看《超级演说家》《开讲啦》《百家讲坛》等。利用课余时间走访宿舍,给“宅生”推荐一些相关的学习网站和传播正能量思想的网站。学生党员也要调查、了解“宅生”的行为轨迹,如果发现同一个学生在宿舍3次以上在做同一件事情,就需要关注了,但也不要强行禁止,可以通过一些活动解决问题。比如曾经召开了一次“影响大学生成绩相关因素”的主题班会,分别由一个有相同经历的学生党员和成绩比较差的学生做成绩相关因素分析,并通过做游戏的方式鼓励学生讨论,全班同学都大受启发;坚持“我”提议,共勉的原则。通过学生党员提议,由每名学生创作一条鼓励自己前行的话语,集宿舍成员的智慧一起,形成宿舍的励志标语,张贴在宿舍醒目的地方,时刻鼓励自己前行。我所带的学生每一间宿舍都张贴着一张励志标语,例如“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播下一种行动,收获一种习惯”“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等。

通过“自媒体”使用,实现朋辈心理场域的“智友”效应。培养学生党员正确使用自媒体,比如QQ说说的发布、微信朋友圈的分享。比如一个学生党员若夜间2∶00发了一张KTV的照片,这张照片会影响一批学生,所以要引导学生党员正其身,可以坚持每天早上发一句积极与励志的说说等。引导的工作不太可能立刻见效,但是不能害怕麻烦,党员的一点一滴都可能产生巨大的朋辈力量,实现朋辈心理场域“智友”效应。

【本文系2015年秦皇岛市社会科学重点应用性研究课题《高校“宅文化”背景下学生党员引领工程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为201506032)】

(作者单位:燕山大学里仁学院)

责任编辑:李姬

猜你喜欢
学生党员宿舍大学生
热得快炸了
网络环境下如何发挥高校学生党员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作用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学校到底是谁的
作品四
大学生之歌
一个都跑不掉
高校优秀学生党员评选体系的构建——基于AHP法的运用分析
高师院校发挥学生党员作用模式初探
浅谈做好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的几点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