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公共性问题研究
——一个简短的观察

2015-03-24 07:16河南李建立
名作欣赏 2015年16期
关键词:哈贝马斯公共性学者

河南 李建立

文学公共性问题研究
——一个简短的观察

河南 李建立

对文学公共性的讨论无疑会为理解中国当代文学文化史提供一个有效的路径,也会为文学研究认识文学与现实的关系提供新的可能。或许和参与讨论的学者大多为文学理论或文艺学背景有关,现有的文章注重理论方面的论述,缺乏对有价值的具体样本的扎实考察。

文学公共性 公共生活 现实

公共性问题的理论主要源自于阿伦特和哈贝马斯的著述,20世纪80年代相关研究在国外就已经蔚为大观。汉语学界较早的讨论是从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开始的。与后来文学、艺术和媒介研究领域的学者将讨论的核心概念设定为“公共性”不同,参与讨论的史学、法学、政治学和社会学领域的学者讨论的中心则是与这一概念高度相关的“公共领域”。尽管在讨论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概念是否适用于非西方语境时出现了不少异议,有学者甚至为中国历史社会的具体情形进行了概念重设(黄宗智的“第三领域”),但“公共领域”还是逐渐被抽象成一个具有普适意义的分析范畴。这和哈贝马斯经典著作《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初版时的情形已经大为不同,哈氏当时曾提醒不能将“(资产阶级)公共领域”和“源自欧洲中世纪的‘市民社会’的独特发展历史隔离开来,使之成为一种理想类型随意应用到具有相似形态的历史语境当中”①。

相对来说,文学领域的学者对“公共领域”概念的使用更为灵活。陶东风教授一开始就注意到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概念具有“历史和逻辑、事实和规范统一”的特点,从而将之“提炼为文学理论和文学研究的一般概念”②。赵勇教授对此也提出“把文学公共性话题代入中国当代文学三十年的思考中,我们只能取其大意而不可机械套用,否则我们将不得不首先面对国家与社会是合二为一还是一分为二等理论难题”③。这与近年来讨论中有学者仍然斤斤于“与其追求诗人或诗歌的公共性(无论是内在的,还是外在的),还不如追求公民或政治的公共性,后者具有毫无疑问的优先权”④相比,有着更为明显的实践性。在笔者看来,这也是在文学、艺术和传媒等领域的相关讨论中,“公共性”而非“公共领域”成为出现频次最高的概念的原因之一,即学者们更看重的是如何开发出“公共性”这一概念本身的理论能量,将之作为认识和理解当代中国历史与现实的批判性视角,而非拘泥于实际情形与原初理论的比对。或者说,这次引入和提出文学公共性讨论的初衷不是译介式的以原初的理论为中心,而是把认识和探究当代文学和文化中实际存在的问题作为出发点。

当代中国复杂的历史境况为考察文学公共性提供了绝佳的分析对象。在现有的文学公共性讨论中,除了必要的概念辨析和理论清理,学者们论述最多的就是极权主义语境和消费文化语境中的文学公共性问题。这也是文学公共性问题讨论中很有意思的现象:虽然程度不同,但这两种语境中的文学都是公共性较为匮乏的。这种“火中取栗”的方式和讨论者所征用的理论源头有某种关联:讨论中经常被援引的阿伦特正是在对极权主义历史现象反思的基础上展开公共性论述的,哈贝马斯则是从对公共领域“再封建化”的不满中开始提出并考察这一问题的。而中国当代史的相应时段又都和阿伦特及哈贝马斯的问题意识有一定程度上的相似性,甚至还有这两位学者所未见的消费文化语境下原有意识形态部分延续的事实,所以中国学者借用他们的理论“接着说”就是顺理成章的了。

更重要的原因可能在于,文学的公共性讨论确实为理解中国当代文学文化史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路径,也为文学研究重新认识文学与现实的关系提供了新的可能。笔者认为,文学公共性的提出和讨论是对文学与现实的关系这个当代文学史老问题的新回应。如何在写作、阅读和批评中理解和措置文学与现实的关系,始终如同幽灵般困扰着当代文学。之前最有影响力的回应是有关“现实主义”的各种说法及写作实践,其中包括对“现实主义”的尊崇和质疑,以及对“现实主义”的各种改造与反对。

如果做一个粗疏的梳理,大致可以说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对文学与现实关系的理解以革命的“现实主义”为特色,革命话语或意识形态话语全面控制了对“现实”和“主义”的解释权,文学与现实的关系变得空前紧密和紧张,看似位于公共生活中心的文学却因公共生活本身的虚假完全失去了其公共性意义;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现实主义”进行全方位的反思,出现了不少对早先文学与现实关系认识的偏离和反对(“现代派”“纯文学”)。虽然这些偏离和反对是在抗辩的语境中以反向建构的方式产生出来的,但极大地拓展了文学的话语空间和情感表达的丰富程度,也在一段时间内成为逐渐兴起的社会公共生活的中心;与此同时,作为反向建构的一部分,文学的公共性面向也同时经历了主动和被动的弱化。这一状况在20世纪90年代引起了批评和阅读层面的不满,并再次出现了“现实主义”在写作上的回潮(“现实主义的冲击波”)。由于并未对文学与公共生活的关系做出深刻的反思,回潮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或者说并未开发出新的“现实”,而是惯性地“分享”了一些意识形态化的对“现实”的理解。

在此之后直至今天的近二十年里,虽然不时可以在批评层面听到对文学与现实关系的不满和抱怨,也出现过声势较大的文学重新介入现实的尝试(“底层写作”),但始终没有改变对文学与现实关系过于密切就可能被强势力量征用的担心。在这样的背景下,文学公共性问题的提出可以说在原来的二元扭结中开拓出了新的维度:首先,借用阿伦特的理论刷新了对“政治”的理解,文学被再次赋予政治性,使其与公共生活的关联在理论上得到阐明,这一点将之与20世纪80年代“纯文学”对“政治”的离弃区分开来;其次,将公共空间中在场的不同个体的多元性、差异性、复数性作为公共性建构的要素,它所期许的文学和社会形态是开放、自由和富有更新能力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活动无需意识形态或行政权力的授权,这和之前一元论的文学观念有着根本的差别。⑤

国内关于文学公共性问题的集中讨论始于2008年⑥,至今近七年的时间里,取得了不小的进展,但无论从发表文章的数量(四十来篇)还是研究的广度看,还有很多议题有待关注,比如研究中一直缺乏对具体样本的细致考察。或许和参与讨论的学者大多为文学理论或文艺学背景有关,现有的文章注重理论方面的论述,例证多以吉光片羽的方式在文章中提及,就有价值的个案展开扎实分析的很少。缺乏案例的结果是理论的不易“落地”,进而影响到理论本身的生产性。研究中的另一问题是对当代特殊历史条件下文学活动的公共性得到较多彰显的史实关注不足。以讨论中经常提到的20世纪80年代前期为例,学界对这一时段的文学在公共生活中的位置,存在着不少误判。如有的学者认为,在20世纪70年代末20世纪80年代初出现的“‘今天派’的文学书写,并非依靠积极和公开地‘介人’当下的公共生活来赢得其公共性,相反,它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并不为公众所知晓,它是以对一体化的公共生活的疏离和回避,来赢得自身的价值”⑦。事实是,作为当时一份以街头零售和邮购订阅的方式“发行”的刊物,《今天》当时有着广泛的影响力。除江西、西藏、台湾和澳门外,包括香港在内的其余二十八个省级行政区域都有《今天》的订户,《今天》的读者数量更是难以计数。在《今天》的直接影响下,还形成了绵延至今的“民间”诗歌刊物的“小传统”。与此同时,《今天》编辑部还组织和参与了多次独立的文艺活动,比如文学沙龙、诗歌朗诵会、编者读者作者的恳谈会等。除《今天》外,同时期还出现了“无名画会”“星星画会”“四月影会”等带有先锋文艺色彩的文艺团体。在这些独立的先锋文艺团体周围,有很多积极的普通志愿者和数量更为庞大的参与文艺活动的观众和读者,仅“星星画会”一家在举行画展时就有十万上下的观众参观展览;民间的文学刊物、文艺团体、先锋作家和艺术家、志愿者和观众,以及部分“体制内”开明的行政管理者,都为“文革”后的社会重建和话语空间的开拓起到了导夫先路的作用。从文学公共性的视角入手,这一时期的文学活动所蕴藏的理论空间和讨论余地可能比目前学者们已经意识到的要广阔得多。

在阅读大多数参与讨论的学者的文章时,经常可以读出他们对建构好的公共生活的期许。在表达这些期许的同时,也隐约可见学者们对文学学科的公共性状况的反思。或许可以这样说,学界对文学公共性问题的探索本身就是带有公共色彩的理论尝试。在文学日益边缘或者说文学的边界逐渐泛化的背景下,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如何通过对自身工作的政治性及社会现实的充分认知和讨论,在良性公共文化的建构中找到兼具独立性、专业性、批判性和创造性的位置,可能是新媒体时代的文学从业者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①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等译,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1页。

②陶东风:《文学公共领域的理想类型与应然品格》,《东方丛刊》2008年第4期。

③赵勇:《文学活动的转型与文学公共性的消失》,《文艺研究》2009年第1期。

④何同彬:《当代诗歌“公共性”想象的政治边界》,《郑州大学学报》2014年第1期。

⑤参见陶东风:《文学理论的公共性——重建政治批评》,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这是目前唯一一本以“文学公共性”为主题的著作。

⑥2008年8月,由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新疆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和《文艺研究》编辑部共同主办了“文学与文学研究的公共性”学术研讨会。这次研讨会上的论文随后相继揭载,部分论文比较集中地发表在《文艺研究》(2009年第1期)、《上海文学》(2008年第11期)和《江苏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等刊物上。

⑦张闳:《文学的独立性与公共性》,《上海文学》2008年第11期。

作 者: 李建立,河南大学传媒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文化理论和当代中国文学,有文章散见于《文艺研究》《文艺争鸣》《读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中国比较文学》和《现代中文学刊》等;曾获中国人民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奖(2009)。

编 辑:张玲玲 sdzll0803@163.com

文坛纵横

作家在线

猜你喜欢
哈贝马斯公共性学者
虚拟公共空间中的乡土公共性重建
学者介绍
间隙、公共性与能主之人:楠园小记
学者介绍
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政教育公共性中的角色探究
“知识分子如果有一件事情不能容许, 那就是变得犬儒”
On the Phubbing Phenomen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municative Action Theory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
论“科技理性”下现代社会的出路
学者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