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市种粮大户生产经营现状与对策

2015-03-24 02:27刘静波黄寅虎
作物研究 2015年2期
关键词:大户种粮粮食

刘静波,黄寅虎

(益阳市农业委员会,湖南益阳 413000)

益阳市种粮大户生产经营现状与对策

刘静波,黄寅虎

(益阳市农业委员会,湖南益阳 413000)

种粮大户的出现,是现代农业生产经营发展到一定高度的必然产物。调查了益阳市种粮大户发展与经营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资源、政策和技术服务等方面提出了破解发展瓶颈的对策。

种粮大户;生产经营;现状;对策;益阳

益阳地处洞庭湖畔,有名的“鱼米之乡”,是传统农业大市和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现有耕地面积26.6万公顷,其中水田面积20.1万公顷。常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在41.5万公顷以上,其中水稻播种面积36万公顷以上,粮食总产240万吨以上。大力扶持和发展农业生产新型经济体,是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强大动力,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推手。本着推动种粮大户良性健康发展初衷,笔者于2014年6月有针对性地对赫山区、资阳区、桃江县、南县、沅江市等5区县(市)多户种粮大户2013年的生产经营情况进行了专题调查,并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意见。

1 益阳市种粮大户发展现状

益阳市种粮大户粮食规模生产经营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当时受国民经济发展整体水平等的影响,粮价低,生产成本高,同时卖粮难,导致种粮效益低,农民负担重。在历史大背景下,农村劳动力纷纷向城市转移,导致大量田土被抛荒,只有少量田土流转到留守农民手中。据2000年的有关统计资料,全市抛荒面积达到1.1万公顷。从1991年到2001年全市耕地流失面积2万公顷,平均每年以1.3%左右的速度流失,粮食总产每年以2.5%的速度在递减。大量抛荒田土的出现,为农业生产规模经营创造了契机。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大规模发展优质水稻种植的种粮大户开始出现。2004年前后,中央强农惠农补贴政策的出台,稳定了粮价,更稳定了民心,极大地提升和保护了农民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种粮大户发展迅速。

1.1 种粮大户数量与承租面积

据2014年初统计,全市承租面积2 hm2以上的种粮大户达12 888户,其中承租面积2~7 hm2的11 319户,7~20 hm2的1 142户,20~35 hm2的241户,35~70 hm2的95户,70~135 hm2的61户,135~350 hm2的24户,350~660 hm2的5户,700 hm2以上的1户,承租耕地总面积达6.8万公顷。多年来,无论是种粮大户数量,还是规模经营水平,在全省均名列前茅。2003~2013年全市共有42人被评为“全国种粮大户”,占全省三分之一强,其中4人先后荣获“全国种粮标兵”称号,占全省的五分之四。

1.2 种粮大户分布情况与发展变化

受自然生态和生产水平等条件影响与制约,全市种粮大户分布存在不平衡状况,同时各区县(市)之间差异大。全市各区县(市)种粮大户数量以赫山区居首,资阳区其次,沅江市、桃江县、南县居中,大通湖区、安化县较少,分别为5 419、2 513、1 571、1 452、1 217、570和146户。全市种粮大户发展呈现三个新的形势:一是规模经营户数增长较快;二是适度规模成为主流;三是土地信托流转比例上升。体现了本市粮食生产规模经营普及化,种粮大户生产经营行为的科学性,并确保种粮大户生产经营行为的连续性、稳定性,对促进粮食生产的健康稳定发展大有裨益。

1.3 种粮大户生产经营活动经济社会效益

种粮大户粮食规模生产经营,既促进了粮食生产稳定健康发展,又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积极贡献:基本杜绝了耕地抛荒,在2000年达到抛荒顶峰时期的1.1万公顷水田几乎完全恢复了水稻种植;切实遏制了水稻直播,全市水稻直播面积由2005年顶峰时期的8.67万公顷下降到了0.67万公顷;提升了双季稻种植比率,据市统计局的数据,益阳市双季稻比率由2003年的72.1%提升到了2013年的90.3%;促进了农业科技新成果的推广应用,如对种粮大户推广机插秧等;促进了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提升,如2013年全市机插秧8万公顷,其中种粮大户落实比例达65%以上;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据市统计局的数据,2003~2013年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超过50万人,其中种粮大户土地流转因素所占比例达30%;提升了粮食商品率,据市粮食局的统计数据,全市粮食商品率40%左右,其中种粮大户贡献5%;促进了农业生产资源优化配置,如2013年全市种粮大户承租总面积达6.8万公顷;促进了农民增收。种粮大户在发展粮食生产方面的示范带头效应和窗口辐射作用是积极而显著的,已成为地方各级政府抓好粮食生产工作的有力帮手。

2 不同条件下种粮大户经济效益比较分析

调查表明,在相同气候和市场条件下,地域差异、育秧模式差异和雇工情况是影响种粮大户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而气候条件和市场价格是决定种粮大户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

2.1 从地域差异来看,湖区种粮效益比山丘区好

一般而言,湖区土地肥沃,地势平坦,灌溉便利,相比山丘区种粮效益更高。在生产成本较高而售粮价格较低的情况下,湖区因产量较高,种粮效益要高于山丘区。现以赫山区、南县、桃江县典型种粮大户为例,比较各区经济效益(表1)。

表1 不同地区种粮大户经济效益比较

2.2 从不同育插秧模式来看,抛秧效益比机插秧高

调查表明,种粮大户大部分采用抛秧和机插秧两种育插秧方式,两者成本相差较大,机插秧成本比抛秧平均高0.3万元/hm2。资阳区某种粮大户2013年流转水田45 hm2种植双季稻,其中15 hm2为软盘抛秧,20 hm2为硬盘机插秧。软盘抛秧模式的双季稻纯收入1.0238万元/hm2,而硬盘机插秧模式的双季稻纯收入0.7517万元/hm2。尽管机插秧产量较高,但相比抛秧,经济效益要低0.2721万元/hm2。

表2 不同育插秧模式经济效益比较

2.3 从不同用工方式来看,雇工效益比不雇工低

调查发现,部分种粮大户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拥有较为完备的机械设施,种粮成本较低。有的种粮大户以雇工为主要劳动力,自己主要从事管理工作,则种粮成本较高。资阳区某种粮大户有旋耕机、插秧机和收割机等机械,自己从事农业劳动,每公顷纯收入平均达0.75万元以上,主要是机械作业和雇工等方面节省费用较多。而以雇工为主要劳动力的种粮大户则需支付这些方面的费用,导致成本高,效益低。据调查,目前双季稻每公顷机耕费用0.24万元、机插0.18万元、机收0.24万元,至少还需30~45个工日的田间管理工费(0.45万~0.675万元),仅此4项,每公顷需要费用1.11万~1.335万元,相对于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的种粮大户,以雇工为主要劳动力的种粮大户每公顷生产成本需增加约0.45万元。

以上分析可知,不管是地域差异,还是育插秧模式差异和用工差异,在正常情况下,种粮大户均可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双季稻每公顷纯收入在0.225万~0.75万元。

3 种粮大户生产经营效益偏低的主要原因

3.1 成本上升

近两年来农药、种子的价格基本保持稳定,但土地租金和劳动力成本一直居高不下。一是土地租金呈上涨趋势。调查发现,赫山区、南县和资阳区等地稻田年租金每公顷为0.675万~0.825万元,普遍占到生产总成本的四分之一左右;沅江市、大通湖区等地稻田年租金每公顷为0.825万~1.05万元,基本上占到生产总成本的三分之一左右。由于农民普遍存在“失地”的担忧和害怕“上当”的心理,土地租赁合同大多以短期为主,基本上是一年一签。推行土地信托流转的乡镇,种粮大户一般通过该方式拿地,租赁合同相对稳定,一般在5年以上。虽然土地信托流转方式保障了土地租赁合同的稳定性,也减少了种粮大户生产投入的后顾之忧,但租地费用较高,达1.035万元/hm2。二是雇工费用节节攀升。据调查,益阳市雇工单价已从2007年的50元/日上涨到150元/日,甚至更高。雇工费用基本占到种粮大户总成本的四分之一。在雇工费用不断攀升的同时,劳动力短缺状况始终没有改变,特别是在“双抢”时节,用工矛盾非常突出。

3.2 市场价格波动大

近年来,国家不断出台新政策,对粮食市场进行大力调控,旨在稳定粮价,稳步提高农民收入。但由于政策的滞后性,市场粮价波动对种粮大户的经济效益仍有相当大的影响。据调查,近年来,国内粮食价格稳步提升,种粮大户种粮积极性高涨。由于“镉米”事件的影响,2013年益阳市粮食价格大幅下跌,早稻收购价最低时仅2.2元/kg,之后逐步回升,目前达到2.7元/kg。

3.3 自然灾害风险大

通过多年建设,益阳农业基础设施有了较大程度改善,但与现代农业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不强。如2013年7、8月的持续高温,全市农作物受旱面积超过13.5万公顷,中稻(一季稻)受灾面积2万公顷,其中0.3万公顷绝收;晚稻受灾面积3.5万公顷,其中0.2万公顷绝收。资阳区中正粮食种植统防统治专业合作社265 hm2水稻,平均每公顷损失0.9万元,总体损失240万左右。桃江县湘桃粮油种植专业合作社740 hm2水稻,受灾严重的有460 hm2,其中330 hm2绝收,损失500万元以上。同时,旱灾还导致稻谷品质下降,出米率降低。

3.4 经营条件差距大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生产管理能力参差不齐。部分种粮大户没有充分掌握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凭经验办事,导致经济效益差距明显。还有部分种粮大户不从自身经济实力出发,不考虑实际管理能力和水平,一味求大求全,盲目扩张,导致产量无法提高,最终经济效益不升反降。二是设施设备不完善。从全市的情况来看,种粮大户普遍缺少机械烘干设备,同时仓储条件十分有限。由于仓储条件有限,绝大部分种粮大户抵御稻谷价格波动的能力不足。2013年稻谷市场价格低迷,但种粮大户因无充裕的仓储场地,已收获的稻谷只能尽快出售,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三是自有资金严重不足。粮食生产前期成本投入较大,种粮大户自身实力不足,大部分只能借贷融资,完全依靠自有资金投资发展的只有三成左右。个别种粮大户甚至没有任何自有资金,完全依赖借贷方式来租田种粮。由于种粮大户普遍缺乏抵押物,难以从银信部门获得大额贷款,生产发展所需资金多通过民间借贷,风险大利息高,种粮利润更显微薄。

4 促进种粮大户健康发展的对策

4.1 政策激励,促进发展

通过政策扶持,一定程度降低种粮成本,提高大户抵抗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一是建立粮食生产专项扶持基金。要加大对种粮大户的扶持力度,对达到一定标准的大户,采取直接补助、以奖代补、贷款贴息、保险补贴等方式,支持大户开展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加工储运、市场营销等。建立种粮大户土地流转补贴制度,对流转土地达到一定标准的给予补贴。二是调整粮食补贴政策。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大粮食补贴力度,另一方面改变按承包田面积补贴给农户的作法,新增粮食补贴主要应向种田农户倾斜;同时,由原来的主要在生产环节补贴转为主要在产品销售环节补贴,使种粮农民多得补贴。三是建立涉农资金整合支持机制。整合农田水利、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等基础设施投入项目,优先安排种粮大户,以大户为载体,开展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也可以由种粮大户自行建设,先建后补,发挥种粮大户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和扶持大户开展山丘区小水窖、小水池、小塘坝、小泵站、小水渠等“五小水利”工程建设,支持大户完善设施设备,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夯实发展基础。四是着力培育职业农民。提高现有粮食大户的经营管理、产品营销及科学决策水平;鼓励年青人从事粮食生产,将种粮大户作为扶持自主创业的重要内容,积极打造一支“有学历、有技能、懂管理、善经营”的种粮队伍。

4.2 完善体系,服务发展

不断完善促进种粮大户发展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为种粮大户提供“保姆式”的全程服务。一是完善土地流转服务体系。进一步稳定家庭承包关系,加快土地确权颁证步伐,让农民放心地流出土地。进一步健全县、乡、村土地流转服务机构,推动土地规范、有序、稳定流转。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价格形成机制,建立在政府指导下由市场决定的定价机制,根据粮食生产收益、物价指数合理确定指导价格并定期发布,既要遏制流转价格过低、损害农民利益,又要防止价格虚高、不利于产业发展。提倡以粮食折价的办法支付土地租金。同时,要创新土地流转模式,进一步健全土地信托流转机制,探索土地合作社、土地流转股份制等土地流转方式,密切种粮大户与流出土地的家庭承包户之间的利益联结关系,提高土地流转工作水平。二是完善专业服务组织体系。在政府指导下建立农村劳务公司或劳务中介机构,服务种粮大户和农业企业,帮助大户减轻雇工困难。积极培育和发展农机、植保、农资、农技等服务组织,推进以机耕、机插、机播、机收、机烘等机械化作业为主的农机大户和农机专业组织的发展,建立放心农资供应网络,提供优质农资服务。鼓励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承租、代管、代耕、烘干等各项服务,为大户排忧解难。三是完善金融服务体系。要创新信贷品种,允许种粮大户以大型农用设施、较为稳定的流转土地经营权等抵押贷款;开展种粮大户信用等级评定,对信用等级高的给予利率优惠,扩大授信额度;健全风险保障机制,适当提高粮食保险的保额,降低农业生产风险。

4.3 夯实基础,加快发展

不断夯实发展基础,为种粮大户加快发展提供坚实保障。一是加快设施化。着力强化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大力发展设施农业,通过示范带动、项目奖补等方式,引导大户提升农业设施化水平,提高抗自然灾害的能力。鼓励大户、企业、合作社共同出资购买烘干机,建设仓储设施,政府通过农机补贴、项目支持等方式给予扶持。二是加快科技化。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推广粮食生产适用技术和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统防统治等技术,加快优良品种试验示范,提高粮食单产水平,提高稻米品质。提高气象服务水平,加强自然灾害的预测预报。三是加快产业化。当前重点是要加快兰溪粮食产业园建设,充分发挥益阳粮食产业资源优势和“兰溪米市”的集聚、辐射效应,推进粮食产业聚集、集群发展,做大做强益阳粮食产业。四是加快品牌化。整合益阳零散的粮食生产加工品牌资源,确立一个强势品牌。充分利用现有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申报“益阳大米”农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争取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不断扩大益阳粮食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1] 许靖波,钟武云,任泽民,等.湖南种粮大户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J].中国稻米,2013,19(3):4-8.

[2] 孙新华,郭向荣,曹志平,等.益阳市种粮大户的调查与思考[J].作物研究,2010,24(4):288-291.

[3] 李万里,陈虹夙,康 维,等.湘中丘陵地区种粮大户发展现状及对策[J].作物研究,2013,27(4):381-283.

[4] 张 莉,毕洁颖.种粮规模化发展现状与生产行为比较分析——基于吉林、河南、湖南3省调研[J].中国农业信息,2012(22):20-23.

[5] 邹征欧,阳春瑜,彭庆华.衡阳市粮食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现状及对策[J].作物研究,2014,28(5):537-540.

2014-12-17

刘静波(1977-),男,湖南益阳人,农艺师,主要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Email:slyzhan888@126.com。

F326.11

C

1001-5280(2015)02-0191-04

10.3969/j.issn.1001-5280.2015.02.20

猜你喜欢
大户种粮粮食
珍惜粮食
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
河南父子种粮打“擂”科技实力添“金”
稻茬麦翻旋浅覆栽培技术 种粮大户年增收50万元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2021年3月国有粮食企业粮食购销量初步统计
股田制让种粮效益最大化
画画就如种粮
船祸
技术营销要抓住种植大户的“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