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械保障模式分类和创新

2015-03-25 11:33马林樊向武
科技资讯 2014年31期
关键词:军械分类创新

马林++樊向武

摘 要:军械装备保障模式,是指部队执行任务中军械装备保障活动的最基本的结构关系形式。保障模式,是一个约定俗成而又相对成熟的概念,有着丰富的内涵和相对宽泛的外延。在概念使用时,保障方式、保障方法和保障模式这三个概念容易混淆。保障方式是在保障模式指导下的具体保障形式。保障方法是在保障方式指导下的具体保障手段。保障模式是对保障活动中保障关系方面最基本的形式,它是保障主体和保障客体之间作用关系的最基本概括。文章对多年实践总结出来的军械保障模式进行了分类介绍,并重点阐述了针对新形势新任务需求而创新的军械保障模式。

关键词:军械 保障模式 分类 创新

中图分类号:TP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1(a)-0008-01

1 基本保障模式

1.1 按建制保障与按区域保障

按建制保障与按区域保障,是按照保障体系确定的两种通用装备保障方式。按建制保障,是指按隶属关系组织实施的军械装备保障,即军械装备保障力量和保障对象同属于一个单位,保障对象固定,保障任务明确,保障关系稳定。按区域保障,即军械装备保障力量分区部署,按照保障空间各负其责,对进入任务区的任何部队就近就便提供保障。目前武警部队军械装备保障活动主要按建制保障,很少按区域保障。

1.2 固定保障与机动保障

固定保障与机动保障,是按照军械装备保障机构的行为状态确定的两种军械装备保障模式。固定保障,是军械装备保障力量配置位置固定,通过自身适度前伸或者部队靠拢、机动等形式,对就近部队实施军械保障,这种“坐诊”式的保障有可靠的依托,但机动性差。机动保障,是指军械装备保障力量通过机动到达保障地点对部队实施保障,这种“出诊”“巡诊”式的保障可以缩短保障需求与保障行动之间的时间差和空间差。

1.3 集中保障和分散保障

集中保障与分散保障,是按照军械保障活动集约程度确定的两种军械装备保障模式。集中保障,是指在同一时间或同一地点,同时对多支部队实施军械保障,或者同时为部队提供多种军械装备专业保障,这种“集中办公”的保障模式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大量的保障任务。分散保障,是指在不同的时间或者不同的地区对不同的部队提供军械装备保障,或者提供不同的军械装备专业保障,这种“现场办公”的保障模式便于区分不同情况“对症下药”,提高军械装备保障的针对性。

1.4 逐级保障与越级保障

逐级保障与越级保障,是按照保障体系确定的两种军械装备保障模式。逐级保障,是指按照上下级的层次关系,自上而下逐级进行保障,这种“上下台阶”式的保障职责分明,前后继起,相互借力,可以根据任务确定军械装备保障资源调度,避免“小”的作战保障需求导致“大”保障动作。越级保障,是指上级保障力量超越某些中间环节,直接对下级实施保障的模式。这种“多步并作一步走”的保障模式可减少中间环节、缩短保障时差、提高保障效率。

1.5 专业保障与兼职保障

专业保障与兼职保障,是按照军械保障机构或者军械保障人员身份确定的两种军械装备保障方式。专业保障,是指由专业保障人员和保障部队使用专门的保障装备和器材进行保障的方式。兼职保障,是指由军械装备使用操作人员等使用简易设备、工具和器材等进行保障的模式,包括地方支前力量的保障行动,这种“自给自足”的保障模式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减轻专业保障的负担,并为尽快展开专业保障提供前提准备。

2 新型保障模式

2.1 基于需求保障

基于需求保障,是指军械装备保障网络系统的支持下,对即时出现的军械装备保障需求实时确定保障资源投入,围绕完成保障任务选用保障方式、组织保障行动,实现在准确的时间、准确的地点,为准确的对象提供精确地军械装备保障。基于需求保障与基于计划保障相对应,前者立足快速反应、强调随机应变保障,追求精确,后者立足周密计划、强调按部就班保障,追求足够充分。实现和运用基于需求保障的模式,最核心的是突出任务优先,军械装备保障行动将依需求而动、依任务而变,军械装备保障系统始终处于调整运转状态,一旦出现需求,即信息流的驱动下形成精确地保障物资流、保障能量流、保障技术流,确保作战能力准确发挥。

2.2 网络一体保障和基地辐射保障

网络一体保障,是指借助信息网络、物流网络等资源网络,不同层次、不同建制、不同系统、甚至不同物理空间的军械装备保障要素、保障单元,为了完成同一军械保障任务同时或者交织发挥的各自的保障功能,所有保障活动互为衔接、互为补充、互为条件,相互之间无冲突、无功耗,将作战行动需要的军械保障能量按时间、空间、数质量需求源源不断地输送保障到位。网络一体保障模式的实现,需要高度发达的网络信息条件,需要高度发达的物流技术条件,需要科学合理的保障人员动员指挥条件。

基地辐射保障,就是以后方基地为依托,以前进基地为骨干,以位于各个空间的保障站点为触角,分区、成网配置保障力量,建立由点向面、指挥呼应、业务衔接、功能互补、富有弹性的保障部署,实施辐射式的保障。组织保障行动时,后方基地主要向前进基地实施支援,前进基地主要向各保障站点实施支援,各个站点则直接面向保障对象展开作业。这种辐射式的保障,使各级保障效能均得以充分发挥,是信息化作战装备保障方式的发展方向。这种保障模式,活动可靠,关系稳定。

2.3 可视可控保障

可视可控保障,就是以作战需求为牵引,借助可视化得管理调度系统,适时把握各级、各军兵种装备保障需求,合理调度保障资源,对保障行动实施全过程指挥监控,实现以信息流引导物质流,确保在需要的时间地点,投入适量的保障力量,达成保障的精确、高效。随着信息技术发展,不仅仅物资保障将实现可视可控化,其他各类保障的透明度和可控性也将大大提高。

2.4 超越直达保障

超越直达,就是超越中间保障环节,直接将物资投送至作战部队甚至单个人员。典型代表有美军“全球战斗保障系统”,它可通过普通的计算机存取重要的后勤数据,并为战略、战役、战术各个层次的军事行动和后勤人员提供急需的紧缺资源可视信息,士兵可以从该系统中查阅到各种后勤装备信息,然后直接向后方的后勤部门申请所需物资。未来的信息化作战,装备保障机关利用完善的保障信息网络,可以准确掌握部队需求,实时了解保障资源流动情况,根据各作战单元需求信息,广泛采取蛙跳、直达等方式,对一线实施“适时、适地、适量”保障。

参考文献

[1] 孙宝龙.通用装备保障[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11.

[2] 朱小东,刘广宇,葛涛.信息化作战装备保障[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7.

[3] 李智舜,吴明曦.军事装备保障学[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9.endprint

猜你喜欢
军械分类创新
分类算一算
分类讨论求坐标
机动部队高原寒区防卫作战军械保障分析
数据分析中的分类讨论
教你一招:数的分类
军械装备保障部门领导培训体系优化研究
解读国内外电磁辐射对军械危害相关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