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2015-03-25 05:14孙群山
科技资讯 2014年31期
关键词:课改小组合作学习标准

孙群山

摘 要:近年来,随着课改教学的不断深入,学生间的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青睐。《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规定:“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为了提升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效率,2013年秋徐州市教育局在全市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学进去,讲出来”教学方式(简称“学讲方式”),改变课堂教与学的模式,“以学生自主学习作为主要学习方式,以合作学习作为主要教学组织形式”。

关键词:课堂教学 小组合作学习 课改 标准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1(a)-0133-01

我校结合教学实际,积极推进“学讲计划”课堂教学改革:以赛课引领教师全员参与,以听课、评课加强课改教学研讨,促进教与学方式的重大转变。笔者有幸参与了对部分教师的听课,感触颇多,现仅就课堂教学方式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拙见。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模式,有较强的互动性,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参与意识,实现优势互补,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是学生主动发展、展示自我的有效途径;另一方面,变传统教学中的教生间单项交流为师生、生生间的多向交流,有利于营造师生之间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

在听课中笔者发现,在有些课堂教学上,往往会出现这种现象: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立即让学生小组讨论,“训练有素”的学生很快进入状态,教室内立刻出现热闹、激烈的讨论场面。实际上,留心观察不难发现,多是一种“假热闹”,有的学生心不在焉,甚至有的学生借小组讨论做掩护,说闲话。小组合作学习需要打假。

在课堂教学中,要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作用,避免形同虚设,笔者认为主要是加强合作学习小组建设,形成一定的规则,建立有效的合作评价机制。

1 合作学习小组的建设

德国心理学家勒温提出“群体动力理论”,认为人的内在需要和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影响人的心理和行为;群体成员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推动群体的演化和发展。合作学习小组的建设包括成员的构成、组长的选拔、小组成员分工等,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和课堂教学改革的效果。

1.1 小组成员的构成

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往往按照座位前后,自然形成4人或6人的学习小组。这种学习小组不能兼顾学生的成绩、能力等因素,也就不能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

作为学习小组,成员的组成要考虑学生的性别、成绩、特长等因素,保证各小组有学科优秀学生,做到优势和劣势的整合,实现优势互补,相互促进。

1.2 小组长的选拔

小组长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者,是灵魂人物,是核心。因此,小组长的人选要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要有较强的责任心,成绩比较优秀,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

1.3 小组成员的分工

小组成员要明确分工,落实到人,使每个成员都担当特定的角色,并且每个角色都是不可替代的。组内要设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等,使小组成为团结协作的整体。

1.4 小组文化建设

小组成员群策群力设计组徽、组名、小组座右铭等,代表小组的特质,增强小组成员的集体荣誉感,时刻警醒、激励成员团结向上,奋勇向前。

2 小组奖励评价机制的建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是:“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合作学习小组的建立,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另一方面还要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小组奖励机制的建立,有利于形成“组内合作、组际竞争”局面,既促进学生自身发展,又提高班级的凝聚力、竞争力。

2.1 小组积分细则的制定

为了激发小组之间的竞争意识,对学习小组在课堂表现、考试成绩、综合素质等方面制定详细的积分细则,实行量化考核,每两周公布一次,每月一评比,对优秀小组和组员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2.2 小组评价机制的建立

俗话说,“水不击不越,人不激不奋”。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引进评价机制,并且把评价的重心由激励个人进步变为激励小组集体进步,有利于使学生之间形成互助合作的良性竞争机制。

小组评价机制以小组积分为基础,在注重对学习成绩评价的同时,也注重对思想品德的评价,形成全面的、有效的、稳定的评价机制。

课堂教学改革,加强小组合作学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意味着教师的主导地位的弱化。教师,作为一堂课的组织者、策划者,在推动小组合作学习、实施课堂教学改革上,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3 教师助小组合作学习“一臂之力”

首先,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教师要转变观念: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敢于放手”,敢于把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让学生放心大胆地主动学习。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教师不能为了追求课堂顺利,设计“假问题”,影响真问题的解决。问题过难或过易,既不能使学生获得学习上的“成就感”,还可能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为学生设计具有一定挑战性的、“跳一跳能摘到的”问题或任务,如,合作学习问题可以围绕学习的重点或难点,还可以设计一些带有探究性、争议性或矛盾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斗志,点燃学习的激情。

最后,教师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时,一方面,一堂课中不宜安排过多的小组讨论,忽视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问题的需要,使学生精心学习的时间少;另一方面,探究问题呈现后,教师要有时间预设,既要给出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又要让出小组合作讨论问题的时间。有些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合作学习时,不到两三分钟就喊“停”,这样的合作学习只会成为“走秀”,不但达不到合作学习、共同成长的目的,还会使学生养成敷衍、弄虚作假的坏习惯。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体现“学进去、讲出来”课堂教学改革的一种学习方式,反映以人为本,强调主体发展的教学观念,在培养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方面有很大现实意义。教学中,要让小组合作学习真正发挥作用,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加大监督力度,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在探索中不断完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胡兆芳.试论小组合作学习在中学历史课堂中的应用[J].才智,2013(17):32.

[2] 刘海丽.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常见问题浅析[J].学周刊,2012(3):66-67.

[3] 罗敏华.改变学习方式实施小组合作 —— 小组合作学习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探究[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16):509-510.endprint

猜你喜欢
课改小组合作学习标准
2022 年3 月实施的工程建设标准
忠诚的标准
美还是丑?
基于“茶文化”背景对中职旅游专业课改的思考
课堂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合”乐而“不为”
高中历史“自主导学”模式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反思
浅谈微课在PHOTOSHOP课程教学中的实践
刍议初中地理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