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鼓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探讨*

2015-03-26 00:41詹夏菲陈丹丹吴瑞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5年11期
关键词:铜鼓珊瑚生态旅游

詹夏菲,陈丹丹,吴瑞

(海南省海洋与渔业科学院 海口 570125)



铜鼓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探讨*

詹夏菲,陈丹丹,吴瑞

(海南省海洋与渔业科学院 海口 570125)

铜鼓岭保护区成立以来,有效地保护了热带常绿季雨矮林及其野生动植物、海蚀地貌、珊瑚礁及其底栖生物。文章阐述了铜鼓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现状和管理现状,分析了保护区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开展生态旅游、实行社区共管的建议。

铜鼓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

1 铜鼓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铜鼓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海南省文昌市的东南部,地理位置在19°36′54″N—19°41′21″ N,110°58′30″E—110°03′00″E之间,总面积为4 400 hm2。本区属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3.9℃,极端最低气温4.7℃,极端最高气温32.4℃。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2 361.3 mm。日照充足,年均日照时数2 137 h[1]。为保护本区热带常绿季雨矮林及野生动植物、海蚀地貌,1983年6月原文昌县人民政府以《关于划定铜鼓岭为自然保护区的通知》建立铜鼓岭县级自然保护区,保护面积约为967.7 hm2,后经1985年和1986年两次扩大,陆地面积为1 333 hm2。1988年,海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自然保护区。1999年,为加强铜鼓岭周边海域珊瑚礁及海洋生物,海南省政府批准将铜鼓岭周边海域3 067 hm2划入铜鼓岭自然保护区,使保护区面积达到4 400 hm2。2003年1月24日,国务院批准建立铜鼓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铜鼓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铜鼓岭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为热带常绿季雨矮林及野生动植物、海蚀地貌、珊瑚礁及其底栖生物。

2 铜鼓岭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现状

2.1 植物

据车秀芬等调查[2],铜鼓岭保护区记录到植物984种,隶属166科,618属,其中蕨类植物41种,隶属19科,30属;裸子植物2种,隶属2科,2属;被子植物中双子叶植物797种,隶属118科,496属,单子叶植物114种,隶属27科,90属。其中,海南特有种有35种,濒危保护物种有12种,如海南苏铁(Cycashainanensis)、海南大风子(Hydnocarpushainanensis)等,该地区植被类型的物种多样性的大小关系由大到小依次表现为热带常绿季雨矮林、灌木林、红树林。

2.2 珊瑚

铜鼓岭保护区范围内珊瑚礁资源尤为丰富,本区域的浅海珊瑚礁为典型的岸礁类型,造礁石珊瑚种类记录有100多种。2009年调查共发现铜鼓岭造礁石珊瑚10科20属39种,造礁石珊瑚覆盖率分别为12%,珊瑚优势种类为膨胀蔷薇珊瑚(Montiporaturgescens)、秘密角蜂巢珊瑚(Favitesabdita)、丛生盔形珊瑚(Galaxeafascicularis)、鹿角杯形珊瑚(Pocilloporadamicornis)、精巧扁脑珊瑚(Platygyradaedalea)和多孔鹿角珊瑚(Acroporamillepora)。

2.3 动物

陆域野生动物种类多样,哺乳动物23种,鸟类95种,爬行类29种,两栖类16种。属于国家II级重点保护的两栖、鸟类和哺乳动物共18种,占保护区动物物种总数的11.04%。鱼类主要有几十种,其他海洋生物包括爬行类的海龟、海蛇,和哺乳动物海豚、鲸鱼等珍贵鱼类以及甲壳类、贝类、棘皮类等[3]。

2.4 浮游植物

浮游植物76种(含变种和变型),隶属37属,其中硅藻门占绝对优势,有30属50种,占浮游植物种类数的65.8 %,甲藻门6属25种,约占32.9 %;蓝藻门1属1种,约占1.3%。优势种类为红海束毛藻(Trichodesmiumerythraeum)、薄壁几内亚藻(Guinardiaflaccida)、梭角藻原变种(Ceratiumfususvar.fusus)、透明根管藻(Rhizosoleniahyaline)、标志星杆藻(Asterionellanotata)、翼根管藻纤细变种(Rhizosoleniaalataf.gracillima)、奇异棍形藻(Bacillariaparadoxa)等,其中红海束毛藻占主导地位,平均细胞丰度为8.09×104cells/m3,占总平均丰度的21.68%。浮游植物的细胞丰度范围为(12.84~95.59)×104cells/m3,平均为37.32×104cells/m3。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计算结果表明,铜鼓岭自然保护区水域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较高,平均值分别为3.67和0.69。

3 铜鼓岭保护区保护管理现状

为加强保护区管理,2005年8月海南省批准成立“海南铜鼓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隶属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厅,负责保护区的管理。保护区管理处办公大楼面积约500 m2,配备了管护船只,保护区海域界限投放了浮标,野外巡逻有摩托车和通信设备。

保护区设有陆地管护站和海洋管护站,保护区日常管理制度有《学习制度》《工作制度》和《考勤制度》。铜鼓林保护区管理站1999年被国家环保总局、国家林业局、农业部、国土资源部联合授予“全国自然保护区管理先进集体”。

宣传教育工作是保护区一项长期的基础性工作,保护区管理人员开展了一定的宣传教育工作;同时,注重加强对管理队伍的培训工作,进行了一些业务学习。

4 铜鼓岭保护区存在的问题

铜鼓岭保护区周边社区人口众多,活动频繁,周边社区对保护区的土地和海洋资源利用有着传统的习惯,从森林、沿海滩涂及海洋资源中获得的经济收入在家庭收入中占一定比重。随着保护区管理力度的加大,保护区周边居民利用森林与海洋资源的经济活动受到限制,但破坏行为仍时有发生,保护区周边及区内频繁的人为活动,不仅对区内的自然生态系统构成威胁和破坏,也会成为引发森林火灾的最大隐患[3]。

5 铜鼓岭保护区管理建议

5.1 开展生态旅游

铜鼓岭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优良,水质优良,空气质量优良,空气负离子年均浓度分别为4 099 个/m3,大于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清新空气1 000~1 500 个/m3标准,对人体健康极有利[4]。保护区具有特殊的植被类型——滨海低海拔型热带常绿季雨矮林,保护区风景宜人,环境优美,是发展生态旅游的极佳场所。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按照GB/T20416-2006《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技术规程》要求,开展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环境容量测算,生态旅游区划和生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5.2 实行社区共管

在铜鼓岭保护区建立之前,当地居民在铜鼓岭及周边海域生产生活,充分利用本地的森林和海洋资源。保护区设立后,居民从利用保护区资源中所得收入受到影响,如年收入每户平均下降800元。平均每户因此结余出的劳动力有0.5~1个。为维持生计,不得不在保护区内进行经济活动,铜鼓岭保护区周围被调查农户中约有50%在保护区从事生产活动,并砍伐树木,打石头[3]。因此,建议在保护区实行社区共管,建立起自然保护与社区发展相结合的公众参与机制,同时也解决了保护区周围居民的就业问题,共同管理好保护区的生态环境。

[1] 国家测绘局海南测绘资料信息中心编制.海南省地图册[M].广州:广东省地图出版社,2006.

[2] 车秀芬,杨小波,岳平,等.铜鼓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多样性[J].生物多样性,2006,14(4):292-299.

[3] 权佳,金羽,徐卫华,等.铜鼓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J].生态经济,2009(4):104-107.

[4] 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厅.2013海南省环境状况公报[Z].2014.

海南省“908专项”(HN908-01-02, HN908-01-04, HN908-02-03, HN908-04-02, HN908-04-05,HN908-04-09).

P74; X36

A

1005-9857(2015)11-0042-02

猜你喜欢
铜鼓珊瑚生态旅游
珊瑚和水母
东兰铜鼓响八方
广西铜鼓形制规律探讨
碧波荡漾珊瑚海
宁都积极创建钩刀咀生态旅游型清洁小流域
一件被切割的汉代铜鼓是否应该焊接复原?
美丽的珊瑚
生态旅游对野生鸟类行为的影响探讨
出实招发展老区生态旅游
快乐的小铜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