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时代之辨

2015-03-26 05:11陶文昭
湖北社会科学 2015年6期
关键词:人民出版社恩格斯马克思

陶文昭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2)

一、时代问题的复杂性

探讨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必须首先弄清时代问题。时代是一个常用的、多义的、复杂的词汇。时代一词很常用,见之于严肃的学术著作,见之于普及的大众传媒,见之于民众的日常生活。时代一词是多义的,时代既然有“时”,当然与时间有关联,是一定的时间段。然而在具体的时代所指中,其意义五花八门乃至大相径庭。

时代究竟有多少种用法,无法统计,当然也不用全部统计。我们讨论的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问题,所以关注的重点是那些与马克思主义相关的时代用法。马克思恩格斯在自己的著作中,时代一词被高频地、广泛地使用着,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直接使用时代的就有数千次之多,这还不包括与时代相近、相关,并在一定意义上可以互相替代的一些概念,如时期、阶段等。

马克思恩格斯使用的时代归纳一下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社会形态上的时代。他们将人类社会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有时他们也用时代指称这些社会,如封建时代、资产阶级时代、社会主义时代等。二是历史分期的时代。如太古时代、远古时代、史前时代、古典时代、荷马时代、罗马时代;专制君主制时代、帝国时代、第二帝国时代、复辟时代;共和国时代、第三共和国时代、督政府时代、二月革命时代;最古时代、最新时代、先前时代、后来时代、旧时代、新时代等。三是以各类人物等命名的时代,比较知名的如古代的梭伦时代、凯撒时代、奥古斯都时代、查理大帝时代、亚历山大大帝时代、罗马皇帝时代、君士坦丁时代;近代欧洲的路易·菲力浦时代、基佐政府时代、第一个波拿巴时代、路易·波拿巴时代、俾斯麦时代、叶卡捷琳娜二世时代、弗里德里希二世时代、克伦威尔时代等。四是以技术发展等观察的时代。最著名的是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提到的人类历史划分为蒙昧时代、野蛮时代、文明时代。其他的时代还包括: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母权制时代、旧氏族时代、个体婚制时代;工场手工业时代、工业经济时代;乃至人生的幼年时代、童年时代、少年时代、青年时代、年富力强时代、大学时代等。

以上表明,时代的使用很广泛,时代的含义很复杂。要全面地把握时代问题,有必要对时代的视角、时代的时限、时代的大小、时代的差别、时代的标志等作更为具体从而更为深刻的分析。

二、时代视角:政治时代与技术时代

时代视角方面主要涉及三个问题:一是时代是单视角的,还是多视角的;二是如果时代是多视角,什么是主要视角;三是各种视角之间的关系。

观察时代可以而且应该是多视角的,这是毫无疑义的。社会是复杂的、立体的,这个立体不是三维的,而是多维的。既然客观社会具有复杂性,那么认识这个社会当然不能简单化。我们看时代问题,不能只有一个角度,而是要有多种多样的角度。如果只从一个角度看问题,就必然存在片面性。从众多的视角看问题,可以看到各个侧面、各个层面,各种视角之间是互补的,从而使得对问题的观察更全面。观察时代常见的视角就有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技术的视角,也有以历史事件、著名人物为标准判断时代。

观察时代是多视角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个视角的地位和意义是同等的。观察时代的出发点和目的不同,所选取的视角不一样,侧重点也不一样。比如从文学看时代,就与从技术看时代不同,更与从政治看时代不同。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关于社会发展的理论,因此其认识时代所选择的视角侧重于政治社会视角,而不宜采取一些过于专业化和狭窄的视角。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注重从社会制度、阶级配置、重大政治的视角观察时代。从社会制度视角,马克思主义有社会发展五阶段论,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即共产主义社会等五个时代。从阶级配置视角,马克思主义一贯认为,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我们的时代,资产阶级时代,却有一个特点:它使阶级对立简单化了。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分裂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1](p32)。列宁在《打着别人的旗帜》一文中对时代与阶级的关系作了经典的论述,“这里谈的是大的历史时代。每个时代都有而且总会有个别的、局部的、有时前进、有时后退的运动,都有而且总会有各种偏离运动的一般型式和一般速度的情形。我们无法知道,一个时代的各个历史运动的发展会有多快,有多少成就。但是我们能够知道,而且确实知道,哪一个阶级是这个或那个时代的中心,决定着时代的主要内容、时代发展的主要方向、时代的历史背景的主要特点等等”[2](p91)。从政治主题视角,斯大林1924年在《论列宁主义基础》中说:“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3](p185)。毛泽东说,“现在世界是处在战争与革命的新时代,是社会主义革命势力向上高涨与资本主义反动势力向下衰落的时代”[4](p170)。中国改革开放之后明确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以上这些问题,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问题,也是观察时代的基本视角。

马克思主义注意从技术发展观察时代。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扩展,科学因素第一次被有意识地和广泛地加以发展、应用并体现在生活中,其规模是以往的时代根本想象不到的”[5](p359)。马克思曾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6](p602)。有关蒙昧时代、野蛮时代、文明时代的区分实质上是一种技术角度的区分。恩格斯指出:“现在我们可以把摩尔根的分期概括如下:蒙昧时代是以获取现成的天然产物为主的时期;人工产品主要是用作获取天然产物的辅助工具。野蛮时代是学会畜牧和农耕的时期,是学会靠人的活动来增加天然产物生产的方法的时期。文明时代是学会对天然产物进一步加工的时期,是真正的工业和艺术的时期”[7](p38)。当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对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具有决定性作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曾明确使用“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概念。

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既要全面地观察时代,从各个角度观察时代;也要着重从社会发展角度观察时代,而不是让次要的视角干扰主要的视角,更不要喧宾夺主。需要指出的是,观察时代的视角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历史时期,观察的侧重也有一定的变化。过去搞革命,我们强调制度、政治的视角。现在搞建设,在科学技术作用日益突出的情况下,进一步突出科技视角也是必然的。

三、时代时限:长时代与短时代

时代的英文是“times”,字面上是时间的复数,是一定时间积累的意思。时代的中文更为直观,“时”加上“代”,时指时间,代指时间有一定的长度。马克思指出,“正如线不是空间的点一样,时代不是时间上的时刻”[8](p256),这也是说时代不是一瞬,而是一个时间段。这个时间段的长短如何确定,有值得思考的地方。

在诸多的时代中,有的时代很长。人类文明的史前时代,都是极长的时代,比如蒙昧时代、野蛮时代。如果说人类文明才几千年,那么这些史前时代则以万年、十万年甚至百万年计算。以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而言,旧石器时代从距今260万年延续到1万多年以前,绵延200多万年;即使是新石器时代,大约从1.8万年前开始到距今5000多年结束,也有1万多年。这些以万年计算的时代当然是长时代。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制度中,原始社会极长,奴隶社会、封建社会都有以千年计的历史,资本主义也有500年的历史。这些以千年计算、百年计算的时代,也是属于长时代,因为人类文明的历史也才几千年。

有的时代较短。长短是相对而言的,相比百年、千年、万年的时代,几十年甚至几年的时代就是短时代。以君主命名的时代,由于君主、帝王的终身任职,有的可能长达几十年。英国的伊丽莎白一世从1558年到1603年曾在位45年。君主之外以政治人物命名的时代相对要短一些,一般任期有限,多数只有一二十年,或更短的时间。后来的政治人物终身任职的很少,一个任期只有四五年,至多两个任期也就十来年。当然还有更短的时代,只有几年的情况也为数不少。如马克思所称的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时代,即1848到1851年,只有3年。

在时代的时限上,究竟多长合适?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时代”有特殊的限定。第一,要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以《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为标志。今天我们讨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当然只能是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后直到今天的这段时期,以时间算就是160多年。不在这160年之内的时代都要排除。第二,过长或过短都不适宜。马克思主义诞生至今160余年,究竟可以分为多少个时代?显然,这无法以那些长达千百年的时代来度量。同样,用几年作为一个时代也不合适。如果那样的话,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就经历了几十个时代,不符合常识。从直观上来说,时代的长度还是以几十年为宜。这就是说从马克思主义诞生至今,经历了几个重要的时代变化。

在认识时代上,要把长时代与短时代结合起来。就马克思主义而言,长时代相当于社会主义制度意义上的时代,短时代相当于每个社会制度发展阶段意义上的时代。长时代分为若干个短时代。长时代保持不变,短时代相对变化,短时代变化的积累导致长时代的改变。

在认识时代长短上,还要看到一种趋势,那就是时代的发展在加速。列宁引用里塞尔谈到德国经济发展的速度时说:“德国前一个时代(1848—1870年)的进步并不太慢,但是同德国现时代(1870—1905年)整个经济特别是银行业发展的速度比起来,就好像拿旧时邮车的速度同现代汽车的速度相比一样”[2](p210)。当今时代与历史相比,更是有一日千里之感。速度的加快使得时代更容易变化,换句话说,就是时代变化的周期更加短暂了。

四、时代大小:宽时代与窄时代

前面讨论的时代视角与时代长短,实际上自然引出时代的大小问题。时代的大小涉及两个问题,如果说纵向上有时代的长短问题,那么横向上则有时代的宽窄问题。所谓宽时代,就是从综合的全面的视角观察的时代,所谓窄时代,就是从一个角度和一个层面观察的时代。大时代指长时代、宽时代;小时代指短时代、窄时代。

大时代是长时代。一个长的时代往往可以分成不同发展阶段,而这些阶段在一定意义上又构成了小时代。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制度的大时代,无论是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都是数百年计的社会。一个社会制度可以划分为若干个不同的阶段,如资本主义可划分为自由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金融资本主义、全球资本主义等不同的阶段。这些阶段又可称之为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等。社会主义可划分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级阶段、发达阶段乃至高级阶段等不同的发展阶段。长时代与短时代相互联系,一个长时代包含若干短时代,长时代由短时代叠加而成。

大时代是宽时代。社会是一个综合体,显现出各个侧面。观察社会的时代既有综合的视野,也有各个侧面的视野。从总体上、综合地把握的时代是宽时代,从单个的相关侧面把握的时代是窄时代。社会制度的时代是宽时代,这样的时代包括了社会的方方面面。而经济时代、技术时代乃至政治时代等,都是着重从一个侧面观察时代,视野比较单一,因而属于窄时代。比如,江泽民在谈到电子产业时说,“就微电子技术来说,在短短二十几年间就走过了大规模、超大规模、特大规模集成时代,现在已经进入了大规模集成时代”[9](p606)。这里的微电子时代就是一种具体的、很窄的时代。当然,宽时代与窄时代不是对立的。宽时代往往包含着多个侧面,也就是由许多窄时代集合而成。

在时代认识上,大时代、小时代要结合起来。大时代体现一种全局的、长期的眼光。马克思主义不是一般的理论,是无产阶级解放的学说,主要问题是如何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讨论马克思主义时代观,也要着眼于革命和建设的大势,而不能纠缠于具体的、微小的枝节之中。如果只看小时代而忽视大时代,就容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顾眼前而不顾长远,就会迷失方向。当然,如果只看大时代而忽视小时代,政策措施就缺乏操作性和针对性,就容易落空。只有大小时代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发挥相应的优势。中国的现代化战略,既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现代化的百年长期战略,又有“老三步走”和“新三步走”的各个阶段目标,这是一种长时代与短时代的结合;既有现代化的整体战略,又有经济技术等各方面的要求,这也是宽时代与窄时代的结合。

五、时代差别:国际时代与国内时代

时代是与时间关联的概念,而时间并不是脱离空间而存在的。世界各地在时间上是“天涯共此时”,但是在发展水平上差异很大。当今各国与最发达国家之间的发展差距,有的相差几年,有的相差几十年,也有的相差百年以上。同一个世界,存在几种不同的发展水平,从发展角度看就是存在几个不同的时代。美国著名的《时代》周刊,就有四种版本,包括了美国版、欧洲版、亚洲版、南太平洋版。这也是一种寓意。无论是从经济发展、科技水平乃至政治角度去衡量,当今世界各国之间存在着发展的“时代差”。

这种时代差,造成了国际时代与国内时代之间的一定落差。判断国际时代,是看世界先进的主导国家的发展水平。判断国内时代,则看国内的发展水平。落后国家往往落后于世界的先进时代。列宁曾指出:“1905年的俄国和路易十六时代的法国惊人地相似”[10](p205)。“俄国是资本主义国家中小资产阶级最多、小市民最多的国家,它直到现在还处于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而这个时代,例如对英国来说。是指17世纪,对法国来说是指18世纪和19世纪上半叶”[11](p106)。列宁所说的,就是落后俄国与先进国家之间的时代差。

中国改革开放中注意到这种“时代差”。邓小平清醒地认识到,“现在在世界上我们算贫困的国家,就是在第三世界,我们也属于比较不发达的那部分”[12](p128)。中国将自身定位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内致力于缩小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突出表现在经济技术各个方面。邓小平曾先后对不同领域作过多种判断,“现在看来,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科学技术和教育整整落后了二十年”[12](p40);“同发达国家相比较,经济上的差距不止是十年了,可能是二十年、三十年,有的方面甚至可能是五十年”[12](p132)。中国科学院的《中国现代化报告2005》认为,在现代化方面2001年中国与美国等综合年代差在100年左右,与德国等7个国家在80年左右,与日本等6个国家在50年左右,与葡萄牙等5个国家在30年左右。这么巨大的差距,不是简单的数量差距,的的确确是“时代差”。

认识到落后,就要增强时代紧迫感。邓小平指出,“我们的国家,承认自己哪些方面落后,这就有希望。我们有一段时间不承认这一点,吃了亏”[12](p61)。江泽民认为,看到这种差距拉大也不是坏事,说明我们对情况清楚了,“我们看到差距,是要增强我们的紧迫感,而不能泄气”[9](p145)。差距是压力,更是动力。正是如此,邓小平提出了“我们要赶上时代,这是改革要达到的目的”[13](p242)。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就是努力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时代差”,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站在时代发展的前列。

认识时代,要辩证地把国际时代与国内时代统一起来。过去在时代认识上的失误,就是因为忽视了这一情况。有的紧盯着国际的时代,有的只看到国内的时代,往往造成时代问题上的误判。对于落后国家来说,不看国际时代,只看国内时代,往往闭关自守、夜郎自大。只看国际时代,不看国内时代,往往好高骛远,脱离实际。

六、时代标志:人物与事件

之所以被称之为某个时代,必有其独特的、区分于其他时代的标志。最常见的时代标志是人物或事件。政治时代有政治人物或政治事件的标志。科技时代有科技创新或科技人物的标志。

以著名人物作为时代的标志,在过去的历史上非常常见。马克思恩格斯大量地使用了古代的各个时代。这首推是政治人物,历史上的帝王将相,他们作为一个时代的权力掌握者,也以此成为所在时代的标志。除此之外,也有以其他各个方面著名人物命名的时代。诸如哲学的亚里士多德时代、黑格尔时代、休谟时代,经济学的亚当·斯密时代、大卫·李嘉图时代,自然科学的牛顿时代、培根时代,文学的莎士比亚时代、歌德时代等。他们在某一领域都有划时代的贡献。当然,现代民主和法制的不断推进,政治领导人个人的影响减少,同时政治领导人更替的频率加快,并且更加规范化、任期化。因此,以政治领导人作为时代的标志日渐减少。

一个时代之内的发展是连续的,而不同时代之间则会出现突变,或是发生了方向性的转折,或是出现了阶段性的飞跃。在时代变迁的关键点上就是转折性的事件。以事件命名时代,往往是重大的政治或社会事件。就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来说,“十月革命,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划分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时代”[14](p667)。就中国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的历史从此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同样,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标志着香港的发展从此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当代国际上最重大的转折性事件是苏东剧变,由此国际上开始了后冷战时代。国内最重大的转折性事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由此国内进入了改革开放时代。除了单一事件,有些时代变化则是一系列的历史事件的综合。如“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15](p819)。又如“美西战争(1898年),英布战争(1899—1902年),日俄战争(1904—1905年)以及欧洲1900年的经济危机,这就是世界历史新时代的主要历史里程碑”[16](p70),因而帝国主义在这一时期已完全形成。

应该指出,时代之间的区别有的有明确的节点,有些则显得有些模糊,“因为社会史上的各个时代,正如地球史上的各个时代一样,是不能划出抽象的严格的界限的”[17](p427)。列宁指出,“两个时代没有被一堵墙隔开,而是由许多过渡环节联系在一起”[11](p230),“这里的分界线也同自然界和社会中所有的分界线一样,是有条件的、可变的、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2](p92)。因此,在时代的区分上要有辩证的思维。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列宁.列宁专题文集:论资本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斯大林.斯大林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 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9]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 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0]列宁.列宁全集:第 1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11]列宁.列宁全集:第 25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1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6]列宁.列宁全集:第 28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1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人民出版社恩格斯马克思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我可以咬你一口吗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Alienation and Struggle of the “Happy Housemaker”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