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批评话语分析——多模态导论》述评*

2015-03-26 08:19韩存新厦门大学外文学院
话语研究论丛 2015年0期
关键词:模态符号交际

◎韩存新 厦门大学外文学院

◎纪玉华 厦门大学外文学院

书评

《如何进行批评话语分析——多模态导论》述评*

◎韩存新厦门大学外文学院

◎纪玉华厦门大学外文学院

Machin,David and Mayr,Andrea.2012.How To Do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A Multimodal Introduction.Los Angeles,London,New Delhi,Singapore and Washington DC: SAGE.ISBN:9780857028921.pp.236

传统话语分析比较关注语言本身的研究,而对同样参与意义建构的其他符号模式如图像、声音等则重视不够。例如:语言学家可能会对广告中的语言进行细致的分析,但是对于同样参与意义建构的其他模态(如插图、字体字号、排版版式等视觉特征)则不太重视。新闻语篇同样如此。很多时候新闻语篇都是图文并茂,但是语言学家们可能会过多地关注其中的“文”,而对“图”以及图文的组合方式则不太关心。可喜的是,不少语言学家已经注意到这种“重文轻图”的现象并着力改观,因为他们逐渐意识到意义的交流并不单单是靠语言来独自完成的,更多时候是靠多种符号协同合作完成。尽管视觉分析是媒体和文化的传统研究领域,但是有不少语言学家,比如Kress和van Leeuwen(1996,2001)、O’Halloran(2004)、Baldry和Thibault(2006)等,已经开始探索如何借鉴和吸收批评话语分析中的一些研究方法来对多模态话语进行精确、系统的分析。他们开始审视语言、图片以及其他交际模态(如玩具、纪念碑、电影、声音等)如何协同产生意义。遗憾的是,他们当中没有一人采用批评的方法,即以揭示隐藏的意识形态为目的的方法。“就像话语分析的发展终将涉及社会批评这个话题一样,研究多模态话语体现的话语秩序、意识形态、社会关系、社会实践等是多模态话语分析必然的发展方向”(李战子,2012:6)。从这一点上来看,由Machin和Mayr两位学者合著的,由SAGE公司于2012年出版的《如何进行批评话语分析——多模态导论》(How To Do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A Multimodal Introduction)一书,可以说是来得非常及时的一部开拓性的力作。该书的第一作者David Machin目前是瑞典厄勒布鲁大学(Orebro University)媒体与传播学院的教授。他著述颇丰,主要研究如何运用语言学的方法来审视其他交际模态,相关专著包括Introduction to Multimodal Analysis(2007),Analyzing Popular Music(2010),合著包括Global Media Discourse:A Critical Introduction(2006),Media and Communication Research Methods:An Introduction(2013)。该书的第二作者Andrea Mayr是英国女王大学(Queen’s University)英语系讲师。她的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话语分析上,专著有Prison Discourse:Language as a Means of Control and Resistance(2003),合著有The Language of Crime and Deviance:An Introduction to Critical Linguistic Analysis in Media and Popular Culture(2011)。本文所要评介的图书只是两位作者合著中的一本。他们二人一位是媒体传播方面的专家,而另一位是话语分析家。二者在专业知识上的互补正好契合了该书的跨学科特征(即媒体传意与语言学),也为该书的写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总的来讲,该书结合了非常丰富的个案研究案例,系统而全面地介绍了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MCDA)的理论基础、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可以说体现了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的最新研究成果。虽然有关多模态话语的专著不少,但是从批评话语分析的视角来分析多模态话语的著作却不多见,因此该书值得读者们注意。

1.内容介绍

该书除了引言和结论部分,一共由八章构成,书的末尾还附上了术语表和索引,方便读者使用。第一章介绍了该书的主要理论基础源自韩礼德的社会符号学理论。根据这种理论,语言是一套人们可以利用的系统的符号资源。人们根据具体的社会语境从符号系统中做出选择以满足自己的社会需要。因此,每一种选择都具有一定的意义和功能,即系统功能语言学所常说的“选择即意义”。第二章到第八章分别从词汇、引述动词、身份、及物性、名物化/预设、修辞/隐喻、真值/模态/模糊限制语这几个方面介绍了文本和图像的批评性分析方法。

在引言部分,Machin和Mayr首先探讨了产生意义的方式。他们指出,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和话语分析家对分析意义是如何通过语言以及视觉语言来传递的产生了兴趣。其实很多篇章语言学的分析也可以通过它们的视觉特征来传递,而这些视觉特征正是他们之前在理解意义的过程中所忽视的。显然,忽视其他意义传递方式是有问题的。虽然其他学科早就有研究视觉交际中意义产生过程的传统,比如媒体和文化研究、电影研究、符号学研究,但是一些理论学家,比如Hodge和Kress(1988)、Kress和van Leeuwen(1996)觉得视觉分析依旧缺乏系统、准确、细致的分析工具。他们认为,韩礼德(1978)系统功能语言学分析中的一些原则既然能够成为大部分批评话语分析研究的基础,应该同样可以应用于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Kress和van Leeuwen(1996)指出,当前最迫切需要的是一套可以用来分析视觉特征选择的研究工具,就如同批评话语分析中的那些研究工具让我们能够分析词汇和语法选择那样(P6-7)1。这种现实的需要也成了该书写作的动机之一。该书的写作据作者介绍有两个目的。第一,介绍一些批评话语分析家所使用的研究工具及如何利用这些工具来分析不同的媒体文本;第二,介绍一些分析视觉交际的有效方法(P1)。除此之外,作者还简要回顾了批评语言学、批评话语分析以及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的历史。关于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Machin和Mayr认为文本和图像都包含了说话者/作者为实现某种功能而做出的交际性选择。而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的任务就是在分析工具的帮助下,通过细致的描述分析来识别和揭露说话者/作者在交际过程中所做出的这些选择。但是对于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来说最核心的是Fairclough和Wodak(1997)提出的“批评性”概念。表面上语篇会使用一些看似普通或中性的语言和视觉策略,但实际上它们却带有一定的意识形态,试图为了某些特殊的目的而刻意塑造事件和人物的表征。因此,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就是要“非自然化”(denaturalise)其他交际模态的表征,揭示那些存在于图像和文本当中的思想、缺省以及一些习以为常的假设,最终服务于揭示隐藏于它们背后的权力和利益关系(P9-10)。

第一章首先阐述了该书的理论基础。作者坦承,该书中的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所采取的形式主要借鉴的是韩礼德的社会符号学理论。这种理论为语言研究提供了一种特别的视角,因为它把语言看作是一套资源。正因为如此,它关心的是如何描述这套资源以及识别它们所具有的意义潜势(即在语境中它们可能会被“激活”的一些意义),然后再揭示它们是如何在一定社会场景当中用于实现特殊目的的。接下来作者提出了一个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的分析框架。首先,描写在会话、文本和图像中的符号选择;其次,识别以上符号选择更广泛意义上的联想义,特别是那些隐含的联想义。最后,揭示这些符号选择背后隐藏的意识形态和权势关系。除此之外,作者还对话语(discourse)的含义进行了探讨。在该书作者的眼中,“discourse”这个概念指的是社会中的人们所共享的关于世界如何运作的一些最广泛的认识。话语包括思想、价值、身份以及行动序列。

第二章介绍了几种可以对文本进行基本词汇分析的工具,比如词语内涵(word connotations)、过度词汇化(overlexicalisation)、压制/词汇空缺(suppression/lexical absence)、结构对立(structural oppositions)、词汇选择(lexical choices)和交际风格(genreof communication)。作者利用这些工具分析了大量不同体裁的语篇,比如宗旨说明(mission statement)、新闻等等。视觉符号方面,本章从图像学(iconography)、象征(attributes)、场景(settings)和显著性(salience)四个方面分析了两个网站主页(即中英格兰健康基金主页、北格拉摩根健康基金主页)上的几幅图像。作者分析后认为词语和图像中的基本选项可以创造意义场(field of meaning)。它不仅可以前景化/背景化意义,而且可以压制一些意义或者暗示其他意义。这种方法证明可以对事件和社会实践进行意识形态解读,比如那些没有明说的身份(identities)和行为(actions)(P56)。作者认为视觉符号具有与语言资源截然不同的意义潜势,因而可以在交际中与语言互补,利于交际。

第三章讨论表征说话者态度的符号资源。本章首先分析的是描述人们说话方式的引述动词。引述动词指的是描述人们说话方式的词语,比如:Jack grumbled about his coursework。对于什么是grumbling没有一个客观的衡量手段,因为它本质上是阐释性的。但是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本句含有两层评价意义。第一,杰克的抱怨无正当理由。第二,杰克的话不必当真。作者研究了不同类别的引述动词以及它们如何被用来帮助人们评估说话者及其说话内容。研究显示,由于使用了一些引述动词,整个事件、断言(assertion)或问题在语篇中可以被重塑。接下来作者考察了如何通过视觉符号资源来表征说话者的态度。作者首先研究了图像中凝视的意义,比如:图像中的人物怎么看?他们是不是向外张望看着观众?如果不是,他们往哪儿看?作者认为,所有的这些选择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潜势(P12)。最后,作者还从图像学的视角分析了姿势(pose)的意义潜势。

第四章特别关注的是表征人的语言/视觉符号资源。在语言和视觉交际中有很多可以选择利用的符号。通过符号选择,我们可以有选择地将身份的不同方面前景化或背景化。而通过这些,我们又可以选择支持或者反对某人。在更大的语境当中就是选择将他们合法化或非法化。作者认为,任何语言当中都不存在对人的中性表征,换言之,在任何语言中对人的表征都是有态度的。所有选择都会将我们的注意力吸引到身份中的某些方面,而这些方面又和某种话语是联系在一起的(P77)。比如下面这个新闻标题:Muslim man arrested for fraudulently claiming benefits。实际上,描述这个人有很多种可能的方式:an Asian man,a British man,a Midlands man,a local office worker,a Manchester United supporter,a father of two young daughters,a man named Mazar Hussein。每一种描写方式对于作者和读者来说都能实现某种心理的、社会的和政治上的目的。如果把上文的那个标题改为:Father of two young daughters arrested for fraudulently claiming benefits,意义就会发生改变。第一个新闻标题强调的是“排他性”(otherness),因此标题中的人所代表的群体,即穆斯林,也变得有问题。而改后的标题通过指称这个人为“father”实现了对这个人的人性化处理,因此就有了截然相反的效果,因为这个人成了“我们中的一员”,即自己人。指称变化后的一个可能的结果是会让读者认为在那种情况下,欺骗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这个人有可能是为了照顾他的两个女儿才被迫行骗(P77-78)。类似的表征策略在本章的上半部分得到了重点介绍。下半部分,作者介绍了van Leeuwen对人的分类方法及其蕴含的意识形态效应,并将它们实际应用到三个个案研究当中。具体的分类方法有人格化/非人格化(personalisation/impersonalisation)、个人化/集体化(individualisation/ collectivisation)、具体化/类型化(specification/genericisation)、使用姓名/职务/尊称(nomination/functionalisation/use of honorifics)、客观化(objectivation)、匿名化(anonymisation)、集合化(aggregation)、使用物主代词/名词来排他(pronoun vs noun:the“us”and“them”division)、压制(suppression)。与之相对应,作者还介绍了在视觉交际中对人的表征策略,比如利用图像中的人与观众的距离、角度等等。最后,作者介绍了与语言策略类似的一些视觉策略,比如个人化/集体化、类型化/具体化描写、排他策略。

第五章研究的是那些表征人们行动的语言学和视觉符号资源,即及物性。本章的分析基于韩礼德的及物性理论(Halliday,1985)。所谓及物性其实就是研究人们做事是怎样被描述的,广义上来讲,它指的是谁对谁做了什么,怎么做的。对小句结构的及物性分析可以揭示在每个具体的小句中,谁扮演了重要角色,而谁又是行为后果的接受者。韩礼德强调语法是一套选择,而说话者和作者会根据社会环境做出选择。其中及物性在语言意义产生的过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这就意味着选择某些语言形式常常会有意义,有些意义也许还是意识形态性质的(P104)。该书作者认为,语篇中用来表征人们行动的词汇和图像可以影响我们对参与者、事件和情境的认知。这些选项也可以让我们不知不觉地支持或反对参与者。我们对人的认知不仅受到上述表征策略的影响,也受到行动表征的影响。对同一行动进行表征的资源有很多,表征的方式也可以截然不同。比如,突出/掩饰谁是施事、谁应该负责、谁是行动的受事。作者建议,在进行及物性考察时,可以调查参与者是否总是被表征为在进行物质性活动,而其他人则总是在进行思维活动(似乎这样预示着他们更睿智)。最后本章还讨论了行动的语法定位(grammatical positioning of actions)、修饰动词的附加语以及行动的抽象表征。

第六章关注的是用于隐匿的两种语言策略:名词化和预设。所谓名词化指的是用名词来表征动作过程。它是隐匿动作施事、具体行为以及事件发生时间的重要手段。预设的巧妙使用也可以隐藏意义或者将那些明显有争议的事情表现得理所当然、无可争议。本章首先总结了名词化的八个重要作用,即消除责任主体的责任、隐藏施事和受事、消除时间感、弱化因果关系、创造新的参与者、成为稳定的实体、制造行动感、压缩细节(P139-144),然后考察了它们的一些策略化用法。最后,作者通过研究几个经典案例,讨论了预设在语篇中,特别是在政治演讲语篇中的使用。

第七章讨论的是话语中的隐喻。人们普遍认为隐喻是些花里胡哨的语言,与诗歌类事物密切相关。但是作者却赞同语言学家的最新观点,认为隐喻是人类思维的基本特征。隐喻思维存在于人类所有对世界的表述当中(P163)。另外,隐喻与真理也并不矛盾,它是描述和思考世界的基本方式。作者认为,隐喻除了能帮助理解事物以外,还能在突出事物某些方面的同时起到背景化或压制其他方面的作用。本章考察了在不同语境中使用的各种隐喻和其他比喻(比如转喻、提喻)是如何试图塑造人们认识的同时也规避某些细节,并指出其目的无非是为了方便政治操控。

第八章讨论的是文本和视觉交际中的情态和模糊限制语。情态是介于是否两极之间的程度,其功能是“识解是否之间的不确定区域”(Halliday,2004:147,转引自杨信彰,2006)。作者认为,在语言当中情态不仅可以揭示人们自我感知的状态,也可以故意用来含糊其辞。在视觉交际中,情态能准确告诉我们,通过什么方式可以让图像的某些方面更加真实或者相反,根据它我们可以做出怎样不同的真实性判断,是自然真实性(naturalistic truth)、科学真实性(scientific truth)还是感觉真实性(sensory truth)。这些可以与语言符号资源结合在一起表达话语意义的不同层次。模糊限制语指的是说话者和作者避免太过直接或具体而使用的一种语言手段。因而,它可以为行为的后果提供一个缓冲。同时,这种模糊限制语也可以给人以实际上很精确、具体的印象。

该书的结论部分总结了针对CDA的一些主要批评:1.CDA不是唯一的“批评性”方法;2.CDA是一种阐释,并非分析;3.大多数情况下,CDA都忽视了真正的读者和听众;4.CDA不够重视语篇的产生过程;5.CDA不够重视认知;6.CDA选择性太强,太片面主观;7.CDA过于热衷促成社会变革。针对上述批评,该书作者引述了van Dijk,Fairclough以及 Wodak等著名学者的观点予以回应。最后,作者建议为了应对以上批评以及为了CDA研究能够更加深入、丰富、繁荣地发展下去可以考虑将语料库语言学以及民族志的方法引入到CDA当中。

2.简评

该书是二位作者近几年研究多模态话语分析不断深入的学术结晶。总的来看,该书布局合理、条理清晰、内容连贯、语言流畅、可读性强。除此之外,它还有以下特征。

第一,该书最大的贡献在于它详细而深入地探讨了如何从批评的视角来分析视觉交际,因而极大拓展了批评话语分析的研究空间。之前的绝大多数批评话语分析集中在语言学分析上,而对于其他一些符号模式则重视不够。而多模态话语分析的著述虽然有很多,但是从批评话语分析的角度来分析的却很少见。因此,该书的出现无疑弥补了以上二者的不足,对于视觉分析和CDA相结合的研究来说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二,“在多模态话语分析中,语言使用的分析和解释往往需要考虑同现的其他符号资源,研究多种符号系统协同使用产生的意义”(杨信彰,2013:19)。这一点对于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来说同样适用。该书的一大亮点就是它并不孤立地研究文本或图像,而是将它们整合在一起描述,注意研究它们在意义表征过程中的角色分配以及由搭配而产生的新的整体意义。

第三,该书的另外一个亮点在于它的实用性。该书不仅介绍了翔尽的研究工具和研究方法,还提供了非常多的个案研究供读者参考。个案研究中涉及的体裁也非常丰富,既有小说、杂志、广告、新闻、演讲,也有宗旨说明、网站主页、音乐视频等等。因此,它具有很强的工具性和比较广泛的参考价值。

第四,体现了多模态话语分析的跨学科性。作者在解读图像的意义潜势时不仅参考了语言学家的观点,而且还注意参考一些视觉艺术家的观点。例如,在解读姿势(pose)的含义时,作者就引用了一位摄影师的观点(P74)。这样的处理使得该书的阐释更具说服力,结论也更加令人信服。

最后,批评话语分析当中最难分析的是那些符合分析者自身意识形态的文本(P47)。也就是说,批评话语分析者在分析的过程中最难克服的是自身意识形态的禁锢和影响。然而该书的作者却能做到在分析的过程中始终审视自己的立场是否影响到对文本/图像的解读,及时进行自我批评。另外,该书在结论部分对CDA批评的总结也体现了批评话语分析一贯的学术立场,即坚持反思与做事并重。做事就是解决社会问题,反思就是随时清楚研究本身的不足(Pennycook,2001)。

除了以上优点,该书也存在着一些不足。首先,该书着墨的重点在于对CDA/MCDA研究方法和工具的介绍上,分析的框架主要借鉴的是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和社会符号学理论以及Kress和van Leeuwen的视觉语法理论,因而该书在CDA/MCDA理论建构方面的贡献不多。其次,该书的第六章和第七章仅仅关注语言策略而忽略了对视觉选择的分析,这与作者整合语言和视觉分析的写作初衷明显不符。另外,所分析的语料缺乏代表性,研究结论带有局限性。Stubbs(1997)曾经批评CDA研究不够系统,研究结论缺乏语言证据的支持(转引自Fairclough&Wodak,1997)。该书也不例外。由于该书研究的所有语篇都是“个案”,缺乏大型语料库的数据支持,因此其研究结论难以推而广之,其研究价值自然也就大打折扣。如果作者能够将个案研究中的发现拿到大型语料库中去检验,必然有更多的研究发现,研究结论自然也就更加令人信服。

尽管该书有些瑕疵,但瑕不掩瑜,笔者认为该书是了解批评话语分析,特别是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最新动态的一本极好的入门书。它不仅对媒体文化研究领域的学生和学者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对于那些对话语分析感兴趣的学生和学者来说也是如此。

注释:

1文中只标注页码的均出自David Machin和Andrea Mayr编写的How To Do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A Multimodal Introduction一书。

Baldry,A.&Thibault,P.2006.Multimodal Transcription and Text Analysis:A Multimodal Toolkit and Coursebook.London and Oakville:Equinox.

Fairclough,N.&Wodak,R.1997.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In T.van Dijk(ed.).Discourse as Social Interaction.London:Sage.258-285.

Halliday,M.A.K.1985.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2nd edt.1994).London: EdwardArnold.

Hodge,R.&Kress,G.1988.Social Semiotics.Cambridge:Polity Press.

Kress,G.&van Leeuwen,T.1996.Reading Images: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London: Routledge.

Kress,G.&van Leeuwen,T.2001.Multimodal Discourse:The Modes and Media of Contemporary Communication.London:Arnold.

O’Halloran,K.L.2004.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Systemic Functional Perspectives.London:Continuum.

Pennycook,A.2001.Critical Applied Linguistics:A Critical Introduction.Mahwah,New Jersey,and London:Lawrence ErlbaumAssociates Publishers.

李战子,2012,多模态符号学——理论基础,研究途径与发展前景,《外语研究》第1期,1-8页。

杨信彰,2006,英语的情态手段与语篇类型,《外语与外语教学》第1期,1-4页。

杨信彰,2013,话语与语篇的研究:理论和方法,《中国外语》第4期,18-19页。

韩存新,男,湖北蕲春人,讲师,博士生。研究方向:批评语言学、语料库语言学。

纪玉华,男,山东青岛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批评语言学、跨文化交际学、英语教学法。

《话语研究论丛》第一辑

2015年

第144-150页

南开大学出版社

纪玉华

联系地址:福建省厦门市(361005)厦门大学外文学院

电子邮件:yuhuaji@xmu.edu.cn

猜你喜欢
模态符号交际
基于BERT-VGG16的多模态情感分析模型
情景交际
多模态超声监测DBD移植肾的临床应用
学符号,比多少
交际羊
“+”“-”符号的由来
变符号
车辆CAE分析中自由模态和约束模态的应用与对比
图的有效符号边控制数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