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汉末士庶之争
——以董卓为个案

2015-03-26 08:38
关键词:门阀士族董卓

张 征 群

(辽宁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旅游学院,辽宁 大连 116082)

浅谈汉末士庶之争
——以董卓为个案

张 征 群

(辽宁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旅游学院,辽宁 大连 116082)

汉末士庶关系是两晋南北朝时期士庶之争的滥觞。以董卓从破羌良将到祸国大盗的人生历程为个案考察汉末士庶之争,不但对了解三国政治格局的形成有重要意义,而且有助于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状况和阶级结构,对研究中国古代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董卓;士族;庶族;斗争

网络出版时间:2015-07-07 10:59

一直以来,史书记载和民间传说都将董卓视为凶恶残暴之徒,这固然是因为董卓在争夺权力过程中制造了许多杀戮,同时也因为董卓废少帝和立献帝的做法为正统思想所不容,为历代史官所诟病。但是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不能一味盲从史官的记载,而要全面探析董卓所处的时代环境和代表的阶级利益。

一、董卓与凉州军事集团

董卓从一个慷慨健侠、屡立军功的良将发展为擅权残暴的祸国大盗,是本性使然还是形势所迫?董卓的变化与士族的排挤是否有关?董卓一系列暴政的背后隐藏着东汉政权内部士庶之间怎样的斗争?这要从董卓的出身谈起。

(一)董卓的出身与成长环境

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相应行为方式的心理特征,是现实社会关系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人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概括化和定型化的结果。董卓性格的养成与其出身和成长环境密切关联。

1.出身微末

董卓,字仲颖,陇西临洮人(今甘肃省中部),父亲董君雅从小吏升任颍川纶氏尉。县尉的官阶很低,出身于庶族地主家庭的董卓在士族垄断仕进的东汉时代很难进入统治核心。董卓成长在凉州——中原与西羌战争的多发地,生存环境恶劣,习武成风、勇猛彪悍,一直是汉朝羽林军和虎贲军士兵来源地;凉州屡出名将,董卓后来以六郡良家子的身份入选羽林郎。董卓就是在这样一个尚武的环境中成长起来并通过军功进入权力中心的。

2.年少健侠

董卓生来力大体壮,史称:“膂力过人,双带两鞬,左右驰射,为羌胡所畏。”[1]2 319“少好侠,尝游羌中,尽与诸豪帅相结。”[2]104年轻时好游侠,曾经游历羌族生活的地区,与羌族豪帅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以健侠扬名凉州。董卓精通羌胡事务,这为后来董卓在对羌人的战争中屡次取得胜利奠定了基础。

(二)汉羌战争中培植的军阀

作为庶族豪强,董卓的发家起源于汉羌战争。正是与羌人之间的战争,为董卓积累了足够的军事资本。

1.汉羌战争

西羌出自三苗,是羌族的别支,汉代进入中原的羌人基本与汉族融合,未进入中原的羌人以部落为单位散布在长城以西、河湟地带,主要有先零羌、白马羌和烧当羌等。西羌内迁时常与河西走廊及陇西当地的汉人发生冲突,成为东汉最严重的边患,史载:“东犯赵、魏之郊,南入汉、蜀之鄙,塞湟中,断陇道,烧陵园,剽城市,伤败踵系,羽书日闻。”[1]2 869汉朝在凉州设护羌校尉,掌管西羌事务,护羌校尉成为东汉政府对抗羌人反叛的重要职官。

汉羌战争自西汉开始断断续续持续百年,汉宣帝时曾派赵充国对屡次犯边的先零羌进行打击;东汉光武帝时的名将马援也曾在陇西平羌,安帝、顺帝两朝汉羌战争尤为激烈。汉桓帝时,在凉州三明(段颎、皇甫规、张奂)的镇压下,杀死数万羌人,重创西羌,使其再也无力威胁东汉政权。近百年的汉羌战争耗费了东汉政权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据统计,仅安帝和顺帝20余年间就花费钱300多亿,“伏计永初中,诸羌反叛,十有四年,用二百四十亿;永和之末,复经七年,用八十余亿”[1]2 148。同时,汉羌战争还在凉州培育出了一大批精兵猛将,董卓就是在汉羌战争中培植起来的军阀。

2.军功起家

董卓出身庶族豪强,在东汉重文轻武和士族垄断政治的时代,他能够从一个行伍吏卒升迁到前将军,就是凭借汉羌战争中获得的军功。董卓起初被征召为郡吏抓捕盗贼,后被凉州刺史辟为从事,巡守边塞,击破羌胡,斩获千余人,立下军功。

汉桓帝末年,董卓“以六郡良家子为羽林郎”[2]104。永康元年(公元167年)春,“东羌、先零五六千骑寇关中,围祋祤,掠云阳。夏,复攻没两营,杀千余人。冬,羌岸尾、摩蟞等胁同种复钞三辅”[1]2 140。朝廷派中郎将张奂前往镇压,董卓作为军司马共同出征,结果“大破之,斩其酋豪,首虏万余人,三州清定”[3]548。论功行赏,董卓拜郎中,迁广武令,蜀郡北部尉,后迁为西域戊己校尉。灵帝建宁二年(公元169年),张奂被“陷以党罪,禁锢归田里”[1]2 141,董卓被连坐免官。熹平元年(公元170年)袁隗为司徒,并州刺史段颎向袁隗举荐董卓,被征辟为司徒掾,后来拜并州刺史、河东太守。中平元年(公元184年),董卓为东中郎将,持节征讨黄巾,兵败抵罪。同年冬天,北宫伯玉、李文侯伙同羌胡群盗反叛,劫持边章、韩遂共同劫掠州郡,入寇三辅。公元185年,朝廷以张温为车骑将军,拜董卓为破虏将军随同征讨,“六军上陇西,五军败绩,卓独全众而还”[2]104,不久又拜董卓为前将军,封斄乡侯。30多年的征战,凭借着赫赫战功,董卓终于从军吏升到前将军,成为东汉的高级武官,有了雄踞一方的资本。这固然离不开他的勇武与谋略,主要原因还是“董卓盛壮之年,正值凉州三明安羌时期”[4]21,抓住了建立功勋的大好时机。

(三)凉州军事集团

汉羌战争解决了东汉边陲的危机,却为东汉政权的分裂埋下了隐患。夏曾佑《中国古代史》言:“因东汉经羌胡之乱,天下精兵猛士,恒聚于凉州。其后羌胡之祸,虽赖以熄灭,而重兵所在,卒成乱阶。何进之后,曹操之前,乱皇室者,皆凉州之士也。”[5]410董卓所统领的凉州兵以湟中义从和关中秦胡为基干,夹杂许多出身低微的凉州汉人,这支军队在与西羌的长期战争中培养起来,以骑兵为主,具有较高的战斗力。《资治通鉴》记载,尚书郑泰曰:“关西倾遭羌寇,妇女皆能挟弓而斗,天下所畏者,无若并、凉之人与羌、胡义从。”[3]585由此可见,凉州兵的战斗力之高在当时是公认的。董卓手下的将领也多为羌胡豪帅和凉州本地豪强,如李傕、郭汜、张济与樊稠都是凉州人,而且董卓年少时就与羌胡豪帅交好,在西羌颇有威名。

这样一支充满了羌胡和庶族烙印的军队注定了凉州军事集团难以长期为士族服务,也不会被士族接纳,只是被士族充当争夺统治利益的工具罢了。

二、从破羌良将到祸国大盗

随着东汉末年战乱和时局的变幻,董卓的人生历程和人生选择又发生变化,他逐步走上祸国大盗的道路。

东汉末年官场腐朽,卖官鬻爵,赋役繁重。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巨鹿人张角借助太平道发动起义,“旬月之间,天下响应,京师震动”[3]569。为了镇压黄巾起义,豪强地主纷纷组织武装,修建坞堡,势力迅速增长,许多地方官吏也拥兵自重,为汉末军阀混战揭开序幕。同时,东汉从和帝开始,外戚和宦官轮流把持朝政的局面贯穿了整个东汉中后期的历史。中平六年(公元189年),汉灵帝驾崩,何皇后之子刘辩即位,何进执掌朝政,重用袁绍、袁术和何颙等士族,召董卓进京诛杀宦官。然而,最后的结果却是宦官与外戚势力被一网打尽,统治阶级只剩下士族门阀势力。董卓进京揭开了庶族武人与士族门阀争权夺利的斗争序幕,开启了汉末军阀混战的局面。

(一)董卓拥兵自重

董卓从军30余年,屡次击破羌胡叛军,立下赫赫战功并不断升迁。如果只看这段历史,董卓无疑是一名良将,后来却拥兵自重,废少立献,焚洛阳,迁长安,成为擅权残暴的祸国大盗,在此期间以西凉武将为代表的庶族武人与士族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灵帝中平五年(公元189年),董卓被拜为前将军,与皇甫嵩一起平定韩遂、马腾之乱,其实力进一步膨胀,引起朝廷的忌惮。灵帝下诏征董卓为少府,掌管天下赋税,表面上是升职,却失去兵权。为了免遭宦官外戚和士族的宰割,董卓抗旨拒绝交出兵权,以“湟中义从及秦胡兵牵挽臣车,使不得行”[1]2 322为借口留在凉州。中平六年(公元190年),汉灵帝病重,欲立刘协为太子,又忌惮支持何皇后之子刘辩即位的大将军何进,且何进有手握兵权的董卓的支持,于是下诏“拜卓为并州牧,令兵属皇甫嵩”[1]2 322,以削除董卓兵权。拥兵自重的董卓既担心离开凉州失去兵权,又担心远离洛阳,不能及时了解朝廷动态,于是上书拒绝出任并州牧,屯兵河东密切关注洛阳动态。不久,灵帝驾崩,大将军何进与司隶校尉袁绍密谋诛杀宦官,密召董卓进京。

(二)董卓专权

面对洛阳各派势力的角逐,董卓选择了拥兵自重以待时机,何进的命令终于让董卓看到了希望。但是,董卓未到达洛阳,何进就被宦官所杀,虎贲中郎将袁术及何进部将又将宦官全部杀死。董卓进入洛阳时,朝中只剩下没有掌握兵权的士族势力,董卓凭借武力轻松控制了洛阳局势。“又使吕布杀执金吾丁原,并其众,故京都兵权唯在卓。”[1]2 324董卓是武人出身,深知兵权是掌握朝政的资本,于是以武力震慑各方势力,罢免司空刘弘自任司空,不久升迁为太尉,假节钺虎贲,控制朝政。董卓掌握朝政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废少帝刘辩,立陈留王刘协为帝,因少帝为何太后所生,刘协为王美人所生,董太后所养,董卓自称与董太后同族,东汉太后有摄政的惯例。而何太后的弟弟何苗为董卓所杀,与董卓势如水火,董卓废少帝是为了自保,立献帝是为了名正言顺地以外戚身份辅政。但是董卓废帝的行为受到士族和清流名士的强烈反对与敌视,其名声大损,进入“乱臣贼子”行列,一直被后世史官诟病,这也是其被称为祸国大盗的重要原因。进入洛阳后,董卓又放纵士兵掳掠财物,淫掠妇女,掠夺皇陵珍宝,民心大失。在洛阳这个遍地皇亲国戚和士族门阀的地方,这种劫掠严重侵害了门阀大族的利益,将士族门阀推到董卓的对立面,再无缓和余地。

随着庶族武人与士族门阀利益冲突越来越重,双方很快展开了一系列权力之争。

三、以董卓为代表的庶族武人和士族门阀之间的权力斗争

汉末董卓之乱实质上是以董卓为代表的庶族武人与士族门阀争夺权力的斗争。士族和庶族究竟有什么不同呢?

士族门阀指累世高官,经学传世,在政治上和文化上具有较高声望的名门望族。东汉初年以来,许多大豪强地主转变为士族门阀,逐渐垄断朝廷的重要官职。到东汉末年,这些士族门阀已经是统治阶级的主要代表,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占据着特殊的地位,垄断着入仕的途径,如汝南袁氏四世五公,弘农杨氏四世四公,颍川荀氏世为冠冕[6]3。庶族是指士族以外的地主阶级,一般是指中小地主或地方豪强,有一定的土地和财产,但是社会地位不高,难以担任高官显职,董卓就是出身于庶族地主豪强之家。

士庶之间在身份地位和利益上的巨大差别,逐渐引起庶族中有识之士的不满,他们也希望参与政权,尤其是有着卓著军功的庶族武人。以董卓为代表的凉州军事集团在宦官、外戚和士族的斗争缝隙中获得了一个掌握中央政权的机会。

(一)董卓与士族门阀的妥协与斗争

以董卓为代表的凉州庶族武人进入洛阳,使士族门阀独掌大权的愿望落空。他们自然不愿轻易放弃唾手可得的权力,但由于军权一直被外戚和宦官掌握,士族一时间难以与董卓对抗,于是,董卓轻易控制朝政。

董卓初入洛阳之时,并不想与士族门阀针锋相对,反而极力拉拢士族,起用党人,“以从人望”[1]2 325。一方面,因为董卓曾为袁隗故吏,在进入洛阳毫无根基的情况下,急需在朝廷中寻找支持者;另一方面,董卓深知士族门阀在朝廷的影响力和在地方根深蒂固的势力,希望借助士族的力量掌握政权。《后汉书·灵帝纪》记载,袁绍与董卓因废帝之事争吵,“卓以新至,见绍大家,故不敢害”[3]583。董卓执掌朝政之初,对士族门阀心存畏惧,还没有与士族对抗的决心。而此时的士族手无兵权,也不敢轻举妄动,暂时与董卓妥协。“董卓自为太尉,以太中大夫杨彪为司空,以豫州牧黄琬为司徒。”[1]368杨彪、黄琬皆为士族门阀的代表,与董卓并列为三公。

士族与庶族都想要独占政权,士庶之间的斗争不可避免。随着董卓的根基逐渐稳固,自为相国,入朝不趋,剑履上殿。此时,士族的实力也大大增强,拥有了与董卓对抗的军事力量。伍琼和周毖在取得董卓信任后,建议董卓外放韩馥为冀州刺史,刘岱为兖州刺史,孔伷为豫州刺史,张咨为南阳太守,张邈为陈留太守,这些人都是士族门阀的代表人物,他们就任后联合袁绍等人纷纷起兵反对董卓。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关东州郡以袁绍为盟主,起兵讨伐董卓,董卓下令迎战。虽然关东军战斗力不如西凉军,但是董卓根基在关西,又担心被断后路,决定迁都长安。董卓为避免洛阳成为关东军进攻长安的据点,“焚烧洛阳宫室,悉发掘陵墓,取宝物”[2]107,占据潼关以西,进可攻退可守,在战略上处于有利地位,在凉州军与关东军的斗争中,凉州军始终处于优势。董卓将朝廷事务委托于司徒王允,王允出身士族,追随献帝入关的士族即便在朝廷任职,也不会甘心为董卓出力,不久王允等士族联合吕布诛杀了董卓。

东汉末年董卓专权的这段历史贯穿着士族与庶族的斗争。董卓之所以受到士族门阀的强烈反对,一是士族门阀对董卓出身的排斥。董卓不但是一个武人,而且出身庶族,董卓的掌权不符合众多士族门阀的利益;二是董卓对当时政治模式和社会秩序的破坏。东汉一直都是外戚或士族掌握朝政,而董卓的出现使庶族武人掌握了朝廷大权,改变了延续上百年的政治体制;同时董卓废少立献给人留下口实,受到士族的强烈反对。而董卓的一系列暴行也与士族的斗争关系密切。

(二)董卓的枭雄之路与士族的排挤打压

董卓从慷慨健侠、屡立军功的良将,到进入中枢掌握朝廷大权,废少帝、立献帝,焚东都、迁长安,成为乱国枭雄,这固然是董卓追逐权力的结果,但与士族门阀对以董卓为代表的凉州庶族武人集团的排挤密切相关。

董卓执掌朝政之初,“虽行无道,而犹忍性矫情,擢用群士”[1]2 326,直到关东州郡起兵反董,董卓才对士族门阀大开杀戒。事实上,董卓进京以后,并没有打算与士族决裂,而是积极拉拢士族。但是士族因为董卓的出身一直对董卓持排挤态度。董卓废少帝之时,找袁绍商量,为的是借助袁氏的影响,取得士族的支持控制朝政,不想却遭到袁绍反对,先“伪许之”,后“绍不应,横刀长揖而去”[2]115。袁绍对汉帝的忠心未必有多少,从后来袁绍联合冀州牧韩馥欲立幽州牧刘虞可以看出,袁绍作为士族的代表人物,更多地是考虑家族的利益,袁绍公开反对董卓,应是对出身庶族的董卓控制朝政感到不满。董卓曾是袁隗的故吏,他掌权后继续让袁隗担任太傅,就算关东州郡起兵后也没有杀他,直到董卓迁都长安,彻底与士族门阀撕破脸后才将袁隗杀死。

面对关东联军的进攻,董卓不得不暂避锋芒迁都长安,又担心洛阳很可能会成为反董势力进攻的根据地,于是下令焚烧洛阳,带走帝陵珍宝,并将数百万百姓迁到长安。虽然路上百姓“更相蹈藉,饥饿寇掠,积尸盈路”[1]2 327,但古代战争时期,出于战略的考虑迁移百姓和烧城都很正常,刘备就曾在荆州撤退时迁移百姓。史书记载,董卓劫掠百姓滥杀大臣,也非特例,曹操征讨徐州之时“所过多所残戮”[2]7,甚至有的军队还以人肉为食,而董卓诛杀大臣多为报复士族门阀,在与士族的对抗中必不可免。

董卓后期的转变贯穿在与士族的斗争之中,正是士族的反对和打压,将董卓从专权的军阀变为祸国大盗,遭到全天下的反对,并成为历代乱臣贼子的象征。

(三)汉末士族门阀与庶族武人权力斗争的特点

东汉末年,士族门阀正处于上升期,垄断着仕进之路,具有很强的实力,而以中小地主豪强为代表的庶族尚无力与士族门阀抗衡。董卓借助外戚、宦官和士族斗争形成的权力真空,以庶族武人的身份入主朝政,具有很大的偶然性,正是这个偶然性使得汉末出现了士庶之间的斗争,并有着鲜明的特点:第一,此时寒门庶族的力量还很弱小,董卓集团只是凭借着强大的军事力量与门阀力量抗衡;第二,以董卓为代表的凉州庶族武人与士族门阀的斗争,使汉朝皇室的威望受到沉重打击;第三,关东州郡的士族集团起兵反对董卓,为汉末军阀混战拉开了序幕,对三国政治格局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第四,士族门阀在与董卓的斗争中逐渐认识到掌握军权的重要性,受此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门阀士人也纷纷担任武职并追求军功。

董卓之乱是继黄巾之乱后东汉政权遭受的又一次空前大浩劫,对当时的政治和经济造成了巨大冲击,也是对士族门阀的重大打击,但是不能简单地归罪于董卓。董卓从屡立军功的良将转变成擅权残暴的枭雄,是东汉末年士族与庶族之间斗争的结果。汉末的士庶之争其实是以董卓为代表的凉州庶族武人与士族门阀之间争夺中央权力的政治斗争。董卓利用统治阶层内部斗争的机会进入洛阳,掌握朝政,在遭到士族激烈反对后,以极其野蛮的手段来对抗,既破坏了当时的社会秩序,又加速了自己的灭亡。这次斗争是士庶之间的第一次交锋,为汉末军阀混战拉开了序幕,对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格局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 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2] 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6.

[3] 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

[4] 张大可.三国史研究[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3.

[5] 夏曾佑.中国古代史[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6.

[6] 张大可.三国史[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 薛志清)

Analysis of the Battle between Privileged and Common Landlords in the Late Han DynastyIn the case of Dong Zhuo

ZHANG Zheng-qun

(School of History Culture and Tourism,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Dalian,Liaoning 116082,China)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ivileged and common landlords is the origin of the struggle between them during Jin and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The fight between them at that time not only has a paramount influence on forming the political structure of Three Kingdoms,but also helps the later scholars study the political situation and class structure in this historical period,providing significant reference value for the research on the battle between privileged and common landlords in ancient China.

Dong Zhuo;privileged landlord;common landlord;battle

2015-04-01

张征群(1990-),男,山东烟台人,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中国史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明清史。

K 23

A

2095-462X(2015)04-0058-05

http://www.cnki.net/kcms/detail/13.1415.C.20150707.1059.011.html

猜你喜欢
门阀士族董卓
门阀政治传统与陈朝的王朝建构
从赵郡李氏南祖房善权支几方墓志看唐代士族的中央化
南北士族协调与东晋王朝的建立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史学的特点
三国鼎立之王允计除董卓
王允计除董卓
魏晋南北朝的士族为何这么牛气?
天下第一行书
浅析西晋太康年间门阀势力的兴起
连 环 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