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联行动助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2015-03-26 11:06杜学礼令小雄
关键词:文化扶贫甘肃精准扶贫

杜学礼,令小雄

(1.中共定西市安定区委党校,甘肃 定西 743000;2.中共定西市委党校 科研室,甘肃 定西 743000)



双联行动助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杜学礼1,令小雄2

(1.中共定西市安定区委党校,甘肃 定西 743000;2.中共定西市委党校 科研室,甘肃 定西 743000)

摘要:甘肃省开展的“双联行动”秉持党的群众观点,密切联系群众,为民富民,联出了万众创新和大众创业的新局面。双联行动是促进政治生态山清水秀的有效举措,能真正让群众感受到行动带来的实惠和变化。双联干部是“文化使者”,以“文”化贫,“扶志扶智扶能力”。“双联扶贫”提升了甘肃省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关键词:甘肃;双联行动;精准扶贫;文化扶贫

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13.1415.C.20151130.1546.086.html

网络出版时间:2015-11-30 15:46

从2012年2月至今,甘肃省双联行动“蹄疾步稳”地深入推进,成效显著,成为“转型跨越、富民兴陇,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战略性举措。双联行动是整合了经济社会、政治民生、文化生态、党建引领以及“三农”等目标功能的全局性系统集成行动。在全省组织开展“以单位联系贫困村、干部联系特困户”为主要内容的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和适应新常态下“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是甘肃综合性、协调性和全面性的富民为民工程。其实践功能及历史意义厚重深远。

一、双联行动践行为民宗旨

双联行动是对群众路线的有效践行,是为民富民的“大舞台”。它搭建了服务群众的“直通车”,架起了密切干群关系的“连心桥”,铸造了“从严从实”的干部作风,是锻炼“四有”干部的“大熔炉”,促进经济发展的“助推器”,社会和谐的“定心盘”。

(一)双联行动的政治哲学向度

1.双联行动的本质是为民富民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表征了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的核心内涵。习近平在《之江新语》中指出:“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切实解决好‘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的根本政治问题,努力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中国共产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2.双联行动传承践行中国共产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体现了人民的主体地位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毛泽东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1]1 031双联行动秉持党的群众观点,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3.联村联户和为民富民体现“大双联”的特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表明事物普遍联系的本质,“联”是为民务实的桥梁和纽带,“双联”体现出其形式与内容的向度、广度和厚度,重在联,贵在为,深在制,情为民,利万众。双联是践行群众路线的民生大舞台。

4.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实践特质,知行合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在于实践性,它区别于以往旧哲学的根本在于“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2]506。“双联维度”塑造了一片广阔的天地,双联行动是实践锻炼干部的练兵场,双联走的是干部与群众的“贴心路”。双联行动联出血浓于水的人民情怀和政治品格,联出实践的正能量,联出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新局面。联动互促,双联多扶,内力外力结合,促经济发展,促社会和谐,促作风转变,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双联行动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相适应相对接,推动甘肃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力争与全国一道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二)双联行动绿化政治生态,夯实基层党建

双联行动与“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有机联接起来,在双联行动中要树立坚定的理想信仰,强化“严、实”两字,从严修身律己,从实谋事创业,锻造从严从实的做人品质和用权边界,肩负“忠诚、干净、担当”的使命,锻炼培养心中有党、有民、有责与有戒的“四有”干部。争做“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五好”干部。坚持站位在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党最高的价值标准,贯穿党的生命线。“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就是双联行动的动力之源、出发点和落脚点。双联行动中的“双联干部”应成为宣传文化法治精神的“播种机”,排忧解难、疏导公众情绪的“减压阀”和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器”,在民生改善、扶贫攻坚、基层党建与密切干群关系等方面发挥巨大的叠加效应。

双联行动是甘肃省促进政治生态山清水秀的有效举措,是生态政治的“绿化带”,是政治生态的“防护林”。密切联系群众就要先相信群众,接受群众“雪亮眼睛”的监督。群众的“吹风咬耳扯袖子”是干部红脸出汗敬畏的“忠言逆耳”和“苦口良药”,治病要治“未病”方显“火候”。双联行动既是干部融入群众和帮扶带动困难群众脱贫致富的“良方”,也是干部“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面对面熏陶教育的手段,双联干部要真正体察民情,虔诚接受来自千家万户百姓的把脉诊断。

双联提升政府公信力。双联行动是甘肃省政治生态的“封山育林场”,塑造清明政治之实是“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善政之基。一个党员干部的力量是薄弱的,声音是微小的。双联行动与基层党建联动起来,深入开展“访、讲、联、帮、促”活动,联出成效,发挥水平,完善基层党建。营造出“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双联氛围。

双联单位链接联系点帮扶提升基层党建水平,完善党群互动长效机制,让党性在基层绽放出活力。双联行动及时传递中国共产党的好声音,促进农村党员理想信念进一步增强;助抓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农村党员教育平台;通过开展“庸、懒、散、软、慢”的专项整治活动,转变干部作风,锻炼党性,把党员先进性和纯洁性的要求扎根在基层广大党员干部心中,具体落实到服务群众中,使党员干部提升服务群众能力,使双联行动真正形成政治文化“品牌”效应。双联单位要整合力量,集体发力,精准施措。“扶真贫、真扶贫”才是对双联户的真帮扶和实贡献。在结对共建中,谋事先谋人,党员干部要下基层,讲好党课,实现机关党建与中心工作的同频共振和有机融合。按照“三严三实”的要求,双联行动要与作风建设结合起来,严格落实双联行动的纪律要求,密切联系群众的有关规定,使双联行动成为锻炼干部的有效载体。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在践行群众路线和双联行动中锻造好干部,选优配强基层好支部。

(三)双联行动促进机关干部转作风

通过实施双联行动,要塑造干部良好的政治品格,提升干部为民务实的“精气神”,培养干部的服务能力,为百姓办事更高效,为群众服务更畅通。干部要内强素质外树形象,联村入户上得了农家炕头,下得了田间地头,体察民生民情“上心头”。要真正让群众感受到双联行动带来的好处与实惠,推动农村新面貌新气象新变化。

甘肃省委书记王三运同志在《2015年全省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着眼打造机关作风转变的形象提升工程,坚持把双联行动作为打好整改工作攻坚战、从严治党持久战和成果拓展整体战的有效载体,加大整改落实力度,进一步增进同群众的感情,拉近同群众的距离,促进作风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在整改落实中改进作风,在服务发展中提升素质,在解决难题中保障民生。

二、“双联扶贫”助推经济发展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处于引领地位的战略目标。双联行动要与甘肃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对接起来,与精准扶贫深度融合,鼓劲发力,扎实推进。习近平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3]189这表征了两者的逻辑辩证关系,只有贫困地区同步实现小康才是真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扶贫攻坚是实现共富与建成全面小康的战略选择,也是打通贫困地区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社会“最后一公里”的政治经济保证。

(一)“双联扶贫”提升互动工作机制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根据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做出了“新常态”的重大战略判断,即中国经济发展进入叠加效应的新常态。西部落后地区的扶贫开发成效直接关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顺利推进,直接关系到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农村扶贫工作创新机制已经成为新常态下国家治理能力的一个重大课题。

甘肃推进的“双联行动”开创了以“联动帮扶”助力扶贫行动的模式,成为精准扶贫和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有力抓手和推进平台。“双联扶贫”是深度融合了双联与扶贫开发的国家反贫困战略在甘肃农村的创造性精准实践。双联扶贫导向精准化的“滴灌模式”有效克服了大水漫灌式的普屏模式,饱含“不脱贫不脱钩、不实现全面小康不罢休”的信念执行力。精准化扶持与精准化管理要作到对象、任务、措施、责任和考核的精准化,“一村一业一单位,一户一策一干部”。重点破解“三农”的瓶颈问题,围绕富民产业核心,培育地区特色产业,促进农产品深加工并整合一条龙服务体系,连片开发,整村推进。“输血”与“造血”机制良性运转,农民自我发展能力进一步提升。“双联扶贫”是为民富民目标融入精准扶贫的干群平台,推动帮扶力量、扶贫项目、扶贫政策和扶贫资金向贫困村户聚焦投放。农村社会结构散软,合作力不足,联系互动范围不广,新型合作社是双联扶贫与农村脱贫的有效出路。从新中国乡村的历史纵向来看,前30年国家对农村结构组织力量强盛,包括群众运动;后30年联产承包,个体的自由度大,农村社会结构的组织力量涣散。现在逐步探索完善的农村新型合作模式,是社会转型期全面深化改革和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要建立互助合作资金、双联惠农贷款与易地扶贫搬迁农户建房贷款等为一体的贫困地区农村融资贷款的良性保障体系,政府及双联单位督促协调发放培育富民产业贷款,完善扶贫资金整合及金融“到户机制”等方面的精准对接,破解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甘肃以双联惠农贷款为代表的金融扶贫机制已日臻成熟。

(二)“双联扶贫”对接有效资源

联扶单位与干部发挥政策优势,创新扶贫模式,基于家庭农场、专业大户与农民合作社的视角,以企业经营为龙头,融合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和合作经营等多种方式,改变农户分散经营的市场弱势,实现集约化与产业化发展,从而盘活农村的土地、劳动力和山林资源,体现产业扶贫的融合能力与新农业发展趋势的对接。双联单位要整合资源,注重提升贫困人口的能力对接。提升农户的生产能力、参与市场能力和缓解生态脆弱性的能力,“分享经济成果的机会和能力”,在贫困的表现维度上要有实质改变。

甘肃有着丰厚的资源优势,可以将文化旅游产业资源整合,提升特色产业,发挥区位优势,融入到“一带一路”战略布局上的黄金段功能中。此外,在社会资源的有效对接中,发挥“扶贫基金集中使用、股份制经营”的模式效应,以基金会为桥梁,整合社会力量和资源,通过有效的股权设计将村民的合作意识和积极性动员起来,建立长效机制,互助资金集中使用,建立企业或专业合作社来发展优势产业,提高村社自我发展能力。当然,这需要地方政府规划与“双联行动”共同探索,通过多元主体参与和产业链发展将这些社会扶贫模式有效对接起来,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使农户融入“一二三”产业发展,从而有效克服贫困户在发展产业上面临的技术落后、资金缺乏及市场化渠道不畅等瓶颈难题,提升贫困农民的生产能力和市场参与能力。双联行动中引入“互联网+”概念,将“电商扶贫”模式链接运用到农特产品出售的推广平台上,同时推动快递物流业的覆盖面,提升“科技扶贫”和“电商扶贫”实际能力。

(三)双联干部与帮扶队长合力“联扶”

双联单位干部、包村干部、大学生村官、挂职村干部和驻村帮扶工作队要整合力量,通力合作,精准发力。甘肃在58个贫困县和17个插花县的乡镇设立了扶贫站点与“双联”有效整合的工作机能,驻村帮扶工作队长以“村第一书记”身份准确把握与制定驻村帮扶的工作计划,夯实基层党建,探索建立“党建引领、产业支撑、以点带面、整村推进”的精准扶贫模式。双联干部与帮扶队长形成合力,切实做到底数清、问题清、对策清、责任清和任务清,当好人民群众的“主心骨”,做好引领脱贫致富的“定心盘”,发动借助外力激发内生活力的“双引擎”。通过“双联双带双促”和“能人引领、强村带动”等活动,切实提高帮扶实效。双联行动、驻村扶贫队与精准扶贫深度融合且良性对接,助力扶贫攻坚和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精准联贫”是扶贫方法论上的转向,应成为扶贫模式的新常态。要确保有的放矢,以“精准”求效率,在万众创新和大众创业的“创时代”大背景中,把政府的主导性与民众的创新性结合起来。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与扶贫攻坚的新形势,甘肃力争与全国一道步入全面小康社会,计划在5年内帮助417万人脱贫。甘肃省委省政府持续发力,在“双联扶贫”和“1236”基础上,打出了“1+17”精准扶贫的“组合拳”,为扶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精准发力。

三、双联行动提升社会“软实力”

双联行动首先要激发“双联心动”,双联干部要发挥文化使者的使命与责任,作好政策宣讲和文化引领。群众心动才是有效行动的根本。

(一)双联行动助力“文化扶贫”

文化扶贫关系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价值走向和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是大扶贫格局的底蕴积淀和战略之魂,须有“修文德以徕之”的牵引力。大扶贫视域中的文化扶贫与双联行动的深度融合和有效延伸是“大双联”内涵以“文”化贫的战略举措。“大双联扶贫模式”要将传统文化融入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和党建党风中。农村困难户不仅是物质资源的贫困,更是社会文化资源的贫困,即知识、信息、观念和社会心理等文化性的贫困。因此,文化扶贫是联扶工作的基础性工程。马克思说:“人们创造自己的历史,是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的。”[2]585农村文化产业具有资源依赖性、群众性、地域性与乡土性等特征,“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礼失而求诸野”,农村文化的凝聚功能与传承功能蕴含着家国情怀和公序良俗,农村社会正是依靠这些道德规范和伦理约束来维持社会秩序的“礼乐文德良俗”。农村文化的教育引导功能、规范功能和经济功能,使农村社会拥有了传统道德与价值行为的“超稳定结构”,这些观念在双联行动中要全面深刻地把握。

伴随着市场经济下不良社会风气的蔓延,传统文化衰落,拜金主义盛行。“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邓小平的这句话永不过时,仍然是对当代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警世良言。双联行动不仅体现在物质帮扶层次,更体现在精神引领和文化扶贫带动层面。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对党员干部进行群众路线和“三严三实”等一系列教育实践活动,党员干部的灵魂受到了洗礼,在双联行动中要将这种逐步形成的良好风尚及政治生态的山清水秀植入到广大农村的新天地中。

(二)双联扶贫提高“扶志扶智”能力

双联扶贫的关键是扶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此为强根固本之基。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Amartya Sen)提出从能力视角探究贫困的本质,即贫困必须被视为基本可行能力(capability)的被剥夺,而不仅仅是收入低下。双联干部应当认识到帮扶对象的自身能力这一根本点,明确帮助贫困人口通过提高自身能力彻底告别贫困才是防止返贫的真正手段。“赋权是赋予个人或群体权力或权威的过程,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社会利益的分化和制度安排等原因,处于社会底层或社会边缘的弱势群体总是缺乏维权和实现自我利益主张的权力和能力。”[4]双联干部要帮扶贫困对象提升自身能力,让内因发挥正能量。

扶贫要扶人,扶人要扶文化。双联行动要从精准扶贫的大教育观来思考“扶志扶智”的问题,扶志是激发潜能和塑造信念;扶智是能力培养与智力支撑。要从大教育的理念阻止贫困现象的代际传递;要从单向扶持到从根本上提升扶贫的效能。政府、社会团体和双联单位不能一味地施与钱物,这会使双联贫困户形成“等、靠、要、赖”思想惯性。要切实转变帮扶对象的落后思想,提高其自身能力。

“技术双联干部”要形成教育、技能和思想观念等方面的系列帮扶。不仅局限在经济层面的帮扶,还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和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美国加州大学的詹姆斯·梅志里(James Midgley)提出的发展型社会政策理论,其要义就是把发展的内涵注入社会政策之中,主张社会政策要注重人的能力提升,如投资人力资本和促进就业能力的提高等[6]56。大扶贫格局中的“顶层设计”要精准规划和识别好双联帮扶对象中哪些人需要救济性救助,哪些人需要扶志扶能力,哪些人需要技术资金驱动创业,“扶勤不扶懒”。在村级实施应保尽保和应扶尽扶政策,探索完善贫困户的评估机制和受益机制。

(三)双联行动助力农村社会和谐发展

农村贫困人口在社会“叠加效应”下,面临的各类风险加大,返贫现象时有发生,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致富还需要不断巩固。在城镇化变迁转移历程中,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的定向流动、农业生产粗放化、耕地荒废化、农村空心化现象与“三留问题”(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的突出,使农村相对贫困现象凸显。双联行动与“三农”问题的聚焦链接是非常现实的重大问题,关系到社会情绪疏导、教育引导、强基固本与农村社会风化的养成。应引入社会力量,集众人之智,筹众人之力,圆众人之梦。在干群联系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取向的践行,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抓手,农村社会风清气正的和谐秩序与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要相匹配。以“文”化贫,以“文”化人,社会公序良俗与农村现代化要体现文化魅力和家风美德。文化双联扶贫是脱贫能力之魂,“文化共富”为实现反贫困战略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马克思揭示的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不平衡规律对理解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有重要的意义。

文化双联扶贫是促进乡风文明的需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和管理民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其中的“乡风文明”对农村的精神文化风貌提出了要求。“文化联扶”就是从文化和精神层面上对贫困地区进行帮扶,从而提高当地人口素质,尽快摆脱贫困。“文化”源于人类的劳动,在西方视界中,其初意是种植和耕种,进而引申到对人的性情和品德的塑造。文化扶贫首先要扶精神,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其次扶观念素质。“文化联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满足广大农民文化渴求的有效途径,是加快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与多方面精神文化需要的重要手段和强大正能量。“文化联扶”对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促进社会和谐有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双联行动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将“全面帮扶”与农村社会治理现代化结合起来,积极发挥“益脑增智”、“输血造血”、“强基固本”和“融资创新”等功能。总之,双联行动在政治生态、文化塑造、经济社会发展、基层党建与“三农”服务等层面具有全面而深远的意义,为甘肃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鼓劲助力,“联”出一片幸福美好新天地。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4]范斌.弱势群体的增权及其模式选择[J].学术研究.2004,(12):3-4.

[5]张秀兰,徐月宾.发展型社会政策及其对我们的启示[A].张秀兰,徐月宾.中国发展型社会政策论纲[C].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56-86.

(责任编辑薛志清)

“Two Connects”Campaign Boosts a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DU Xue-li1,LING Xiao-xiong2

(1.Party School of Dingxi District,Dingxi,Gansu 743000,China;

2.Dingxi Municipal Party School,Dingxi,Gansu 743000,China)

Abstract:“Two Connects”Campaign conducted in Gansu Province upholds the Party’s mass viewpoint,maintains close ties with the masses,and serves and enriches the people,which has initiated a new situation of millions of people’s innovation and business.The campaign is an effective measure to better the political ecology and makes the masses experience the real benefits and changes.The cadres involved in the campaign are also culural ambasssadors.Through culture,they resolve the difficulies and problems,and help the poor with ambition,intelligence and capabilities.The campaign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ability of economy and society in the poerty-sricken areas in Gansu Province.

Key words:Gansu;“Two Connects”Campaign;precise poverty alleviation;poverty alleviation with culture;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C 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62X(2015)06-0069-05

作者简介:杜学礼(1970-),男,甘肃定西人,中共定西市安定区委党校讲师,大学本科,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西哲学比较及思想政治教育。

收稿日期:20150730

猜你喜欢
文化扶贫甘肃精准扶贫
行走甘肃
甘肃卷
大美甘肃,我们来了
甘肃卷
“互联网+”助力文化扶贫
贵州民族乡村“文化扶贫”探析
精准扶贫勿忘“文化扶贫”
精准扶贫勿忘“文化扶贫”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