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整合路径探析

2015-03-26 11:06石国强张连春商万军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石国强,张连春,商万军

(1.河北北方学院 学生处,河北 张家口075000;2.河北北方学院,河北 张家口 075000)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整合路径探析

石国强1,张连春2,商万军1

(1.河北北方学院 学生处,河北 张家口075000;2.河北北方学院,河北 张家口 075000)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其教育效果始终受到家庭、社会、学校和个人因素的共同影响。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与社会实际脱节、与家庭教育割裂及与学生主体对立等诸多问题。只有采取有效措施,对社会、高校、家庭和学生4个教育主体进行有效整合,才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实现教育目标。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整合;路径

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13.1415.C.20151130.1123.068.html

网络出版时间:2015-11-30 11:23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愿望和目标与实际结果不一致,投入与实效不相符等问题,严重影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其中,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缺乏有效整合,是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如何树立现代教育理念,调动和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以及学生4个教育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之有效整合,密切合作,共同服务并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是摆在学生工作者面前一项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教育主体缺乏整合的现实表现及成因分析

高校教育主体缺乏有效整合有多种表现形式,成因也是多方面的。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实际脱节

“两课”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多年来,“两课”在培养四有新人和素质教育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面临困境,主要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不畅”、大学生对“两课”兴趣低及“翘课”现象严重。很多学生认为“两课”教学内容空泛,与自己没有太多关系。即使勉强听课,也经常出现老师在台上夸夸其谈,学生在台下昏昏欲睡的情景。究其主要原因,一是“两课”教学内容远离社会现实和学生个人实际,学生觉得与自己的发展没有相关联系。现行教材存在严重的滞后性,通篇贯穿着一种高高在上式的说教。如指导当代大学生应当怎样做,而没有说明为什么要这样做,对某些问题只讲其然,而不讲其所以然;二是教师授课拘泥于书本的纯理论,照本宣科,不联系实际,不谈自己的心得体会,更不分析深层次的理论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老师讲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无法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变成其行动的指南,也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两课”的作用。

(二)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割裂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若只有学校没有家庭,或只有家庭没有学校,都不能单独承担起塑造人的细致、复杂的任务。”[1]这就要求学校和家庭要保持紧密的联系,共同服务于大学生成长成才这一中心目标。大学阶段,学生独立意识逐步加强,个性进一步张扬,但由于年龄小和阅历浅,当他们面对新环境时,难免在学习、生活与交友等方面遇到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有效解决不仅需要学校老师的指导,还需要家长的大力配合。但现实中,学校与家庭割裂,严重影响了教育效果。主要表现为学校不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和家庭状况,教育工作不能作到“有的放矢”;家长不了解学校规章制度及学生在校的真实表现,家庭教育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久而久之,难免出现“家长认为是好孩子”但“学校认为是问题学生”的怪现象。究其主要原因,是没有建立有效的家校沟通机制,抑制了学校与家庭合力作用的发挥。因此,加强高校与学生家庭的联系,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也有利于学校更有效地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整合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效率,为国家输送更多的人才。

(三)学校教育与学生主体性对立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源是个人与社会的统一,即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服务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要立足于个人的现实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为此,高校应当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发挥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现实中,很多高校认为老师是教育的管理者,学生是教育管理的对象;老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学生处于附属地位。教师以自我为中心,把学生当作被教育者,采取“填鸭式”的灌输并要求学生全盘接受,教育成为重复性的机械劳动;管理人员以落实学校规章为籍口,把学生当作管理对象,片面强调用纪律对学生进行约束。在这种教育管理模式下,学生被动地接受管理和教育,其主动性被扼杀,由此出现依赖性强、行为控制能力差及心理问题严重等一系列问题。究其原因,是许多高校依然遵循师本位教育体系,即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管理和服务体系。这种教育体系忽视了学生在教育管理中的主体地位,更忽视了学生主体性功能的发挥。

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整合路径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整合,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和学生的主体功能,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实现“育人”目标的重要途径。

(一)理论联系实际,加强“两课”建设,实现高校教育、社会和学生的的有效整合

为彻底消除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翘课”现象,增强教育效果,必须结合社会实际,加强“两课”建设。其一,要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用现实和鲜活的内容吸引学生。“两课”内容既要立足社会现实,又要结合学生实际;既要培养学生树立肯定现实必然性的态度,又要培养学生对现实的批判精神;既要强调理论之于实践的相对独立性,也要注意帮助学生解决他们关心的现实问题[3]。其二,加强“两课”师资队伍建设,真正发挥传道、授业与解惑功能。“两课”教师要紧跟时代步伐,加强理论研究和自身修养,也要不断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用自己的言行感染学生,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其三,要改革“两课”的传统教学方法,调动学生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的积极性。建立多层次、开放和互动的教学模式,加强师生间的思想交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思考和探索。

(二)立足学生发展,构建家校联盟,实现高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效整合

望子成龙是每个家长的美好愿景,学生健康成长和顺势成才则是学校的奋斗目标。学校教育需要家长的配合,辅导员及班主任的工作更需要得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尽管这种家校沟通与合作还处于不成熟的状态,但无论从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还是从社会生态角度分析,家校沟通与合作必定会受到越来越高程度的重视[4]。所以,应从以下几方面开展:

第一,搭建学校和家庭的沟通平台。新生入学时大多由家长护送到校,要以此为契机,开好家长会,互通联系方式,成立由校方牵头的家校联盟组织,建立家校联系平台。通过这一平台,校方可以向家长介绍学校现状、学科专业发展前景及学生未来发展方向等家长关切的问题。

第二,建立学校和家庭沟通机制。家校沟通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根据大学生的性格特点、行为习惯、兴趣爱好、思想状况、家庭环境及所受家庭教育程度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合作方式。例如,针对家庭条件不好且在边远地区生活的学生,辅导员可以通过写信和打电话的方式跟家长沟通,及时通报学生在校的表现;针对本省本市区的同学,辅导员可以利用寒暑假或其他节假日进行家访,详细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及思想动态;平时,辅导员还可以建立博客、QQ群和微信群等,随时跟家长沟通学生在校的情况;建立家长定期到校访问制度,邀请部分家长到校参观、交流并提出建议。通过以上方式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共同发挥育人功能。

(三)完善教育管理,发挥学生主动性,实现学校教育主体与学生主体的有效整合

思想政治教育是让学生认可并接受一定社会和阶级所要求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并以此主导、支配和控制个人的行为,是知、情、意、信与行统一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实现离不开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发挥。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其一,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并确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地位的重要性。学生只有把教育者提出的教育要求变成自我要求,并付诸实际行动,教育目的在其身上才能真正实现。因此,教育者需要改变师本教育的传统观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使学生从被教育和被管理的角色转变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参与者和执行者。其二,成立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及自我服务的学生群众组织,为大学生发挥教育主体性作用和实现自我发展提供平台。自我教育是指人通过认识、要求、调控和评价自己,实现自己教育自己的过程。自我管理是指个体对自身及其目标、思想、心理和行为等进行的管理,自己组织、管理、约束及激励自己的事务,最终实现自我奋斗目标的一个过程。自我服务是独立和自主地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上述三者只有共同作用,形成合力,大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才能充分地发挥。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其教育效果始终受到家庭、社会、学校和个人因素的共同影响。可以讲,4个教育主体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及相互制约,缺一不可。只有综合各方面力量,才能更好地实现育人目标。

参考文献:

[1]周绍英.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结合中的问题分析及对策[J].硅谷,2008,(12):111.

[2]赖雄麟,李海峰.思想政治教育的本源:社会需要还是个人需要[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3):181-183.

[3]赵明媚,陈莹.提高《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实效性的探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4):66-67.

[4]马丽娟.班主任如何做好家校联系的桥梁[EB/OL].http://train.teacherclub.com.cn/dts/publichomework/publichomework!public_homework_show.action?id=6532092.html/2010-11-24/2015-09-15.

(责任编辑张盛男)

A Study of Integration Paths of Univers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HI Guo-qiang1,ZHANG Lian-chun2,SHANG Wan-jun1

(1.Students,Affairs Office,Hebei North University,Zhangjiakou,Hebei 075000,China;

2.Hebei North University,Zhangjiakou,Hebei 075000,China)

Abstract: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a systemtic project,and its educational effect is always influenced by families,society,schools and individuals.At present,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univers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such as its detachment from social reality,its disconnection with family education and its antagonism of the students.Therefore,effective measures must be taken to integrate society,universities,families and students,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achieve the educational goals.

Key words:univers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integration of subjects;path

中图分类号:G 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62X(2015)06-0090-03

作者简介:石国强(1968-),男,河北保定人,河北北方学院学生处教授,管理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学生教育管理。

基金项目:河北省高教教改课题项目(GJXH2013-156)

收稿日期:20150918

猜你喜欢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微教育”视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提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和挑战
“互联网+”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网络传播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分析
全面依法治国环境下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思考
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微博文化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碰撞与融合
浅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