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卓越教师人才培养新机制探索研究

2015-03-26 11:06吴丽君班秀萍
关键词:卓越教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吴丽君,张 茜,班秀萍

(1.河北北方学院 文学院,河北 张家口 075000;2.唐山市玉田县 太平小学,河北 唐山 064101)



应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卓越教师人才培养新机制探索研究

吴丽君1,张茜2,班秀萍1

(1.河北北方学院 文学院,河北 张家口 075000;2.唐山市玉田县 太平小学,河北 唐山 064101)

摘要: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高师院校教师教育存在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了解不足、教师教育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教学方法相对落后、实习实践活动少以及评价方法单一等问题。只有加强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学习,建立合理的培养目标,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加强实习力度的管理与创新教师教育的评价方法,才能培养出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的卓越教师,使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关键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卓越教师;人才培养

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13.1415.C.20151130.1123.048.html

网络出版时间:2015-11-30 11:23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教师节的重要讲话精神,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一文,旨在通过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推动教师教育院校深化培养机制、课程、教学、师资及质量评价等方面的综合改革。高师院校作为培养卓越教师的重要摇篮,相继开展了卓越教师人才培养新机制的探索研究。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卓越教师人才培养的关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基于课程理念及课程标准等的改革,体现出教育体系和教育理念有了新的飞跃,堪称中国教育史上的里程碑。高师院校作为培养卓越教师的重要摇篮,只有培养出卓越教师,才能满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更好地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融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卓越教师人才培养相辅相成,两者在中国教育体系中缺一不可。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卓越教师人才培养的航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导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高师院校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其培养教师的任务变得非常艰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卓越教师人才培养具有指导性意义。高师院校应积极主动地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接轨,并使之成为高师院校探索和创新培养卓越教师的航标。

(二)卓越教师人才培养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落实的后盾

高师院校是卓越教师教育的训练基地,也是其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进行学习、探究、实践和交流的平台。高师院校为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受益的中小学提供优秀的卓越教师资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提供有力的保障,要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就必须得到高师院校的大力支持。因此,高师院校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有力的后盾。

二、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卓越教师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中国卓越教师人才培养已经有了新的发展,主要体现为教师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和教师教育改革不断升级。高师院校培养的教师有较高的专业素养,能力水平也有明显的提高。在卓越教师人才培养取得如此显著成就的同时,卓越教师人才培养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对课程改革学习不足

高师院校在卓越教师人才培养过程中,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容了解不足,更忽视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重要作用。原因如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主要针对地方中小学,它们是实现改革的重要实践基地;卓越教师人才培养存在很多局限性,有些师范院校对自己的教师教育定位出现偏差,造成了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培养卓越教师相结合及与地方中小学交流学习的忽视。近年来,由于高师院校扩招,教学资源与高师院校学生比例失衡,高师院校只是机械地培养教师,不重视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样就会影响对基础教育教师的培养,进而影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实际推行中的效果。

(二)目标定位不准确

高师院校对教师的培养目标基本沿用建国初期的专才教育目标,即有计划地培养师资,但这种培养目标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基础教育的发展需要,标准偏低,仅定位在“合格”上,而“合格”的标准仅取决于学业成绩,这已经与当今对于卓越教师教育的培养目标严重脱节,不能满足教师应具有较高专业知识以及实践能力素养的时代要求。

(三)教学方法相对落后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中小学一直在探索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此同时,高师院校对卓越教师教育使用的教学方法却相对落后,教师教育体制受“重学科课程学习,轻教师素质培养”办学思想影响,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既薄弱又相互脱节。单一僵化和不完善的学科教学论课程体系难以体现学科教学论的“师范性”和“实践性”特点。而且,高师院校基本上还是以课本知识为主要教授内容,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缺少自主创新和主体意识,缺乏对新的教学方法的认识与学习。更重要的是,师范生在校期间的教学方法可能是他们走向教学岗位的教学范式,这就会直接影响中小学的课堂教学质量。而卓越教师人才培养使用的实践教学方法相对落后,只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应用训练的教学方法,导致师范生在走上教学岗位后,实践操作能力差,难以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不利于专业素质的培养。所以,高师院校落后的教师教育方法很难使师范生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更不利于师范生教学能力的培养。

(四)实践活动较少

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强调:“要通过建立稳定的教育实践基地和教育实践经费保障机制,实施高校教师和中小学教师共同指导师范生的‘双导师制’。”[1]实际上,大多数高师院校对卓越教师人才培养的实践时间都远达不到至少实践1年的要求。教师这一职业实践性很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新的教师观要求:“新课程条件下知识传授者角色的变化:由重传递向重发展转变;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的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2]如果卓越教师人才培养实践没有足够的时间,那么培养出来的教师的实际教学操作水平就不能达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

(五)评价方法单一

目前,高师院校对卓越教师教育的评价方法越来越不能满足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突出表现为评价方法单一。高师院校的评价方法往往是以学业考试成绩定全局,忽视师范生进步的结果。单一的评价方法不能准确评价师范生的知识、技能与实践创新能力,不能充分发挥评价的功能,也不能凸显师范生的个体差别,不利于师范生的个性化培养。这种单一的评价方法不能促进师范生整体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容易引起学生自卑及恐惧等负面心理,不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不能为中小学培养合格和优秀的教师。这将会直接影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地方中小学的顺利推行。

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卓越教师人才培养的研究对策

卓越教师人才培养在发展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有:教师教育实践活动少、教师教育评价方法单一、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习不足、使用的教学方法相对落后以及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等。因此,卓越教师人才培养在未来发展过程中,要针对以下5个方面进行改革。

(一)加强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学习

高师院校是卓越教师教育的培训基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卓越教师人才培养的航标。因而,加强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学习十分重要。高师院校重视加强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紧密联系,深入掌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内涵,必须作到以下4点:一是要高度关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变化内容,要让即将走上教师工作岗位的师范生学会运用教育改革知识,深刻领悟改革的精髓;二是完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课程安排,使师范生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容,让师范生亲身体验并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中小学实行过程中的困难,并且能够积极解决问题;三是要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行深入研究,申报相关的课题,加强与地方中小学的密切沟通并深入开展各项教育活动,切实做到有针对性的教师教育;四是要给与政策、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的支持,让师范生能够实际调研、考察及支教,亲身体验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实际情况。

(二)建立合理的教师教育培养目标

《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指出:“要明确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目标要求,主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1]高师院校应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制定适合自身发展需求的培养目标,尽快明确培养的目的和任务。教师的教育培养目标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切实做到与时俱进和开拓创新,重视人才培养的有效性,精心设计好每一个阶段的教学目标,使师范生真正从卓越教师培养中得到提高,成长为热爱教育事业,尊重学生和知识,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创新探索精神的卓越教师。

(三)使用先进的教师教育教学方法

高师院校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势在必行。《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指出:“教学方法的改革要以师范生为中心。推进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研究型教学改革,着力提升师范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2]高师院校要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观点和新思路,制定适应改革的教学方法。根据高师院校适应时代需要的主题,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使教学内容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各学科课程都有凝练的聚焦点;每个专业内的课程设置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建立独特的课程体系,开展规范化的实践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采用实践式、小组式及交流式等方法,让师范生参加到课堂教学中来,使课堂更有趣味和活力。培养出一大批有理想、信念、创新能力和责任心的新型卓越教师。

(四)加大对教师教育实习力度的管理

根据教育部颁发的《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的意见》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等政策文件要求,师范生应不断深入基层中小学,进行实地考察、探究与实践;学校应加强实践课程的设置,增强培养方案的针对性,加大对教师教育实习力度的管理,增加教师教育的实习时间。高师院校应与地方中小学共同制定师范生的实习方案和方法,总结实习经验教训,开展实习研究活动,制定实习评价策略,组织实习教学活动。

高师院校要了解社会需要的信息,将社会需求与师范生的实习相结合,进而将教师教育资源不断优化重组,为师范生走向教师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严格按照《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要求,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采取集中式实习方式并保证每位师范生都能参加到实习中去;加大实习管理力度,制定严格的实习考核制度,确保师范生的实习效率,将实习时间由以前的8周延长到1个学期 (或1学年),切实解决卓越教师人才培养实习实践少的问题,培养出具有较高实际教学操作水平的教师,为师范生走上基层中小学岗位积累宝贵经验。

(五)创新卓越教师教育的评价方法

笛卡尔说过,世界上最有价值的学问是方法的学问。高师院校要想取得好的成果,创新教师教育的评价方法必不可少。高师院校要促进教师教育评价方法的多样化,除了考试评价,还要探索有利于教师教育专业发展的评价方法。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评价方法,运用多种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提高教师教育评价的可靠性。如使用学生成长记录、教学水平测验、道德评价及学习档案等评价方法。“提倡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他评与自评相结合,以自评为主;综合性评价和单项评价相结合,以综合性评价为主。”[4]总之,评价方法不能过于单一,要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对师范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力水平、专业素质、语言能力和思想品德作出更加合理、公平、权威及准确的判断。坚持发展性评价,使评价体系和师范生个体的发展紧密结合,促进卓越教师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高师院校的教师教育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但存在的问题还很多,如师范生从业前不能及早正确认识自己未来的教师身份、对教育和教学理论知识积累不够以及不能自觉地进行从教技能的实践训练等。作为从事教师教育与研究的工作者,应该责无旁贷地努力探索并积极实践培养师范生从教素质的有效途径。卓越教师教育也需要高师院校不断改革创新,解决卓越教师人才培养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丰富高师院校发展卓越教师教育的内涵;不断更新卓越教师人才培养的方案和教学方法。这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中小学的顺利推行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宗河.教育部决定全面启动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N].中国教育报,2014-09-19(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申林静.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4]刘尧.大学教学应实施发展性评价[N].中国教育报,2007-01-25(4).

(责任编辑张盛男)

Exploratory Research on the New Training System of

Excellent Teachers in the Curriculum Reform of Elementary Education

WU Li-jun1,ZHANG Qian2,BAN Xiu-ping1

(1.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Hebei North University,Zhangjiakou,Hebei 075000,China;

2.Taiping Primary School of Yutian County,Tangshan,Hebei 064101,China)

Abstract:In the context of the curriculum reform of elementary education,there exist some problems in teachers’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such as the lack of the knowledge of the curriculum reform,inaccurate location of teachers training objectives,relatively backward teaching methods,fewer practical activities of student teachers,and single and monotonous evaluation methodology of teachers’education,etc.Only by solving these problems can normal universities produce excellent teachers who are able to adjust themselves to the curriculum reform of elementary education,and can China’s educational course flourish.

Key words:elementary education;curriculum reform;excellent teacher;talent training

中图分类号:G 42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62X(2015)06-0101-04

作者简介:吴丽君(1963-),女,河北尚义人,河北北方学院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学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教师教育、教学艺术。

基金项目:河北省社科 (HB14GL085);张家口市社科联项目(2015049)

收稿日期:20150601

猜你喜欢
卓越教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园校一体,知行合 一
面向卓越教师的师范生实训课程评价研究
卓越教师培养背景下物理学专业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研究与实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话语的迁嬗
教育均衡发展:现代教育发展的新境界
“中国梦”之中国“自主高考”梦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基于微课应用的专递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